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达·芬奇画传 >

第8部分

达·芬奇画传-第8部分

小说: 达·芬奇画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芬奇在他的《画论》中写道:“要画肖像。你必须有个特别设备的画室:一个长方形的院子,10米宽,20米长,墙壁刷成黑色,突出的屋檐盖住一部分,还有一个遮阳布篷可以随需要而舒卷的。黄昏时候,或浮云多雾的天气底下,才卷起布篷画画。此时的光是最美满的。”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寓所就有这样一个画肖像用的院子。他的房东是佛罗伦萨高贵的公民,彼罗•;狄•;布拉楚•;马特里先生——在政府执务,爱算学,聪明,且很敬重达•;芬奇。这寓所在马特里街上。  历经四个春秋,肖像画《蒙娜丽莎》完成了。画上的蒙娜丽莎坐在安乐椅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前,脸上露出勉强可以看出的微笑,像是微笑刚开始的一瞬间,也像是微笑结束的一瞬间。双手柔美、纤秀、富于表情,与她温柔、娴静、美丽的脸部表情相互呼应。她的眼睛特具神彩,目光锐利而脉脉含情。薄如蝉翼的透明面纱,笼罩在蒙娜丽莎的头部与双肩,它把披肩上的两绺长发和肩部外衣的曲小的褶襞梳理成为统一、流畅的轮廓。袒露的胸部,显示了青春的女性美。瓦萨里说过:“细看她脖子下面的凹处,仿佛可以看到血脉的搏动。”在衣饰上,达•;芬奇在画面上又取消了一切华丽的装饰,但对胸襟和衣袖的褶襞作了精细的描写。衣纹自然逼真,表现了软缎的轻软光亮的质感。达•;芬奇根据当时的社会风尚,女子因好广额,将眉刮去,所以他没有给蒙娜丽莎画眉毛。这又使得画中人物增添了一种大理石雕塑的意味。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表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技巧,无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画上的一切都是清晰而准确的,连同衣服的微小皱纹,围绕雪白胸膛的黑色花边,都画得可以乱真。同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部,使用了他所特有的“明暗转移法”,用他喜欢的薄暗的光,使蒙娜丽莎脸上和手上仿佛罩着一层黄昏时的光影,显示出柔和而富于诗意的调子。  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用左右两边隐约可以看出圆柱的基础和石栏,把近景和远景区分开来。他使用“空气透视法”将远景推向无限深远之处。那些古老的岩石,天蓝色的钟乳般的山峰,还有在岩石中间蜿蜒流淌着的河流,这一切仿佛笼罩在模糊的薄雾里,然后消失在无限深远的青色的云海中。这个背景把蒙娜丽莎的形体从观看者的位置拉向遥远的地方,从而使画中人物更富有审美的魅力。  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曾反复多次地测量证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整数比,因此人体呈现出最为和谐的美,称之为“神圣的比例”。他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享有生命。”《蒙娜丽莎》正是他以一个真实的女性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生命的可爱之处。体现了他的人生哲理。  《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尽管科学发达的现代摄影技术无比高超,但如果把这只手与现代摄影作品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指缝隙中,人们似乎能听到音乐的美妙,感觉到蒙娜丽莎那瞬间的愉快。现代摄影是很难记录下这种内在的神韵的。  16世纪初的许多画家往往把精力放在形体正确、轮廓严密、线条准确、细节清晰上,结果在他们笔下的形象往往缺乏生气。出现了僵化的“睡美人”,只有达•;芬奇,才把生动性提到了更高的境界;并创造了众多充满活力的形象。然而,自《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对之赞叹不已而又争论不休的,则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什么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原因?她微笑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魅惑的微笑”,有人说是“邪气的微笑”,有人则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微笑,是一个永恒之谜。其实,从画面上看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自信和乐观从容的气度。而这一点,正是那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去追求新生活的时代特征。  画中的蒙娜丽莎,从微笑中不仅显示出她的温雅、高尚和愉快,也显示出对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欢欣和喜悦。这里没有丝毫的怀疑和恐惧,没有中世纪画家笔下人物的呆板、僵冷和对世界充满恐惧的踪影。也不像中世纪画像中那种作为神的奴仆的毫无生机的人,蒙娜丽莎是一个充满着青春和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乐观与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解脱神的枷锁后的人以及人的美的热情赞颂。蒙娜丽莎的微笑,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无限深广的意境。