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69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69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颂从政时正是北宋皇朝党争纷纷的时候,苏颂对此始终未曾参与。
作为一个实干家,他也未曾对新旧两党的政治主张发表过战略性的意见。
但从作为执行者的角度来说,第一,他反对扰民。许多地方应王安石推行
青苗法而专设的提举青苗官邀功争利,而且与原来的财税部门不相统属,
各个上级部门发的文件互不统一,人民既受烦扰,各州县长官也不知所从。


苏颂主张将提举青苗官划归转运使统一领导,这样对新政也没有损害。第
二,他反对未经主管长官同意,大幅度越级提拔未经实迹考核的官员到重
要岗位上去。熙宁三年(1070)他任知制诰(代皇帝起草赐爵封官诏书的官)
时,宋神宗想任命支持新法的秀州判官(知州任命的助手)李定当监察御史
里行(里行是一种副职),让苏颂起草诏书。苏颂认为朝廷急于用才,可以
破格。但现在这样破坏了法制(州判官不属中央管理,且与监察之职无关,
未经御史部门考虑),益小损大,于是他退还了神宗批示,拒绝起草诏书。
以后又当面向神宗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神宗免去了他知制诰之职。

作为一个古代科学家来说,苏颂最突出的是他组织和领导大型科学工
作的才能。他的《图经本草》编撰过程和水运仪象台的创造过程都证明了
这一点。对于苏颂这样一位由于组织大型科技项目而取得成就的科学家,
我们应该予以特别的尊敬。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苏颂传,中华书局,1977。

'2'(宋)苏颂:新仪象法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影印,1986。

'3'(宋)苏颂:图经本草,胡乃长等辑复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4'(宋)王应麟:玉海第四卷天文·仪象,1883 年浙江书局刊本,江
苏古籍出版社等影印,1988。

'5'(宋)曾肇:曲阜集·赠司空苏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
书馆影印,1986。

研究文献

'7'邓广铭、王振铎:苏颂,见《中国古代科学家》初版,1959,第
123—133 页。
'8' 颜中其、管成学: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9'王振铎:宋代水运仪象台的复原,见《科技考古论丛》,1989,第
238—273 页。
'10'王振铎,中国最早的假天仪,见《科技考古论丛》,1989,第278—286 页。
'11'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12'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苏魏公文集前言,见《苏魏公文集》,
中华书局,1988。
'13' 薛愚主编: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4'Needham;J.: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s.III、
IV;Ca…mbridge;1959.。。 

'15' Needham; J。 and others: Heavenly clockwork; the great
astronomical clocks of medieval China, Cambridge, 1960.
郏■


程鹏举
郏■字正夫。苏州昆山县太仓(今江苏昆山)人。约北宋天圣年间
(1023—1032 年)生;元■初年(1087 年前后)卒。水利。

郏■出身农家,自幼喜欢读书,对许多事情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嘉■二年(1057)中进士,授职睦州团练推官,知于潜县。熙宁初,任广东
安抚使机宜。熙宁五年( 1072),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因措置
不力,免官待用。元丰年间(1078—1084)复起用为司农寺丞,迁江东转运
判官,知信州府(治今江西上饶),曾主持修建信州州学。元■初,他以太
府丞出知温州,后以比部郎中召回东京(今开封),未至而卒。

史籍关于郏■生平的记载很简略。他最突出的科技成就是负责治理太
湖下游塘浦水利及有关论述。他生长于太湖之滨,又出身农家,对太湖流
域的农田水利特点非常了解。熙宁三年(1070),朝廷诏告天下,征求理财
省费、兴利除害之策。郏■在广东写成论开发苏州(包括今苏州、常熟、吴
江、昆山、嘉定、宝山六市县)水利及兴修圩垸、开浚塘浦的专文上奏。早
在唐代,由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已出现了“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
居十九”的局面,而太湖地区又是江南的主要产粮区。宋代这一地区已有
“国之仓庾”的称号。郏■的文章恰好论及要点,王安石看后非常欣赏,
就在熙宁五年命郏■以司农寺丞的身分前赴苏州,负责具体工作。但郏■
然显对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同时他关于圩垸塘浦的规划也过于理
想化了。他没有向老百姓做充分的宣传工作,而是一开始就下达命令,在
苏州6 郡34 县内户户调夫,同时兴办大工。结果不少老百姓因自身利益受
侵害,极力反对。还有很多人觉得负担太重,都不愿出工,或干脆躲起来。
一些下级官吏也因为郏■督催太紧,怨言很多。一度是宋神宗赵顼及王安
石跟前的红人、以反覆无常知名的吕惠卿,也奏言郏■措置不力。熙宁六
年正月初一日,神宗诏令众官员就郏■修圩事再议,已有停工之意。十五
日傍晚张灯时分,老百姓和下级官员共200 多人闯入郏■住所,围住郏■
哄闹怒骂,并打破大门,踩踏灯笼,弄得郏■头巾都掉到了地上,身边的
一个小儿子也被人举起,受惊不小。这样一来,刚被派出去测量标定圩区
的各县县令便鸣锣解散人夫,工程不了了之。郏■也被免职,在吏部备案
候用。

