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体 588 0。9 8;619 15。6
意外及健康 10;205 14。7 3;680 6。7
总保费收入 69;334 100。0 55;042 100。0
*已将平安保险通过银行出售的保险当作个人寿险计算。
(三)表46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营运效率,中国人寿2003年的代理人数达到65。5万人,是平安保险代理人数的3。6倍,但两家公司在人寿业务的营业额几乎相若。笔者觉得这些刚上市的数据,未能反映实际运作情况。中国人寿在上市前,将其“定息回报”的人寿保单全数转移给母公司,而保单数目我们无从稽考。据悉数目不菲,故2003年中国人寿公布的营业额偏低,不能够完全代表员工效率。以中国人寿的人手及分行规模来说,理论上营业及管理费用,应较平安保险高出以倍数计,但实际上表46列出2003年中国人寿的费用,是人民币63。36亿元,相较平安保险的人民币40。07亿元,只是高出58%。
表46: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营运数据
中国人寿2003年 平安保险2003年
分行数目 4;000 70
销售点数目 8;200 3;600
直销雇员 10;000 8;000
代理人数 655;000 180;000
银行、邮局分销点数目 78;000 12;000
营业额(RMBM) 60;442 59;958
营业及管理费用(RMBM) 6;326 4;007
第四部分平安保险寿险成本较高
参考表47,中国人寿2003年总开支达到人民币519亿元,相较于平安保险低10%。平安保险的总支出实际上高于公布的人民币577亿元,若将“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撇除,平安保险的总支出达到人民币641。63亿元,比起总收入高7%。换言之,会计上若没有作出调整,平安保险应该是出现亏损的。这个调整就是“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数目达到人民币64。53亿元。通常在获取保单的时候,代理人会收取一笔可观的佣金,这些已付予代理人的佣金,被视为获取保单的成本,但不需要立刻当作支出入帐,可以逐年摊销,所以平安保险2003年有人民币64。53亿元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收入。将总支出减低至人民币577亿元。
平安保险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性质,与银行收购时的无形资产十分接近,需要逐年摊销,所以2003年平安保险的“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达到人民币36。06亿元。为何中国人寿在损益帐上没有一个“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进帐呢?为何2003年中国人寿只有“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人民币50。23亿元?有可能中国人寿的会计制度比较保守,付出代理人的佣金马上于该年全数报销,不作任何保留。
笔者相信平安保险在争取人寿保单时是绝对积极的,给予代理人十分丰厚的佣金回报,此外,平安保险的“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达到人民币50。74亿元,是中国人寿相关项目的6。17倍,证明前文所述平安保险是倚重投资性的寿险。
比较两家公司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平安保险在这方面的支出,达到人民币404。17亿元,比较中国人寿的人民币294。33亿元高37%,这数据显示,平安保险的寿险产品,有大量“定息回报”的比重,所以负担比中国人寿沉重。
表47: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在寿险方面的损益
2003年数据 中国人寿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净已赚保费 50;807 84。1% 53;806 89。7%
分保佣金收入 0 0。0% 370 0。62%
其它收入 1;992 3。3% 0 0。00%
投资收入及其它 7;643 12。65% 5;782 9。64%
总收入 60;442 100。00% 59;958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 6;453 10。8%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 (5;023) …8。31% (3;606) …6。01%
赔款、退保、年金与满期付款(8;700) …14。39% (9;838) …16。41%
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 (29;433) …48。70% (40;417) …67。41%
保户红利支出及准备金 (1;207) …2。00% (988) …1。65%
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 (822) …1。36% (5;074) …8。46%
营业及管理费用 (6;326) …10。47% (4;007) …6。68%
利息支出 (367) …0。61% (205) …0。34%
保险保障基金 (85) …0。14% (28) …0。05%
总支出 (51;963) …85。97% (57;710) …96。25%
营业利润 8;479 2;248
所得税 2;582 298
少数股东权益 40 0
纯利 5;857 9。69% 1;950 3。25%
笔者的结论有几项:
(一)平安保险获取保单的成本明显偏高,中国人寿获得保单成本较低,比较二者的总开支与营业额比例(Cost/Ine Ratio),平安保险达到96。25%,而中国人寿则为86%;
(二)在人寿保险方面,中国人寿接受更多风险性寿险,这类保单所付出的佣金是较少的,所以成本较为便宜。相反,平安保险的“定息回报”保单占相当大比重,因此成本较高;平安保险倚重投资性寿险。
(三)由于支付代理人佣金较少,中国人寿保留更多现金用作投资,所以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12。65%。相对地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9。64%。
(四)中国人寿在发展个人寿险比较成功,除了代理人队伍庞大,更拥有全国性的分销网络。
