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异乎寻常的爱好,其内核是一种最深沉的危机感。
1693年,登基后不久的彼得来到当时俄国仅有的一个港口:白海港口。因为冰冻,这个港口一年里能使用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这里,彼得见到了这样一幕:
码头上,俄国的木材、亚麻、皮毛等商品堆积如山,却只能等待着港口解冻的时候外国人来收购。而人数很少的外国商人拼命压价,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的俄国商人宁可让货物烂掉也不愿出售。
这一场景让彼得感触极深。
彼得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与外界的长期隔绝,会使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俄罗斯的强盛和光荣只能是幻想中的事,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当然,要开放首先要有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出海口是海洋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俄罗斯来说,它还意味着走向世界。这种对大海的向往是俄罗斯乃至苏联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虽然俄罗斯始终都不能算是一个海上强国。
这也正是彼得带着大贵族们在荷兰吃着粗茶淡饭,全神贯注地凿木头、造军舰的原因,俄国太需要出海口了。
正如马克思对此的经典论述:“在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人也并没有表现出有能力征服除白海以外的任何海口,而白海一年有四分之三时间被冰块封冻,不得通航。彼得堡现在所在之处是过去一千年来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纷争的场所。从默麦尔附近的波兰根到托尔尼欧的其余全部海岸,……是后来才被征服的。而且,好象为了证明斯拉夫人的抗海特性,在这全部海岸线中,波罗地海岸没有哪一部分实际上属于俄罗斯人。”
窗口(2)
2006年12月06日 15:03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彼得决心在波罗的海打下一个出海口。为此,俄国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战争。在战争中,彼得既是指挥官,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他数次遇险,还差点被俘。
为了争夺出海口,彼得用欧洲的军事组织方式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常备军。并且在1716年颁布了俄国第一个“军事法规”,使俄国军队建设走上正规化轨道。
在彼得时代,教育最明显的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原先军队中动辄投降的外国指挥官现在大多换上了俄国人,他们是各类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有足够才能指挥战斗,俄国终于无须依赖外国人进行战争了。
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
更具有开拓意义的是:从小向往大海并在荷兰学会了造船的彼得,创造了俄国海军。在他看来:一个只有陆军的国家相当于只有一只手的人,有了海军才能算是双手俱全。
从1701年到1721年的20年间,俄国的海军开支增加近15倍,拥有了48艘战列舰和800多艘划艇。彼得被视为当时欧洲最有声望的海军统帅,甚至被推举为俄国、英国、丹麦、荷兰联合舰队的指挥官。
2、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
在夏宫中有一座著名的雕塑,神话中的英雄参孙掰开了雄狮的嘴。这座雕塑所反映的正是彼得大帝最辉煌的胜利。依靠强大的海陆军队,1703年5月,俄罗斯巨人掰开了瑞典雄狮的嘴,夺取了涅瓦河边的这片土地。这次征服被视为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征服。
为了巩固这片领土,战争打了许多年。彼得不是那种天才横溢式的军事家,他吃过损失惨重的大败仗。但他不是那种遭到失败就垂头丧气的人。恰恰相反,失败锻炼了他的意志,敌人教会了他战争,改革提供给他胜利的一切条件。他屡败屡战,直到获得全面胜利。
