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天下无商 >

第5部分

天下无商-第5部分

小说: 天下无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浙江人头脑灵活,勤于思考,富于变通。    
    历史上,浙江就出过很多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唐代时,温州和宁波都是有名的贸易港。    
    宋朝时期,宁波、杭州、温州都设有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    
    明清时代,政府禁止海贸,宁波、温州走私活跃。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温州等地相继被辟为通商口岸,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得以发展,浙江商人开始迅速崛起。在重商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浙江商人发挥其天生的经商意识,将其经商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浙江商人大批涌现,占据了各地的大部分市场。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2000年,“500强”中的浙江企业达到了171家,独占全国1/3强。2001年9月底,浙江省民营企业突破20万家,全省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已达24600家,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一些小乡镇甚至其他国家,都有浙江商人的足迹。    
    浙江人是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哪里没市场就到哪里开出一个市场来。    
    


第三部分:浙江商人不畏艰险 勇于开拓

    浙江商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他们不会固守一个经营领域而不动,经常以远见卓识的眼光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浙江商人不甘心在狭小的家乡碌碌无为,他们不怕背井离乡,怕的是没有钱。他们没钱的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赚点,有点钱的想到外面赚多一点。    
    浙江商人有着坚毅的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以宁波人为例,光绪、宣统年间,移居海外经商的人数多达近10万人;国民党统治结束的前夕,大批商人移居港、澳、台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克服了在异国他乡的种种困难,努力拼搏,历尽艰辛,开拓出了一个个巨大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市场。其中有好多人在当地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如在香港叱咤风云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即是浙江宁波人。包玉刚1946年曾任上海银行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1955年转营航运业。    
    20世纪50年代,香港和国际上普遍实行短期结算办法,即按船只行程计算租金。当时租金高,这种办法确能获利。但包先生居安思危,看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采用稳健的经营方式,以低租金,长期限合同,将船租给信誉卓著的大租户。    
    1975年,他组织了环球航运集团,当年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赢得了“东方奥纳西斯”的美誉。1981年,环球航运集团的船队有船达210艘,2100万吨位,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    
    环球航运集团除了在香港设立总公司外,还在百慕大、东京、伦敦、纽约、里约热内卢、新加坡等地设立了20多家子公司或代理公司。就在此时,包玉刚意识到两伊战争对油船运输的影响,便及早抽出资金转向香港地铁和隧道,并投巨资于国泰和港龙航空公司,出任这两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以超长远的眼光,由海而陆而空,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成为香港十大财团之一。    
    浙江人不仅仅是到那些发达的城市去,他们甚至连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也要去闯一闯,找找商机。据统计,进藏行商者近一半是温州人。拉萨还有一条以裁缝铺为主的“温州街”。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久居江南的温州人生活于此,可见他们执着的创业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浙江商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他们不会固守一个经营领域而不动,经常以远见卓识的眼光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因此,经常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浙江商人的身影。如他们大胆开拓,从事五金、颜料、洋油、洋布、钟表、眼镜、西药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经营房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公用事业和新式服务等。在这些行业中,浙江商人进行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浙江商人又将这些商业资本投资于产业,一步步走向商业上的成功。        
    


