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m的奇迹--麦当劳商法 >

第17部分

m的奇迹--麦当劳商法-第17部分

小说: m的奇迹--麦当劳商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秘。第一,大部分的海外负责人是外国人。这可能与麦当劳与当地密切结合的方针有很大关联。第二,这些人都不是当地社会中那种传统的纯粹的“标准型”的人物。第三,这些人几乎全部都对美国企业精神抱有好感,乐意与美国公   
司合作。第四,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在美国居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麦当劳的成功,还在于它吸引海外的合伙人是那些肯吃苦、渴望成   
功、愿意放手一搏的人。这种冒险精神是万万不可少的。那位瑞典的里德豪生原在器材进口生意方面,干得很是出色,利润很高的。   
可是他却把自己所有的钱都转向了麦当劳餐厅,所有认识他的人几乎都为他担忧。老顾客们都对他说:别冒险,瑞典人不喜欢汉堡。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引入这种东西时,他说道:“这和瑞典肉丸一样有营养,只不过老年的而已。”   
新加坡的伍日照也是同样。当他告诉朋友他要经营麦当劳时,朋友们替他难过。一个个都很悲观地认为,中国人只吃米饭馒头,对汉堡没兴趣。   
伍日照却说:“作为中国人,我知道至少中国人并不讨厌和排斥汉堡。我想如果我卖最高品质的产品,提供最为清洁的环境,只收取合理的价格,会有机会成功的。”   
他说对了。以上可以说是麦当劳成功的秘密的一半:与当地企业家合作,而避   
免以一个跨国企业的身份出现,造成一种向全球进军的不良形象。那么,另一半呢?麦当劳与当地企业家合作,但又不能管得太统太死。事实上,麦当   
劳的确让他们自由发挥得打开市场了!不妨以一位澳大利亚合伙人里奇的事情为例。   
他总是不能相信自己的权力:“其他美商公司的澳洲公司的负责人,都很惊讶我的自主度。其实,我自己也很惊奇。”他甚至惊疑于使用自己的权力。   
一次购买雪梨市中心一块房地产之前,他忽然觉得,必须非向透纳请示一下不可了。地主要价 450万美元,比欧洲最贵的还高出二三倍来。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拥有完全自主权(在房地产上)的里奇这次非请示他不可:“过去 1O年以来,你从未征求过我的同意。为什么现在要开始呢?”   
充分授权也许是大胆的,是冒险的,但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展。   
各国的青年创始人这样就可以不必忍受麦当劳那庞大的组织的调遣,而且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从错误中不断成长,如同开始创业的麦当劳。   
前面说到一个 27岁的德国总管,是因为所有高级主管都于飞机事故中丧生而被提升的。他叫赖登温德。27岁的他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位子,颇有些不知所措。   
面对着如何安排广告经费,如何促销产品,该开多少店才好,买什么样子的房地产等等一系列问题,真不知怎么办才好。这位赖先生说:“我根本就没有接受这种责任的准备。但是,就好像教人游泳最好的办法乃是推他下水一样,在工作中成长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了。”   
多么大胆,多么放心的任职!当然,这位赖先生并未给麦当劳脸上抹黑。   
麦当劳总部在芝加哥,它作出的一些决定,需要加盟店去执行。而外国的合伙人却常常作出一些与这个决定不同的决定来。每当这个时候,让步的似乎总是麦当劳总部。尤其是在计划、促销方面。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各地的情况、传统都不同,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而要称赞的却是麦当劳的这种态度!   
因为麦当劳一直都是以管理严格,希望加盟者服从自己著称的。   
日本的藤田就利用了这个自由度。他在日本国内创造了一个“日本制”的麦当劳形象。   
这里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一次芝加哥的麦当劳总部希望日本麦当劳在当地赞助一场足球赛,而他们得到的,是一个纯粹日本式的,生硬的回答:“我们将慎重考虑。”言外之意,这是办不到的。   
原来,藤田不愿把名声与非日本的球类活动随便联系。总部也拿他毫无办法。你总不能制裁他吧?像今天某些大国动辄就那样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则发生在那地广人稀,富饶而美丽的澳洲。澳大利亚的麦当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加上炸鱼块和炸鸡两样他们澳大利亚人比较熟悉的菜式,以招徕顾客。各地风俗不同,是不必拘泥于什么一定之规,做人们不喜欢的什么“纯粹”的汉堡给人吃!   
