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下说书-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瓶梅词话》。
40 年来,我曾经有不少机会在书商手里接触到真正的黄色书籍,不过我
不想搜罗这种“宝贝”,因此在我的藏书中间,这种“宝书”所占的比重大
抵也只有万分之几吧。就我的记忆,我藏有木刻的《双梅景闇丛书》和铅印
线装的《金主亮海陵荒淫》两种,都是叶德辉刻印的。还有四本木刻的《杏
花天》,大约是道光前后所刻的,要算做比较少见的本子了。此外就是这《金
瓶梅词话》,影印线装本,是近时出版的。
在我的印象里,《金瓶梅》实在也算不了什么僻书。1950 年春,我在北
京逛琉璃厂,在一家书店的架子上,就看见满满一架各种版本的《金瓶梅》。
崇祯本就有两部,清初的张竹坡本好像有十多部,后来的各种翻刻本就更多。
那胖胖的掌柜对这些“宝贝”也毫无居奇之意,价钱也很便宜。不过这些都
不是万历刻的《词话》本。自从北平图书馆从山西发现了原刻《词话》之后,
曾在当时的北平引起了轰动。有一个“古佚小说刊行会”借来影印了,郑西
谛还将一册初印崇祯刻金瓶梅图附在前面。这就是我所藏的本子的祖本。记
得《鲁迅书简》里就收有代友人购买此书的一信,对这种影印古本小说的工
作,鲁迅先生也是赞成的。就在当时,北平的学者(记不清是不是马隅卿了)
还将金瓶梅图选了几幅翻刻制成大幅宣纸信笺。20 年前沈尹默给我的一封信
就是用这信笺写的。沈尹默用浓墨行草写在一张这样的笺纸上,实在可以算
得一件“名物”。当时及少后,学人利用此书进行研究的,有吴晗发表在《文
学季刊》上的研究《金瓶梅》与《清明上河图》关系的论文;冯沅君女士的
《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等。
我记下这些旧事,意在说明早在四十多年前,学术界已经开始注意运用
《金瓶梅词话》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可以说明在五四运动后一二十年中间,
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一个侧面。至于我买得此书,目的只不过是为开手了的
一部晚明历史小说搜集一些资料,希望从《词话》里得到一些晚明的风俗习
惯、服饰、饮馔、宴乐、仪节等知识而已。
我虽然并无什么名贵的善本,但这《词话》在我的收藏中实在也算不了
什么。但出奇的是它却是唯一受到许多人重视的“宝书”。十年前一个春天
的下午,一位“小将”找我谈话了,拐弯抹角了好半日,言归正传,问是否
藏有一部《金瓶梅》。他知道了我确实有,而且还是附有精图一册的影印本
时,就“激动”起来,反复申明不该保留这样的东西,这对思想改造不利,
这种义正辞严的责难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结论是应该由他取去保管。他
若无其事地撕去了封条,从书橱里取了去了。后来这位“小将”因为种种原
因,从“风云人物”一下子变为“寻常百姓”,虽然常有见面点头的机缘,
但也从来没有想到打听这部《金瓶梅》的下落。一直过了七八年,在清查过
程中,有人揭发了此事,又有人告诉我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还有人对我
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这些朋友的好心我是十分感谢的。但却产生了奇异的感
想。一部影印的《金瓶梅词话》竟成为我被劫去的两卡车书籍的代表,这实
在是我完全不曾料到的。
这次取回了劫余的书册时,一位经管书籍的朋友首先捧出来的也还是这
两函“宝书”。他告诉我这部书后来终于被发现的经过,真有些像一个惊险
故事。对这位朋友的好意,我是真心感谢的。
这很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像《金瓶梅》这样的书,大概在无论什么时代,也不可能成为公开的、
普遍的读物的吧?它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是不足怪的。不过在几十年中间,尤
其是最近的十多年里,它的神秘性却飞跃地增长了。特别是青年一代,他们
对祖国的文化传统知道的实在不多,但偏偏记得有这样一部“宝书”,千方
百计想看到它? 。其实也不只是青年,这就是《金瓶梅词话》变成我的藏书
的代表的原因。
这实在是值得好好思索的。
萧珊的书
这一篇本来是早已写好了的。今天读了巴金怀念萧珊的原稿,觉得文章
不能不重新改写了。30 年前我和萧珊曾经是很熟的朋友。对于她的死,我是
应该用文字来表示自己的悲痛的。除了文字(尽管它是那样的无力),我还
