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诗谜-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言:“大积石在克俦渡口,距阿弥耶玛
勒津木逊山一千六百里,”在其《汉书·西域传补注》中,则又谓:“河。。
经阿木奈玛勒占未逊山南麓,即大积石山,”一人之言而自相矛盾至此,不
亦可怪欤?)(五)即巴颜喀喇山清圣祖尝遣使穷河源,以其时西藏未归版
图,仅至青海星宿海而止,遂以巴颜喀喇山为昆仑,记之于《大清一统志》。
其言之大略曰:今黄河发源之处,虽有三山,而其最西而大,为真源所在者,
巴颜喀喇也。东北去西宁边外一千四百五十五里,延袤约千余里,山不极峻,
而地势甚高,自查灵、鄂灵二海子之西,以渐而高,登至三百里,始抵其下。
山脉自金沙江发源之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自此分支向北,层冈叠
嶂,直抵嘉峪关,东趋大雪山,至西宁边,东北达凉州以南大小诸山。并黄
河南岸,至西倾山,抵河洮阶诸州,至四川松潘口诸山。河源其间,而其枝
干盘绕黄河西岸,势相连属,蒙古概名之为“枯尔坤”。“枯尔坤”华言“昆
仑”也。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援其说以释《禹贡》之昆仑云:“昆仑在
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坡齐禽,一名巴尔布哈,一名巴颜喀拉。总名
枯尔坤,在积石西,河源所出。”
(六)即天山洪亮吉曰:“昆仑即天山也。其首在西域。。自贺诺木尔
至叶尔羌,以及青海之枯尔坤,绵延东北千五百里,至嘉峪关以迄西宁,皆
昆仑也。华言或名敦薨之山,或名葱岭,或名于阗南山,或名紫山,或名天
山,或名大雪山,或名酒泉南山,又有大昆仑,小昆仑,昆仑丘,昆仑墟诸
异名。译言则曰阿耨达山,又云闷摩黎山,又名腾乞里塔。又名麻琫刺山,
又名枯尔坤,其实皆一名也。”(孙璧文《新义录》卷八引)又《皇清通志》
及松筠《西陲总统事略》皆云:黄河近源在星宿海西三百余里,远源则为回
部极西之葱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四千余里。蒙古谓天山冰岭皆名曰昆都
仑,急呼则曰昆仑(魏源《海国图志》卷七十四引)。(七)即于阗南山《汉
书·西域传》:“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又曰“于阗在南山下。”《史记·大宛传》及《汉书·张骞传》皆言骞“并南
山欲从羌中归,为匈奴所得。”此为南山二字见于中国记载之始。南山果为
何山乎?《史记正义》曰“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
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京南连接,至葱岭万余里,故云并南山也。”《通
鉴注》:“南山在于阗之南,东出金城,与汉南山接。”金城郡,昭帝始元六
年置(今甘肃兰州府西界),见《汉书·地理志》。汉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
西南五十里。所谓终南者言西域南山至此而终也。
以上所言者为南山山脉,属广义。
至狭义的南山,则为于阗南山,在和阗额里齐城南五百八十里。历代
异其名称,《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南山,《魏书·西域传》称之为冻凌山,
《水经注》称之为仇摩置(置者驿义),《大唐西域记》称之为瞿室鸢伽山。
清徐松谓谚称为密克玛克曲底雪山(《汉书·西域传补注》卷上,《西域水道
记》卷二)。今称蟒依尼山,蟒依尼者回语雪也,即雪山也。山有东西二谷,
西曰桑谷,东曰树雅。近代地理学家丁谦先生著《汉书西域传考证》,谓此
即汉武帝所定之昆仑山,顾实先生赞之云,古今言昆仑者纷如聚讼,丁谦之
考证,则“洵乎同符古今,大要不谬矣”(《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六七页)。
然顾先生仅许丁氏之言为“大要不谬,”似言其尚未达于完全正确之境也。
顾氏本人则认托古兹达坂附近为昆仑山,隐指阿勒腾塔岭为昆仑,以释氏《西
域记》言阿耨达山为中国之昆仑,阿耨达与阿勒腾塔音相近也(同书六九页)。
(八)即喀喇科龙山英人夏德(E,Hirth)尝言和阗南部有喀喇科龙
(Karakorum)山,其音俨与昆仑相近。似乎昆仑山之外,尚有他
山亦名昆仑,于上古时代见知于中国也(见氏所著之《中国古史》(The
AncientHistoryofChina) ,张星YR《中西交通史料
汇编》引)。按喀喇科龙山为喜马拉雅山脉中之高山,绵亘中国、阿富汗及
印度之间,一名木斯他喀拉科龙岭,四时皆通行旅。其山口为新疆南部与印
度北部交通之要道。
(九)即冈底斯山《大清一统志》:“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
