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贾琮求生记 作者:乙姬v5(晋江vip2012-06-22完结)-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的次数多了,当年那个幼稚孩童就问:“什么是大官?”
祖母答曰:“住大房子,吃山珍海味,有好多好多人服侍,有很多很多银子花用。”
当时的他听不懂,大房子是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有桂花糕好吃吗?家里不是也有丫鬟姐姐服侍吗?爹娘也给了他很多零用钱啊,村子里的小朋友中他的零用钱是最多的。
后来,祖母去世,坐了很久很久的船后,贾苜随着父母到了金陵。
一日,伯父领着他在金陵城内游玩,不巧来到一条大街,伯父神色惆怅地领着他在那大街上走了一圈。那条街上有两座大宅院,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富丽堂皇,后面的花园也精雕细琢,气派非凡。
回到庄子上后,伯父吃醉了酒,抓着他的手翻来覆去地说:“好好读书,当官,当大官,把祖业赎回来。”
那年他十一岁。
父亲一直教他念书,却从未像祖母伯父那样要求过他日后一定要当官,只是对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别的,只为了明理知世情,以后你想往哪方面发展,这都是基础。”
他第一次对父亲说起他想当官是在十二岁。
那年父亲辗转收到一封来信,是母亲的一个学徒李同仁写来的。父亲读信后大喜,对他说起这个李同仁的事来。
李同仁,同父亲一样,庶子出身,在家中极不受重视,后来被派来给母亲当学徒学习农学。李同仁不甘心一辈子与泥巴庄稼打交道,于每日下工后挑灯夜读,终于中了秀才。他决意再往上考,家中长辈却以其生母的安危压制住他不许再考。李同仁转头辛勤劳作,终于得了皇上赞赏,唯一的请求就是带其生母分家。分家后的李同仁经过几年奋斗,终于考中了进士,被外放当了一名七品县官。
父亲笑道:“同仁心性如此坚强,既有才干,又懂农学,县官一职必能胜任,此子日后必前途无量。苜儿也要好好学哦!”
当时的贾苜觉得,如果有一日自己也能当官,父亲必定也会露出如此欣慰的笑容吧。
十四岁,父亲决意送贾苜上书院。
贾苜颇有几分不解。在他眼里,父亲通读百书,无所不通,他跟着父亲受益良多,哪里需要再另寻良师呢。
父亲笑道:“苜儿,你是没见过你几个姑姑,那才是文才出众。你觉得为父高才,只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如果你只想考个秀才,为父倒是可以教导你一番。不过,我记得你说过,你想当官,那么,你还是进书院吧,那儿的师资力量雄厚得多,你也可以得到良师益友,那才叫受益非浅了。”
姑姑?除了京里的二姑姑,他还有其他的姑姑吗?
父亲兴许是觉得他够大了,跟他说起了从前。
贾苜终于明白了当年祖母的话,也懂得了伯父当年醉酒的缘由,更是在脑海中想象起了那壮丽的大观园和诗情画意的才女姑姑们。
父亲最后说道:“以前的是是非非早就烟消云散,我也从来不愿提起。苜儿,爹娘只愿你这一生安康幸福。至于你是当官也罢,做个田舍翁也好,哪怕你想从商也没问题,只要你乐意就行。苜儿,以你现在的水平,去考个秀才也可以有六成把握,你如若不愿进书院深造,那便继续跟着爹学,不过中个秀才是底线,至少也要有一点功名防身才好。”
贾苜并没有立刻回答父亲,而是仔细考虑了两天。
这两天里,贾苜跟伯父好好聊了聊,也问起了从前。伯父不像父亲那般看得开,话语中似乎带着一丝“能回到从前就好”的意味。伯父又拿自身和父亲对比,语重心长地说:“苜儿,你是长房长孙,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伯父我就是吃了不好生读书的苦,如今一事无成,看你父亲,如今大小也是六品官,这都是你父亲读书有成才得的啊。伯父这一辈子的希望就全都放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让伯父失望啊。”
贾苜又询问了母亲的意见。母亲很是不舍贾苜即将出外寄宿读书,但也决计不说不让他去书院的话,她与父亲的意见一致,深造是有必要的,至于以后的职业选择,全凭他自愿。
伯母李氏则百般赞同他的书院之行,已经开始盘算着给他配个伶俐的书童,。
十四岁的贾苜,已经正式读了八年书的贾苜,在庄子上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的时候,关在书房里扪心自问:到底我以后想作什么?
