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50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50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所有历法的积年日法,但未提及大衍历(公元729 年颁行),故其成书
年代大约在开元六年至十六年之间(公元718—728 年)。开元二十一年(公
元733 年)瞿昙■(瞿昙悉达的第四子)、陈玄景等控告大衍历剽窃九执历的
成果,事未涉及瞿昙悉达,证明当时他已去世。

《开元占经》共120 卷,约60 万字。杂采自上古以来各家天文星占等
书达300 余种,辑录汇编而成。编纂《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星
占服务的,但其所包括的内容却大大超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围。它实际上
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座重要宝库,为保存我国古代天文资料做出了无可
估量的贡献,其主要成就是:

(1)汇编了各家星占的原始文献,包括天、地、日、月、五星、二十八
宿的占文。星占的本身是属于伪科学,但古代天文学往往都是与星占术交
织在一起的,天文学往往寓于星占术之中,由星占术可以推知当时天文学
的发展水平。由于星占的需要,促使人们去观察天象,认识星座,观测它
们的位置;观察和探讨日月五星运动和交食的周期;观察这些天体的运动
速度及其方位的变化,由此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都与星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古代天象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它系统地记载着中国二十
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数值,为研究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度的起源提供了十
分珍贵的资料。它是保存《石氏星经》121 颗恒星赤道坐标的唯一文献,
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能够保留到今天。
(3)系统地记录了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为人们具体认识
三家星表提供了最详细的资料。
(4)系统地辑录了中国古代有关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结构及天体运动的
理论,为我们研究古代宇宙理论提供了条件。
(5)系统地记载了从中国有史以来直至神龙历所有历法的上元积年日
法及其他主要天文数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
文献,对于古六历和神龙历等,这都是唯一的资料。
(6)系统地记载了麟德历的全部内容,由此可以校正新旧《唐书》所载
麟德历的错误,同时也补足了推入食限术、月食所在辰术、日月食分术等
未载的部分,使得麟德历的文献更加完备。
(7)载入《九执历》,使它能保留到今天,不但为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
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印度天文学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历史
文献。
(8)辑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而这些著作后来大部分都失传了,很
多古代文献,只能通过它得知其大概的内容,其中以纬书的资料尤其珍贵。
《隋书·艺文志》称纬书81 篇,《开元占经》所引纬书竟达70 余种。纬
书现今几乎全部散失。《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在《开元占经》中,“隋
志著录纬书,尚十存其七八,皆孙■《古微书》所未见”。纬书中往往含
有某些科学的知识,《开元占经》大量保存纬书的内容,这也是一项重要
贡献。
由于此书是用于星占的,唐朝政府恐其流传出去于己不利,一直作为
秘本,严禁在社会上流传。至宋代时大约已经失传,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才由安徽歙县道士程明善从古佛腹中发现。随即刊刻发行,才得
以流传。目前所见各种版本《开元占经》的跋文有三种:万历四十四年程
明善的跋,万历四十五年张一熙的跋,以及万历四十五年程明哲的跋。跋
文内容均大同小异。在北京图书馆仅藏有一部载有程明善跋文的抄本。清
初则有一部载有御制序文的抄本,大约是康熙的手笔。现今较为流行的道
光版和四库版,都刊用张一熙的识语。

《九执历》并不是简单的译作,而是依据印度历法的法数重新编纂的,
文中也已汇入中国历法的特点,例如在求积日章中有求干支的方法。九执
历有显庆二年(公元657 年)和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两个历元,可见后一
个历元是在中国行用过程中改定的,其测定年代应在麟德历(公元665 年)
以前。九执历朔望月为29。530583 日,回归年为365。24669 日,恒星年为
365。2762 日,前两者的精度大致与元嘉历相当。

九执历的回归年、恒星年、朔望月和恒星月的数值,比唐朝麟德历、
大衍历都粗疏,且测定年代较久,所以预报交食不如大衍、麟德二历准确。
但是,九执历引进了许多西方天文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些概念和方法
是比较先进的。例如,1)九执历曾引进10 个印度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一笔
写成,书写方便,如将它引进中国历算,对于中国历算的发展将是很有利