城东北三百十里。其山高五百五十余丈,周一百四十余里。四面峰峦陡绝,
高出乎众山者百余丈。积雪如悬崖,皓然洁白。顶上百泉流注,至山麓即伏
流地中。前后环绕诸山,皆癴岩峭峻,奇峰拱列,即阿耨达山也。”康熙中,
西藏有大喇嘛来京,侈言昆仑实在西藏境,即冈底斯。其山所出诸水,有狮
泉、马泉、象泉,诸名目,与佛经阿耨达银牛口,金象口,玻璃狮子口,琉
璃马口名目相合。清廷特命理藩院主事胜住偕喇嘛往,绘西藏青海地图回奏,
认为与昆仑相合,故清圣祖特定此山为昆仑。然圣祖固曾定巴颜喀喇山为昆
仑,今则何以处该山乎?于是前话只有不提。而学者则认冈底斯为大昆仑,
巴颜喀喇为小昆仑,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即此论之代表者焉。
(十)即葱岭清魏源主此说最坚。但六朝人已先有言者,如郦道元《水
经注》卷一,借助于印度人之地理书,考订昆仑之所在,已隐约指其即为葱
岭,特未明言而已。元常德《西使记》(一名刘郁《西使记》)中有过亦堵,
盖契丹故居,过亦运河,土人云此黄河源。又过塔喇寺,过赛蓝城,过忽牵
河。人云河源出南大山,地多产玉,疑为昆仑山等语。按记所云契丹,为西
契丹,在今伊犁境。亦运河即葱岭东喀什噶尔河源。塔喇寺即今塔剌斯河。
赛蓝城即《明史》之赛兰,为元时往返西域必由之路。忽牵河即霍阐河之音
转,今敖罕境内之纳林河也。纳林河出葱岭,则南大山即葱岭也。魏源据此,
谓元人似知葱岭即昆仑矣云云。
魏源又在其释昆仑上下,列举十余证,证明葱岭即昆仑,非冈底斯,
词甚雄辩。大旨谓儒言昆仑,释言阿耨达,皆居大地之中,今冈底斯偏近南
海,绝非域中。二则昆仑为黄河所源,今冈山距青海重出之河源五千余里,
距于阗初出河源亦三千余里。又冈山广袤不及二百里,高才五百丈,是其高
大不及葱岭十分之一,安得为宇内最高之山。又据《西域记》,葱岭据两雪
山间,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回语谓之哈喇淖尔,
此即释典之阿耨达池。番语黑曰哈喇,池曰淖尔。以水色青黑得名。黑龙池
之称阿耨达,与称哈喇淖尔,华梵翻切皆同。知阿耨达池则知河源,知河源
则知昆仑据大地之中,当万国孔道,且汇巨浸于万仞峰颠,分注四大海,宇
内断无其匹云云(《海国图志》卷七十四)。又《书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后》
曰:“昆仑之为葱岭无疑,其地多产玉,又上有龙池,故玉山瑶池之说,尚
非无因”(同书卷三十一)。
(十一)即兴都库什山之大雪山《元史·太祖纪》:“十六年。。太祖
历大雪山。”、“十七年春,诏封昆仑山元极王,大盐池惠济王。”《元史·郭
宝玉传》:“帝驻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诏封其昆仑山为元极王,大盐
池为惠济王。”西藏高原,山之在雪线以上甚多,山之以雪山及大雪山名者
亦不一。元太祖所驻之大雪山果为何山,不可不考。按元太祖成吉斯汗用兵
讨伐回回,亲驻西域凡数载,常屯兵雪山以度夏。长春真人《西游记》云:
“使者曰:自七月十二日辞朝,帝将兵追算端汗,至印度。”又云“是年闰
十二月将终,有侦骑回报言:上驻跸大雪山之东南,今则雪积山门百余里,
深不可行。”真人于次年四月间达太祖行在于大雪山,时为太祖十六年辛巳。
次年从车驾于雪山避暑。其地则八鲁湾也。八鲁湾(Feruan)属兴都
库什山系(Hindukush),山极高峻,雪终年不消,故有大雪山之
名。太祖封此山为元极王,认为昆仑。五十七年后,世祖又命都实探索河源,
以阿尼马卿为昆仑。不知当时元廷何以处置太祖所封之大雪山?然中国人固
有大小昆仑之说,但须别以大小,则问题便可解决矣。元人之处置此二昆仑
或即用此办法。
(B)海外之昆仑
今援前例,不论名见中国载籍之先后,但以自近及远之地段,而为叙
述之序。
(一)普罗康多儿岛此岛西名PuloCondore在南洋七星洲。
张星YR 先生云:据近代西人调查,此岛实为七星洲群岛之最大者,长十二
英里,又稍次则为两岛,长各二三英里。其余五六岛,则小不堪言。普罗康
多儿港口颇良,有淡水,树木丰茂,居民约八百口,皆交趾支那种,隶法国
西贡长官治下(《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五三页)。
此岛唐人名之为军突弄山(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录》贾耽通海夷道),
又名军徙弄山,又名军屯山。其最初讹为昆仑者,元人也。元周达观《真腊
风土纪·总叙》云:“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洲港口,过七
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浦,乃其境也。又自真浦
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所谓七洲洋即Paracels也。昆仑洋
即Pulo-Condore也(根据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八三页)。