彼得是个性格坚毅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打过许多败仗,但是他总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1700年,彼得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敌人在纳尔瓦发生了第一次交锋。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只有18岁,但他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而彼得也因为轻视敌手吃了苦头。
不知为什么,在开战前,彼得离开了前线,而此时的卡尔十二世却正率万余精锐向纳尔瓦疾进。也许彼得认为俄军对于瑞典的优势兵力足以稳操胜券,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接到胜利的战报,瑞典人制作了一个讽刺徽章:
彼得站在向纳尔瓦射击的大炮旁边,写着:“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彼得带领俄国军队溃逃:沙皇丢盔弃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泪,写着:“一败涂地,痛哭流涕”。
此战让俄国在欧洲的声誉直线下降,纳尔瓦城下,俄军伤亡惨重,135门大炮损失殆尽。大量投降的外国指挥官更是让整个俄国颜面尽失。
而此时的俄国沙皇却因为失败反而激发了斗志,他象一个骑兵一样奔波在国内国外,与各国国王会谈,争取土耳其中立,争取波兰支持,争取欧洲各国建立一个反瑞联盟。
一辆普通马车和一乘雪橇就是沙皇食宿所在。只在换马时,他才小憩片刻。无论天气阴晴冷暖,一年四季,犹如一日。
没有大炮,彼得命令全国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铸出了300门大炮。
为了解决兵员,从城乡居民中迅速征集新兵入伍,这个在十八世纪初固定下来的补充陆军和海军的制度,在此后整个北方大战期间显示出了它的威力。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俄国很快重建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为了重建军队,招募合格军队指挥官的广告贴到了欧洲各国的街头。
窗口(3)
2006年12月06日 15:03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面对匮乏的财政,彼得的办法很危险,他大量发行货币,1700年前,每年发行20万到50万卢布,1700年发行了200万卢布,到1702年超过了450万卢布。通过降低货币的白银含量,国库取得了较多的收入,并且弥补了预算赤字,但压力全部积压到俄国农民身上。
一年之后,彼得率军再次向波罗的海行进。这一次,他们首先包围了纳尔瓦外围的一些要塞,彼得笑着对部下说:“我要在这里开一桌炮火盛宴。”很快,外围的要塞纷纷被攻占
。
此时纳尔瓦的守将戈恩依然视彼得为手下败将。很快,他的骄横付出了代价,上百门大炮震憾着纳尔瓦城和瑞典人的士气。
彼得接受缅什科夫建议,命令一部分军队换装瑞典军服,演出了一场援军到来的好戏,戈恩果然上当,派军出城夹击,结果一败涂地。纳尔瓦落入彼得手中,戈恩被俘。彼得脱口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尊贵的瑞典先生们,这次可真是大快人心!”
此战奠定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基础,圣彼得堡就建立在这个刚刚夺得的土地,当时只有一座六角形的简陋城堡,却成为日后“北方威尼斯”的摇篮。
而在这一系列的大战中,彼得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他居然亲自率领30艘只配备火枪和榴弹的小船袭击一支瑞典舰队。彼得后来在北方战史中写道:
“敌方军舰在努姆贝斯海军中将指挥下驶进河口;……吾等仔细观察敌情,对敌军作意外偷袭,缴获三桅巡洋舰两艘,以及装备有十门大炮之“海丹号”与装备八门大炮、十四扇舷窗之“阿斯特里尔号”各一艘。敌方表示投降已为时太晚,此刻彼等脱身无计,几全军覆没,幸存者余十三人。我方仅动用小艇八条而已。”
1707年秋,卡尔十二世挥师5万东征俄国,彼得严阵以待,坚壁清野,以空间换取时间。
1709年,彼得率军反攻。在决战前,卡尔十二世亲自策马侦察,却身受重伤,只能坐在担架上指挥。结果瑞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卡尔率1000余人逃往土耳其。战争还延续了许多年,最后,以卡尔的死亡和瑞典的一蹶不振,以及俄国的兴起而告终。
同样的事情后来一再在俄国上演,每一次失败都让俄国人更加靠近胜利,每一次失败都让俄国人学会怎样赢得胜利。在卡尔十二世之后,拿破仑和希特勒也由胜利走向失败。
彼得在总结俄瑞战争时说:“学科学的学生通常7年毕业,但是我们战争学校的时间3倍于此,不过,感谢上帝,结果很好,不能再好了。”
的确是不能再好了,俄国终于拥有了一个梦想的出海口,这也意味着俄罗斯拥有了开放和富强的基础。俄国也因此被世界瞩目,并被英国、法国等一流强国承认为帝国。
普希金的诗句这样描写这次胜利:“俄国就像下水的海船/在斧子敲击声中/在大炮轰鸣声中/进入了欧洲!”
