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

第2部分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第2部分

小说: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良迟先生的书法也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学得的,其书法集柳公权、李北海、郑板桥、金农及其父亲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艺风格。齐良迟先生同他父亲一样,在诗、书、画及篆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造诣。    
    齐良迟先生除爱好诗、书、画及篆刻外,还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他自己曾设计安装过无线电发射机,受到过有关方面好评。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线电人才缺乏,他从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只在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教了不到一年的国画,就应北京电信局之邀,进入该局无线电处工作,想在无线电方面去发展自己,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然而,因父亲年事已高,加之体弱多病,为了照顾父亲,继承好齐派艺术,经周恩来总理安排,齐良石辞去了北京电信局的工作,回家专门伺候父亲。在此同时,继续学习父亲的齐派艺术,终于使他成为名重艺林的“齐派”艺术的掌门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居然被红卫兵宣布为应该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四旧”,那么作为齐派艺术杰出代表的齐良迟先生,也成了造反派们批斗的对象,被红卫兵定了三大“罪状”,一是“里通外国”,其根据是齐良迟先生与在台湾的妹妹齐良芷经常书信往来;二是“历史不清”,青年时代的齐良迟参加过业余无线电协会,并为国民党92军政治部修理过收音机、扩音机;三是“黑五类”,父亲齐白石被视作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其画被称之为“黑画”。正是这三条莫须有的罪名,致使他下放劳动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这期间,齐良迟先生及其全家除了精神上受摧残外,经济上也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穿的是好心人送的一些破旧衣服,有时还连锅盖都揭不开。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像青年时代的父亲一样背起锯子斧头走街串巷,帮人家修理门窗、条凳,干起木匠活来。那时干这一行的人太多,靠这项手艺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一年的春节,他手中分文没有,没有办法,齐良迟先生叫儿子把做木工用的刨子拿到委托行去换钱,委托行的人见是一只新刨子,拒绝接收,就这样儿子将刨子拿回来,父子俩将刨子砸旧了后,再在上面抹上一些黑灰。这样才换几个钱,买了一点面粉,全家人吃了一顿饺子。    
    粉碎“四人帮”后,齐良迟先生重新拿起画笔,使齐派艺术再现生机。1988后,齐良迟先生为周恩来诞辰90周年绘制的九尺巨幅《荔枝图》,深为邓颖超的喜爱,同时为刘少奇画的《喇叭花》被有关部门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    
    齐良迟先生长期受父亲的熏陶;与其父亲一样,不仅有高格的“画品”,更有崇高的人品。那还是齐良迟先生年轻时候的一天,已在画界颇有名气的他来到父亲的画室,请他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名字,父亲当时没有吭声。第二天,父亲告诉他,书斋名已取好了。齐良迟拿过来一看,是“补读斋”三字,心里开始有点不舒服,转而一想,这三字正体现了父亲平时教导他的“艺无止境”,这无疑是父亲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从而按照父亲的要求,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下去,终于登上了艺术的高峰。    
    齐良迟先生平时常告诫他的学生,作为一名画家,除了追求艺术的极致之外,更要“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劳更立碑”。因此,他一生平凡、淡泊。只求多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他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齐白石老人的一位学生去世了,留下他的老伴孤身一人,生活无着落。齐良迟先生得知后,每月给他送去生活费,10多年从未间断。    
    20世纪末期,有个素不相识的浙江农村青年,爱好绘画,慕名前来京城拜齐良迟先生为师学画,齐先生为这位青年认真无偿作了指导,临行前还作了一幅《雏鸡图》相赠。这位青年回乡后,家乡正遭水灾,房屋被水冲毁了,他将此情况写信告诉齐先生,接信后,齐先生又绘一幅《双鱼图》,寄给了这位青年,信中还写了这样几句话:“家人平安就好,这幅《双鱼图》属水族,不怕水,补为纪念。”    
