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
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
理志》模式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国保
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
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
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
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
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
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3.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
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
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
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
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
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
《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
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
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
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
吴、粤(越)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
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
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采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
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
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
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
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
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 个,
泽薮59 个,描述了全国300 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
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 个重要
山岳和139 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
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
113 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
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
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
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
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
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
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
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
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
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
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
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即福建)的情况是“以地
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
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
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
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
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
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采西汉以前的地理著
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
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
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
方志仿效,从而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
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
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
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
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
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
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
'2'(刘宋)范晔:后汉书·班彪附固传,中华书局,1965。
研究文献
'3'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
出版社,1984。
'5'侯仁之主编:中国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
'6'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8'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9'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吴树平:班固,百科知识,1980,12,第20 页。
蔡伦
潘吉星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约东汉永平四年(公
元61 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 年)卒。造纸术。
蔡伦家乡地处长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乡。他
出身于普通农民之家,从小随长辈种田。汉章帝刘■(公元56—88 年)即位
后,派人至各郡县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 年)蔡伦被
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时年约15 岁。当时幼年宦者须习字读书礼,蔡伦因
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 年)任小黄门。此后他作为黄门侍郎而掌宫
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就座等事。蔡伦初入宫时,章帝妃宋贵人
所生皇长子刘庆被立为太子。次年梁贵人又生皇子刘肇(公元79—105
年)。正宫窦皇后因无子,遂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逼令她自
杀,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梁贵
人,强夺刘肇为养子且立为太子,梁贵人忧死。章帝卒(公元88 年)后,刘
肇10 岁登极为和帝,由窦太后临朝(公元89—97 年)听政。蔡伦因替窦后
尽力办事,即被拔升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刘肇左右,备顾问、掌理文书,
凡下达诏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传递,能出入宫禁。此职权力极大,能参与
军国机务,秩俸二千石,与九卿同等。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即始于
此。
窦太后无视幼帝,愈益骄横,永平九年(公元97 年)卒,和帝亲政,废
其太后尊号。永元十四年(公元102 年)和帝立邓绥(公元80—121 年)为皇
后,蔡伦旋即投靠邓皇后。他见邓后喜欢在纸上舞文弄墨,乃自请兼任尚
方令。尚方令为少府属官,俸禄600 石,主管御用刀剑及诸器物,与中常
侍高位本不相称,蔡伦为投邓后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职。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两年幼帝再卒,邓后乃立13
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 年)嗣位,是为安帝。刘祜为清河王刘庆之子,
即位初期(公元105—121 年)由邓太后柄政,故蔡伦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
常侍,且被太后封为龙亭侯,食邑300 户,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
贵族行列。封侯后不久,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 年)蔡伦又被提
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从此他成为邓太后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
地位使他不但能随时与皇帝接近,还能与皇后、皇太后接近,受到满朝文
武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时,建光元年(公元121 年)邓太后卒。安帝
亲政后,因蔡伦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其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
刘庆皇位继承权,乃敕令廷尉审讯蔡伦。他自知死罪,遂自尽而亡。蔡伦
一生在内廷为宦46 年,先后因侍奉4 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太后而节节上升,
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惨死告终。他在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
尚方时,却因作出推动手工业工艺发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蔡伦主管
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
书·蔡伦传》中的这段话有近代考古发掘实物为证。当时所造器物在质量、
性能及外观上确是精工坚密,堪为后世仿效。说明蔡伦在兼任工官时亦尽
心尽职。尚方令这项工作使他对工业技术发生兴趣,他每有空暇即闭门谢
绝宾客,亲至现场作技术调查,掌握了有关工业技术知识。他的创新精神,
对发展当时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此时制造的钢刀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成百炼钢。但他对工艺技术的
最大贡献在造纸方面。先秦时中国书写纪事用的是竹简、木牍及缣帛。但
简牍笨重,丝织物昂贵,均不便使用。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需要廉
价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为此人们作了各种探索。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
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 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
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 年)之时。1957 年西
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 年)时的麻纸。另外,在陕
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
帛的理想代用品。东汉定都洛阳后,西汉麻纸技术得以继续发展。邓皇后
因喜欢文史及纸墨,曾令各州郡勿贡珍品,“但岁贡纸墨而已”,说明公
元102 年前各地已生产麻纸进贡。凡帝、后喜欢的,蔡伦都在尚方精制。
他掌管宫内文书档案时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
造出比西汉纸更好的纸。为此,他总结前代及同时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
组织生产优质麻纸。邓太后嘉其能,从此造麻纸技术在各地进一步推广。
蔡伦在主持研制楮皮纸时,完成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并扩
充原料来源、革新造纸工艺。皮纸的出现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蔡伦正是
这项创新的倡导者。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
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
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现
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早在蔡伦200 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
写的麻纸。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
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
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
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 年间中国纸的两大
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至晋代(4 世纪)
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
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
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元初元年(公元117 年)邓太后鉴于内廷所藏经传传抄多误,乃诏儒者
刘珍及五经博士等人于东观校订,令蔡伦监典此事。东观是洛阳宫内藏书
及著述之所,蔡伦领衔率这批学者校订,是为了向全国提供经书的标准文
本。这次校订经书的工作,是朝廷提供钦定经传纸写本的开端。因完成后
要将所抄副本颁发各地方官,从而形成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
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东汉纸于20 世纪时在西北地区也
曾出土。中国造纸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打下坚实基础,至魏晋南北
朝(3—6 世纪)获得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东汉在造纸史中是承上启下
的阶段,蔡伦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成为促进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
文献
原始文献
'1'(刘宋)范晔:后汉书,《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研究文献
'2'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
'3'Pan Jixing:The history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i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92。
'4'Tsien Tsuen…Hsuin: Paper and printing; in Joseph Needham’
s 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V; Part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李梵
杨怡
李梵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