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庸)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6'梁家勉:我国古代动、植物志的出现及其发展,见《科技史文集》
第4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夏伟瑛:《尔雅》中所表现的植物分类,见《科学史集刊》第4
集,科学出版社,1962。
'8'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第69—72 页。
'9'汪子春:家蚕蝇蛆病害发现小考,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2,
第186—188 页。
'10'骆鸿凯:《尔雅》论略,岳麓出版社,1985,第21—23 页。
虞喜
陈久金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孙吴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生;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 年)卒。天文学。
虞喜出身于官僚仕族家庭。父亲虞察,是三国时吴国的征虏将军。胞
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康帝、穆帝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进爵平
康县侯,雅好经史,著《晋书》、《会稽典录》等。虞喜的族曾祖虞翻,
是吴国的名士,曾为《易》、《老子》、《论语》、《国语》作出训注。
族祖虞耸,是虞翻的第六子,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等职,入晋
以后,为河间相,是一种关于宇宙的理论《穹天论》的作者,虞耸与虞察
的关系也很密切,虽各自在外做官,也常有书信往来。
虞喜从少年时起,就有很高的声望,他博学好古,受到人们的一致赞
扬。诸葛恢到会稽郡做官,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大概此事曾给他
很大的刺激,从此便立下终生不仕的决心。西晋怀帝、东晋明帝和成帝时,
曾多次征他出来充任博士、贤良、散骑常侍等官,都被一一拒绝。东晋穆
帝初年(公元345 年),因一个案件,朝议做不出结论,曾派出使者专门听
取他的意见。可见朝廷对他一直都很重视。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
“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
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出,虞喜安于简朴
的生活,是一位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
《晋书·虞喜传》说:“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
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
数十万言,行于世。”由此记载可知,虞喜毕生所从事的学术工作,乃是
继承家学,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训注。《晋书》所载《安天论》,
乃是虞喜研究古代文献时偶有感发而已。即使从虞喜发现岁差一事来说,
也只是他在整理对比天文学文献时的偶然发现。但正是由于他在天文学上
的这两项论述,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他以
天文学家闻名于世。
虞喜发现岁差,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令人
遗憾的是,在《晋书》、《宋书》中却没有任何反映。所以会产生这种现
象,与《晋书》、《宋书》的作者有关。后世流传的《晋书》,是唐初房
玄龄等人修撰,其中的《天文志》、《律历志》由李淳风撰写。由于李淳
风不相信有岁差,所以对虞喜的这一重大发现未予记述。因此,在《晋书·天
文志》和《虞喜传》中谈及虞喜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时,都只记载《安天论》。
《宋书》由沈约著于南齐,那正是祖冲之大明历受阻,众议附和戴法兴之
后不久的事。
由于中国古时的度量系统是赤道式的,而且采用二十八宿入宿度这种
以赤经差计量的特殊表述方式,致使岁差发现较晚。由于地球绕日自转轴
与公转轴倾斜,使地球上日照的倾角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发生季节变
化,其变化周期可用中午日影长度的变化度量。然而,中国天文学产生的
初期,却是利用季节星象判断季节的。前者为回归年,后者为恒星年。由
于每年相差不到一分,古人不知存在差异,直至约330 年虞喜将这二种结
果进行对比才发现了岁差的存在。
唐代一行在《大衍历议·日度议》中指出:“古历,日有常度,天周
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觉之,使天
