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昌龄曾明确地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物景与意相兼,始好。”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总是刻意追求:“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晚风习习,军营中征戍者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受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惘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此诗抓住守卫边塞的士兵的一个娱乐场面,经过有意的深描,就把士兵的离愁怅惘,写得活灵活现。边疆军营中的乐舞,本是为了使他们忘却忧愁,激起士兵们的欢乐之情与无畏死伤的勇敢之心的。但是,沉溺在痛苦之中的灵魂,已然麻木,对任何“新声”已经无法感应。征戍者的愁情实在太多、太深,越听“新声”,忧愁越被撩起,诗人通过“撩乱边愁弹不尽”,把他们的内心痛苦揭示得十分显豁。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遐思凝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毗;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当朝皇帝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字营”的复杂感情,好像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在征戍者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斗酒诗百篇———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的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在他年少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蜀中属于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位著名道士,在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少年李白的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这样的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非常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另外,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侠士风气的地方,对李白也有很深的影响。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在其《叙旧赠陆调》诗中曾叙述了一件他年轻时与人打架的事。那大概是他第一次去长安时,在长安北门,被一群斗鸡的长安无赖给纠缠上了,李白与陆调二人同这群人大打出手,后终因寡不敌众,陆调先冲出重围,将官宪引来,才将李白救出。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仙游、任侠中度过的。
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3年后,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3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在玉真公主的荐引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1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1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两人同游梁、宋,在那里又遇高适,怀古登临,纵酒射猎。之后,他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蓚,再次举行入道仪式。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悲慨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后来永王谋篡独立,触怒了肃宗,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他在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乐府有种种不同的风格,有些是很颓废的,很悲观的醉歌,如《将进酒》、《襄阳歌》;有些是很美的艳歌,如《长相思》;有些是飘逸奇特的游仙诗,如《怀仙歌》;有些是沉痛的议论诗,如《战城南》;有些是民歌,如《长干行》;有些却又是个人的离愁别恨,如《客中行》、《静夜思》、《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乐府起于民间,而文人受了六朝浮华问体的馀毒,往往不敢充分运用民间的语言与风趣。而李白认清了文学的趋势,有意用“清真”来救“绮丽”之弊,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接近自然。
李白的绝句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风格壮美,大气磅礴,雄奇浪漫,而且充满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一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纷繁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天马行空式的奇妙想象,写得如此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他又有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赤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之,李白是那个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出色地扭转了初唐以来的诗歌趋势。李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超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硬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飘逸情韵,吸引着无数士人。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歌,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的地位。
第三部分漂泊一生,忧民一世———杜甫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
———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
———元稹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