    有位河南籍的解放军战士叫刘国亮,自幼喜欢篆刻艺术。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刘国亮带着自己刻的100多枚印章,敲开了北京齐白石的故居门,拜访了齐良迟这位齐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当年迈身体情况又不太好的齐良迟老师见到这位求艺心切的小战士时,急忙将他带进书房,并对刘国亮带来的100多枚篆刻逐一加以评点,还向他讲授了齐派篆刻的艺术风格。正是在齐良迟先生的指导下,刘国亮的篆刻水平迅速提高。10多年后,刘国亮刻出了3000多枚齐派印章,其篆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一些重要的书法篆刻展,致使他的作品在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国亮的力作《毛泽东诗词》50米篆刻长卷,还参加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并获得银质奖章。    
    1998年,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苏两省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得知此消息后,齐良迟先生立即组织百余名书画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书画捐赠活动,所得款项全部通过民政部转交给苏皖灾区的群众。    
    1998年全国人民奋力抗击洪水之际,齐良迟老人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捐画捐款活动,还组织书画家举办大型赈灾义卖笔会,将其所得的6万余元,和个人的5万元,分别捐送给中国国际红十字会和北京慈善协会,转交灾区人民。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幼子齐良末:人称“小齐白石”

    齐良末(1938—  ),著名画家,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残疾人协会顾问。齐良末是中国画坛巨匠水墨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小儿子。他出生时,齐白石先生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因此,齐白石先生给他的这个儿子,也即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取名时在良字后加一“末”字。齐良末出生时,白石老人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日寅时,钟表乃三点二十一分也,生一子,名曰良末,字纪牛,号耋根。”齐白石还在良末的命册上批道:“字以纪牛者,牛,丑也,记丁丑年怀胎也。号以耋根者八十为耋,吾年八十,尚留此根苗也。”齐白石老人对他的这个小儿子特别钟爱,夫人宝珠难产去世后,他就一直将良末带在身边。    
    齐良末8岁时,齐白石老人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绘画,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作画的范本。10岁时,父亲教他画的《钟馗捉鬼图》备受人称赞。良末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聪颖勤奋,经过多年努力,他对中国画的构思极富特色,他笔下的鱼、虾、昆虫等艺术形象极富齐白石老人的风范,其画功与齐白石极为相似,因此他被许多喜爱收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日本友人誉为“小齐白石”。    
    齐良末先生在艺术上牢记父亲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吸取了齐派艺术的精髓,在父亲的基础上,始创了“红花墨叶”的画法,把齐派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为齐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哥哥齐良迟先生在北京去世后,在齐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中只有齐良末先生一人了。    
    齐良末先生作为一名画家,像他父亲一样,除了艺术之外,他更关心社会、关心他人。2003年春夏之交,当“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之时,齐良末先生在兰州举办了“齐良末献爱心抗击非典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那些奋斗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兰州地区的白衣战士们。在此事之前一段时间,齐良末先生得知一家在辽宁的亲戚中毒住进了医院,急需大量现款急救,良末先生二话没说,就亲自迅速从银行取出6万元,急忙赶到北京西外大街邮电局,请求邮电局营业员帮他在2小时内将汇款汇到辽宁。辽宁亲戚收到这笔款后立即送到医院,经医生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事后,齐良末先生特意创作了一幅画赠送给西外大街邮电局,对该局营业员表示感谢。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幼女齐良芷:与母亲感情最深

    齐良芷(1931—  ),齐白石老人的小女儿,现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深圳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1931年出生在北京,她出生时,父亲齐白石年近70,母亲胡宝珠不到30岁,她是父亲最小的女儿。齐良芷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习画,从临摹、写生一直到创意,深得父亲的真传,使她成为白石先生绘画艺术第二代传人中不可多得者。    