的;2)九执历也引进周天360 度和60 进位的圆弧度量单位,朱文鑫评价说:
“以整度驭零分,运算最便”;3)九执历引入以日月视径和地影径推交食
的方法,再有推月视径大小变化的方法,也就更为精密;4)九执历推算交
食时引进了黄平象限的概念,指出地平经纬随方而变迁,曰随方眼,用以
判断各地不同食分,又以黄道周分各节而记时,曰断节著,这是中国天文
学家尚未认识到的;5)九执历所用太阳远地点的位置、黄白交点的运动周
期以及月行迟疾大差、日行盈缩大差都比当时的汉历精确。然而,当时中
国天文学家对外来文化大多采取排斥的态度,没有将这些先进的东西学到
手,融会贯通。致使九执历湮没无闻,这是很可惜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 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四库全书》本,中国书店影印,1989。
'2'瞿昙悉达:九执历,见《唐开元占经》,《四库全书》本。(传抄
中有大量错误,清徐有壬有校本手稿流落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图书馆。)
研究文献

'3'(清)顾观光:武陵山人遗书·九执历解,同治年间刻本。

'4'薮内清:九执历研究,东方学报,1979,36,第29—48 页。
'5'晁华山:唐代天文学家瞿昙■墓的发现,文物,1978,10,第49—53 页。
'6'陈久金: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4,。。 
第321—327 页。
王希明

杨怡

王希明唐代初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7世纪末。天文学。

王希明曾著《丹元子步天歌》一书。全书似长诗,七字一句,描述了
陈卓所总结的283 官共1464 星,如“娄三星不匀近一头,左更右更乌夹娄,
天仓六个娄下头,天庾三星仓东脚,娄上十一将军候”,朗朗上口,易于
记诵。

《丹元子步天歌》对星空的分区方法与以往所流传的各种天文书都不
相同,它把整个星空分为31 个大区,即三垣和二十八宿。三垣为紫微垣、
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
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
翼、轸。二十八宿的名称虽然早见记载,却只是作为单纯星组,把它当成
主体划分天区,是《丹元子步天歌》的创造。这种划分法广为流传,并一
直沿用到近代,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丹元子步天歌》文字简单通俗,而且配有星图,是很长一段时间里
初学天文者的必读之书,王希明的名字因此也被人们熟知。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2'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3'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一行

陈美东
一行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弘道元年(公元683
年)生;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公元727 年11 月25 日)卒。天文
学。

一行的祖辈为官宦人家,到他的父辈家道中落,十分贫困。从孩提时
起,一行有幸得到邻里王姓老妪的接济,聊以度日。一行从小聪颖敏慧,
记忆力惊人,他勤奋读书,对于天文历法有特别的兴趣。到公元703 年左
右,一行便以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世所知。

约公元705 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钦慕一行的学问和品行,欲与一
行结交往来。武三思为当朝权贵,专横跋扈,一行不屑与之为伍,只好弃
家出逃,隐于嵩山,削发为僧。一行在嵩山前后达11 年之久,他师事禅宗
北宗首领普寂禅师,研习禅理,心诚意笃。其间于公元710 年,唐睿宗即
位,闻一行之名,曾派专员到嵩山请一行到京从政,一行称病不出。约公
元716 年,一行由嵩山徒步前往荆州当阳山,向悟真禅师学习佛教经典三
藏之一的律藏,对佛学的研究又有所长进。

公元717 年,唐玄宗也闻一行的学行,特命一行的叔父张洽到当阳山
请一行出山,这次征召具有强迫命令的性质,又有碍于叔侄之情,一行只
得应命来到国都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随时接受皇帝的咨询。唐玄宗曾
多次向一行问及安国抚人之道,一行皆尽其所知,切直陈辞。720 年,南
印度人金刚智抵达长安传授密藏,一行敬受其法,这为一行提供了一个研
习密教经典和了解印度文化的极好机会。

721 年,由于麟德历预报日食连连失误,唐玄宗诏一行改造新历法。
这一决定对于一行来说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在此以前,一行的主要
精力和工作是在佛学的研究方面,而在此之后,其重点则转移到天文历法
领域。当时在京师有不少对天文历法深有研究的学者,如历官陈玄景、善
算瞿昙■、太史监南宫说等,唐玄宗均不用,而唯独起用一行制定新历法,
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一行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和名望都要高于其他学
者,这是一行在721 年以前潜心研究,作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取得的。一行
在奉诏后就提出要进行天象的实际观测,对恒星位置以及日、月、五星的
行度等作尽量准确的测量,为此,他建议依据率府长史梁令瓒所设计的黄
道游仪图样,制做新仪,以备观测之用,这一建议即被采纳,并付之实施。

