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多有刘氏自拟之方,如防风通圣散,益元散。以上二方表里通治,故称
双解散。张子和《儒门事亲》卷2 称:“刘河间自制通圣散加益元散,名
为双解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刘河间一人而已!”《金史·刘完素
传》则称其“好用凉药”,“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四库全书总目·宣
明论方》条谓该书原只3 卷,今本为15 卷,其内容多有元明以后人窜入者。
并指出该书“二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四卷之妙功藏用丸,十二卷之
荜澄茄丸,补中丸,楮实子丸,皆注新增字。而七卷之信香十方,青金膏
不注新增字者,据其方下小序称灌顶法王子所传,并有偈咒。金时安有灌
顶法王,显为元明以后之方,则窜入而不注者,不知其几矣!”可见今本
《宣明论方》早非其旧矣。
刘完素《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指为金张元
素著。《四库全书总目》附和此说。但有■溪野老者跋《三消论》称:《病
机气宜保命集》曾由完素后人出示金麻九畴,故该书著作人仍应为刘完素。
其他《三消论》保存于张子和《儒门事亲》书中。另有《伤寒直格》、《伤
寒标本心法类萃》均为后人依托之作。
对于刘完素学说,后世评论很多,较具代表性者如明李中梓。他谓刘
完素“发明亢制之理,洞如观火,然偏主于热,岂能尽六气之变乎!遂令
后世喜用寒凉,伐天和而罔悟,伊谁之咎也!”(见《中国医籍考》卷五十
引《颐生微论》)。张介宾亦称“河间不能通察本经通旨,遂单采十九条中
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
夫实火为病固为可畏,而虚火之病尤为可畏,实火固宜寒凉去之,本不难
也;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之虚火者多,实火者少,
岂皆属有余之病?”(《景岳全书》卷三)
以上李、张二家均对刘氏倡火热之说,用寒凉之药提出异议,但《四
库全书总目》所持意见则相反,该书称“《素问玄机原病式》”大旨多主
于火,故张介宾作《景岳全书》攻之最力,然完素生于北地,其人秉赋多
强,兼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与南方风土原殊。又完素生于金时,人情
淳朴,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余,皆能应手奏功,其作是书,亦因地因时,
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对刘完素之学颇多赞誉。
由于刘完素主张“火热”,用药主于“寒凉”,其学说有一定特点,
为后世人称为寒凉派。
刘完素之弟子有刘荣甫、荆山浮屠师、穆大簧,董系、马宗素等。再
传人有刘吉甫、罗知悌。三传有阳坡潘君、朱震亨等。宗其学者有张从正、
常德、镏洪等。
文献
原始文献
'1'(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民国初年。
'2'(金)刘完素:宣明论方,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民国初年,
'3'(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4'(金)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研究文献
'5'(金)镏洪:伤寒心要,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民国初年。
张元素
蔡景峰
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县)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公元
12 世纪。中医学、药学。
张元素生于宋代中期的北方,故一般认为他是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
8 岁参加童子科考试及格。27 岁考中进士,但因犯了封建社会的忌讳而被
除名,从此,无心于官场混迹,转而攻读医学。开始时博览群书,但治疗
效果并不理想。遂潜心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他潜心钻研《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藏经》等著作,
终于能融会贯通,疗效特别好。对中医的理论和方药,他不但能充分掌握,
且颇有创新,在中医发展史上自成一家。
张元素在医学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是宋金元时期医学争鸣革新运动中
的活跃人物。他主张医学必须继承前人的成就,但又不能墨守成规。在临
证中,他继承张仲景关于六经分证的传统来处理外感伤寒病证。他尊张仲
景为“群方之祖”,用药“为万世法”,称张治杂病“若神”,因此,他
对六经分证十分推崇,如在治疗霍乱吐泄这类病时,主张以胃足阳明经来
统摄六经的辨证治疗,尊用张仲景原来的理中汤、五苓散、建中汤这一类