(五)2004年12月中国将会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容许外商加入,作全国性的竞争,这个冲击对中国人寿的影响比较轻微,根据行内人士的估计,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能够训练合格的代理人数目有限,要培训足够人手覆盖整个中国寿险市场,需要10年时间才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归纳来说,保险是服务性行业,要通过一队优秀队员,才可建立销售网络,要在短期内进入市场,掠取现有的利益,谈何容易。
第四部分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效益
财险业务是风险性的。经营窍门是覆盖面越大越有利,“意外”赔偿是属于少数,是可从统计数字计算出来。香港政府拥有过万辆各式各样的车辆,但从不购买“第三方险”。从统计中,没有可能所有政府车辆同一时间发生意外。所以,最便宜的方法是由政府自已承担“第三方险”。整年牵涉的赔偿费仍比购买一年的保费便宜。假设你家中有10部冷气机,每部冷气机每年的保养费是200元,一年便需要2;000元保养费。在这情形下,你倒不如自己承担保养,每年省下来的2;000元,可用作更换出现问题的冷气机。换句话说,你省下来的保养费已足够你不断更新冷气机。这就是财险的窍门。选择财险股,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率,覆盖面越大,盈利越稳定。第二点才考虑竞争。财险业于2004年12月全面开放,不过尚未容许外商经营汽车的第三方险。这项保障对中国财险是绝对有利的,只要覆盖面不受竞争而削减,汽车保险是他最大的收入来源。汽车的第三方险,对中国财险来说仍是有利可图的。
灾难性的意外,当然会严重打击财险公司的盈利,美国911事件,令不少大型保险公司当年出现亏损。笔者翌年的汽车第三方险,保费大幅上升,但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身在香港,亦非美国公民,车辆只在香港路面行走,30多年未有闯祸,何以要为美国的911事件付出额外汽车保费?跨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专利,为了补偿911的重大损失,竟然联手在全球其他地方增加保费,消费者毫无选择余地,政府亦无能为力。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表,细心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营运效率。中国财险的净保额收入,是平安保险财险相关项目的8倍,总收入则是6。66倍;营业及管理费用则是4。53倍,相对而言,中国财险的营运成本较低,平安保险的财险业务是高成本制作。平安保险的支出项目中,出现“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达人民币10。3亿元的进帐,即平安保险的财险,亦付出不少的佣金,而有部分支出是当作收入,作日后若干年摊销。
相对营业额的收入,平安保险的“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占总收入的16%,达到人民币9。9亿元,而中国财险则约为6%,为24。8亿元。赔款支出方面,平安保险较为占优,赔款支出占总收入的60。2%,而中国财险则达到70。3%。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较高,占其总收入的4。9%。纵观中国财险规模比较大,运作效益较高,而运作成本低。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
中国财险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毛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 54;968 132。90% 8;091 129。98%
分出保费 (11;116) …26。88% (2;819) 45。29%
未到期准备金增加额 (3;443) …8。32% (229) …3。68%
净已赚保费 40;409 97。70% 5;043 81。01%
分保佣金收入 … 0。00% 877 14。09%
投资收入及其它 690 1。67% 305 4。90%
投资收益 260 0。63% … 0。00%
总收入 41;359 100。00% 6;225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00% 1;030 16。55%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2;479) …5。99% (993) …15。95%
赔款支出 (29;063) …70。27% (3;746) …60。18%
营业及管理费用 (6;903) …16。69% (1;525) …24。50%
佣金支出 … 0。00% (602) …9。67%
保险保障基金 (468) …1。13% (56) …0。90%
利息支出 (158) …0。38% (15) …0。24%
总支出 (39;071) …94。47% (5;907) …94。89%
营业利润 2;288 318
所得税 (837) (222)
纯利 1;451 3。51% 96 1。54%
第五部分如何分析公路企业
笔者对公路股有所保留,原因如下:
(一)所有在中国境内的高速公路,只享有30年的经营权,期满后公路交还政府接管,并不作任何赔偿。随着经营权时间值的消失,公路股的股价在后半时段(经营权过了一半时间之后),通常会遭受抛售,所以公路股无法成为累积财富的“千里马”。香港隧道便是一个好例子,后半段时间香港隧道股价长期不振,尽管派息高达10厘;
(二)高速公路要增加收费有实际上的困难,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既要考虑汽车流量,又掣肘于免费国道所带来的竞争。以浙江沪杭甬为例,上市文件已列明与政府订立了一套加价机制,每3年可以上调一次,但根据过去5年的经营历史来分析,加价的进度与招股书所列明的,有很大差距,1999年时沪杭甬没有增加汽车入场费用,只是就2吨以下车辆的里程费作轻微调整,由每公里人民币4港仙上升至4。5港仙。2002年所有收费都没有调整;
(三)无可避免,收费高速公路要面对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贫穷而偏远的乡镇,依赖高速公路,将产品运往大城市销售,可是高速公路关卡重重,且收费昂贵,被认为阻碍贫穷乡镇的经济发展。以沪杭甬为例,沪杭路段有8个收费站,杭甬路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