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题记鲜活的家史 壮阔的人生
——读《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汪又发
仿佛是贺岁之举,2006年的新春,各地书店的书架上摆上了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人后代丛书。《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定位于大众读物的书,印刷精细、文图并茂、语言通俗而充满激情。作者以庄敬的情怀和写实的手法,不演义、不虚饰,真切地记述了我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24位名人以及他们的68位后代荣辱兴衰的人生轨迹。如:
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长女孙娫:红颜薄命 /次女孙婉:一生备受骨肉分离之苦 /子孙科:爱读书的国民党高官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 /三孙女孙穗芳:为祖父皈依佛门 /四孙女穗芬:中美贸易的红娘
布衣将军冯玉祥//次子冯洪志:将门出身的科学家 /四女冯理达:中华奇女 /幼子冯洪达: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女冯丹龙:演讲轰动国会山 ;
外交奇才顾维钧//长子顾德昌:顾家的大孝子 /次子顾欲昌:背离了父亲的愿望 /三子顾福昌:无意外交生涯 /女儿顾菊珍:联合国的巾国英雄。
阅读这一卷卷名人家族鲜活的家史和其壮阔的人生,其激动的感觉实在可与观看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艺术人生》相媲美,甚至更为强烈而隽永。
我国的现代史,以其波澜壮阔的推翻帝制、抗日救亡、建设新中国为主要内容,其百余年间涌现了众多的志士名人。对于这些志士名人,由于历史的记载和传记作家的传播,人们大多了解;而对于他们的后代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知之甚少。但是由崇敬名人而欲探晓其后代子孙生活情状的社会心理却是普遍而强烈地存在着。《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一书虽是为满足人们这一普遍的心理需求而写,但完全不同于那些以名人逸闻趣事猎奇的地摊杂志和某些呆板单一的传记作品。它以民间家史式的结构、撑伞式的动态记述,由名人撑开后代家族,由后代家族撑开时代生活,把名人的后代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让人们不仅了解、感受那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与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与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
名人的后代犹如特殊的种子,散播于人生的山川平原之中,总是处在享受名人光晕而又痛苦于名人光晕的双重况味里。尽管如此,从他们各自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轨迹里,人们仍然可以鲜明地看到他们都持有一根共同的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那就是“子承父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正如18世纪英国政治家巴尔福(Balfour)所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更美好的爱、教训与典范。”
名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名人是社会历史质量的标杆,名人的后代是现实生活亮眼的浪花,名人及其后代作为一个整体无疑包含着绚丽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人生哲学。因此,名人不仅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字眼,更是人人向往的做人境界。不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和地区,人们总是喜欢名人,总是希望以名人为榜样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番事业。虽然更多的非名人的后代没有名人的后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条件,但是可以推想,通过《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这本书,他们同样能够得到人生中“更美好的爱、教训与典范”。确实,阅读这本好书,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名人及其后代探奇的心理,更有培育亲情与激励心志的双重功效。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吴东平教授,积儿时所爱达于今天,引导读者走近名人的后代的良好用心吧!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题记前 言
对名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我来说由来已久。应该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喜欢名人,特别喜欢那些为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名人。既仰慕他们名垂千古的芳名,更为他们所创立的丰功伟业所倾倒,还特别想了解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秘诀和做人的准则。因此,有关名人的书自幼就特别喜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不但没有减弱,似乎越来越浓,因此一有余暇,不只是看一些关于名人的著述,还动手写了几本关于名人的小书。后来,又觉得光了解这些名人本身的事迹还不够过瘾,于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总想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子孙后代的情况,由此对他们的后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便产生了想写一点有关这些名人后代的书。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怀所致。
如果说名人是茫茫宇宙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那么名人的后代则是环绕在明星周围的星群,它们有的光彩夺目,有的暗淡无光,有的像流星划过天际,有的则比明星更耀眼……名人的后代由于受家庭文化的熏染程度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各自所描画的自身人生轨迹也有所不同。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先人的光环,完全凭借着个人的奋斗,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有的沿着先辈的足迹,去开创新的事业,创造新的奇迹;也有的与他们的前辈背道而驰,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人生道路。
《名人后代丛书》是一套记述中国历代名人后裔的书籍。先期推出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和《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将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中国历代50余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及企业家的200余个后代在事业、生活、爱情、婚姻及家庭等方面极富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生活画卷。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名人的后代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本丛书首先对入选的50余位名人本身的婚姻及其后代繁衍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对他们后代中的佼佼者,即本身就是名人的后代进行了较系统的叙述,同时又对那些后代不是名人的也用了不少的篇幅进行介绍。这样做,旨在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名人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兴衰与荣辱。读者披阅此书,既可从中了解到这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与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与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坎坷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最主要的是还可从该书中寻觅到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恐怕难以存在,何谈振兴?一个人失去了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本丛书从不同角度,对名人后代的人生境遇和成功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介绍。这些内容应该说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启迪,或许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才的答案吧!