方子。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胃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
六条经的关系,在这些方剂中分别加入该经的用药。然而,他并不满足于
此,还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冶疗。如在人体同时感受风寒两邪时,张
仲景用的方子叫大青龙汤。在实践中,张元素认为大青龙汤对此证疗效不
理想,容易发生变证,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创用了九味羌活。据当时有关
医家记载,此方疗效如神,胜于张仲景的原方。
他强调治病时要照顾人体的胃气,不要多用峻烈泻利之品,否则后者
容易损伤人体的胃气,使脾胃败坏,功能失调,致健康受损。在张仲景《金
匮要略》枳术汤的基础上,他改用枳术丸,方中重用白术,而不如张仲景
重用枳实,目的就是照顾人体脾胃功能,促进其机能。如果消化吸收均强
健,自然能早日痊愈。这是张元素治疗一般杂病的主要原则,具有重要影
响。
在用药方面,张元素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他重视药物的炮制和归经。
所谓阴阳,是指药物的气和味,上浮和下沉,上升和下降。他认为就阴阳
的性质而言,药物的味和气、沉和浮、降和升分属于阴阳,因此,厚味的
药物起泄下作用,薄味的则具有疏通作用;厚气的药物使人发热,薄气的
药物使人疏泄。掌握这些原则,临床上才能运用自如。如气薄的药茯苓可
以利小便,味薄的麻黄可以发汗,都体现了这些原则。他还指出植物药的
根茎具有上升的性质,其根梢则下降,因而主张用于人体治病时,上部疾
病宜用根茎类药,而下部病症则宜用根梢类药。他还认为利用人工炮制的
方法,对于药物的这些特性能产生影响。如黄连、黄芩、黄柏一类苦寒药,
用酒炒之后,药性可改变而使之上升到头面及皮肤体表;用于胸腹部,则
可用酒浸洗;如果要治下肢的病症,则不必加以炮炙,生用就可以。可见
同一种药物,炮制后其药用有如此大的差异。他还认为药物的补泄作用与
其气味及所作用的五脏六腑对象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以脏腑而论,肝胆这
两个器官对四气五味的反应是温补、凉泻、辛补、酸泄;心和小肠则是热
补、寒泻、咸补、甘泻;命门和三焦与心和小肠相同;肾和膀胱则是寒补、
热泄、苦补、咸泻;脾和胃则是温热皆补、寒凉皆泻、甘补、苦泄;肺和
大肠则是凉补、温泄、酸补、辛泻。这些见解为后世多数医药学家所推崇
和遵循。
张元素在用药上还提倡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的理论。由于在临证中,
他很重视六经的辨证论治,所以他又提出了药物的归经问题,亦即某种药
归入某一经或某些经,治病需选择其相同的归经药。以头痛及火热这两证
而言,凡头痛者,一般用川芎治疗,如不愈,则应视头痛的部位不同而选
经用药。如属太阳经,应选羌活;阳明头痛,选用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
厥阴头痛用川芎、吴萸;少阴头痛用细辛。同是一种火热症也要分辨其病
位在何经何脏,如心火要用黄连来泻火,肝火用柴胡,肺火用黄芩,脾火
用白芍;胃火用石膏,小肠火用木通,膀胱火用黄柏,肾火用知母。中医
的方剂组成,在古代就十分严谨,称为君臣佐使,以表达方中各药之间的
关系。一个方子有了君臣佐药的配伍,还要有使药的引导,使方剂的作用
直达病症所在地,这种应用通达特经的使药,张元素称它为“引经报使”,
如手、足太阳经,要用羌活、藁本引经,手、足少阳经,要用柴胡引经,
足阳明经要用升麻、葛根、白芷,手阳明经也用白芷,足太阴经用芍药,
足少阴经用独活、桂枝,手、足厥阴经用柴胡,手太阴经用白芷、升麻等,
手少阴经用独活。这种引经报使的理论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明清
医家,对这一问题都很重视。
张元素从医学到药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尊古但并不拘泥于古。
他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与后代的情况不尽相同,现时的疾病与古
代的也有所不同;如果仍死板地用古代的方子来治疗现时的疾病,是难于
奏效的,这就是他所说的“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他提倡革新,在他的影响下,金元时期曾出现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有人
认为,在他以及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等人的推动下,
“医道于是乎中兴”,其影响不容忽视。他的门徒如李东垣,王好古、罗
天益等人,都是一代名医。他重视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李东垣发展了他
的观点,成为有名的“补土(脾胃)派”,后世称张元素这一学派为“易水
学派”,称他们的医学主张为“易州张氏学”。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称赞
他是“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珍珠囊》、《医学启源》、《脏腑标本药
式》、《洁古家珍》等。
文献
原始文献
'1'(金)张元素:洁古老人珍珠囊,涵芬楼影印本,1938。
