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新发现的鲁迅 >

第10部分

新发现的鲁迅-第10部分

小说: 新发现的鲁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卑心理,失去对异性追求的勇气,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性生活是调节夫妻感情的一个有效的环节,鲁迅和朱安所以结婚二十年,双方一直没有感情,没有性生活的调节,不能说是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第一部分婚姻与自由(4)

    一九○六年至一九二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鲁迅血气方刚的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青壮年时期,他是否会感到苦闷和性压抑的痛苦呢?是否会有一种性的饥渴和煎熬呢?    
    尽管鲁迅是一个意志坚强理智胜于感情的人,但他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普通人,既食人间烟火,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而且从他后来与许广平相恋相爱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态度,他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而是一个感情丰富、炽烈的人,他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是颇为缠绵悱恻的。他对恋人倾诉衷曲,其文字之优美、诙谐而不失高雅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以多情著称的文人墨客。他以后的生活道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鲁迅在这二十年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苦闷与性压抑,是十分明显的,并在当时朋友中是有所传闻的。    
    鲁迅的性苦闷,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在漫长的血气方刚的青春期中,鲁迅过的是纯粹的僧侣生活,一直以自己高度的理智和顽强的意志,对自己采取残酷的性压抑,鲁迅对自己的性压抑,这里有两点可以得到证明。    
    一是,鲁迅平时铺盖的被褥都是用得很薄很薄的,他住在绍兴和砖塔胡同时的被褥我们已经无从查考,现在保存于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鲁迅床铺,是根据当时许羡苏亲眼所见的被褥按照原样制作的,所垫的褥子,只有一层薄薄的旧得已经发硬的棉花套,最多有三公分厚,盖的被也是一条很单薄的小被,从北京的冬天气温,加上当时鲁迅家为了节省,北屋三间加老虎尾巴,只有中间一间生炉子,在零下三、四度生活,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孙伏园对此有过一段回忆,也可证明鲁迅当时的被褥的确如此单薄的。这并不是因为当时家里买不起厚被,而是出于鲁迅自己的主张。    
    当时孙伏园受鲁迅母亲的委托,劝鲁迅换一条新棉裤,鲁迅回答孙伏园说: “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鲁迅不愿换藤绷或棕绷床,可能是为了保持艰苦的生活作风,不用厚褥子,不用厚棉被,可能与压抑性欲有关。    
    还有一件事是,鲁迅冬天不愿穿棉裤,有一年冬天,北京特别冷,朱安女士特为鲁迅做了一条新棉裤,在鲁迅外出时,在鲁迅的床上,希望鲁迅穿上,可是鲁迅回家,就把这条棉裤送回朱夫人的房里去了,甘愿挨冷受冻。鲁老太太还特地托孙伏园,去说服鲁迅穿上,鲁迅就用上面的一段话,把孙伏园顶回去了。    
    从这两件事分析,鲁迅不用厚被褥,并不是出于穷得买不起棉被,鲁迅不穿新棉裤,一也不是出于因为是朱安所做而不穿,这里当然有鲁迅一贯主张生活俭朴的一面,但鲁迅是深通生理卫生的,用寒冷来压抑性欲,也不能说是毫无可能的。    
    关于鲁迅用寒冷来压抑性欲,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也有各样的议论。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一文中,在谈到鲁迅与朱安的关系时,就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一个来访我的学生,谈起鲁迅。他说: ‘鲁迅虽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抑制性欲的意思。他和他的旧式的夫人是不要好的’。”这种在当时流传很广的议论,也不能完全说没有道理的。    
    鲁迅虽然对自己有过二十多年残酷的性压抑,遭受禁欲的痛苦是颇为深重的,但他无愧是一位清醒的思想家,他曾对于独身者禁欲、性压抑所导致的性变态及其对人的心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出过非常精辟的剖析。他在《坟?寡妇主义》一文中说:     
    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阴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口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 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    
    鲁迅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而发的,是对杨荫榆等人的在女子教育中推行“寡妇主义”的揭露和批判。但上面这段话,鲁迅志在于阐述独身者的心理变化。鲁迅的这种刻骨镂心的分析,对他自己是否有意义,不应该因其剖析之无情和揭露之深刻,而作绝对的否认。鲁迅不正是一个他在这里所说的“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的人吗?而独身者在鲁迅看来不也都是一些“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的人吗?特别是在性的方面,虽然强作压抑,“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不自主的蠢动着缺憾之感的”。鲁迅的这些阐述和分析不能说是带有某种自况的程度,但可能是有着他自身自觉或不自觉的切身体验的痕迹。鲁迅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形如苦行僧侣的独身生活,在他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的猜疑、孤独、郁闷、偏激……这一系列不无偏颇的性格和心理倾向,难道就没有或不同程度的是由于他的独身与禁欲、性的苦闷和压抑的影响?鲁迅的这种特异的性格和心理倾向,在他前期思想和早期文学创作中有明显的反映。正如他自己在《呐喊?自序》中所说: ……