无论是其自身的和谐的诗意,还是其深厚广博的社会学、历史学涵义,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从这一点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一曲千古绝唱。在蒙娜丽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情感和理智、科学和艺术,都和谐而完美地统一于一身。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完整的形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范例。《蒙娜丽莎》表现了时代的巨大思想蕴含和艺术造诣的惊人深度,因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永恒的魅力怀有持续不减的热情。达•;芬奇画成这幅画后,一直带在身边,视为珍藏品。直到他死后,才为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所收藏。现在这幅画珍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第四部分 战争下的艺术第23节 两个大师的对比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Leonardoda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在不同的年代创作了《最后的晚餐》,为了能更好的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让我们把两者作一下比较。  两幅画同样取材自圣经,所不同的是,达•;芬奇的画创作于1495~1498年,此为文艺复兴期间,丁多列托的画则产生于1592~1594年,时值历史的转捩点,文艺复兴即将让渡与巴洛克。  若单就题材来看,达•;芬奇的画勉强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画流溢出浓郁的基督教气氛,达•;芬奇的画则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达•;芬奇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刻来描绘耶稣和门徒最后的晚餐,凝于丁多列托画中的时刻是,耶稣摆设了圣餐,对门徒说:“吃吧,这就是我的身躯。”一如门徒所熟悉的那样;而达•;芬奇所关注的时刻则是门徒对耶稣的话——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所做出的反应。丁多列托所选择的片刻独一无二,换了别时别地都不可能发生,达•;芬奇画中的片刻在人间其实时时上演著,丁多列托的画好比一出“神灵剧”,达•;芬奇的是一出“人间剧”。  以下我们更细部地对两幅画作比较。  1。构图:以餐桌的位置为例,达•;芬奇将桌子横在画面正前方,桌子就不只是桌子,还形成了一道区隔的线,好比戏台的边缘,观众在这一边,餐桌的另一边正上演着一出戏。丁多列托挪动了餐桌,画中人物不再与观众遥遥相隔,画边缘不规则的裁切,有延展画面的效果,把观众也邀请入画。  2。空间运用:达•;芬奇和丁多列托都运用“透视法”创立空间,所谓“透视法”就是两条铁轨或道路在远方逐渐聚合所产生的一种效果。达•;芬奇透过天花板、挂毡、地板勾勒透视线条,所有线条汇聚于基督头部,即画面正中央,线条明快清晰,形成一种对称、协调。丁多列托没有盯住画面正中央,而使线条陡斜地伸向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羽翼下方交会,由于交会点阴暗、暧昧,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紊乱、纹理不明。  3。人物描绘:达•;芬奇的人物一字排开,各人的反应独特、个性鲜明,历历在目,门徒在听了耶稣的话以后,各个反应不同,于是表现出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相反地,丁多列托让人物笼罩在阴影之中,隐隐约约难以分辨,他们统统被气氛所挟裹,他们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发生作用,而是他们相加而成的整体才是意义所在,可视为势不可当的宗教体验。  4。现实性:两幅画可说都是既现实又非现实的,达•;芬奇的现实性表现在他的注重细节,故清晰、准确,但房屋却是抽象的,且人物难以想像地挤成一堆。丁多列托的画虚构了非现实的房屋,神秘的光若明若暗,四处充斥着幻影和阴霾,但是,人物和物体的刻画却十分坚实、丰满、生动活泼。  5。戏剧性:戏剧的本质是关键时刻的人物冲突,就这点看,两幅画都富于戏剧性,都是连续动作在瞬间中断,好似钟摆在摆动的顶端突然暂停,但两者设置这一瞬间的方式不同,达•;芬奇的人物姿态在关键时刻充分表现出其内心世界,他用戏剧泄露有意义的“性格”。丁多列托则着力于运动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观看丁多列托的画,在视觉上会产生动荡感,不能减速,可以说丁多列托用戏剧展开有意义的“事件”,终点、起点同等重要,同为整体的一部份。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尽管被认作是流传最广的宗教绘画,实质上根本不是宗教的,而是人类心理的描写,丁多列托的画才反映了宗教体验。  两幅画传达出何种“人的本质”呢?就达•;芬奇而言,他把人看作截然分离的个体,当事件撞击时,个体以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表面上看,的确笃信了新教看重个体的原则,但同时也强调,个体仅凭相加即可构成整体,和丁多列托“超个体”式的共同感不同,丁多列托基本上将人视作宏大整体的一部份。如果从“教会生活”考虑两者的歧异,顺着达•;芬奇对人性的理解推衍,现实中是没有真正的教会的,或许俱乐部是比较可以接受的形式,因为可以容许个体随意出入。按照丁多列托的信念,教会不是虚无,而是一切,人只有作为教会的一部份才有现实性。