能有什么别的手段么?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从12 年前的秋天开始,我就不
再能到她家去作客,后来连她们的消息也不知道了。记得1967 年春天的一个
清晨,我到报社去上早班(当时我是一名运输卷筒纸的装卸工),在圆明园
路北京路的转角处曾经看见过她一次。当时她和另一位中年妇女在一起,匆
匆地向外滩方响走去。我发现她憔悴得多了,但灵活的举止还是旧样。她大
约没有注意我这个穿着劳动服的装卸工,我自然也没有去打招呼。现在想来,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她了。
她的病和死,我还是过了很久以后从人们的谈话中听到的,当然也不可
能打听那详情。直到最近,我也一直没有向巴金打听过。很早我就知道他在
写这篇文章,后来他曾几次谈起,文章只是开了个头,写不下去了。在这样
的场合,我不想接口,总是岔到别的事上去。我明白他的心情。我担心他禁
不起这样感情的重负。直到从他手里接过了原稿,才算舒了一口气。我为老
人的坚强而高兴。我相信他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工作的诺言不只是说说
的。通过这一篇浸透血泪的文字,我得到的是激励与鼓舞。我相信,阴暗的
过去带来的必然是阳光璀璨的未来。在人类的历史上毫无收获的牺牲还从来
不曾有过。
《怀念萧珊》记下的是充满了悲痛的故事,我倒想在这里写下一些欢快
的记忆。自然我所知道的并不多,也不过是1946 年以后10 年中间的一些往
事。当时,霞飞坊巴金的家——只是三层的一间书房兼卧室和二楼的一间客
厅兼饭厅——曾被朋友们戏称为“沙龙”,萧珊就是这“沙龙”的女主人。
每天下午和晚上,这里总是有客人,有时客人多得使这间正中放了一张圆台
的屋子显得太窄了。客人当然绝大多数是巴金的朋友,但也有萧珊的一些搞
文学的大学里的同学——她曾经是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不过不管是老一辈
或同辈的,她都接待得好,客人们都喜欢这个女主人。她是宁波人,不过我
好像没有听见她说过家乡话,她好像也不会说四川话,她说的是普通话,不
够纯正的普通话。她高兴的时候,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和朋友谈笑时,真有
一种生气,同时也极大地显示了她的善良、单纯、愉快的性格。她一直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熟朋友如靳以见面时总要对她讲两句笑话,有时还打趣她,
靳以是把她当作小妹妹看待的,叫她的名字时总要把尾音提高拉长,巴金也
总是这样叫她的。
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我一点都不了解她的处境,但那一切却都是
可以想象的。我担心,她怎能忍受得住那些超出想象的折磨和侮辱?她能挺
过来吗?事实已经证实,她没有能挺过来。
有时候她会显得有些神经质。那是弄文学的人所不可避免的。她常常捧
着一小册屠格涅夫或别的欧洲作家小说的英译本在读,蜷着双腿偎在长沙发
里细心地长久地读着。这时她就会跟着小说里人物的命运走,有时会提出玄
妙的饱含哲理的问题或见解。这一切和窗外的现实是隔得多么辽远,但她提
出这些来时是认真的。当她自己发现这一切不免有些突兀可笑时,就腼腆地
一笑,合上书,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就是在这前后,她开始译一点屠格涅夫的小说。我曾读过她最初的译稿。
她还要我给她的译文润色一下。可是我哪能有这样的狂妄。她有她自己的风
格,她用她特有的纤细灵巧女性的感觉,用祖国的语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笔下
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译文是很美的。
这就是1953 年夏出版的屠格涅夫的《阿细亚》。前面附有五幅精美插图
的一本小书。正因为这是一本小书,它又幸运地回到我的手里。紧接着她又
译出了同一作者的《初恋》、《奇怪的故事》,和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
现在这几本书的平装本和精装本都已回到我的手中,这是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的事。这些书的译成和印制都曾为人们带来很大的愉乐。平装本是毛边的,
这是有意继承五四运动以来最早的新文学出版物的传统。从《奇怪的故事》
开始,又印了特印本,是蓝绸硬面烫金的,每种印的不多。我在印《旧戏新
谈》时曾买了一些重磅木造纸做封面,还剩下了几十张,这时就献出来。巴
金笑说,这拿来印书一定不好看。但印成的105 页的《初恋》,却实在不坏。
