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港在八十年代经济实质增长,平均处于7。3%的高水平。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3)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交接期,工业北移为何没有产生大量失业?因为同一时期香港金融业发展迅速,创造大量高薪职业,加上移民潮,年轻一代的晋升机会很多。这批高薪的消费者制造了服务业的需求,例如高档时装、饮食、纤体及卡拉OK等行业相继出现,容许原本在工厂的劳动力,转投到服务行业,新兴的服务业,吸纳从工业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
九十年代出现了无以为继的现象,高科技工业没有在香港出现,劳工密集的工业则已经北移。工业生产占本地生产总值不断下降,金融服务业亦趋饱和,日资银行因为本土金融地产泡沫爆破,所以迅速撤离香港。酒店业由于人工昂贵,酒店房间收费已经达到世界级的高水平,失去“购物天堂”的美誉。政府坚持联系汇率,为了解决就业便大量投资基建,如新机场等,结果产生了高通胀,负利率的现象,资金为了保值涌入地产投机,结果这个地产泡沫在1997年爆破,经济亦在1998年大幅倒退。整个九十年代的年增长率只有3。9%而已。可以说是后工业时代风光不再。
2000年香港亦经历了网络泡沫,使该年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上升了10。2%,从2000年到2003年,实质经济年增长能够维持在4%,是靠2000年的网络泡沫所赐。2004年我们希望本地生产总值在自由行及CEPA带动下,会有一个较理想的增幅,估计可达到7。5%。
表2:本地生产总值、恒指及公司溢利比较
年份 1964 1977 1997 2003
恒指 100 429 13;375 10;291
(每日收市平均数)
恒指纯利 N/A 37 872 686
(每年平均)(港元)
本地生产总值 118。53 727。24 13;445。46 12;349。44
(包通胀)(亿港元)
表3:以每年平均增长率比较本地生产总值、恒指及公司溢利
年份 1964-1977 1978-1997 1998-2003 1964-2003
恒指* 19。4% 21。5% …1。4% 17。3%
恒指纯利* NIL 17。9% 2。6% 14。4%
(1977-2003年)
本地生产总值 15。5% 15。9% …1。4% 13。1%
(包通胀)
*注:计算方法以每年平均指数及盈利,按年变动增加或减少,累积而成。笔者希望尽量反映真实情况,所以用每年里每日的收市指数,计算出该年的每日平均收市指数,与下一年每日平均收市指数作比较,求出两者的差别,再将这些差别累积起来,计算出每一阶段的平均年增长率。这个方式比较繁复,但可将每一阶段里每个大的波动环节,无论是上升或下跌,都计算在内,能真正反映投资在股市的实际收益。这个计算与一般的计法不同,一般人会用首年的起点与终结年的指数作比较,而中间则用时间上的复式方法计算出增长率,后者会出现一个重大偏差,忽略每一阶段中股市每年的变动,若用后者的计法,由1964-1977年的13年间恒指每年复式增长率只有11。9%,和每年平均增长的19。4%有个很大的差别。笔者坚信没有人能够在指数的最低点买入,而且能够在最高点卖出,所以用平均收市数是比较合乎现实的。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4)
表2列出本地生产总值,与恒生指数每年的平均收市指数及公司溢利作一比较。表3则将1964年至2003年分为四个阶段,以每年平均增长率作比较。得出来的结论如下:
(一)由1964年至2003年,恒生指数每年的平均收市指数及公司纯利的升幅,均比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高;
(二)如果由1964年恒指成立时的100点计算,到2000年7月最高峰时的18;125点,恒生指数总共上升180倍;
(三)1977-1997年是香港股市的黄金岁月,恒生指数每年平均升幅达21。5%,20年时间上升了31。2倍;
(四)1997-2003年本地生产总值与恒生指数同步下跌,两者每年平均下跌1。4%;
(五)以恒指成份股计算,公司纯利升幅超越本地生产总值;
(六)1999年长江及和黄出售海外资产,分别录得历史性纯利,达到593亿元及1;173亿元,结果令1999年恒指成份股纯利大幅上升89%。加入1999年的大幅波动,1997-2003年间,恒指成份股的纯利平均每年有2。6%的增长;
(七)恒指近年纳入不少“红筹”作为成份股,他们的业务主要是在中国内地。本土公司如汇丰、长江、和黄、思捷、中电、港灯、中华煤气及长江基建等,大力投资海外业务。笔者预期未来恒指成份股的纯利与本地生产总值将日趋脱节。
图1:恒指与本地生产总值比较
图2:恒指与公司纯利比较
图1、图2划出恒指由1964年成立到2004年10月的表现,图1加插了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图2亦加插了恒指成份股纯利的表现。图1与图2清楚说明了恒指的表现与公司纯利变动及本地生产总值的升降息息相关。两图所用的皆是对数比例,对数比例是以百分比为基准,换言之,由1;000点上升到2;000点为100%,由2;000点上升至4;000点亦为100%,由4;000点上升至8;000点也是100%,如此类推,用对数比例可以真正看到恒指在每一段时间的实际升/跌幅。与此同时,用对数比例亦可以确实反映出纯利的增幅。
利用指数基金获利
当你找到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只要你直接投资在该地区的代表指数上,便可以藉经济增长获利。外国流行的指数基金(Index Fund),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可惜的是,香港恒指指数基金(盈富基金,股票编号:2800)直至2000年才出现,香港早已过了经济的高增长期。
中国现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市面上有无数的中国股票基金,但长久以来就是没有一个贴切的中国指数基金。最近恒生银行终于推出了以国企指数为指标的国企指数基金(HS H…SHARE ETF,股票编号:2828),为方便投资者,笔者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指数基金出现。
然而,由于指数基金是需要跟随成份股的变动作出调整,所以管理费一般都比较昂贵;如果你参考盈富基金的派息,与恒指成份股派息作比较,就会察觉管理公司收费是如何昂贵的了。
