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第11部分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11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俄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抚慰手无寸铁者美好愿望的不是笑脸,而是枪弹和铁蹄。数百名请愿者死伤在彼得堡街头。

  流血的星期日打破了沙皇“仁慈小父亲”的传统形象,人民被愤怒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素有“血腥沙皇”之称,因为在1894年他登基加冕之日,数千名百姓在广场上自相践踏而死。

  在1897年俄国人口调查表上,尼古拉二世的名字下赫然写着:“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在皇后的名下同样写着:姓名:罗曼诺娃·亚历山德拉·费多罗芙娜。母语:德语。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女主人。

  列宁说:“无产阶级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们在暗淡、平常的、受压制的生活中几日几年都不能受到的。”

 
 
泥足(2)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布尔什维克指引下,世界目睹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举行罢工的非凡景象:工人建立苏维埃、领导革命,农民夺取地产,大学生走出教室举行示威,黑海舰队的水兵发动兵变,少数民族要求自治……

  自由派贵族大臣维特说:“整个俄国都对现状,即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不满。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自觉地,甚至是不自觉地要求变革。”

 
 
 
  沙皇让步了,他颁布了《十月宣言》,允诺给予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孟什维克和资产阶级政党喜出望外,认为专制制度已不复存在,俄国已进入立宪国家行列。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沙皇政府很快便腾出手脚,在英法各国支持下,发动反扑。

  有“俄国俾斯麦”之称的斯托雷平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把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在彼得保罗要塞,有一间囚室,1905年一位囚犯被关进来。他是因为写革命传单被捕,当他1906年出狱之后,迅速完成了一部经典名著——《母亲》。他的名字俄语意思是“最大的痛苦”,中文音译叫马克西姆·高尔基。

  1906年的俄罗斯母亲的确生活在痛苦之中。仅仅上半年,就有7万多人未经审讯而被逮捕、流放和监禁。革命失败了。

  这场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2、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这场革命另一个作用,是迫使沙皇政府进行最后的自我拯救。

  总理大臣斯托雷平上任。与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相反,在经济上他却发起了“最激进”的改革。

  改革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农民可以拥有土地私有权,并使土地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先后有1600 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 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自主经营。300 多万农民或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或加入移民大军。

  列宁认为:这一行动成为“在不废除整个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条件下,可以打开的最后一个汽门。”

  与1900年相比,1913俄国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8%,人均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值。到1914年,俄国成为世界第六贸易大国,第四工业大国。

  斯托雷平在1909年夸口说:“假如给俄国20年的国内外和平,你就会认不出俄国了。”

  但历史没有给俄国这个机会,这也许是俄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缕余晖,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

  1914年,一战爆发。

  在俄国,开始时大多数人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反对“日尔曼仇敌”侵略的保卫战,尼古拉二世宣读了当年亚历山大一世抗击拿破仑时的誓词:“我庄严宣誓:只要在俄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个敌人,就不会有和平。”

  对此唱反调的只有布尔什维克和他的领袖——列宁。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全世界工人没有理由为这场战争献身,工人们更应该反对的是战争的煽动者。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淹没了列宁的声音,俄国人民认为很快会取得胜利,许多军官互相询问是否带了礼服,以便在柏林庆祝胜利时穿着,但是得到的是一连串惨败。

  世界大战使俄国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俄国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在战场上,三分之一的俄国士兵没有步枪。

  一位将军写道“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泥足(3)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士兵们的遭遇反映了整个俄国的落后。

  虽然俄国是第四工业大国,但按人均计算,差距实在太大了。1913年,俄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不到德国的1/4、英国的1/6;8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1815年曾经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好景难再。

 
 
 
  到1915年,俄国伤亡高达250万人,丢失15%的领土,损失10%的铁路,失去30%的工业,丧失20%的平民人口,沙皇政权遭到了无法复原的打击,它没有经济实力来维持和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

  尼古拉二世没有下令停战,而是强征1500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

  结果还是一样:战事失利,伤亡数百万人;经济崩溃,外债高达500亿;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历史验证了列宁的预见性。

  人民忍耐已到极限,俄国变成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战争终将打断沙皇的脊梁。

  如果说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缓和阶级矛盾,防止或延缓革命的话,那么拒绝改革则必然诱发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改革,并采取政治高压手段,严禁一切政治反对派活动,连续解散两届国家杜马。