在写这些名人的后代之时,我们既没有动用文学上常用的想象,更没有去编织杜撰,而始终采取写实的手法。事出有据,绝无演义与虚饰,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这些名人后代的荣辱与兴衰。
在匆促短暂的时间里,得以完成《名人后代丛书》的写作,其激情首先是来自这些名人太多的动人故事及感人的事迹,其次来自于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为本书付梓的诚意,以及同仁们的大力支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名人的资料很多,而有关他们后代的资料则较少,尤其是那些后代不是名人的资料更少,即使有,也都零零碎碎地分散在有关他们的先辈的资料之中。因此,该书涉及到的资料来源面既广,且又复杂。由于篇幅的限制,书中所用资料不能一一注明出处,祈望各位宥谅。同时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本书提供丰富资料的不知名的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
吴东平
2005年5月10日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木匠出身的画坛巨匠齐白石
在中国近代史上,齐白石(1864—1957)是一位于诗文、书法及篆刻造诣极高的绘画大师。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湖南湘潭人。186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齐白石上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2岁时学木匠,15岁时开始雕花,并自学绘画。27岁时分别师从胡沁园、王湘绮等人学习绘画,攻读诗文,并自学篆刻。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1946年,齐白石受徐悲鸿之聘任北平艺专教授,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1957年谢世,享年92岁。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山水画》等传世著作。齐白石老人一生勤奋创作,“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这就是他在艺术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据说1953年一年之内齐白石画有大小作品6000多幅。他在艺术上受陈师曾、吴昌硕等人影响较大,专长花鸟,尤工虾、蟹、蝉、蝶、鱼、鸟。其画水墨淋漓,充满着自然和生活气息,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而今,他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卖到30至100万港元的天价。
齐白石老人其画品与人品都备受人称道。他一生视绘画为“寂寞之道”。这既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条,也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秘诀。齐白石爱恨分明,当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他拒绝日本人施行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在自家门上贴出“官出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
齐白石老人一生娶有二位夫人。他的第一位夫人陈春君与他是同乡,比齐白石先生大1岁。陈氏13岁时到齐家做童养媳,24岁时圆房。当齐白石到北京后,陈春君在湖南老家主持家政,抚养儿女,让丈夫安心在外,毫无后顾之忧。1940年,陈春君在家乡去世,时年78岁。齐白石得知死讯时,远在北京因山河阻隔,没能见上一面,便作了一副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陈春君生育3男1女。长子良元1889年7月出生,次子良黼1894年出生,三子良锟1902年出生。女儿阿梅,1898年出生,早夭。在陈春君的三个儿子中只有第三子良锟继承父业,在画坛上颇有名气。
齐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叫胡宝珠,1902年出生,原籍四川省丰都县转斗桥,父亲是个篾匠。胡宝珠夫人早年在湘潭齐白石老人的一个亲戚家当婢女,那时的胡宝珠长得十分标志,年轻的齐白石一见到胡宝珠便对她满心欢喜,其后,在齐白石的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周旋下,齐白石便与胡宝珠成婚,当时胡宝珠只有18岁。
婚后,胡宝珠操持家务之余,则陪伴齐白石作画。时间一长,胡宝珠也能指出齐老作品中的巧拙,还能辨别出哪是齐白石的珍品,哪些是别人的伪作。其后,胡宝珠也能用笔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并且很传神。
胡宝珠生有4男,他们分别是良迟(1921年出生),良已(1923年出生)、良年(1934年出生)和良末(1938年出生),以及两个女儿良芷和良尾,其中良年和良尾早夭。
在齐白石老人的众多子女中,大多继承了父业,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画坛高手。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四子齐良迟:“齐派”杰出的传人
齐良迟(1921—2003),字子长,著名书画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
齐良迟是齐白石先生第四子,母亲是齐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胡宝珠女士。1921年,齐良迟先生出生在湖南湘潭。从10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教诲下,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使齐良迟对中国画的写生、临摹以及双勾等一招一式掌握得极其准确,为日后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一深厚的功底,16岁的齐良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齐派大写意花卉时,就出手不凡。他首次创作的《芭蕉图》就得到了父亲齐白石的好评,齐白石看了儿子的《芭蕉图》后大加赞赏,并在画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子长(齐良迟的字)初学能意造画局,可谓有能学之能,予喜。”父亲的鼓励,坚定了齐良迟从艺的决心。
1941年,20岁的齐良迟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第一学期结束时,考试时的两张国画得分都不高,一张得78分,另一张只得了59分。齐良迟并不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并开始学习西洋画,终于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辅仁大学。
在学画的同时,齐良迟先生从小就跟随一代篆刻宗师的父亲学习治印。幼年的齐良迟,每当父亲治印时,他常常帮助父亲做一些磨印石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因此从小对篆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辅仁大学后,曾师从陆和九先生研读秦汉玺印,开始学习“双侧入刀”的治印方法,随后又跟随父亲学习治印,又学习了“单侧入刀”的治印方法,从此他在治印时,在以“单侧入刀”为主时,又吸收了“双侧入刀”法之长,使齐派篆刻艺术得到很好的发扬。
齐良迟先生自幼跟着父亲学做诗。根据父亲的安排,他先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后读陆游、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此间,齐良迟还研读了父亲齐白石的诗。
为了提高自己诗词的写作水平,30岁的齐良迟曾拜近代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学习平仄,先后学了有关诗韵、词韵及词谱等方面的知识。从此齐良迟先生的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在形式上也十分工整,意境隽永,韵味绵长。
齐良迟先生的书法也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