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现代文阅读 >

第7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7部分

小说: 现代文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作者主张散文创作必须开放,文中的“这么开放”指的是什么?(限2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回答散文怎样才能成为“美文”?(限2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写到我国古代散文大家创作散文的情况,其目的是什么?(限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意图,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号召“大家”以优秀的作品影响时代的文章水准

B.以汉唐、明清文章为例,指出散文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C.呼唤能影响时代文章水准的“大家”振兴散文创作

D.再次表现作者对当代散文创作现状的不满与遗憾

E.进一步号召作家们兴真情、排陈腐,振兴散文创作

参考答案: 

(一)科学的美学价值

1.①牛顿的三大定律;②麦克斯韦方程组;③卢瑟福——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题考查分类归纳的能力。)2.科学美不仅具有理性的美,而且能直接表现为形象的美。(科学美不仅具有理性美,而且具有形象美。)3.科学是运用逻辑思维的。(见第3段首句)4.AE(科技的形象美,“渗透”“影响”到许多领域。A忽略了这两个动词。E忽略了原文中动词“提供”。BCD的共同点是抓住了“渗透”“影响”,只是说法有不同:B“反映了……影响”,C“影响到……”,D“受到了……影响”。)

(二)释“圆圈”

——《阿Q正传》新探

1.瓦砾:被自己的“革命”所打破的社会秩序。(推翻了一个皇帝之后的社会。)修补老例:建立没有皇帝的封建王朝。(维护或沿袭旧的封建统治。)2.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3.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实质是“吃人”。4.CE(ABDF都是关于阿Q的命名、性质、实质、产生原因的分析,这些都属于在作品中解答的关于《阿Q正传》“许多问题”的。C是以此例来证明追求圆满是中国国民性的一种表现,并不是“《阿Q正传》中的问题”,故错。E是《阿Q正传》的主题,并不是本文分析的问题,故错。)

(三)自然与雕琢

1.生活用事用典。2.面向生活,洞察生活,重视技巧而无雕痕。3.“才气”只是达到“自然美”的一个条件;用功努力,也可以达到“自然美”。4.艺术地再现生活 讲究创新。

(四)创造意境

1.真实自然。2.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3.AE[意境创造的两条规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须从对文章各段内容的概括总体把握,提炼要点。第4、5段谈“情景交融”的规律,第6段为过渡段,第7、8段谈的是“情景交融”的侧重点和方式,C中的“中和之境”才是“情景交融”;第9段谈的是意境创造的又一规律——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以下分别谈虚实相生的内涵和创造这一意境的方法、途径。]5.BD(A为写景,CE为抒情。)

(五)非对象性思维谈

1.对象性思维是概念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它将思维者与思维对象分开,以概念将世界逻辑化、规则化。2.对象性思维所理解的东西是具有量化的概念性的,失去了人的具体感受(每个人运用对象性思维所理解的概念都是一样的。)3.对象性思维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的媒介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4.CE(A非对象性思维是对对象性思维的补充,并非否定。B文中并没有强调哪一种思维更加重要。D此说过于绝对,文中无据。)

(六)《桃花源诗并记》与中国农业社会理想主义

1.特点:经济(物质)上的自足,人与人关系上的平等。2.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并非纯粹的理想主义,而是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的理想主义。3.要点:开创了田园诗。提出了田园是人们精神家园的主张。激励人们为美好理想而奋斗。4.要点:赞扬陶渊明的设计,为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惋惜;坚信“人民公社”一定能实现“世外桃源”的美好设计。5.D(主要是毛泽东固执地追求他所设计的模式,而他的固执也恰恰说明中国具备这样的土壤,也说明陶渊明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对志士仁人的较大的影响。)6.BE(B文中说“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肤浅”不等于“错误”,这里偷换了概念。E这个看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本文重点是谈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此看法并非“本文涉及的内容”。)

(七)亦冷亦热话克隆

1.克隆技术会破坏生物圈中的食物链,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会危及法律与道德。2.复制完全相同的人,从技术条件的要求上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人的社会属性不可能“复制”。3.肯定克隆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积极影响,同时认为它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相信人类能够把握克隆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某些人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肯定克隆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积极影响,坚信人类能够驾驭它而不会成为它的奴隶。)4.DE