722 年至723 年,一行一方面为新历法的编制作进一步的构思和准备,
一方面继续从事佛学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七曜星辰别行法》1 卷,《梵
天火罗九曜》1 卷,《北斗七星护摩法》1 卷,《宿曜仪轨》1 卷,《释氏
系录》1 卷。其中前四书均与天文历法有关,这反映了一行对印度天文学
知识的关注,和力图从中汲取营养的匠心。其间,一行仍然发挥顾问的作


用,他曾劝说唐玄宗不宜为永穆公主的出嫁赐予特别优厚的嫁妆,以为这
样做对永穆公主才是真正的爱护,唐玄宗采纳了一行之说,收回成命,这
反映了一行正直不阿的品德,也说明唐玄宗对一行的器重。

724 年,一行和梁令瓒等共同创制的黄道游仪铸成。应用新仪,一行
立即开始了一系列认真的天文观测工作。同时,他发起了全国范围的天文
测量工作,有计划地委派人员到各地测量北极出地高度、日影长度和昼夜
漏刻等数值,为拟议中的新历法问题的计算提供必要的数据。在繁忙的天
文观测和研究之余,一行还和他的师父、中印度人善无畏一起完成了《大
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7 卷的翻译工作。

725 年,一行正式着手编制新历法。这一年在一行的主持下,由南宫
说等人在河南完成了子午线长度的实测工作。这一年底,一行还与梁令瓒
等人创制成浑天仪,这是一种能自动演示天象和报时的新仪器。

726 年,一行续撰新历法。大约也在这一年,他为他的叔祖父张太素
所撰《后魏书》补续《天文志》。据研究,今传本《后魏书·天象志》第
三、四卷即出于一行的手笔。

727 年,一行草成新历法。是年农历九月,一行积劳成疾,病情危重,
小有好转后,即随唐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十月八日一行病又加剧,
遂圆寂于新丰,赐谥曰大慧禅师。为使新历法能及时颁用,唐玄宗在一行
去世后不久便诏令特进张说、历官陈玄景、善算赵■等人依一行新历法草
稿的原意,稍作润色补充,会辑编次成书。728 年,张说等整理成定稿上
呈,729 年正式颁行全国,这就是著名的一行大衍历。

据张说所作《大衍历·序》称,大衍历全书共计52 卷。其中包括《开
元大衍历经》1 卷,这是新历法本身,它共分7 章:“步中朔”(二十四节
气、朔望弦晦等的计算),“步发敛”(七十二候等的计算),“步日躔”(太
阳运动的推算),“步月离”(月亮运动的推算),“步轨漏”(晷影和昼夜
漏刻长度的计算),“步交会”(日月食的推算)和“步五星”(五大行星运
动的推算);《立成法》12 卷,这是新历法本身的各种数值表格;《历议》
10 卷,这是对传统历法的得失、演进进行综述和评议的专题论文集,它共
分历本议、日度议、中气议、合朔议、卦候议、九道议、日晷议、分野议、
五星议和日食议十议;《略例奏章》1 卷,这是关于新历法的理论说明。
以上24 卷的大部分内容收载于新、旧唐书的历志和天文志中。此外,还包
括《长历》3 卷,这大约是依新历法推算而得的古今若干年代的日、月、
五星位置的长编;《古今历书》24 卷,这很可能是对前代23 家历法连同
新历法本身共计24 家历法的异同、疏密进行比较研究的论集;《天竺九执
历》1 卷,这是关于印度历法的译著及其研究。这后28 卷的内容已佚而不
存。对这52 卷洋洋巨著总体内容的分析可知,其中有对古今中外历法的详
细考证、评议与研究,有对新历法立论、数据、表格以及计算方法的详细
说明,有依据新历法推算而得的具体结果,从而构成了十分严谨和完善的
有机整体,被后世历家奉为圭臬。单就《开元大衍历经》的七章编次法而
论,它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