但郏■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失败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在他住所的西面有
大片水面,叫大泗■。他按照自己原来的规划,雇人在其旁修筑圩岸,开
浚塘浦,仿古人井田制,做到灌排自如,结果收成很好。郏■于是把自己
的布置绘制成图进呈,以表明原规划的可行性,重被起用为司农寺丞。他
制定了关于圩垸形式、塘浦尺度等的不少具体规定,相当完备。但是否曾
大范围实施,效果如何,都没有记载。

郏■关于太湖水利的主要理论反映在《吴门水利书》中,该书久佚。
但他在广东所作关于苏州水利的奏章和另一篇关于治田的论述,则被收在
多种有关史籍中,得以流传至今。在熙宁三年论苏州水利的奏章中,郏■
指出水田为国家之大利,苏州水田条件尤其优越。但要充分开发其潜在的
经济效益,必须做到“去六失、行六得”。

“六失”是指关于苏州水利的6 项错误做法及观点,其主要内容有:

(1)苏州东靠大海,北连长江,排水是第一要务。但以前所开的3 处入

海水口和2 处通江水道,地势都嫌过高,水大时排水尚畅,水小时反而会
有倒灌。

(2)堤防系统不够合理,垸区塘路(圩垸小堤)虽然可以抵挡一般风涛并
可通行,但一遇大水就不能确保农田的安全。
(3)昆山以下,旧开有新洋等10 余浦通江,实际上不能保证垸区渍水
尽入江。江水高涨时,内外水面弥漫一片,江潮反而乘势上涌,于垸田不
利。
“六得”则指开发苏州水利中应注意的6 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

(1)辨地形高下之殊。苏州不仅要治涝,还要注意治旱。如昆山以东地
势东高西低,常熟以北地势北高南低,两处都被称为高田。而昆山以西、
常熟以南,则被称为水田。历来谈苏州水利,往往只重治涝,不及治旱,
是一大缺陷。
(2)求古人蓄泄之迹。昆山以东有不少港汊遗迹,表明前人曾经拦蓄昆
山以东之水,使高田得以灌溉。但都已废毁,应加恢复。
(3)治田有先后之宜。根据地势的具体情况,应先恢复昆山以东、常熟
以北高地的蓄水设施,疏浚其内沟洫遗迹,做到能排能灌。使高地之水不
至于尽注低地。再在低地区域内,废除现有杂乱无章的港汊,按古代遗迹,
5 至7 里设一纵浦,7 至10 里设一横塘。挖出之土,用来修筑塘浦两旁堤
岸,一举两得。塘浦纵横,堤高沟深,水不为害。再开挖通江通海水道,
即可大功告成。
(4)兴役顺贫富之便。按民户贫富分别对待,贫户每年出工7 日,富户
适当出资,分5 年完工,使民不苦于治田之役。
在论治田利害一文中,郏■又从7 个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述。主要内容
有:

(1)前代治理高、低田的方法:苏州环太湖之田低于江,而沿海之田高
于江。对于低田,古人在江南北岸开纵浦通江,又垂直纵浦开横塘,成圩
田之象。塘浦宽者30 余丈,狭者不下20 余丈,深者2—3 丈,浅者也不下
1 丈。目的是用开挖之土筑成高垸堤,壅逼塘浦之水使高于江,利于排水。
沿海高田,古人同样开有塘浦而且往往更深,但目的不在排水,而是要引
江水到达田边,可以方便地车水灌田。
(2)后代废弃前人之法:古人各圩都设有圩长,负责组织垸堤岁修,维
持塘浦的排、引水功能。但长期以来,制度废驰,塘浦渐被侵占、淤浅。
以至湖水上升不及3 尺,低田即一片弥漫。
(3)向来有关论述,只知排水,不知治田:治田为本,排水为末。应以
治田为先,排水为后。但三四十年以来只知排水,而少治田,故迄无成效。
所以当前应以治田为先,每5 里为一纵浦,7 里为一横塘。塘浦既浚,则
堤防成,而田高于水,水高于江,水即不治而治。
郏■综合考察苏州水患各方面因素,提出全面整治方法的规划。有些
观点如治田与排涝并举,开挖塘浦与修筑圩岸并举等,都有其独到之处。
从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苏州水利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对苏州境内各港汊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了如指掌。他在实施中的失败,原
因是多方面的。后代曾做过不少与郏■的规划类似的工作,也证明了这一
点。