第五部分 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第24节 古典希腊神话(图)

《跪着的丽达与天鹅》    

  1506年5月,达•;芬奇请假离开佛罗伦萨,第二次来到米兰。假期原是3个月,但经过法兰西国王和米兰总督查理•;达•;安波斯的说情,佛罗伦萨政府准许达•;芬奇无限期请假。第二年,也就是1507年,达•;芬奇应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聘请,正式担任米兰宫廷画家和技师。他便搬到米兰长住下来,偶尔有事情才去佛罗伦萨走一趟。作为宫廷技师,达•;芬奇仍然做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同时,他还为法国总督布置米兰要塞工事,建筑营寨,以防德伦巴第人的进攻,就像当年他替米兰公爵斯福查布置工事以防备法国人进攻一样。也为法国人搭凯旋门,这些材料同样也为斯福查用过。达•;芬奇从来不对政治感兴趣,他只对他的工作本身感兴趣。在从事这些工程的过程中,达•;芬奇仍然没有中止他的艺术。  佛罗伦萨人和法国人之间为此开始来来回回多次外交接触。1507年1月14日,路易十二通过布卢瓦的宫廷告知达•;芬奇,将给与他足够的时间,让他“亲手画一幅画”。因此,1月22日,佛罗伦萨市政议会被迫表示同意。画家几乎制造了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此后一段时期内,达•;芬奇频繁地往返于托斯卡纳和伦巴第地区。3月他在佛罗伦萨,5月在米兰,接着又回到佛罗伦萨和芬奇镇。立他为惟一财产继承人的叔叔弗朗西斯科去世了,他的兄弟与他争夺遗产,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充满辛酸的纠纷。夏尔•;德•;昂布瓦斯从米兰援助他,弗罗里蒙•;罗波代请求佛罗伦萨市政议会,以最快、最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1508年初,达•;芬奇派萨拉伊去米兰。对于此事,他在《大西洋手稿》中是这样写的:“我与兄弟的诉讼就要结束,我想复活节去你那儿,并带去两幅圣母像,它们起初是为笃信基督教的国王,抑或是为你希望的人而作的。”伊莎贝拉派遣了一些信使到佛罗伦萨请达•;芬奇为她制作第二版肖像。信件披露了一些关于他艺术的研究和画室的趣闻,其中对《圣母像》和《圣安娜和圣母》两部作品的描述最为细致。另外,信中还提到《儿童和羊羔》的第一幅大张草图,人们无法确定这究竟是伦敦国立美术馆的那幅,还是瓦萨里描述的那幅。  信使之一,皮埃罗•;达•;诺弗拉拉修士,1501年4月3日在给伊莎贝拉3月7日来信的复函中写道:“达•;芬奇的生活动荡不安,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有时也插手他的两个学生画的肖像画。”达•;芬奇更专著于研究几何问题,“他己画笔枯竭”。这个教士在4月14日的信中进一步写道:“数学实验严重干扰了他的绘画创作,以至于他眼中再没有画笔。”但达•;芬奇允诺:“只要一完成路易十二的秘书弗罗里蒙•;罗贝代的那幅《纺锤圣母》,就立刻满足女侯爵的愿望”。  为了进行数学研究,达•;芬奇常常以对法国国王的承诺为借口回绝各种请求。埃斯特的来信中提到的请求也遭受了同样方式的回绝。这封信9月19日由费拉拉寄往米兰,要求获得斯福尔扎铜像的铸造模子。9月24日,埃斯特家的使节得到鲁昂枢机主教的建议,直接去拜访路易十二,以期问题得到解决。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一切在几天内发生。既然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和帕西奥利在一起,那他继续在算术和几何上下的功夫也不足为怪。在一张绘有《圣子基督和羊羔嬉戏》(可能在l501年)和金铅压芯机的设计图纸上,他一丝不苟地摘抄了萨瓦索达(一个阿拉伯裔西班牙犹太人)的几何笔记拉丁版的片断。三年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