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3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3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即劳动强度高、效率低,马钧重新设计,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
为12 蹑,从而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
高效的新式绫机传播到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指南车至晚在西汉时已出现,东汉时张衡再次制造,三国时已失传。
马钧担任给事中时,一天在朝房里,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辩
论,谈到了指南车。高、秦认为,古书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是虚构的。马
钧则坚信古代有指南车,只要肯钻研,是可以造出来的。但他遭到了高、
秦的讥笑和挖苦。马钧反驳说,空口争论,不如试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
于是,高、秦奏准魏明帝,下诏命马钧造指南车。经过钻研,他果然制造
成功,以实际成果结束了这场争论。从此,全国都信服他的智巧。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毕岚曾制
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
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
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
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
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
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
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马钧所制的
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
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直到20 世纪,中
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造翻车之后,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帝,造型精美,但不
能活动。明帝问马钧,能否使它活动起来,并变得更精巧?马钧回答说,
可以。于是,马钧奉诏改进“百戏”。他用木材制成水轮,以水力驱动旋
转,通过传动机构,使女乐表演歌乐舞蹈,木人击鼓吹箫;又出现山岳模
型,木人在其间跳丸掷剑,攀绳倒立,出入自在;另有百官行署,舂磨斗
鸡,动作复杂,灵活多变。“水转百戏”的制作再次展示了马钧在机械传
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才能。


马钧还善于制造兵器。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使用了一种连弩,可以连续
发射十箭。对此,魏军颇为惊奇。马钧则认为它虽然精巧,但未尽善,声
称若经过他的改进,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
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马钧担心敌方在城楼上
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头。于是他打算制造一种大轮,轮
上系着数十块大石头,以机械驱动大轮急速旋转,然后切断系石的绳索,
石头便连续飞击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他曾在车轮上系数十块砖,进
行试验,结果砖可飞数百步,证明自己的设计可行。然而,这种设计却遭
到地图学家裴秀的讥笑和发难,但得到文学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对
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
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免得埋没有用的东西。曹羲
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对此,
傅玄感慨地说,试验一下,本来是极易办到的事,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
尚且不受重视,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

马钧善于巧思,注重实践,对技术问题有自信心,但不擅长辞令。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傅玄:马先生传,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
卷五十,中华书局,1958。

'2'(南朝)裴松之引注:马钧,见《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中华书
局,1964。

研究文献

'3'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2。
'4'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清华大学,1935。
刘徽

郭书春
刘徽淄乡(今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3 世纪。数学。

刘徽自述“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
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晋书》、
《隋书》之“律历志”称“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公元263 年)刘徽注《九章》”。
《九章算术注》原10 卷,第10 卷“重差”为刘徽自撰自注,大约在南北
朝后期单行,因其第1 问为测望海岛之高、远,遂称为《海岛算经》。唐
李淳风编纂《算经十书》,刘、李注《九章算术》与《海岛算经》并列为
其中的两部。刘徽又著《九章重差图》1 卷,已失传。刘徽在北宋大观三
年(1109)被封为淄乡男。同时所封60 余人,多依其里贯。据《汉书》“地
理志”、“王子侯表”以及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所载资料考证,淄乡
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境,汉淄乡侯为文帝子梁王刘武之后。

《九章算术》及刘徽前的中国数学刘徽登上数学舞台时,面对着一
分堪称丰厚而又有严重缺陷的数学遗产。其基本情况是:世界上当时最先
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计算工具算筹在中国使用已千年左右,算筹的截
面已由圆变方,长度缩短为8—9 厘米,筹算四则运算法则已确立。西汉张


苍、耿寿昌在先秦遗文基础上删补而成的《九章算术》集先秦到西汉中国
数学知识之大成,并在东汉成为官方制造法定度量衡器所依据的数学经
典。《九章算术》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
方程、勾股九部分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近百个
一般性公■

