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个必要吗?再说,林黛玉她是仙草,大家知道,而什么叫做“葩”呢,“葩”说的是花是不是?林黛玉她不是花,她始终是天界一株草,是不是?那么,这个“葩”究竟说的是谁呢?再一推敲,觉得很有趣。“阆苑”,这个词汇泛指大观园,一处很美丽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一再地把大观园比喻为仙境——“谁信世间有此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那这仙境里有什么样的仙葩呢?往后看,我们在《红楼梦》正文里面就发现曹雪芹写到怡红院,怡红院有什么花?有海棠花,而这个海棠花是谁的象征呢?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史湘云,海棠花是象征史湘云的。在《红楼梦》写到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文字呢?说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所以“一个是阆苑仙葩”,就很可能说的是史湘云,史湘云的象征就是“葩吐丹砂”的海棠花。而且大家知道史湘云的丫头叫什么,叫翠缕,那么,曹雪芹他在写到这个怡红院的海棠花的时候,他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呢?他说海棠花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红楼梦》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它总是前后互相呼应的,曹雪芹在无意随手之间,他总是要传递很多信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因为在描写怡红院的海棠的时候,作者很明确地使用了“葩”这个字眼,而且作者给史湘云的丫头设定的名字就是翠缕,所以“一个是阆苑仙葩”,越想越应该是指史湘云。
那么“一个是美玉无瑕”又是在说谁呢?不一定指的是贾宝玉。谁美玉无瑕?妙玉啊。第五回,在那个关于妙玉的判词和关于她的《世难容》曲里面很明确地说,妙玉是美玉。大家记得关于妙玉的那幅画,一块美玉落到污泥里面,是不是?“无瑕美玉”,这个字眼在关于妙玉的《世难容》里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嘛。贾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下凡,“赤瑕”就是有红色瑕疵的玉,“瑛”虽然是玉但并非最纯净的玉,脂砚斋在批语里就明确指出赤瑕的意思:“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下凡后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他“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块病玉,并非无瑕美玉啊,因此,基本上可以排除拿“美玉无瑕”形容他的可能性。这样看来,曲子里所说的“一个是美玉无瑕”,只能认定为妙玉。
这样一想的话,思路就豁然贯通了。你想一想,我们刚才分析了太虚幻境四仙姑,四位女性是谁呢?就是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妙玉这四位女性。那么现在曹雪芹再给她们写成曲,第一曲是两个女性合一,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第二曲呢,很可能就是把另外的两个再合在一起来说,一个是史湘云,一个就是妙玉。我不是说我的思路就绝对正确,但是这样探究还是很有意思的,对不对?
那么你再推敲,你把这支曲子里的话拆开细琢磨,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的这个句子下面所说的,就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是说贾宝玉和史湘云在前八十回,看得出他们没有爱情关系,他们就是亲如兄妹,或者说是大家都没有性别感,天真烂漫的生命,进行着完全没有遮拦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他们两个没有奇缘;但是在八十回后,他们两个却很奇怪地遇合了,我说的这个“遇”是遇到的遇,就是又遇上了,又合在一起了,所以“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是水中月”——这都是我把这个曲劈开了,相应史湘云下面的一些话,这些话的意思就是,经过一番坎坷的经历,两人遇合以后,“枉自嗟呀”,当然就很感叹,但是事已如此,命运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这样;而为什么说是“水中月”,当然可以探讨,因为所有这些女性最美好的岁月都过去了,呈现在面前的史湘云是一个脱了形的月,是一个水中月,贾宝玉自己的形象肯定也很不堪了,但是两人还可以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共度残生。这是对“阆苑仙葩”史湘云的吟唱。
