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 >

第33部分

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第33部分

小说: 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 觉(1)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 
  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头,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没有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注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渴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吗?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让这情感尽情宣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怎一个“凉”字   
  ○桂 苓 
  记得读过一篇短文,说“凉”是个小姑娘。这比喻真好。 
  凉怯怯的,又窃窃的,躲在门后,又半含半露,偷眼打量着柴扉前那个被狗咬着摩挲着手不敢进来的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说的就是凉。 
  凉风、凉席、凉水、凉夜、凉衣…… 
  凉爽、凉意、微凉、幽凉、清凉、秋凉…… 
  凉永远不可以是工笔的,浓墨重彩的;也似乎不可以是白描的、铁钩银线的;它只是水墨的,晕染的,氤氲又洇晕的;它是烟雨迷蒙的山水,风雨凋敝的旷野田园,但又不可以是唐风的景致,而仅仅是宋月般的情怀…… 
  我小时候把冰凉的小手怯怯地伸向母亲,伸向姐姐,伸向每一个爱我的人,说“凉,暖暖”。怯怯的声调,像娇气的小姑娘在生人面前言语娇怯地拽着母亲衣襟叫“娘”。 
  我把小手伸向很多人取暖,以取得帮助或者爱。那时候父亲还在,我尚不知道人世间的世态炎凉,身边尚有许多爱我们的人,我们是指妈、三姐和我。不仅幼小如我,就连年过半百的母亲,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炎凉落差,也是徒叹人走茶凉。是的,凄连的两个形容事态的词都是‘凉”,而不是冷。相比而言,“凉”多含蓄啊,有着太多的巧妙遁词和委婉曲折。 
  经过太多的变故,一个人会变得世故些吧?没有,唯一学乖了的只是我的心一点点一点点变凉了,眼睛所见也凉了,一波清水的凉,一抹秋风的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微凉。那种渐变的、淡淡蒙蒙秋意笼罩的凉,经春历夏,冬天尚远,那时的秋凉,心底一点点沉下来的,平沙落雁的,渔歌唱晚的,古堡烽烟的,塞上风寒衰草连天的凉。 
  我喜欢微微发凉的衣裳,摸上去有凉滑的手感。穿着,似乎永远有吹风淋雨的感觉,秋凉如水,我永远地处于人生之秋里。 
  我喜欢夏夜月亮下、露水里,睡在枣树底下、凉席上面的感觉。枣花簌簌落,青枣红枣砸在脑门子上。竹编的凉席睡久了,有父亲淡淡的脑油味儿,黄中泛红,像摩挲日久的本色葫芦。睡在凉阴里,脸侧贴着滑腻的凉席,一只手在月亮光里一起一落,像飞倦的夜鸟想歇息了又惯性地扑打翅膀。这时候极适宜怀念父亲,极适宜因为怀念一个人而一滴一滴,半天地滴下一些清凉的泪。   
  忧愁和忧郁   
  ○邓 刚 
  忧郁比忧愁的档次高。 
  如果你吃不饱或穿不暖,如果你的亲人有病,如果你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你为此而操心上火紧皱眉头,这是忧愁;可是你吃得饱穿得暖,你口袋里的钱包总是鼓鼓的,然而,你还是躺在真皮沙发或席梦思床上毫无原因地痛苦,这就是忧郁。忧愁好解决,你吃不饱时突然得到一桌美味的饭菜,你穿不暖时突然得到一件皮大衣,你立即会化忧愁为欢乐。但忧郁却不能那么简单地解决,有时那死不了活不成的情绪让你终生都不得解脱。 
  应该说年轻人很少忧郁,他们健壮结实,他们活蹦乱跳,因此他们经常热血涌动,大脑兴奋。另外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的阅历,前途的坎坷被他们热气腾腾的想象一扫而光,所以他们也无法有深谋远虑,也就少有忧郁。 