马克思后来评价说:“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的第一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
3、天意要我们在这里,开一扇窗户面向欧洲,叫我们在海边牢牢站立。
比胜利本身更重要的,就是进入欧洲。
1703年11月,一艘满载酒和盐的荷兰船在涅瓦河抛锚,船长得到了500金币的奖赏。这是彼得一世的命令:在涅瓦河上抛锚的第一艘外国船奖500金币,第二艘300金币,第三艘100金币。
彼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俄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经济交往,也以此表达俄国面向欧洲开放的决心。作为一个出海口,彼得当然希望这里有朝一日万船云集;但是彼得对片土地的设计远远不止是一个港口,他要在这里建设一个新首都:圣彼得堡。
窗口(4)
2006年12月06日 15:03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位置处于瑞典步枪的射程之内,远离国家的中心地带,没有任何经济基础。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彼得要在敌人的枪口下,大张旗鼓地建造起一个国家的首都。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要尽可能地缩短俄国与欧洲的距离,这不仅包括空间的距离和发展水平上的距离,也是精神上的距离。
彼得一世用基督教掌管“天堂钥匙”的圣徒彼得的名字来命名新的首都。“圣彼得堡”这个名字由此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
在彼得堡有一座荷兰式的房子,是最早的建筑之一,它被今天的人们称为彼得小屋。
这座小屋的主人是彼得一世,虽然有与自己身份相称的大宫殿,可是他宁愿住在这间普通房子里过夜,并命名为“我的欢乐”。正是在这座小屋里,彼得渡过了8年欢乐时光。他正是在这间小屋里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直到圣彼得堡初具规模。
彼得小屋里有一张小床,这张床很短,与两米多的彼得似乎极不相称,在这能睡好吗?也许彼得就是不想让自己睡得太沉,他似乎随时准备带领俄罗斯跃马扬鞭……
一个不愿沉睡而且富有忍耐力、进取心的民族会创造怎样的奇迹呢?
当时的欧洲国家正在纷纷模仿巴黎城,彼得却不满足于法兰西风格,他希望把整个欧洲都移到自己脚下。
彼得请欧洲各国最著名建筑师来规划设计,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建筑,为解决建筑材料,他命令所有驶入的船只必须装载30立方石料,否则不准靠岸。
据说,为了这个新首都,死于饥饿、疾病和超负荷劳动的人不计其数。他们中间有士兵、犯人、瑞典和鞑靼的俘虏。他们饥寒交迫,食不果腹,没有劳动工具,就用自己的衣服一兜兜地搬运泥沙,湿透的衣衫无法替换,疾病肆虐。
后人慨叹道:“彼得堡城就坐落在眼泪和尸骨山上。”
到1715年,彼得堡已经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彼得的政令、军令从这里发出,枢密院下属的各个院都已迁来。同时到来的还有俄罗斯大贵族们的的官邸迁到了彼得堡。
同时,彼得堡还成为文化中心,这里建起俄国第一批学校等文化教育设施。
1721年,首都居民开始看到初次引入俄国的新事物:彼得堡的街头开始点上了路灯,一共是五百九十五盏。路灯工人往路灯里倒上大麻油,点着灯芯,五小时后再把它们熄灭。这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整个俄罗斯,除了彼得堡,无处可见。
到1725年,也就是彼得执政的最后一年,圣彼得堡已建成20多平方公里,城市居民7万多人,占当时俄国城市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前来贸易的外国船只达到180多艘,圣彼得堡成为一个新兴的贸易中心。
短短20年间,无论是功能还是气质上,圣彼得堡都具备了作为首都的资格,在此后214年的时光中,它一直是俄国的首都。
普希金骄傲地说:“天意要我们在这里,开一扇窗户面向欧洲,叫我们在海边牢牢站立。”
普京总统认为:圣彼得堡历来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整个大欧洲的一部分,是理解俄罗斯的桥梁。
4、他如果晚25年出现,谁能拯救俄国!
当然,彼得并不希望欧洲所有的事物都从这一个窗口进入俄国。从他在欧洲学习时的一次经历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变革的态度。
据说彼得曾经考察过英国的议会,但是考察的方式很奇特。
他拒绝出席英国议会会议,但又想看看议会怎么开会。于是外交史上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英国国王威廉坐在宝座上,一边开会,一边时不时地扫视天窗。在这个窗外,来自俄罗斯的沙皇就站在屋顶,透过天窗观看议会开会。
窗口(5)
2006年12月06日 15:04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今天我们无法考查彼得站在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