“一个是美玉无瑕”下面的话是些什么意思呢?把这个曲劈开了,再看这些句子:“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因为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很可能写到妙玉又出现了,和贾宝玉又见面了,如果真是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什么叫做心事,这也值得探讨,就是贾宝玉和妙玉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这是一个很大的探讨课题。我觉得,这儿说的心事,不一定指的爱情,他们两个是互相肯定、互相欣赏的,但是生活的巨变使得他们终于还是无法沟通。“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花”,相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对妙玉的牵挂,并不能解决妙玉什么问题,而恰恰是妙玉,后来在他生活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他来说,妙玉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女性,只留下一些镜中花般的回忆而已。想起这两个女性最后的命运,贾宝玉自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就是我对《枉凝眉》曲的一种破解,这种解释的好处,就是可以和太虚幻境四仙姑所影射到的四位女性的重要性相匹配,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册页里面是十一页,十一幅画、十一首诗就把十二个人说全了,而这里的曲子却有十二首;去掉开头的引子和后面的收尾,十二支曲里面,为什么从第三支以后,就都是符合那个自贾元春往下的排序了。也就是说,曹雪芹他把最重要的女性,每两个人一组,各写了一支曲,一个是《终身误》,一个就是《枉凝眉》。“枉凝眉”就是白白地皱眉头,是吧,面对一个无可奈何的命运结局,深深地皱起眉头悲叹,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只是向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人说,“凝眉”就是皱眉,林黛玉眉尖若蹙,贾宝玉送她一个妙字“颦颦”,那以后人们常称她“颦儿”,因此,从这个曲名上看,这支曲就该是说黛玉。我的思路是,不能光看曲的名字,还要仔细分析曲的内容,才能做出最终判断。比如《世难容》,林黛玉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也是“世难容”吗?但《世难容》曲的内容跟她的情况不对榫,因此当然就不能说是一支关于她的曲。有人说,把《终身误》理解成说薛宝钗,把《枉凝眉》理解成说林黛玉,那么,十二支曲不就成了每钗一曲,很匀称了吗?但是,《终身误》分明是既说了钗又说了黛,是合一的格局,曹雪芹对于黛、钗总是不去分一二的,如果《终身误》是说钗,《枉凝眉》是说黛,那么,不仅打破了全书黛、钗合一的总体设计,还排出了次序,成为钗一、黛二,再看《终身误》的内容,全是怨钗怀黛的内容,如果真要将黛、钗分列两曲,也应该是《枉凝眉》排前头呀,因此,认为《终》、《枉》二曲先说钗后说黛的观点,我很尊重,但不认同。又有人说,如果这支曲说的是史湘云和妙玉,那么,后面又专门为湘、妙二人各写了一曲,曹雪芹至于对湘、妙那么偏爱吗?当然,把黛、钗定位于其他各钗绝对不能超越的思路,已经成为许多读者和研究者的思维定势,我很理解,但是,应该允许在文本细读的情况下,提出新解新说,以活跃思路,打破红学多年的沉闷局面。我认为,不能光从“凝眉”两个字,就断定这支曲非黛玉莫属,容不得讨论,因为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也是第三回里的明文。那么,他想起湘、妙,伤怀地“凝眉”而又觉无可奈何,也是说得通的;而且,尽管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特别是前四十回重点描写了宝、黛的爱情,但从全书来说,有很多证据可以说明,在八十回后,他对湘、妙厚爱有加——我下面会讲到我这方面的探佚收获——那么,他为湘、妙再各写一支曲,也是有可能的。
我将在下一讲里面继续来探讨妙玉,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说她和贾宝玉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互相爱恋吗等等内容。咱们下一讲见。
第二十一讲 妙玉身世之谜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身份最特殊,虽然与四大家族没有血缘与婚姻关系,却也能跻身其中,排名又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上,这令很多人不解。而更让人吃惊的是,通过我上几讲的探究,妙玉还是贾宝玉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性之一。那么妙玉的身世究竟如何?她在贾宝玉的人生途程里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曹雪芹设置这样一个人物,意图何在?这是我要跟大家接着来深入讨论的。
首先探究一下妙玉的身世。
关于妙玉她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书里面主要是通过两个人从旁介绍的。通过旁人介绍、评价人物,给读者留下印象,是曹雪芹常用的一个写作手法,对妙玉这个人物也是这样。