第一部分婚姻与自由(5)

    在包办婚姻中,鲁迅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否则他就没有“苦恼”了,人有选择的自由,可是这种自由违背某些原则,如果你又要遵守这些原则,你当然会苦恼。梦醒了而无路可走,对于“可走”的自由是一种讽刺。如果人本来就不能走路,像树木一样,他就不会苦恼。面对“我可以爱”的自由,即个人主义的高涨的时候,鲁迅非常苦恼,因为人道主义也是鲁迅的生活原则,两种自由都是鲁迅的原则,而两者又是矛盾的。    
    在鲁迅极力压抑选择的自由而为爱的寂寞苦恼的时候,有一个青年给鲁迅寄去一首题为《爱情》的诗,鲁迅的《随感录四十》抄录了这首诗,并加以评论。鲁迅数十篇随感的后面都有潜意识,在此处则上升为清醒地意识了:     
    终日在家里坐,至多也不过看见窗外四角形惨黄色的天,还有什么感?只有几封信,……也便一无所感了。有一首诗,从一位不相识的少年寄来,却于我有意义。——    
    爱情    
    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我年十九岁,父母给我讨老婆,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可是这婚姻,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 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 “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起吧!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鲁迅说这首诗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前面曾说过,伊藤虎丸对于鲁迅“对少年时代沁骨入髓地接受传统教育的反省”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给出理由,于此处可以看出,鲁迅的自我觉醒是来自于包办婚姻的痛苦。由此可也看出鲁迅关于中国人不觉醒的意见里的是有性压抑的潜意识的。    
    鲁迅对这位不相识而有共同遭遇的少年的爱情诗评论道:      
    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中国的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不知道有谁知道。    
    由于自身(体)的痛苦太强烈了,人的思想往往集中于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鲁迅的思维方法显然是演绎法,大约是这样的三段式: 我不知道爱情,因为我是包办婚姻,所以凡包办婚姻都没有爱情。与鲁迅同时代的李大钊也是包办婚姻,是知道爱情的。胡适说中国人是先结婚后恋爱,这当然很可悲,但也可以恋爱,李大钊是先结婚后恋爱,另一位革命者杨闇公也是如此,可能还有谁知道,就不必考证了。包办婚姻造成许多悲剧,但也不可能都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今先恋爱后结婚也有许多的悲剧。人性这个弱点,没有因为婚姻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对于这一点,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们还“不知道有谁知道”。那时候,人们的思维方法还不成熟。包办婚姻主要是身体上的事,很容易被肤浅化。人的思维方法,是比较深刻的问题,还没有被顾及到。    
    但从前没有听到苦闷的叫声。即使苦闷,一叫便错;少的老的,一齐摇头,一齐痛骂。    
    然而无爱情结婚的恶结果,却连续不断的进行,形式上的夫妇,既然全不相关,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来买妾: 麻痹了良心,各有妙法。所以直到现在,不成问题。但也曾造出一个“妬”字,略表他们苦心经营的痕迹。    
    鲁迅从自身的痛苦出发认识婚姻的实质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用前面说的三段式,从包办婚姻推导出“无爱情结婚”、“形式上的夫妇”,再导出“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来买妾”的理由是“无爱情结婚”即包办婚姻。而一般的嫖妓或纳妾者大约都没有想到过在逻辑上竟有这样充分的理由。看看今日的情形,自由恋爱而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太多了,如今有了自由恋爱又去买妾(“包二奶”)和宿娼的人也太多了。甚而至于法律专家们都在苦苦地研究如何修改《婚姻法》以便把他们绳之以法呢。可见,包办婚姻为自由恋爱取而代之以后,实质问题——“无爱情的婚姻”仍然没有必然地解决。婚姻与恋爱的关系非常复杂,永远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其实,鲁迅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思想上的。    
    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们所有的单是人之子,是儿媳妇与儿媳妇之夫,不能献于人类之前。    
    可是魔鬼手上,终有漏光的处所,掩不住光明: 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类间应有爱情;知道了从前一班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恶;于是起了苦闷,张口发出这叫声。    
    但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