第三部分:浙江商人商机敏捷 务实肯干

    在浙江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赚钱才是衡量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浙江温州商人因为他们聪明的头脑和善贾而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其实,无论是浙江哪个地方的商人,他们捕捉商机的能力都很强。他们凭借其敏感的商业意识,及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调整经营业务和经营方针,在激烈的商战中披荆斩棘,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著名地产商浙籍人王宽诚就是一个很善于把握商机的人。1947年他初到香港时,香港经济萧条,地价暴跌,房地产不被看好。王宽诚经过认真分析,预料几年后香港经济必定复苏,于是,果断大胆地在新界购进大片土地,建造数十幢名为“海圆公寓”的高层住宅。    
    由于经济不景气,建筑行业渴望雇主上门薄利承包,所以“海圆公寓”造价很低。1949年,大批巨贾名人蜂拥香港,“海圆公寓”以极高的价格售出,王宽诚大赚了一把。    
     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就在这时,比田间机耕道强不了多少的杨高路上,两位操着上海人谁也听不懂的温州方言的中年汉子,像勘察队员一样在张张望望画画写写,整整5天,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随后,他们悄悄登上海轮回到了温州。过了两天,他们提个装着有65万元巨款,但又脏兮兮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上海,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门。    
    令上海人诧异的是,他们所看中的都不是沿马路的门面。两位温州人看中的竟是在浦东严桥乡,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精明的上海人窃笑这两个大傻瓜。    
    可是,温州人自己心里有底。根据掌握的信息,他们认为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这就是一笔大财富。经过努力,温州方与上海方达成如下协议: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改造成活动房或店面,由温州方经营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变。    
    事物的发展果然如两位温州客所料:1992年春节,邓小平南巡,在杨高路留下足迹,紧接着,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道工程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两位温州人所建的出租房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南京路,上海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商品世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数以百计的店铺和柜台,虽然门口闪烁的霓虹灯店名和广告依旧,柜台里面的营业员未变,可是,店铺或柜台的真正主人却改换了。经济学家称之为租赁、经营承包、联合、合股经营,这些新主人80%是温州人。    
    宁波商人善于把握商机,审时度势,从而在经营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纪40年代末期,浙江商人虞洽卿预料上海的繁荣地段会拓展到苏州河北,于是,事先在宝山路顺福里和海宁路东唐家弄等处购置大片地产。当时,那些地方人稀地偏,同行中有人见虞洽卿在如此荒僻的地方买地皮,大为不解。可事隔不久,政府果然把这里作为开发地段,这一带地价猛涨,虞洽卿坐收地利。    
    浙江人除了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商机以外,他们更务实重利。在浙江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赚钱才是衡量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也正因为这个重视实利的观念,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个个是老板,他们敢于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敢于从事别人不耻从事的“低下”的职业,他们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洒脱。他们不辞辛苦,精明能干,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行业起家,渐渐成为商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浙江温州商人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干起,所以,他们除了江南人与生俱来的瘦小灵秀外,和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默默地做自己的生意,干着小行当的或粗或细的活。慢慢地,温州人多起来了,温州的标志也多起来了,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包装、标牌、证书、徽章越来越多地被温州人造出来,然后又被温州人输往各地。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他们的产品质优价廉,他们的服务周到热情。人们渐渐习惯了“温州”这一牌子,买货找温州货,服务找温州人。温州人由不起眼的小商小贩摇身变成了各地的红人,他们赚着各地人的钱,受着各地人的艳羡。    
    温州商人具有超凡的商业头脑。在温州人眼里,无论各行各业,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钱赚,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取。温州人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    
    温州人务实苦干。他们不在乎利润大小,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他们经常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他们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宗生意,即使赚不到大笔的利润,也从不怨天尤人。    
    温州人“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温州来。    
    温州人做生意从小处着手。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都由温州人做起来。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因此,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但是,温州人是有眼光的,慢慢地,他们把产品由小变得大了起来。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温州人赚钱的方式极为灵活,他们决不会将自己吊在一个行业里,听任市场的裁决。他们不管多庞大的产业,一旦赚不到钱,就立刻转到其他行当。他们对自己的公司没有任何感情,公司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已。心血是什么?心血不能当钱花。虽然这样的观念稍显势利了一些,但这样的温州人往往在经商中不容易感情用事,而是可以客观、冷静地对待市场中的每一次变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产品推往全国各地,畅销全国各地。    
    在勤勤恳恳的经营下,已形成了国内制鞋、服装、灯具、低压电器、家具等六大支柱产业,仅鞋类企业就有4000余家,年创产值50多个亿,整个温州有如一部巨大的高速的造钱机器。    
    


第三部分:浙江商人善于交际 八面玲珑

    浙江人机智聪敏,在人际交往中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从不得罪人,他们收敛锋芒,深信“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浙江人圆滑世故,善于交际。他们精明的处世之道,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获得市场信息,为其赚钱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利用交际以达到明确的目的,而且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浙江人机智聪敏,在人际交往中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从不得罪人,他们收敛锋芒,深信“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为此,他们往往借别人之口,言自己心中之事。说的好,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厉害,风光尽显,从浙江人这里得到了所谓的“面子”,说的不好,他们为浙江商人承担了一切过失。    
    浙江人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投人所好。他们根据对方的身份、社会地位等种种条件进行恭维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交往中进退自如,他们善于挖掘人们身上的优点,并能够找到合适的场合和合适的时间以十分自然的方式讲出来,让人们在受到夸奖后心情舒畅。在和浙江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感觉到浙江人很是不错。    
    浙江人善于交际的特点用在商场上,往往使他们很快获取市场信息,为其赚钱大开方便之门。    
    有一个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推销的业务员黄某,浙江宁波人。由于学历并不是很高,一直在公司从事推销工作,几年未见升迁。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等待着一个发达的机会。黄某很会说话,做事也很有分寸,在同事中有着很好的口碑。一次,他向一个长期客户推销公司的产品,对方不似以往热情,黄某心存疑虑,便借中午之际将该客户请到了一家比较豪华的酒店,酒桌上称兄道弟,尽显其八面玲珑之能事,最后客户被恭维得晕晕乎乎,便将实话和盘托出。原来他们公司由于更换新的领导要改变经营方向,但因为改革正在进行中,怕其他同行知道此事而先行一步,便悄无声息,黄某的产品对于改革后的公司可能一无用处,所以不打算再与其进行合作。黄某得到了这么大个商业机密,当晚便向其领导打了报告,申请赶制一批适合该客户即将需要的产品。最后,黄某不仅没有失去这个大客户,还用这批产品赚取了一大笔利润。公司领导也从这次的事件中看到了黄某的“实力”,黄某不仅职位得到了升迁,并且成为领导面前的“红人”。    
    


第三部分:浙江商人诚实重义 信誉为上

    浙江人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和“诚”。“信”和“诚”被浙江人看作经商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浙江人温文尔雅,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他们很少与人针锋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