图1《九章算术》圆田术及刘徽注书影(南宋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式、算法,确立了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含有246 个应用题,体现了数学
密切联系实际的风格;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率应用问题的基本
形式。它提出了完整的分数四则运算法则,比例和比例分配法则,开平方、
开立方法则,盈不足术,方程术(即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加减法则,
若干面积、体积公式及解勾股形公式,除个别失误外,都是正确的,许多
成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九章算术》之后,中国数学著述采取两种
形式,一是为《九章算术》作注,一是以《九章算术》为楷模编纂新的著
作。但是,《九章算术》只有术文、例题和答案,没有任何证明。汉魏时
期,许多学者如马续、张衡、郑玄、刘洪、徐岳、阚泽等都研究过《九章
算术》,他们的著作失传,但由刘徽《九章算术注》中“采其所见”者,
可以了解其大概。数学家们力图改进圆周率值,成绩却不理想,如张衡求

得π= 10,可见并未找到求圆周率的正确方法。人们广泛使用出入相
补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对平面图形,后人称作图验法,在直线形中,它是
可靠的,但在曲线形中,却不能真正完成证明。对立体图形,后人称作■
验法。刘徽说:“说算者乃立■三品,以效高深之积。”三品■即长、宽、
高均1 尺的立方、堑堵(斜解立方得两堑堵)、阳马(即直角四棱锥,斜解堑
堵得一阳马,及一鳖■,即各面均为勾股形的四面体)。一般说来,■验法
只可用来验证标准形立体(即可分解或拼合成三品■者)的体积公式,对一
般情形则无能为力。人们在论证圆锥、圆亭、球等体积公式时,采用比较
其底面积的方法。这是祖■原理的最初阶段。齐同原理在数学计算中已经
使用。总之,人们尽管在论证《九章算术》公式的正确性上作了可贵的努
力,为刘徽采其所见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但这些方法多属归纳论证,对《九
章算术》大多难度较大的算法尚未给出严格证明,它的某些错误没有被指
出。刘徽之前的数学水平没有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推进多少,这就给
刘徽“探赜之暇,遂悟其意”,留下了驰骋的天地。自然,他的业绩主要
在数学理论方面。

算法及其纲纪——率长于定量分析,以算法为中心,是中国古代数
学的特点。《九章算术》上百个一般性公式、解法,每个都是一种算法,
除个别失误外,都具有完全确定性、普适性和有效性等现代算法理论对算
法的要求。刘徽《九章算术注》的主要篇幅在于对《九章算术》算法的正
确性进行证明论述。进行计算,关键在于找到一种量作为标准,进而找到
各种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率。率的本意是规格、标准。经过《孟子》、
《墨子》、《周髀》等阶段的演变,到《九章算术》,率成了一个明确的
数学概念。刘徽认为“凡九数以为篇名,可以广施诸率”,借助率论证了
《九章算术》的大部分算法,约200 个题目,使率的应用空前广泛深化,
把率概念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刘徽给出了率的定义:“凡数相与者谓之率。”
相与即相关,数在这里是量。一组量,如果它们相关,就称为率。由此刘
徽得出率的性质:“凡所得率知,细则俱细,粗则俱粗,两数相抱而已。”