米色布面烫金,封面是两匹马和一个坐在雪橇上的人。
? 。
我很惭愧,只能用这样的文字来给萧珊作纪念。我希望,她的遗译还会
有重印的机会。我相信,喜欢、感谢她的劳动成果的人,在我们可爱的社会
主义祖国里,并不只是一个、两个? 。
《先 知》
在我开始买线装书以前,曾经有好几年热衷于搜集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
的版本书。现在,这当然已经不成问题,但在40 年前,如果有谁提出新文学
书也有版本问题,大抵是必然会引起哄堂非笑的吧!记得最早的同道就有《书
话》的作者唐彛5笔蔽一故歉鲋醒茝|就住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弄堂里。
我用母亲给的日用钱从旧书摊上搜得的鲁迅、周作人、郁达夫? 。著作的初
版本、毛边本、签名本? 。就曾引起唐彛呐ê裥巳ぁ<甘昀矗茝|一直
锲而不舍,不但辛勤收集,而且专心研究,有了很好的成绩,新文学版本书
的重要性也为学术界所公认。我自己则早已洗手不干。不过“零珠碎锦”也
还是剩下了一些的。
这次归来的旧书中间,有一本叙利亚诗人凯罗纪伯伦的哲理散文诗《先
知》,是1931 年9 月新月书店初版的精装本。这是黑布硬面装的一本小书,
别无任何装饰,只在书脊上端粘有一块小纸片,印着“冰心:先知”。这是
冰心女士的译本。
值得爱重的是,这是译者的手校本。在扉页上还有冰心用钢笔写的一段
题记。
这本书送给文藻,感谢他一夏天的功夫,为我校读,给我许多的纠
正——这些纠正中的错误,都成了我们中间最甜柔的戏笑——我所最要
纪念的,还是在拭汗挥扇之中,我们隔着圆桌的有趣的工作。
十一,十七夜,一九三一 冰心
书是用米黄色的道林纸印的,中间插有铜板纸印的插画。校改是用紫色
墨水写的。记得还夹着一些用紫藤花编的精巧的小小花环。这次却找不到了。
这是抗战初期在上海的地摊上买到的。可以算做我所藏的新文学书中的“白
眉”。它的回到我的手中,实在不是我能梦想到的。
不久前,我把这本《先知》托巴金寄还给它原来的主人。后来收到了复
信,信中说,“收到巴金转来的您‘还’给我们的那本附有题字的《先知》,
真有意外的欢喜和感激!几经离乱,赠书人和受书人的脑海中,都早已没有
了那片帆影。为了晚年的慰藉,我们向您深深地致谢。”信是写在一张诗笺
上的。三十多年前我曾得到过一张写在同样笺纸上的墨迹,写的是《憩园》
里的一段话。后来被抄没了。
1980 年11 月19 日重校记
江 湖
从归来的旧书中间,往往也夹杂着另外一些有趣的东西。如旧信,残
稿? 。有些就会引起我久久的思索。
我有个坏习惯,接到朋友的来信,从来不加销毁,有时就随手夹在书本
中间。这坏习惯的恶果,在前些年可就完全显示出来了。它们落在“四人帮”
爪牙手中,就变成了非凡的宝贝,成为他们罗织罪状,搞瓜蔓抄的资本。
八年前的冬天,在海滨的干校里,当我们这些“审查对象”冒着刺骨的
寒风在田里苦干的时候,两位“爪牙”就坐在向阳的宿舍门口,披着棉大衣,
一面负暄,一面细细“欣赏”我的日记和信件? 。每次路过,偶然看见他们
脸上漾出一丝得意的微笑时,我的心里就一冷,不知道又被他们找到了什么
“罪案”,也不知道哪个朋友又要遭殃? 。
不过网罗虽密,漏网的鱼儿也并不是没有。这次偶然发现了一封永玉给
我的信,看看邮戳,还是1957 年3 月11 日寄出的。信里还附有一幅小画,
是应我的请求,为我打算结集的一册散文所制的封面。画面写的是一个少数
民族少女用担筒汲水的一刹那。不用说,这张画是白画了。它幸而逃脱了“爪
牙”们的眼睛,不然在“黑画”展览里,大约是会占一席地的吧。
今天,我就要求编者将它发表;同时也希望它仍能作为封面,给我带来
光宠。永玉的信,我也想抄两段在这里,今天看看这些历史的陈迹,可能也
是有趣的。
封面画了几张,选一张,由邮挂号寄上,附信寄上的,只是给您看
看,请不必考虑派用场。
? 。? 。
上课把人累得厉害,今年只刻过一幅小木刻。暑假回凤凰一事亦因
旅费过巨,不成行了。但颇想您们二位能到北京来玩一趟。
我的生活较单调,少出门。在家做不了什么事,功课忙且烦,到了
一趟学院,回来也就晚了,有机会做专业的或可好些。
想来上海一趟。想虽想,是很难来的。
今天,画家的这些苦闷,大抵都不存在了。想到这里,不能不深切感到
政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带来的温暖。
写到这里,我还想将永玉给我的一首词抄在下面。我希望能得到他的同
意。
与裳兄久无音问。月前至际坰处,得见一函封为裳兄笔迹,惊喜失
态。忆一九四七年曾相约裳兄同游姑苏,惜稿费为绿衣所误,未能成行。
今与梅溪同来,思及旧事,不禁怆然。以金缕曲记之。
年少风情惯。太疏狂,每误青蚨,负我游伴。木叶秋光三十载,涕
泪平生抛贱。依旧是缸酒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