为减省无谓的管理费,另一个选择是直接投资指数成份股。以恒指33只成份为例,如果个人的投资组合要仿真成份股的比重,这个过程可以是相当复杂的。较为简单的做法是投资在比重最大的成份股。以恒指33只成份股为例,首11只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比重已达到78。48%,可以说充分反映恒指的表现,大市值的公司如汇丰和中移动所占的比重在指数中举足轻重。所以笔者建议如果不想买指数基金,但又想跟随指数跑,可以自己组合一个精简的指数基金,方法很简单,你可在恒指服务有限公司网站(hsi。hk),下载恒指成份股的比重,然后根据心目中投资金额,用这个比重计算出来。例子如下表:
表4:自制精简指数基金(比重根据2004年9月10日计算)
恒指成份股 恒指市值比重% 投资金额(港元)
汇丰银行 33。55 427;497
恒生银行 4。89 62;309
中银香港 3。75 47;783
中电控股 2。62 33;384
中华煤气 1。97 25;102
香港电灯 1。82 23;191
和黄 6。51 82;951
中海油 3。62 46;126
中移动 11。38 145;005
长实 3。91 49;822
新鸿基 4。46 56;830
总数 78。48 1;000;000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5)
笔者的计算方法很容易,先将心目中的金额,假设为100万港元,除以总比重78。48%,然后乘以每只股票的比重,以得出每只成份股的投资金额。
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制造精简指数基金,或者你的强积金只局限于投资普通基金,而不包括指数基金在内,可以肯定你的投资回报将会比指数基金低。为什么呢?美国的投资法例,要求基金经理在投资时要将风险分散(Diversification),换言之,每个基金,不论大小都不可以将超过5%的资产投资在单一公司,这个运作模式被基金界奉为金科玉律,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了。假设一个基金投资了20家公司,跑得最快的公司,其市价上升,令其市值超出5%的规限,基金经理的立场就变得很被动,例如汇丰银行原来占组合的5%,但汇丰银行价格上升速度较其他19只股票快得多,其比重很快由5%上升至8%(升的被变现,不升的反而被保留下来),结果基金经理只能沽售最好的汇丰银行,减至5%,保留了一些跑不动的股票。还有,基金的收费相当昂贵,因为除了交易成本外,还要缴付昂贵的管理费,所以普通基金是无法跑赢指数基金的。近年指数基金(Index Fund)在美国非常流行,这就是投资者对一般基金经理表现不满的反映。
第二部分拥有专利的“千里马”公司(1)
1977-1997年的香港,在33只指数成份股中,只有8只股价升幅是超越恒生指数的,一言以蔽之,在投资领域里,能够真正跑赢指数的只属少数(8/33),这样更突出了巴菲特的成就,是投资在少数的“长胜军”身上,他是伯乐,懂得如何选择千里马,所以他的投资要比指数出色得多。
林奇(Peter Lynch)曾经管理全球最大的麦哲伦基金(Magellon Fund),就是因为分散投资组合,结果麦哲伦基金一度持有1;4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相比现今的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数目也不过是2;800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是3;500家。虽然麦哲伦基金的表现最终还是跑赢了指数,但回报方面,则不能与巴菲特的投资相提并论。
香港的股市指标恒生指数共有33只成份股,恒指服务有限公司选择成份股份,根据数个准则:第一项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市值(愈大愈好);第二项是要求公司溢利要有进步,而非倒退,倒退通常会令市值下降;最后,成份股必须是香港注册的公司。以前的怡和系,因为迁移到新加坡上市,所以全部从恒指成份股中剔除。
现时,不少国内注册公司,由于受到非香港公司条例所限,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未能被挑选入恒指内。最明显例子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他们都是超级国企,甚至比中海油大,但由于后者是在香港成立的公司(所谓红筹),所以能够成为恒指成份股,前二者虽然规模较大,却只能纳入国企指数成份股中,这便是个中的分别。现时恒指的国企成份股,都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而主要业务则在中国内地。
在挑选过程中,被纳入恒指成为成份股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身份象征,即等同进身蓝筹级地位,不过这是一个汰弱留强的竞技场,是相当残忍的。由1984年至今,总共有44家上市公司,从恒指成份股中被剔除及取代。单看成份股的变动,反映香江股市的历史,细说多少行业的盛衰。笔者将于第十八篇详细叙述恒指成份股的变动。
回顾恒指成份股的变动,有12只“千里马”公司由1977年至今,凭借企业的庞大市值而被保留,其中4家公用事业:中电、港灯、中华煤气及电讯盈科;两家银行:汇丰与恒生;两家地产:长江与新鸿基;4家综合企业:和黄、太古、九仓及会德丰。这12只“千里马”公司能够适应香港的经济发展,而且在香港经济起飞阶段能够把握时机,扩充业务,创立各自的市场经济专利,立于不败之地。在市价及溢利方面,他们有骄人表现。表5列出这12家公司股价、溢利的实际升幅,表6则是列出他们每年的复式增长率。自1977年以来,这12家公司的溢利及经调整后的每股纯利,详细列于附录的大表A,可作参考。
表5:自1977年“千里马”公司的溢利、每股纯利及股价实际变动
03/01/1977- 07/08/1997-
1977-1997 07/08/1997 1998-2003 14/07/2004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增长(%)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变动(%)
增长(%) 增长(%) 变动(%) 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