  奇怪的是竟然也有不少年轻人患忧郁症,特别是女孩子。《红楼 梦》中的林黛玉简直就是忧郁的冠军,幸亏贾宝玉没和她结婚,否则非被她折腾死不可。我认识的一个相当聪明的女孩子,她的忧郁简直就是招之即来,而且挥之不去。突然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或是傍晚或是说不清什么时候,她就“感觉不好”或“没什么意思”了。我说这是无病呻吟,她立即柳眉倒竖,说没有原因的痛苦是最高档次的痛苦。问题是她经常向我倾诉这种高档次的痛苦,那半死半活的表情,弄得我也神经兮兮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忧郁的资格。也就是说,不是随便谁想忧郁就能忧郁的。忧愁是物质的、肉体的,忧郁是精神的、灵魂的。精神和灵魂上的事何等了得,你必须读些书,识些字,懂得贝多芬是搞音乐的,毕 加索是画画的,并且还知道喝咖啡时加鲜奶与加“伴侣”的滋味有微妙的差异,这也许才有幸进入忧郁的档次。你大概会觉得我是在讽刺忧郁,那你就错了。我是在说真正的忧郁是需要文化的,是需要深邃的思维能力的。是需要高层次的文明环境的。人生读书忧患始,据有关专家调查,患忧郁症的,知识分子比没有文化的多无数倍。尤其是搞文学艺术的,特别是诗人,大多数都有忧郁症。他们往往一面吃着面包香肠,品着红酒咖啡,一面大谈悲观主义。处于极度贫困的人是无法理解忧郁的。记得小时候我们饿得两眼放绿光,冒着被摔死的危险爬到槐树最高的枝杈上,摘下最后一朵幸存的槐花吞入腹中充饥时,突然听说附近一所大学的一个老教授因长期忧郁而自杀了。据说他自杀时是把毒药掺进早餐的牛奶中喝下去的,我们全体爬树的孩子气得大骂起来,有牛奶喝还他妈的自杀,活该倒霉!也许正因为是这种低档的思维,所以才有了后来“文革”风起云涌的愚蠢激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物质富足之后,产生忧郁的土壤就更加肥沃。西方先进国家的一些科学家们富得不耐烦了,整天痛苦地抗议:实验室给兔子、老鼠和猴子之类的小动物做试验时不注射麻醉药,使小动物们遭受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免了老鼠痛苦的举动,差点就笑掉我们的大牙,真是吃饱了撑的! 
  但我渐渐发现,经常忧郁的人并非无病呻吟,凡是他“感觉不好”时,往往是天气不好或环境太吵或太静或刚刚干完一件事有点百无聊赖时。我还发现,有忧郁症的女孩子一般身材比较瘦弱,苍白的皮肤下面可以看到蓝色的血管,也许有轻度神经质,也许胃肠功能欠佳,而且睡眠绝 对不好。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力气热情,更无法热血沸腾,为此大脑供氧不足,细胞就无法乐观地工作,应该说这是一种病态。然而让我疑惑不解的是,患忧郁症的年轻人似乎都挺深刻甚至尖刻,连服装的颜色也都趋于冷调,而且要他们笑一下非常艰难。如果有忧郁症的人爱好文学,我觉得他们更适合搞理论和评论。意外的是他们对情感却不冷,谈情说爱往往比一般人还要激烈,这种激烈在当今复杂浮躁的生活中,恐怕不是什么优点,弄不好要啮碎自己的心。我希望患忧郁症的年轻人大口呼吸,使劲蹦跳,多晒太阳,让血液在身体内涌动起来,也许就会冲淡冰冷的忧郁。倘若这样还无效,那只能去看医生。   
  雨天的魅力   
  ○蓉 子真喜欢这样绵绵的雨,长长地落着,忘记了晨昏,忘记了时间,也忘了节令。啊,尤其在这五月已过去了一半的初夏,雨像薄纱的帷帘一样突然地放下,立刻为你隔住了很多阳光下的喧腾和扰攘,以及过分明白清晰的事物形象。因为晴天太阳亮,声光无尽,脚步杂沓,事情就多得让你做不完;而且它无形中有那种催迫人的力量,使你无法懒惰。一个亮亮的晴天,你家电话铃响的次数,一定比雨天多;门铃被按响的机会,也一定较阴雨的日子多;我自己的心也会不停地忙——特别是我们女人家,一碰到那久雨后的大晴天,就如同捡到一块金黄色的黄金似的,非要好好地利用一番不可。又想晒书,又想晒被,更愿痛痛快快洗一次衣物。因为这富有热力的阳光,能将每一件湿漉漉的衣服晒得又干又脆;能使每一样经它暴晒过的物件留下余香;而这等的好天气又是最引诱人要去旅行和郊游的天气;也是处理各种外出事务最方便的天气;当然,也是最适于拜访朋友的好天气了……好像一到晴天,诸事就争先恐后蜂拥而至,你竟不知道先做哪一件才是? 
  突然间,那盏金黄灿烂的大灯转暗了,在幽暗气氛里,第一滴雨像珍珠般掉落,然后无数的雨珠串连成线,压抑着飞扬的灰尘……虽然雨的步态轻柔,但是你仍然听见它清朗的带金属韵律的步音,当丛弦俱奏又不停地增加更多的弦索时,你就可以听到一曲丰富的雨的交响乐了!这时,你整个地被笼罩在雨丝交织成的帘子里。首先,你感到了丝绸触肤的凉爽;炎热退却,烦嚣也跟着远去。隔着一层薄薄的朦胧看世界,不慌不忙,世界是那样宁静可爱;隔着一点距离看人生,人和事都比较好安排。真的,在这静静的下雨天,谁也不扰乱谁,只见雨中绿意如润玉,蓓蕾们也有了血色,同样是我们枯旱的心——日日沉埋在烟尘和烦嚣中的,竟也获得一些泽润,寻回一点宁静,找着那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思维。如果雨下得更浓更密,你就更无牵无挂了,很多生活上的杂七杂八都可放下,而且一无愧怍。只有在这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不想做的事情统统给推开说:“下雨嘛,等天好了再说。”——这真是最好的理由,谁也不敢责怪你懒惰;其实你虽懒,心灵却像雨水中的叶开始摇曳起来,尤其是在这五月已过去了一半的初夏,让似甘露的雨带给你一份清凉意,给你从容地酝酿那创造的灵泉吧!   
  自己与自己   
  ○李发模 
  有句俗语:“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当自己突然明白,还有两个“自己”与自己“对影成三人”之时,那两个“自己”则相互挟持左右着自己。 
  自己与自己充满了“内心的困惑”:一个自己要“知足常乐”,淡泊致远;一个自己要“不懈追求”,突围展翼。一个自己像树上的乌鸦,叼一块肉;而另一个自己则是狐狸,哄骗树上叼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