换言之,一组有率关系的数,在投入运算时,其中一个扩大(或缩小)某一
倍数,其余的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同一倍数。刘徽进而提出了率的三
种等量变换:乘以散之,约以聚之,齐同以通之。它们最初都是从分数运
算抽象出来的。分数的分母、分子可以看作相与的两个量,因而成率关系,
关于分数的三种等量变换自然推广到率中来。实际上,刘徽关于率的定义
就是在经分术(分数除法)注中提出来的。成率关系的一组数若有等数(公因
子),则可用此等数约所有的数,是为约以聚之。相反,对成率关系的一组
数可以同时扩大某倍数而不改变率关系,是为乘以散之。利用这两种等量
变换可以把成率关系的一组数化成没有公因子的一组整数,从而提出了相
与率的概念。“等除法实,相与率也”。刘徽的运算大都使用相与率。只
有将几个分数化成同一分数单位才能作加减运算,于是产生了齐同术。刘
徽说:“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同者,相与通同共一母也。
齐者,子与母齐,势不可失本数也。”同样,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有
相关的分别成率关系的两组或几组数,要通过齐同,化成有同一率关系的
一组数,齐同原理成为率的一种重要运算。刘徽说:“齐同之术要矣,错
综度数,动之斯谐,其犹佩■解结,无望而不理焉。”刘徽对齐同原理的
应用是多方面的。若甲、乙之率为a,b,乙、丙之率为c,d,欲从甲求丙,
可以先从甲求乙,再从乙求丙,称为重今有术。刘徽认为,亦可应用齐同
原理,先同乙之率,为bc,再使甲、丙之率与乙相齐,分别为ac,bd,则
三率悉通,然后应用今有术。刘徽指出。“凡率错互不通者,皆积齐同用
之。放此,虽四五转不异也;”刘徽创造的方程新术,就是先求出诸物的
两两相与之率,再通过齐同,化成同一率关系,用今有术或衰分术求解。
同一问题,同什么量,齐什么量,可以灵活运用。对均输章第20—26 问即
凫雁类问题,刘徽提出了两种齐同途径。凫雁问是:“今有凫起南海,七
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其解法,
可以“齐其至,同其日”,则63 日凫9 至,雁7

至。“今凫雁俱起而问相逢者,是为共至。并齐以除同”,
63 
为相逢

9 + 7 
日。亦可同其距离的分割,齐其日速。南北海距离63 分,凫日行9 分,雁
日行7 分。并凫雁一日所行,以除南北海距离,而得相逢日。两种方式,
殊途同归,都证明了《九章算术》术文的正确性。盈不足问题在《九章算
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一般算术问题,通过两次假设,都可以化成盈
不足问题(在非线性问题只可得近似解)。《九章算术》首先给出了一般方
法:“置所出率,盈、不足各居其下。令维乘所出率,并以为实,并盈、
不足为法。实如法而一。”设所出a1,盈b1,所出a2,不足b2,则不盈

ab + ab

不■之正数为1b21 + b22 
1 。刘徽认为:“盈、■维乘两设者,欲为齐同

之意。”同其盈、■为b1b2,使所出与盈、■相齐,分别为a1b2 和a2b1, 

12 21

于是b +b 次所出,共出ab +a b 而不盈不■,故每次出
a b 
b1 +
+ 
ba 
2b 

12 1221 

。方程术即线性方程组解法是《九章算术》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九章算
术》按分离系数法列出方程,相当于现在的矩阵和增广矩阵。然后用直除
法消元,直到每行剩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方程的解。刘徽把率的思想拓
展到方程术中,提出方程是“令每行为率”,因而可以对整行施行乘以散


之,约以聚之,并在各行之间施行齐同以通之,从而建立了常数与整行的
乘除运算,以及两行之间的加减运算。刘徽接着提出了“举率以相减不害
余数之课”的原理作为方程术消元的理论基础。直除法是以甲行某系数乘
乙行,再从乙行反复减甲行,直至该系数化为零。刘徽认为直除法符合齐
同原理,同是同两行相应的未知数系数,齐是使一行中其余各项系数及常
数项与该项系数相齐。刘徽进而创造了互乘相消法,与现今消元法无异。
刘徽认为,上述原理和方法对负系数方程同样适用:“赤黑相杂足以定上
下之程,减益虽殊足以通左右之数,差实虽分足以应同异之率。然则其正
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率不妄也。”此处“赤黑”即正负数。五家共
井问6 个未知数,只能列出5 行。《九章算术》按方程术解而实际上把一
组最小正整数解作为定解。刘徽认为这是“举率以言之”,承认它是不定
问题,是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