第一部分婚姻与自由(6)

    朱安“本来也没有罪”,母亲包办了婚姻,罪在母亲,而归根结底罪在四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用另一种方式说出来的也是这个意思。鲁迅意识到虽然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不满意却不能自由恋爱,忍痛立下了“陪着做一世牺牲”的决心。多年以后,才说出了“我可以爱”的肺腑之言。    
    一开始,鲁迅做牺牲的方式是很彻底的,先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悲歌慷慨,“后来预计并不确中”;北平时期分居而耐寒的生活,那非有超人的毅力和抗寒能力不可;再以后“思想变了”就又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上海要暖和许多了。当然,“陪着做一世牺牲”绝对没有那个必要,只不过是在思想上有一些困难。    
    竹内好说: “他喜欢使用的‘挣扎’这个词所表现的强烈而凄怆的活法,如果从中抛开自由意志的死,我是很难理解的。”(《鲁迅?序章——关于死与生》)当鲁迅决心“陪着做一世牺牲”时,就无异于“自由意志的死”,这种生活就是“挣扎”。鲁迅终于摆脱了这种“挣扎”。鲁迅“挣扎”的心路历程如果不是充满了矛盾,就不正常了。可是人们总以为前后一致,没有矛盾的思想才是伟大的,其实,那是弱智的特征。越是深刻的思想越会有矛盾、有困难、有悖论,这可能才是有深度的思想的特征。有人以为否定鲁迅思想中的矛盾,就是维护鲁迅的形象,但是笔者不以为然。这其实是在矮化鲁迅。笔者“我心中的鲁迅”是内心充满了矛盾,苦苦探索真理而常常感到虚无的孤独者,由于身心的痛苦而“挣扎”的思想,常常有悖论。鲁迅自己在许多地方都明确说出这种苦恼。    
    做一世牺牲,是万分可怕的事;但血液究竟干净,声音究竟醒而且真。    
    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我们不必学那些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的声音。    
    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帐勾消的时候。旧帐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热风?随感录四十》)    
    文中的“……”是本来有的,鲁迅有一些潜台词不便于说出,也无非是“欲有所可爱”的意思。这位青年人的思想不算深刻,只是抒发了自己的悲哀,鲁迅的思想就太深刻了,要完结中国四千年文化的旧帐。既然男女双方都没有错误,有错误的当然是中国的文化(礼教)和中国的社会制度(家族制度)。鲁迅后来又说: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虽然说的是妇女的解放问题,但是在潜意识中也包括了自身的包办婚姻。那么,打倒了“周公孔圣人”,也就解放了怨偶。基于此种认识,所以鲁迅认为要成功地反抗包办婚姻就必须算四千年中国文化的旧帐——把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一锅端掉。在《长明灯》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位有几分狂人精神的先觉者、“疯子”、“不孝子孙”,他一定要熄灭他家乡吉光屯的命根子——从梁武帝时代就点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