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这段话告诉我们,
虞喜曾指出,古历将节气与星度相等同是不正确的,寒暑变化一周不等于
太阳在恒星间运行一周。因此便分清了周天与周岁的不同概念,并且求出
了二者具体的差数为50 年退1 度。这个差数便称之为岁差,其含义是,太
阳在黄道上运动,经过一岁之后并未回到原处,尚差1/50 度(赤经差)。这
个岁差概念,与近现代所理解的赤道岁差相当。但虞喜是如何发现岁差的,
一行并未交待。
《宋史·律历志》引北宋周琮《论历》说:“虞喜云:‘尧时冬至日
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由此得
知,虞喜发现岁差,主要是通过冬至昏中星的对比得到的。依《尧典》所
载冬至昏中星为昴星,而在虞喜的时代,冬至昏中星为壁9 度。这就是说,
从帝尧至东晋这段时间内,冬至昏中星已从昴宿,经胃宿14 度、娄宿12
度、奎宿16 度,退行至壁宿9 度,合计退行51 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
距2700 余年,由此可求得约53 年岁差1 度,与一行所说大体相合。
虞喜的《安天论》作于成帝咸康中(公元340 年左右)。残留至今有关
《安天论》的文字如下:
“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
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晋书·天
文志》)虞喜的《安天论》认为,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又是很安定的;天和
地无方圆不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以自己的轨道运行,
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
因此,安天论既否定了天圆地方说,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思
想,同时也回答了杞人忧天倾的疑虑。《晋书·虞喜传》说:虞喜“乃著
《安天论》,以难浑、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浑天说以假想的天球来
描述天体的位置和视运动,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有些浑天家把假想
的天球看成是一个物质实体,那就不准确了。虞喜所要批评的正是这个观
点。但是,虞喜的观点却受到同时代学者葛洪的批驳,葛洪说:“苟辰宿
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无,何必复云有之而不动乎?”看来,虞喜
曾经认为天只是包围着大地的元气,天体各自按自己的轨道在元气间运
动。正是这个观点,才引起葛洪的反驳。虞喜的《安天论》比葛洪的硬壳
天球概念要高明一些。
《晋书·天文志》说:“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虞喜是信
仰宣夜说的,《安天论》是对宣夜说的继承与发展。《晋书》等史籍所引
《安天论》,只是述其要点而已。据《唐书·经籍志》载:《安天论》一
卷。因此,《安天论》绝不是如今所看到的这一点内容。可惜原著已经散
失。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虞喜:安天论,见《晋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74。研究
文献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科学出版社,1975。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葛洪
赵匡华蔡景峰
葛洪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晋太康
四年(公元283 年)生;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卒。炼丹术、中医
学、道教理论。
葛洪的祖父名葛系,父名葛悌,都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从祖葛
玄,字孝先,曾受业于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学炼丹术,所以后世称他葛仙公。
葛洪13 岁丧父,家贫而好学。16 岁时开始读儒家的《孝经》、《论语》,
并发奋精读五经,立志为文儒。自认为“才非政事,器乏始民”,于是以
“不仕为荣”,所以向“立言”方面发展,其基本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导。
但在他十八九岁时(太安元年前),曾去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师
于葛玄弟子、方士郑隐(字思远),做他的助手,并接受了《正一法文》,
《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道书及《黄帝九鼎神丹
经》、《太清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黄白中经》等炼丹术著
