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3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3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
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
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
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
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
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
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
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
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
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
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
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
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
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
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
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
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
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
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
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这里的“中”为球面
镜之球心,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的差别,把球心与焦点混淆在一
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
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
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
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
准备。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了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
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4.机械制造方面
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进行的攻防
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3 年的时
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
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 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
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
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


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
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
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
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5.哲学方面
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
子所无法比拟的。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
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部不应
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
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
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
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
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
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
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非常重视亲知,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
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墨子所说的亲知,乃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他把
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虑”是人的认识能
力求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仅仅思虑却未
必能得到知识,譬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
知,让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以感知外物的外
部性质和形状。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它所得到的只
能是事物的表观知识,且有些事物,如时间,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
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识还是初步的,不完全的,还必须把得到的知识加
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方能达到“明”知的境界。总之,墨子把知
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领域中独树一帜。

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为
“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
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
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
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
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
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
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
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这一思维法则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他把思维
的基本方法概括为“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小取”)。也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要探
求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并用“名”
(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类予”,
相当于现代逻辑学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出


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
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
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
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为佼佼者之一。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
性灵光,随着后来墨家的衰微,几近熄灭。后世的科学家大多注重实用,
忽视理性的探索,此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莫大损失。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孙诒让:墨子闲诂,《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

研究文献

'2'梁启超:墨经校释,中华书局, 1941。
'3'梁启超:墨子学案,中华书局, 1936。
'4'谭戒甫:墨辩发微,中华书局, 1977。
'5'高亨:墨经校诠,科学出版社,1958。
'6'詹剑峰:墨子的哲学与科学,人民出版社,1981。
'7'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金秋鹏:墨子科学思想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3(1984),2,第
97—104 页。
'9'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
'10'王冬珍:墨学新探,台北世界书局,1981。
扁鹊

蔡景峰
扁鹊姓秦名越人。勃海郡■(今河北任丘,一说今山东省内)
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 世纪。中医学。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
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
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
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
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
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
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
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
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
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
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
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
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


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
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
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
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
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
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
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
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
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
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
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
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
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
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
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
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
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
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
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
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
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
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
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
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
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
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
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
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
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
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
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
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
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
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
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
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


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
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
品德。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
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
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
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2'蔡景峰:中国古代科学家·扁鹊,科学出版社,1965。
'3'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讲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