澳大利亚人吃汉堡时,就喜欢夹些善茄与生菜。这是人家的习惯呀,无可非议是不是?而他们却是从来也没有见过把酸黄瓜放在汉堡中的那种怪异的吃法。   
澳大利亚麦当劳自有办法,他们在菜单里索性列上了两种汉堡。对此,总部亦无言以对。   
当然,什么事情都是很难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口味及饮食习惯也并不例外。   
像那些澳大利亚麦当劳的经理们就发现,教导当地人尝试外国的食物,比较修改外国的食物适合当地人的口味,要来得容易,而且很有效果。   
他们想到之后就开始干了。谁能想到呢?开店开了 8年、有朝一日忽然把什么所谓的“本地特餐”撤掉,不仅没有失去顾客,反倒更加热闹。   
一念之差,利润便成百上千倍!   
三、食品供应问题的解决   
广告与当地之间认同的问题,虽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是麦当   
劳在海外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当地的食品供应系统。在美国,一切都好办,毕竟本乡本土。但是在其它各国,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无论是在生产、运输或包装这些纯美式食物上,都跟美国有很大的差异。在麦当劳出面组织供应商之前,在美国,遍地都已经是高生产量、自动化生产设备的食品加工厂,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非常方便的。而在其它的地方,仅就面包工厂而言。在欧洲,大规模工厂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品质非常之差。而在亚洲,本身并没有什么“面包文化”,就更谈不上什么一贯性的品质和大规模的生产了。在肉品方面,情况也大致如此。大规模制造肉饼以及急速冷冻的设备也是非常罕见的。就是肉质,也非常有差别。美国的牛是以饲料以及牧草混合培育的,而欧洲的牛是喂草的。这样的牛肉怎么可能一样呢?还有马铃薯。美国的鲁索马铃薯用来炸薯条,那真叫绝无仅有。而在其它的国家,要找到这种东西难于上青天。如此看来,要在世界各地造出与美国麦当劳品质相当的食品,那就太难了!所以付出的,即使是九牛二虎之力恐怕也是不够的。有人想出这样的办法:从美国运一些厨房器材及食物原料,甚至空运薯条原料!但是,这样一来,食品成本必然大量增加,多至 35%!这位先生最后不得不专心与当地生产者合作,由美国厂商提供技术,在当地生产。实际上这就是麦当劳后来想出的办法。实在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供应时,便只好鼓励美国本国的供应商到国外设厂。   
偶尔,麦当劳也参与投资。例如,辛晋拉就在德国设立了炸薯条的工厂,以供应欧洲市场。这其中,麦当劳投资了 200万美元建造了全欧洲最为完善的马铃薯储存设备。   
麦当劳一面在寻找着制造商,一面寻找原料供应商。而且,麦当劳还乐于提供技术,以提高当地农作物的品质。   
有这么一个成功的例子。在麦当劳的协助下,西班牙以及澳大利亚的农场都成功地培育出了那种鲁索马铃薯,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投资的风险也很大,但是从长远来看,仍然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何况,回报是非常大的呢!   
资源得到了保证,成本也降低了,而且,最有利的是:这下子,不就成了国货了吗!这就是最好的广告!   
到目前,麦当劳在 40个国家中营业,大部分都有盈余。最让人高兴的是,最为困难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最近几年,在进入新国家的新市场时,麦当劳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少了。   
这说明什么呢?还能说明什么呢?速食已经成为全球各地都可以接受的食品了!大家已经不再觉得,它是美国发明并用来侵略世界的工具了!   