书房门打开之时,贾苜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当官。
为了祖上的荣耀,为了父母的欣慰,更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要当官。不是父亲这样的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官。
父亲点头微笑,交待他多听多看多想少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贾苜其实并不太懂这些话的涵义,他向来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在家里父母疼爱,伯父母也看重,庄子上人人夸赞。但他也是个听话的孩子,虽然不太情愿,到底把父亲的话记在心上了。
在书院的第一年,贾苜过得很艰难。
贾苜进的是金陵首屈一指的观澜书院。里面聚集了金陵最有才华的学生不说,附近县市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而且很多官宦世家子弟也在此就学。
初来乍到的贾苜在经过入学考试后,被分到了乙班。甲乙丙丁四班中以“甲”班为最佳,贾苜入学即分到乙班也算才学很出众了。
观澜书院虽以学业为重心,但也避免不了人情世故对书院的冲击。书院就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争锋相对在所难免。学术之间的纷争还只是小事,学子之间虽辩得面红耳赤,到底是文雅之事,倒不十分伤和气。暗潮汹涌的是朝廷中的党派之争给书院学子带来的影响。
江南向来是是非之地,如今江南官场虽不如前朝和太上皇在世时那般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平静了许多,但江南织造盐运漕运等利益庞大,为官者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利益纠葛之下,或许江南一个小小县令之后,就站着京中一名高官。
江南文风鼎盛,在历界科举中颇有建树。自本朝开国以来,历界状元除两三次旁落后,均为江南学子。观澜书院更是其中翘楚,到贾苜进书院的那年,已出过四位状元,六名榜眼,十几位探花。盛名之下,观澜书院成了江南官宦世家子弟就学的首选之地,虽在入学考试中婉拒了大批公子哥,但也有不少进入了书院。有钱有势的公子哥们在书院里拉帮结派,时不时产生一些意气之争。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江南官场的缩影。
贾苜是以一名普通学子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通过入学考试进入观澜书院的,成绩又相当不错,虽比不上几个才华横溢直升甲班的学子,倒也处在中上游。
乙班的学子们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贾苜以十四岁的年龄进入乙班,也让人侧目不已。
刚进乙班时,贾苜心里其实还是有几分得意的。过没几日,他就感觉到了失落。他年纪比班上众人小上一截,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加上乙班中有半多的学子都在书院就读多年,彼此熟识,也没几个人愿意搭理这个小男孩。这对于自出生以来人见人爱的贾苜无异是个巨大的打击。
从未碰过这种情况的贾苜不知道如何拉近与同学们的关系,除了与书童聊几句外,贾苜竟没了谈话的对象,被迫沉默的贾苜开始一门心思的读书,刚入学一个月就受到了先生的夸赞,锋芒毕露。
贾苜的好学与成绩并没有让班里学生向他靠近,反而拉大了之间的距离。原本对他视而不见的众同学们,开始对他有了反应,不过不是贾苜想象中的赞许,而是暗讽。
贾苜很迷茫。
竭力在家人面前粉饰太平的贾苜并没有能够瞒多久,回家过端午吃粽子时父亲就找他聊天了。
父亲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跟他说书院里的种种,只给他讲故事,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碰壁的故事,跟他讨论那年轻人的错漏之处,如何才能妥当地待人接物,运用怎样的说话技巧才能让人听着舒服,如何处事才能不让人侧目。
贾苜也没有就书院里遇到的挫折向父亲求解,而是见弦听音,慢慢地领会父亲的教导。
节后回到书院的贾苜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他收敛锋芒,专心学习,另一方面慢慢地向同学们靠近,他开始试着找学子们请教问题,有些人讽刺他,有些人不理他,但也有人为他解答。
时间推移,不知不觉中,贾苜在班上也找到了两三个聊得来的,不再游离于众人之外。
贾苜以为,形势会一天天好起来,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又有一种新的危险向他袭来。
一日,一位学友领着他参加了一个诗会,贾苜谨记着父亲的叮嘱,低调做人,只随大流泛泛而谈,虽有冲动一语惊人,到底还是按住了。
没几日,班中有人开始对他指指点点,贾苜大奇,自己最近又出什么纰漏了不成?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一位曾指点过他的学子冷言对他说:“都攀上了知府公子,还学这些做什么?”
“知府公子?谁啊?”贾苜更奇了。
那位姓程字号光智的学子冷眼看了他半晌,才回道:“真不认识,你去参加人家的诗会干吗?”
“哦,前几天我参加的诗会是知府公子办的啊。那公子姓什么来着?”贾苜竭力回忆,“好像姓曹?还是姓赵?”