(八)《当代散文选》序

1.唯美主义的空喊,题材狭窄,矫揉造作。2.既发扬民族传统,又吸收外来的现代的东西。3.严肃写作态度,扫除陈言,探索它的形式。(态度、内容、形式)4.全身心地关注社会与自然,创作精品。5.AC(BED没有理解本段所针对的对象。) 
现代文阅读(下)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返回'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四项要求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思想倾向),包括:提出一个意见(或一些素材)供学术研究作参考;提出一个疑问就教大方,或希望同行进一步研究;明确表示反对某一个观点;补充某一个观点;局部反对某一个观点等。总之,赞同什么,建议什么,反对什么,商榷什么,都带有鲜明的作者的个人色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文中的表露大体有四种类型:(1)直接表达。(2)融在全文里,不给现成的结论。(3)介绍不同观点的两种或多种有争议的内容时,作者倾向其中的一种或对其中的各种观点所持的态度。(4)作者在文章中介绍某些事件的情况,或转述与别人有关的事情时,作者的观点、态度。

上述几节其终极的目的是要了解文章阐明什么观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所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现代文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考点测试内容包括:一是判断符合作者观点的说法;二是了解作者不同意某种说法的原因;三是掌握作者在语句或文段中的看法和态度。本考点测试形式:一是选择题;二是简答题。怎样解答这类试题呢?

一、整体把握。

1.注重文章角度。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差别更为明显。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

2.注意话题角度。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

3.注意命题角度。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它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文章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脉络,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理解了命题者的思路,才能尽可能地明晰答题的思路脉络。

二、分析与认识是解题的前提。

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甚至高考命题者在设计《贝多芬之谜》阅读题(1996年全国高考题)时也这样说:“萧伯纳的文字底蕴丰富,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我们的理解总是逐渐深化的,每一回阅读往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例如,对作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深入地理解作品言语的内涵;音乐的修养越深,就越能分析作者的观点以及他对几位音乐大师的评价。然而这不是对初读者的要求,也不是对考生的要求。对初读者也好,对考生也好,基本要求应该是正确地把握作品的主要文意和观点。”

1.认知题目。题目或是指观点,或是指范围,是最好的背景材料。例如,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要思考坟墓“最美”在何处。

2.了解注释,联系文章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背景

动机。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有意曲意为文,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时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帮助理解。1991年高考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注释为:“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根据作家的生平注释就能解答阅读的最后一题,“特殊的日子”是指纪念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3.审读题干。题干指定了该题的阅读范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字数等,一般应至少读两三遍题干再去做题。

4.注意标示性词语。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的词,是带有标志的词,它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直接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

综上所述,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精力要放在社科类和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分析上。由于这个考点的命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一些科技文很难进行此类命题。尽管近几年来高考已经作了一定的尝试,如让考生选出符合文意的项来,但难度并不很大。重点仍然是社科论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前者来说,又主要集中在有争论的文章当中,需要辨别的文章当中。

明确题型特点,有的放矢练习。例如,通过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来考查对观点与态度的把握;用比喻等修辞格的形式来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用同意语言转换的形式进行观点的测试等。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返回'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五项要求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应该具备由此及彼的、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想象”一般地说主要是针对阅读文学作品而言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合理的推断,其前提是把握“已知”,即对原文精髓的真正把握。另外,要对原文推断问题的思路有清楚的理解。

推断能力以前也曾考查过,只是没有强调。推断能力包括对词义的推断,即通过上下文表述的内容,推断没有注解,没有见过的词的意义,如“赋闲”(见《背影》)一词的意义,不必查字典,根据上文即可推断其为失业、一时无业的意思。对于观点的推断,如某观点是否就是某说法的另一种表述,某观点是否与某观点一致,某事物是否属于某观点的范围,某观点是否与某观点相左等。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作为高考的一个新的阅读能力测试点,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弱化了文体阅读,强化了形象与抽象两种阅读思维特点的兼测。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当然这个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有据地得出的。推断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推断”列入《考试说明》,这体现了由过去比较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推断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推断,就是推测断定,要求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它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想象,就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因此,新考点实质上就是增加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推断和想象信息,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就在原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信息量也就大大增加了。信息量的增加值,就是学生的创造值。原考点要求学生吃透原文,筛选并提取原文的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态度,均重在对原文内部语言信息的把握,学生的思维起于原文又止于原文,有限的语言形式不能出现信息的增值。因此,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不会超过原文信息的总量,也就谈不上创新。由此可见,新考点实质上也是增加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形成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整体推局部等推断能力,这就是在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解题时,要明了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干扰角度,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障碍,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的角度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故意曲解、断章取义、以假乱真、强加因果、模糊范围等。

例如“无中生有”。有时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无据。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D项:“‘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