四、成功之后的奋进   
麦当劳总公司的基础越来巩固了。但这样一来,开发全球市场工作却似乎越来越难做了。有道是“穷则思变”,而富了呢?许多当年与克罗克一同打天下的加盟者以及供应商如今都成了百万   
麦当劳总公司的基础越来巩固了。但这样一来,开发全球市场工作却似乎越来越难做了。有道是“穷则思变”,而富了呢?许多当年与克罗克一同打天下的加盟者以及供应商如今都成了百万   
麦当劳那些年轻的高级主管,大都在麦当劳工作了 20年以上(26名平均年龄是 46岁),分红、分股等各种福利措施早就使他们成了百万富翁。   
麦当劳自己的事业呢?多年的发展,麦当劳已宛如一个年轻的巨人。它的事业已经稳如泰山。相信吗?它几乎只赚不赔。虽然花费庞大,但收入更为可观。   
从 60年代以来,麦当劳就再也没有亏损过!就连成长最慢的 1982年,亦有 13。6%的成长率。   
这并不是坏事。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如何才能维持高级主管对工作保持热忱?如何使制度仍然维持相同的创新与改革心态呢?说穿了吧,如何才能不坐吃山空?现在最关心这个问题的自然是现任麦当劳总裁昆兰了。   
让麦当劳延续过去 30年的工作吗?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萎缩。连维持原状都不可能办到。昆兰不无担忧地说:“我无法说出什么时候会发生,但是我几乎可以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将从愿意冒险、愿意创新、愿意向大组织挑战的黑马,摇身一   
变而成为想保护自己,循规蹈矩的专业经理人。”这就是麦当劳吗?昆兰不愿看到,他想竭尽全力,防止组织老化。他知道今后麦当劳在国内设立的新店将越来越少,今后的成长,将   
不再是依靠市场的成长,而是要看麦当劳与同业之间的竞争。这样认为的结果,是对加盟者的选择越来越严格。这是他采取的措施之一。措施之二,就是对冒险精神的维持所想出的办法。国内市场在逐步   
稳定,新店数目越来越少。1990年的时候,每年增加 250家店,比 80年代要少 100家呢!昆兰的办法就是——多元化,但是行得通吗?那就是刚开始时,克   
罗克尝试过但失败了的办法。也许时代变了,情况变了,同样的办法会   
有不同的效果。昆兰的“多元化”,就是将麦当劳的成功用于其它消费服务业。又回到 70年代,看看克罗克和透纳的顾虑吧!那时,麦当劳的年收入只有 1700多万元,但他们已经担心市场接近   
饱和。再看看 1985年,年收人为 43000万美元的麦当劳,再度开始考虑市场的饱和问题。透纳的看法是:“在我看来,是否应多元化,至少在 10年内,仍然是纸上谈兵。因为假如我们专心在自己的本行上,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   
至少还有 10年的成长。”区区一席话并不足以解决公司组织的老化问题。公司又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尽量不用大型公司制度。虽然麦当劳公司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型公司,有着庞大的组   
织,但是麦当劳尽量不使用公文,鼓励经理参与其它部门的事。   
不仅如此,麦当劳还设立多重沟通管道,以避免大组织造成的“安乐窝”效应。那就是,大组织的重压使为数众多的职员们安于自己的小天地。   
为了保护公司保险业冒险精神最大的来源——保险业加盟者,公司   
也采取了措施。通货膨胀使得加盟费猛涨。1500美元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远去了。10000美元迎面而来。创业者自备金也得涨吧?60年代是 50000美元。现在是 400000美元。光看一看足以吓人一跳。这哪里是那些真正白手起家的人——麦当劳最期待的加盟者所能够   
担负得起的呀?   
透纳的办法是起用了一个办法。一个叫作《企业设备租赁》的办法。这个办法规定:加盟者只需自备 45000美元(其中包括有保证金、存货、工作资金),其它家具、设备都可向麦当劳租赁,并以日后的利润来归还。   
现在全球几乎有一半的新加盟者,都受惠于这个贷款专案。不过,这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连透纳自己都承认:这一类的政策都只是“表面性的”。   
要维持公司的活力,没有更深层次上的驱动力是不可能的。可是这一驱动力在哪里了呢?   
透纳提出了一个办法,简单,但是有力,就是能不能办到的问题。方法是这样的:让麦当劳公司主要的持有人转变为所有参与者。这里面包括经理,加盟店主,还有那些供应商。   
这一方法的中心其实就是:让创业人永远成为公司的主干。只有这个,才可能使麦当劳永远保持有创业者精神。这是最好的办法。   
但却近乎是一个梦想。麦当劳公司有 8800万股股票,在华尔街股市,现值 90亿美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麦当劳的威力,也许就在于使不可能的最后变成真的,如同当年谁也看不起那 1至 5分的汉堡一样。   
克罗克 20年前做了一个梦,想要创造世界性的连锁。多少风雨晨昏,多少急流险滩,都闯过来了!而今,一个汉堡王国已屹立于世界。梦想成真!现在每年大约有 16000个麦当劳员工可以参加分红。分红平均所得为全年薪资的 14%。还有,有资格分股的员工约有 5000人,从年薪为 26000美元的店经   
理直到总裁,每人每年可分得 50至 500股不等的购买权。   
当然,有了股票购买权并不等于员工一定要买。员工可以在。。 7年之内,以分得购买权的优惠价格买进股票。而在这段时间内,股票一定会涨价。   
当然,有了股票购买权并不等于员工一定要买。员工可以在。。 7年之内,以分得购买权的优惠价格买进股票。而在这段时间内,股票一定会涨价。   
区督导时,曾分得了。。 20万新美元的股权。你知道这些股权今天价值多少?100万美元!也许是有了一种精神。一种麦当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