郏■死后,其子郏侨曾编辑刊印郏■有关论述,对太湖水利也颇有见


地。父子二人,都成为论太湖水利的知名人物。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范成大:吴郡志,《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

研究文献

'2'(清)陆清源:宋史翼,十万卷楼刻本,1907。

'3'(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

'4'(宋)王■:清江三孔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影印,1986。

沈括

金秋鹏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天圣九年(1031 年)生;
绍圣二年(1095 年)卒(关于沈括的生卒年,学术界存有五种说
法,这里采用其中一说)。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学、医药
学。

沈括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但祖上没有显赫的历史,只有曾祖父沈
承庆在五代时任过吴越国的营田使,入宋后任崇信军节度掌书记,后改大
理寺丞,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直至父沈周、伯父沈同方举进士,历任
地方行政长官。

沈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和兄长沈披幼时都是母亲许氏亲
自教导。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士大夫世家,祖父许延寿官至刑部尚书,父
亲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二兄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进士。许洞文韬武略
皆有成就,以文章政见知名于时,又擅长武术,深研军事理论,是一位杰
出的军事战略学家。许洞所著《虎钤经》,是继《孙子兵法》和李筌《太
白阴经》之后的一部著名军事著作。但许洞仕途坎坷,不得志于时,卒年
仅42 岁。许氏深得其兄学识之精华,许洞的著作她都能背诵。沈括出生时
虽许洞已卒,但在母亲的教导下,受许洞的学识影响颇深,后来在文武两
方面都有建树。

沈括的父亲沈周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汉阳(今湖北武汉汉
阳)掾,高邮(今江苏高邮)从事,大理丞监苏州酒务,知简州平泉(今四川
简阳),苏州通判,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知泉州(今福建泉州),开封府判,
江南东路按禁使(今江苏南京),知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职。沈括的青少年
时期一直跟随父亲宦游,他非常留意各地的人情物理,开阔了眼界,增长
了见闻和学识。在他晚年的《梦溪笔谈》中,有不少就是他青少年时代见
闻的记述,可以看到他从小就勤于作笔记,一些重要的见闻都有详细的记
录。这一习惯,对于他积累和增进学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泉州时,沈周开始为12 岁的沈括延师受业。自此,沈括从师攻读
12 载,从未中断。这段时间,沈括系统地接受了儒学的教育,尤其对于礼
乐、掌故有较深的造诣。18 岁在南京时,他又开始学习医药学,并对医药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医药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

皇■三年(1051),沈周在杭州去世。至和元年(1054)沈括终父丧后,


以父荫授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开始进入仕途。在他的仕宦生涯
历程中,他的业绩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沭阳县初显才华
在沭阳任主簿时,年青的沈括即显露了他干练的吏才。沭阳是苏北一
个贫穷的县,主簿职位低微,而工作繁琐劳累。但沈括“专心致意,毕力
于其事”,从而使他初入仕途,即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政绩。沈括在沭阳县
还做了二件大事。

一是平息了一场县民反抗官府的民变。当时,由于官府制定了一些不
合理的禁约,使本已贫穷的百姓更受束缚,因而激起了民变。民变发生后
海州官府便慌了手足,急忙把县令调开,让沈括负责收拾局面。沈括沉着、
冷静地加以处置,他吸取了四川李顺领导灾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安抚政
策。他撤销了不合理的禁约,博得县民好感,平息了民变风波。

一是整治沭水。沭水是沭阳境内的主要河流,由于长年失修,下游堙
塞,已失故道,漫衍而成汗泽,使附近地区不时受到洪水的侵扰,成为沭
阳的公害。沈括堪察了沭阳的地形和水系,规划和主持了整治沭水工程。
工程发动数万民工,新建二道堤防,疏水为百渠九堰,使水流得到控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