第一次是在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里面,大家知道,古本的《红楼梦》十七、十八这两回没有完全分开,一直保留着一个待分开的状态,所以我说第十七、十八回,说的是古本的状态。在第十七、十八回里头,妙玉第一次暗出。这个时候大观园已经造好了,元春要来省亲,府里面为了迎接她来,就要做各种准备,包括一些宗教仪式的准备。当时府里面已经去买了来一些年轻的女孩作为尼姑、道姑,进行培训,准备在省亲时使用。在准备工作即将完全结束的时候,就有一个仆人来向王夫人汇报,说除了这些小尼姑、小道姑之外,还有一个人您是不是考虑,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本是苏州人士——苏州当然也属于金陵的范围,金陵是一个大概念——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云云。其中有一大段话说她为什么出家,大意就是说她小时候多病多灾,往往有钱人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花钱请一些人做替身,替她去出家,结果这也不中用,她简直病得不行了,最后干脆让她自己出了家,她的病才好了,从此就带发修行了。而且,故事发展到元妃要省亲的时候,她就已经十八岁了。她真实的姓氏究竟是什么呢?她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名字呢?没有交代,起码在前八十回里面,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书里只说她有一个法名——出家以后就要取一个佛教范畴之内大家互相称呼的名字,这叫法名——她的法名是妙玉。此外交代得很清楚,妙玉的父母已经双双亡故了,现在妙玉怎么生活呢?身边只有两个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就是说孤苦伶仃的。但是妙玉她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个仆人汇报说她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又极好,不是一般地好。那么现在为什么跑到都城来了?书里面反复说长安、都城,其实都是影射北京,影射清朝当时的首都北京。妙玉为什么到长安都城来?因为都城里面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这是佛教界最珍视的一些文物。过去印度有一种树叫做贝多树,它的树叶很长,很厚,就叫贝叶,在上面可以直接书写经文,不用去造纸,有了这树的树叶,就可以直接拿它当纸用。在故事发展到这儿的时候,那仆人继续汇报说,妙玉前一年随她师傅到了北京,在西门外牟尼院住。妙玉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作者就是这样通过贾府的仆人,以向王夫人汇报的形式来介绍她的。
那么这个仆人向王夫人说完这些以后,本来就想提建议,但是书里边的行文就很有趣。大家知道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性格,王夫人这个人心里面往往是很有看法的,但是这个人凡事一慢二看三通过,性格是比较沉稳的。甚至她驱逐金钏那一次,她也把贾宝玉和金钏他们两个调笑的话听完,等到她觉得金钏罪证确凿之后,她才突然起身,打了金钏耳光,发起怒来。要是别样性格的人,听第一句可能就要蹦起来,王夫人不是这样。包括对晴雯的处置,她也隐忍了很久,后来她坦白地说,她老早就看着她不顺眼,看到一个模样像林妹妹的那么一个大丫头在那儿骂小丫头,老早就觉得不对头,但是她都能隐忍,所以说她是一个很沉稳的人。但是书里面在这个地方请你注意曹雪芹的行文,他说王夫人不等说完,没等仆人说完,没把汇报听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很痛快,人家还没有说完话呢,她就做决定了。这意味着什么?一会儿到后面我会回过头再解释这一点。但是这个仆人把话也说在前头,说这个妙玉可不太好请,她说了,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妙玉的性格,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孤高自赏、万人不在她眼里的怪人;另一方面则说明,妙玉的家庭背景应该不是侯门公府一类的,她家应该是书香门第,靠科举一步一步考上去,才成为一个仕宦之家的——应该是那样的家庭,否则她不会那样说,因为如果她自己也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女子,她说这个话就等于把自己家也骂了。但是王夫人这个时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王夫人听到仆人这么说,丝毫不犹豫,主动说,她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她何妨呢。王夫人主张下帖子请她,一下帖子,这就是一个白纸黑字的东西,是不是啊?后来果然这个仆人就照办了,书里面就交代,命书启相公写了帖子,去请妙玉,第二天就派人备车轿把妙玉接进大观园,住进栊翠庵。《红楼梦》里的道具都不是随便出现的,这个帖子我估计八十回后,会有有关情节涉及到它。既然前面交代是写帖子请的,抄检大观园,先是内部自己抄自己胡闹,后来外面抄进来,皇帝治罪,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个帖子早晚是要被抄出来的,抄出来后会是什么后果?八十回后估计会有相关情节。这是曹雪芹的艺术手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又一例证,很有意思。
这是一个仆人在向王夫人汇报妙玉的情况,是妙玉第一次侧面出场。
那么第二次呢?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