明初费信著《星槎胜览》,有云“其山节然临大海中,与占城及东天竺鼎峙
相立。山高而方,山盘广远,海人名之昆仑洋,凡往西洋贩舶,必待顺风七
昼夜乃可过。俗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
明黄衷《海语》,有云“昆仑山在大佛灵南,凡七屿七港,是谓七门;其旁
洲屿,皆翼然环列。适诸国者,此其标也。”又论岛之物产,有“海上无人
之境,产物皆硕大。予客朱岩,令人采何首乌、天南星二药,皆三倍于常品,
气味自别,固知有枣如瓜,非诞语也。”但黄衷有时呼此昆仑山为昆屯山,《明
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国五:“宾童龙国与占城接壤,气候风土大类占城。有
昆仑山,节然大海中,与占城东西竺鼎峙相望,其山方广而高。曰其海即昆
仑洋,往西洋者,必待顺风七昼夜,始得过。故舟人为之谚曰‘上怕七洲,
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此山无异产,人皆穴居巢处,食果实鱼
虾,无室庐井灶。”清初陈炯《海国见闻录》:“昆仑又呼昆屯,非黄河所出
之昆仑也。七洲洋之南,大小二山,屹立澎湃,呼为大昆仑,小昆仑,尤甚
异。土育佳果,无人迹,神龙盘踞。。红毛。。就海立浦头,以昆仑介各洋
四通之所,嗜涎不休。。”徐继甇E《瀛寰志略*罚骸捌咧扪笾。。希。。写笮
《。。剑。。立澎湃,称为昆仑,南洋必由之路。山产佳果,幽寂无人迹,神龙
所宅。”
越南亦有一昆仑山。《越南地舆图说》:“北圻太原省有昆仑山,其源自
上国而来,经高平而至太原,横峰壁立,峻岭摩空,人迹所不到。”论者谓
是乃广西昆仑山一脉所延,盖越南高平地接中国广西。
(二)东南亚昆仑国及昆仑奴以昆仑为国族名者,有《禹贡》、《周书》
所言西戎数部落,及清圣祖所言之昆仑都国。至海外昆仑见知于中国者则始
于唐代,而昆仑奴,尤脍炙今日中外学者之口。
唐义净《南海寄归传》:“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尸
利佛逝国是。莫诃信洲,河陵洲,呾呾洲,盆盆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
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
罗洲,少有大乘耳。。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焉。唯此昆仑,
头卷体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赤脚敢曼(卷鬘?),总是其式。”此文所
言之掘伦洲,据法国沙畹教授(Prof.Chavannes)考证,谓
即《唐书》之林邑与真腊,今暹罗及麻拉甲半岛也。又义净《大唐西域求法
高僧传》:“至佛逝国,解骨仑语,颇学梵书。”张星YR 先生云:“佛逝国为
今苏门答腊岛渤林邦港(Polemlang)。真腊林邑今皆属马来种,
然唐时似为内革罗种。《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
号为昆仑。’《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可证。参以义净之言,‘唯此昆仑,头卷身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更可
知矣。”
又有谓昆仑系国王姓氏音为古龙者之讹。《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
“盘盘国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接;其君曰勃郎索滥,曰
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甘,亦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又曰“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地卑洼,与环王同俗。有城郭宫殿。王姓古
龙,居重观栅城。閤叶覆屋,王出乘象。其人黑身卷发,裸行。”古龙之易
讹为掘伦,为昆仑,固矣。然凡姓古龙之南洋群岛王族,皆为黑种又为何故,
是则值得吾人之探讨者。费琅谓昆仑即吉蔑语之Kumn,暹罗之Krun
占婆之Klun;复据阿刺伯作家之说,谓古有Komr民族,与中国人为
兄弟,居其地之西方,后因不和,迁徙于海岛。其国王号曰Kamrun。
遂作结论云:昆仑(Komr)民族,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初,由亚洲高原,
遵伊拉瓦底江(Irawadi)潞江(Salween)湄南江(Menan)澜沧江(Mekong)等流域,徙居恒河以东各地。并谓非洲东岸
之昆仑,亦即由此民族之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