    在父亲的培养下,齐良芷在绘画上具有娴熟而深厚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经她个人努力,又对传统的用笔技巧、方法多有创新。齐良芷女士曾先后多次游历过祖国的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她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齐良芷女士擅长中国水墨画,尤善鱼虾、山水、花鸟、草虫及果品等。    
    齐良芷女士的作品在北京、深圳、南京、广州、珠海及香港等地举办过多次展出,另外,她的作品还到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参加过国际画展,并获奖。其作品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收藏。    
    她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她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1992年,齐良芷女士入选英国剑桥大学《杰出妇女》一书,同年被美国传记学会编撰的《国际名人大辞典》选为国际文化名人。    
    齐良芷女士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幼女,有着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自幼深受父母的宠爱,因而特别淘气。有时放学后,小良芷不回家就和自己的小伙伴们跑到铁路边去玩,以至有一次将书包也弄丢了,她找书包迷了路,害得全家人到处寻找,直到半夜三更才回家。    
    还有一次,母亲带着小良芷和她的二姐上街买东西,母亲给她的二姐买了一双鞋,小良芷认为妈妈偏爱姐姐,回到家里便朝着母亲大吵大闹,怪她不给自己买鞋子,还跑到房间去穿上妈妈前些时刚给她买的一双新皮鞋,拼命朝墙上踢,一边踢,一边嘴里还喃喃道:“看你们还给不给我买鞋子,看你们还给不给我买鞋子!”可家里的人都望着她笑,天真的小良芷于是又跑过去朝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们乱踢一阵之后才罢休。    
    每次小良芷淘气时,爸爸妈妈总会“演双簧”,父亲拿起小木棍威胁着要打她,母亲则跑上前来护着小良芷,一边还哄着说:“我的宝贝乖,再不会闹事了,再不会闹事了。”一边耐心地劝说女儿。等到小良芷不哭了的时候,母亲总是将她抱在怀里,告诉她,刚才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做的危害有多大,并反复叮嘱她:“我的小乖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要学你爸爸,有志气有出息!”就这样,小良芷特别喜欢母亲,对母亲的话也特别爱听。    
    1943年12月,齐良芷的母亲不幸去世,那时的齐良芷虽然只有13岁,但是她得到的母爱却是很多很多。晚年的齐良芷,每当想起慈祥的母亲时,仍然不禁潸然泪下,常在梦中因思念母亲而哭醒了。    
    1984年,出于对母亲的怀念,齐良芷带着毕业于北京画院的女儿媛媛一同来到四川丰都县母亲胡宝珠的老家,去追寻母亲的足迹。齐良芷女士在丰都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寻找母亲老家的遗址。为了表示对丰都领导的感激之情,齐良芷女士和女儿均向丰都县委、县政府捐赠了不少作品,并建议在丰都的名山——重要的旅游地建造一座纪念齐白石与胡宝珠的“良缘亭”,并表示愿意捐款赞助建亭。    
    1988年,“良缘亭”终于建成。从此,齐良芷了却了两桩心愿:一是以此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情的回报;二是替母亲感谢家乡人民对她的关心。    
    齐良芷女士不但在艺术上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其为人也颇似其父。当年,向齐白石老人求画者很多,齐白石老人总是无偿送给他们,而今向齐良芷求画者也不少,她同样也不计金钱。    
    一天晚上,国家芭蕾舞团有两个年轻的女演员在出国前,特意向齐良芷女士求画,并拿出20元钱作为酬金。齐良芷一见钱,她的心似乎被刀猛刺了一下,就对那两个演员说:“我不卖画,你们要买请到荣宝斋去,那里我的画400元一幅。”    
    那两个青年演员愣了半天,以为齐良芷嫌钱少不卖,齐良芷说:“那好,我出200元,请你们两位当场为我跳一段芭蕾舞吧!”    
    齐良芷女士这样一讲,两个演员才恍然大悟,脸刷地红了。    
    齐良芷这才热情地请她们坐下,并说:“我可以送给你们一幅画。不过,你们年轻人千万不要以为金钱万能,钱可以买到一切,那就错了。”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成人后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此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以后,开始在广州、香港等地学医,学成后主要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在此同时,开始从事反清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清廷的主张遭拒绝后,逃往檀香山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创立兴中会,并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并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在这期间,还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然屡遭挫折,但是斗志弥坚。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他创立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并任总理。192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