“姓曹。”程光智摇了摇头,还真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程兄,那诗会有何不妥?那诗会上倒还真出了不少好诗,像那首山间……”
“唉,别念了,大家伙都知道了,你啊,还是好好地念你的书吧,像这种诗会,少去为妙。”
“哦。”贾苜听出来了,肯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虽然他还看不大出来,但以后还是谨慎一点好。
次月,又有人来邀他去游园,这次,贾苜婉言拒绝了,他正好趁着学院放假回家去请教一番了。
这一回,父亲也不太明白,父亲只比他略好一些,知道现任知府姓曹,何时到任他也搞不清楚,更加别提知府家的公子了。
父亲思忖了一会后,让他去问宋统领。宋统领贾苜很熟,他的一点拳脚功夫还是跟宋叔学的。
贾苜纳闷,宋叔不就是个侍卫统领吗?他怎么还了解江南官场上的人物?
出乎贾苜的意料之外,宋叔不但了解,而且如数家珍,曹知府哪儿人,哪年中的进士,娶的哪家的夫人,长子多大,次子多大,女儿嫁给谁,都说得出来。
贾苜很是叹服,又好奇地问书院里还有哪些官宦子弟?
宋叔数出来一大串,知县家的侄子,盐政的妻弟,织造府的本家少爷,还有某某伯爷家的嫡长孙,等等。
贾苜又问,谁跟谁是一伙的?
这回,宋叔不说了,拍着他的脑袋笑道:“苜哥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吧。”
闭上嘴巴,睁大眼睛,开动脑筋,贾苜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略略理清了书院里错综复杂的关系。
书院里甲乙丙丁四个班中,甲乙两班大多是埋首学问的学子,至少曾经是,丙丁两班除了刚刚入院的学子外,还有一部分特殊学子,他们出身富贵,学业平平,却长袖善舞,借着各种途径结交着甲乙两班的学子。他们隐约分作几派,互有争斗,当然明面上都是斗诗斗文斗棋斗画,风雅之极,所以学院先生们也就任之随之了。
贾苜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觉得自己不必太过忧虑,安心读自己的书,作壁上观即可。可他没想到,他居然也是个香馍馍,隔三差五就有学子来邀请他赴约。
贾苜再也不敢把父亲的话忘记,多听多看多想少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虽然他现在还不懂什么叫高调做事,但他对前面十二个字已经领悟很深,低调就是王道啊。对于邀约,他尽力拒绝,逼上梁山时,就不说话少说话,宁愿别人把他当个傻的笨的,也不去掺合。
半年后,贾苜的热度就彻底消退了,他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书了。别说,这学院教的跟父亲教的还是有些不同的,学院里的书也多得多,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看两本书吧。
贾苜十七岁时,书院里出了一件事,让贾苜更加坚定了低调风格。
事情说起来也简单,一个寒门学子考入书院,文章做得相当出彩,多篇习文都被当成范文张贴出来,先生们都说来日此学子必将高中。比贾琮当年更风光一些,这位寒门学子是被各方当成珍珠来对待,你提供银两,我捧上孤本,他给学子家人安排活计,一时之间整个书院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寒门学子身上。
贾苜没看太懂,只知道忽一日那学子退学了,好戏正在□处忽然中断了。
贾苜忍了半月,回家去问万能的宋叔,宋叔拍拍他的脑袋,笑着走开了。
没得到答案的贾苜回到书院去问程光智。程光智这两年来似乎对贾苜有所改观,有时也会主动提点他两句。
“光智兄,那位高才哪儿去了?可是应试去呢?”
“你说呢?”
“不像,不像。我就是觉得怪,但又看不出哪里怪。”
程光智淡笑道:“看不出也是你的福气,别想了,天上不会掉馅饼,人总不能四处逢缘的。”
“哦!”贾苜没有再问,只细细思量这几句话,大概想通了一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几月贾苜到底知道了事情的大概,那寒门学子不过是一场权利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回家过年的贾苜与父亲聊起这件事,感慨良多。
父亲犹豫了很久后,问他:“苜儿,官场之路无比艰辛,父亲无法给你帮助,你以后需孤身一人走下去。你可要换个职业选择?”
“不,父亲,我要当官,我不怕,我会小心的。”
第36章 贾苜当官记2
时隔十二年,贾苜再次回到赵家村。
十余年未归,赵家村看起来并没多大改变,儿时的伙伴也还能勉强辨认得出来。
堂伯贾环的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