  对于这位沙皇,房龙说“坐在彼得堡龙椅上的是一个被牧师和女人们包围了的地位虚弱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宝座为代价,典押给伦敦和巴黎的贷款者,接受他们的条件,被迫参加他多数臣民都讨厌的那场战争,这实际等于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尼古拉二世一再延误改革的良机,最终他的宝座和生命都被历史的车轮辗成粉碎。

  1917年3月,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的彼得格勒发生暴动。当局派去镇压的士兵哗变,沙皇下令再次解散杜马议会,杜马领导人拒不执行。

  沙皇发现自己甚至失去了维护权力的手段。对他来说认识到失去权力本身就是革命。尼古拉退位,他在日记中沮丧地写到:“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普斯科夫。周围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

  仅仅5 天时间,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专制大厦倒了下来。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喷薄欲出……

 
 
新途(1)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距离莫斯科35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叫高尔克的小村庄;看似不起眼;却曾经被全世界向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视为圣地。因为这里的主人曾在这极其简陋的地方;规划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里有一座博物馆,光线不是很好。但当灯光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会盯在一尊雕像上。

 
 
 
  站在他的面前,即使是81年后的今天,他的气息和力量依然扑面而来。

  他的名字是“列宁”。

  1、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列宁,这是发源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勒拿河的名字,这位17岁就加入革命的青年,在27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用它来做自己的化名。

  自19世纪初十二月党人以来,勒拿河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俄罗斯历代被沙皇流放的革命者。一代代革命者为了推翻沙皇统治,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强盛之路,而被流放至此。

  即使在西伯利亚风雪严寒的折磨下,革命者们也没有放弃对俄罗斯道路的求索,他们曾无数地在这条滔滔北去的大河边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勒拿河也因此在俄罗斯历代革命者心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国家富强的思考和向往,这也许正是列宁以这条西伯利亚大河作为名字的原因。

  对列宁来说,命运之轮发生改变的日子是在1886年。这一年,父亲去世。

  第二年3月1日,一些大学生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但没有成功。大学生们被捕,其中有列宁的长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5月8日,亚历山大被绞死。一周之内,列宁的母亲满头皆白。

  由此开始,列宁一家被视为异类,大多数熟人都不理睬他们,躲着他们。当列宁母亲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们视而不见,免得同死刑犯的母亲打招呼。当列宁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们争论该不该发给这个死刑犯之弟金质奖章,然而列宁在毕业考试上表现太出色了,学校还是把金质奖章发给了他。

  列宁此时的兴趣完全转向思考俄罗斯的道路,他不认为兄长的选择是对的:“在1881年,也是在3月1日这天,民意党的革命者们杀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难道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代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是一个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这就是说,应当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斗争。”

  在喀山大学,列宁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里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加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反抗斗争,在学生中威望很高。列宁这个笔名,在这个时期成为人们对他的昵称。

  不久,因为参加一个集会,列宁被捕。一个警官问列宁:“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

  列宁平静的说:“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1887年12月,列宁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自学完成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解放人民。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恩著作,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23岁的列宁来到彼得堡,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他把彼得堡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新途(2)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也因此被官方密探所关注,并再次被捕。在一间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大部分书稿和许多小册子。为了写书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来写作。当看守进来的时候,就把“墨水瓶”连同“牛奶”一口吞掉。

  1897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之后,流 
 
 
亡海外。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火星报》,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报纸运回俄国后在工人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被称为多数派,也就是布尔什维克。虽然当时还是个小党派,但日后这个名字却成为影响俄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名词。

  在30年时间里,列宁曾经三次被捕入狱,两次遭到流放,两次流亡国外,但他从没放弃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寻,1917年,他亲手为这片辽阔的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在彼得堡涅瓦河边,有一艘世界知名的战舰。这是一艘创造了历史的战舰,它的名字是阿芙乐尔。89年以来,它的炮口一直指向冬宫。

  1917年11月7日,随着它发出的一声怒吼,俄罗斯人民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不过,这声炮响险些被否决,历史的这一页也差点没翻过去。

  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行了四年,俄国人民困苦不堪。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沙皇王朝,双头鹰国徽黯然坠落。

  此时,俄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国两政。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后者握有实权,却自愿让出权柄,甘居次要地位。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俄国人民失望了。临时政府虽然隔三岔五颁布一些改革法令,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兑现承诺。

  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面包、土地;临时政府对世界大战的热情却丝毫不逊于沙皇政府,对土地改革则提不起什么兴趣。

  临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鸿沟日复一日地扩大。

  怎么办?

  正如19世纪俄国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的名言:“人民已经起床了,准备上路,但在等待什么人——等待着领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