'2'(金)张元素:藏府标本药式,双修馆刻本,1234。
'3'(金)张元素:医学启源,明正德刻本。
研究文献
'4'俞长荣:试论张元素的学术成就,中医杂志,3(1962),5,第38—41 页。
'5'沈仲理:易州张元素学说及其发展的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
4(1963),5,第28—33 页。
'6'金寿山:试论“易州张氏学”,中医杂志,4(1963),6,第36—
40 页。
郑樵
刘昌芝
郑樵字渔仲,学者称其为夹■先生。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
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 年4 月26 日)生;南宋绍兴三十
二年三月七日(1162 年4 月22 日)卒。动植物学。
郑樵出身于仕宦之家。据郑惠元《郑氏族谱》记载,其曾祖郑子堂“补
太学,中漕司举,复中本贯”。祖父郑宰,“熙宁三年庚戌(1070)进士”。
父亲郑国器是太学生。郑氏为地方望族,到郑国器时,家中还有不少田地。
郑国器将一部分田地卖掉,“筑下溪苏洋陂,灌田七百余亩,乡人德之”。
他的家庭经济来源就是靠地租、陂租的收入。
郑樵16 岁开始居夹■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县西北),谢绝人事,闭
门读书。但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山居生活也不能平静。靖康元年(1126)
金兵包围汴京,第二年汴京沦陷。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宋王朝掌权
者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非常尖锐,百姓的抗金斗争热情则十分高涨。年
轻的郑樵和堂兄郑厚曾联名致书签枢密院事宇文虚中、给事中江常,表示
要以自己的才干为朝廷效力青年时的郑樵相当自负,他自信一旦得到起
用,一定能胜任朝政大事。但不论是宇文虚中还是江常,都没有提拔他们。
郑樵的爱国热情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从这以后,便专心致志于他的著述
生涯。
南宋时福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学术也相当发展,藏书尤其丰富,
为郑樵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在夹■山上刻苦读书的30 年中,曾周
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郑樵向他们借阅图书,和他们共同切
磋讨论。为了完成著述,他还结交了一些朋友。除文人学士和藏书家外,
还有看重郑樵的学问和他交往的李纲、赵鼎、张浚等。他的这一切活动都
是为了实现著述的目的。郑樵也希望有机会翻阅三馆四库的藏书,以充实
自己的著作,所以曾三次徒步献书朝廷。绍兴三十一年(1161)抄完《通志》
后,又进京献书,任枢密院编修。这时他得以入密书省翻阅书籍,可惜不
久被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这对郑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久便逝世了。
郑樵提倡实学,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作达84 种。但大部分散失,
只有部分保存下来,且多残缺不全。如《尔雅注》已没有图,《夹■遗稿》
只是一部不完整的诗文,《六经奥论》又有伪书的嫌疑。唯独《诗辨妄》
和《通志》幸运地完整流传至今。《通志》是郑樵的代表著,也是他学术
上最主要的贡献。不仅记载了古代的政治、经济等历史资料,而且涉及天
文、地理、植物、动物等领域,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这是郑樵在史学
上的贡献。该书中的二十略是精华。《昆虫草木略》就是二十略之一。它
是郑樵把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和调查写成的。《昆虫草
木略》共两卷。记载植物300 余种,动物130 多种。与以前记有动植物知
识的农学和医学著作不同,它是一部内容丰富,集中反映动植物本身特性
的专著,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视观察、研究,不以辑录古籍资料为主。在郑樵作《昆虫草木
略》以前,涉及动植物的典籍有大约从战国时期汇集到西汉成书的《尔雅》;
魏时张揖的《广雅》;晋陆机(元恪)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等。郑樵
指出《尔雅》作者对《诗经》中的动植物名称的解释是以一物的今名解释
《诗》中的古名,如阅者不识今名为何物,仍不识《诗》中的古名。《广
雅》沿袭了《尔雅》用名词解释名词的方法。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
疏》,虽能联系实际,对动植物的别名、形态、生态、用途等进行说明,
但不如郑樵的《昆虫草木略》对动植物记载详实。正如郑樵所指出,陆机
是诗人,他虽为《毛诗》作《草木鸟兽虫鱼疏》但不懂动植物学,采访所
得资料很分散。而郑樵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