述,从此开始转向道教。21 岁时(太安二年,公元303 年),他以世家子弟
受吴兴太守的邀请征讨以张昌为首的造反军,击溃反军将领石冰部。事平,
他“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正逢西晋丧乱,
北道不通,于是周旋徐、豫、荆、襄、交、广数州之间,接触了流俗道士
数百人。光熙元年(公元306 年),他24 岁时往广州,又就业于南海太守鲍
靓(字太玄)学习神仙方术,并娶其女为妻。不久后他便返回故里,从此潜
心修行著述10 余年,同时兼攻医术。大约在建武元年(公元 317 年),即
35 岁时写成《抱朴子内篇》 20 卷、《抱朴子外篇》50 卷及《神仙传》10
卷(他在近40 岁时又复加修改),以及医书《玉函方》及《肘后备急方》。
其《内篇》是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于道家;
《外篇》讲人间得失、世间褒贬,属于儒家。晋成帝咸和(公元326—334
年)初年,他欲去扶南(今柬埔寨与越南极南部)搜集丹砂,以供烧汞炼丹,
于是又赴广州,但被邓岳劝阻,从此入罗浮山(位于今广东博罗县东江之滨)
修行。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谢世,年61 岁1)。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中国炼丹术史上一部极重要的经典著述,可
以说是自西汉迄东晋中国炼丹术早期活动和成就的基本概括和全面总结,
起到了炼丹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部书对晋代炼丹术活动的各个
方面都有翔实的记载,而且言语质朴,说理明晰。尤其是其中的《金丹篇》
与《黄白篇》集中反映了汉晋时期中国炼丹术化学的面貌。
《抱朴子内篇·金丹》主要叙述了各种神丹大药的炼制,并有葛氏对
金丹长生观的阐述。它较系统地介绍了《黄帝九鼎神丹经》与《太清神丹
经》。这两部道书都问世于西汉末或东汉初,因此是了解早期中国炼丹术
内容的珍贵史料。《九鼎丹经》记载了神丹9 种:
第一种神丹名叫“丹华”,升炼丹砂(HgS)一物而成,如“五彩琅■,
或如奔星,或如霜雪,或正赤如丹,或青或紫”,因经“九转”而成,所
以又叫“九转流珠”。实际上它就是升华硫化汞。
第二种神丹名叫“神符”,又称“神药”,由飞炼水银一物而成。也
可以用水银与铅混合升炼,那么这时“水银与铅精俱出,如黄金色”,此
丹则称为“还丹”,又名“神符还丹”,成分当为PbO 与HgO 的混合物。
这便是中国炼丹史上“龙虎还丹”的最早记载。
第三种神丹就叫“神丹”,也叫“飞精”,是以雄黄(As4S4)和雌黄(As2S3)
的混合物升炼而成,显然其成分是升华硫化砷。第四神丹名叫“还丹”,
是把水银、雄黄、曾青'2CuCO3·Cu(OH)2'、矾石'Kal(SO4)2·12H2O'、硫
黄、卤咸(主要成分为MgCl2)、太一禹余粮(褐铁矿与粘土的混合物)、■
石(FeAsS)等各种矿物在丹釜中分层安放,密封后升炼而成。
第五神丹名叫“饵丹”,是升炼水银、雄黄、禹余粮的混合物而成,
主要成分当是As4S4与HgO 的混合物。
第六神丹名叫“炼丹”,“取八石而成之”,即是升炼巴越丹砂、雄
黄、雌黄、曾青、矾石、■石、石胆(CuSO4·5H2O)、慈石(Fe3O4)的细粉混
合物(在丹釜中分层安放)而成。第七神丹名叫“柔丹”,也是升华水银的
产物,但因丹釜内壁涂了玄黄(主要成分为Pb3O4,PbO 和HgO),所以该丹
的成分可能主要为HgO,与“神符”不完全相同。
第八神丹名叫“伏丹”,是用玄黄涂布丹釜,升炼水银与曾青粉、慈
石粉的混合物而得到的,“其色颇黑紫,有如五色之彩”。
第九神丹名叫“寒丹”,是将水银、雄黄、雌黄、曾青、■石、慈石
分层置于土釜中升炼而成。
在“九鼎丹”的炼制中,反应器是赤土釜;燃料是用干马粪或糠皮;
赤土釜内外往往要厚厚地涂上一层玄黄,具有迷信色彩;将丹药(升华物)
从丹釜中取出时强调要用鸡毛;服食丹药前还要先“面东向日,再拜长跪”。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汉晋时期炼丹术的风貌特色。为了能对当时炼丹术活动
的情况有个清晰的说明,我们摘录其中“丹华”的升炼要诀,或许对其时
的炼丹化学操作可窥豹一斑:
“土釜可受八,九升,大者一斗。内外涂之'六一泥'。乃取胡粉烧之,
令如金色。复取前玄黄各等分,和以百日华池,令釜内外各三分,曝之十
日令大干燥,乃可用以飞丹华矣。用真砂(上等丹砂)一斤,纳釜中,以六
一泥涂釜口,际会勿令泄也。谨候视之,勿令有拆'裂',有拆如发,则药
皆飞,失其精华,但服其糟滓无益也。涂讫,干之十余日乃可用。先以马
通、糠火去釜五寸,温之九日九夜;推火附之,又九日九夜;以火拥釜半
腹,又九日九夜,凡三十六日,可止火。一日寒之,药皆飞著上釜,如五
彩琅■,或如奔星,或如霜雪,或正赤如丹,或青或紫,以羽扫取。若药
不伏火者,当复飞之。。。欲服药,斋戒沐浴,焚香,平旦东向礼拜,长
跪服之,如大黍粟,亦可如小豆。上士服之,七日乃升天得仙。玄女曰:
作‘丹华’成,当试以作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者,药不成,药未伏
火而不可服也。'丹华以'龙膏(桑上露水)丸之如小豆,致猛火上,鼓囊吹
之,食顷即成黄金。。。又以一铢丹华投汞一斤,若(或)铅一斤,用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