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一个it人的十年轮-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一块萝卜地由于高温,苗出得很艰难,估计要补种。这是今年抗旱以来最大的损失项目。
8。 芥蓝包10亩育秧基本过关,芥菜育秧10亩基本过关,正在进行第二批芥菜育秧。38度高温下在旱地育秧成功,这算是很大的奇迹。
9。 附近很多农民向我取经,明年准备承包更多土地。甘蔗地老板,带着手下前来拜访,探讨抗旱经验。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他们进行了友好、诚挚、卓有成效的交流。并且提供了很多做水电的浙商联系方式给他们。有效促进内需,带动周围群众致富,自我表扬一次,奖励西瓜一片。
10。 准备增加2条土狗,以壮大农场吠声。俗话说,人多人强,狗多咬死狼。今年干旱,什么都贵,提高防盗等级到橙色警报。这群治安员,将紧密团结在以老菜为核心的治安委员会周围,为农场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 我的书正在和国内排名靠前的出版商在洽谈。将会以最接近原版的方式出版,除了一些笔误和标点要修正,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当然,儿童不宜内容以及不和谐内容,可能会被砍掉。
12。 我现在每天不吹空调吹电扇,每天消灭西瓜无数,身体状况良好,力争在精神和物质两个领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很多其他农场的兄弟一样,经常光膀子在地里晃荡,文化依旧,流氓依旧,高温干旱不改本色。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5:50
补充再发几张图片。
这一张是今天收获西瓜的,第二批开始,都是无籽西瓜。在大城市售价都超过2元5, 在我们地头7毛5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5:52
这是卖西瓜,称重,装车。
注意看,秤砣那个地方吊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一些石子。这是平衡框的重量。这样,称出来的就是西瓜的斤两。
劳动人民真的是智慧无穷。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5:55
这是西瓜地,还是杂草地?由于种植的疏忽,又采用灌水的模式,草长得飞快,又不能机械除草,还不能化学除草。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块像杂草地的西瓜地,将创造这季西瓜的最高亩产。才4成熟的西瓜,重量已经高达12斤。
一不小心,实践了一次自然农法,而且还意外地获得了高产。意外还是幸运???
tp://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5:59
草地里,寻找一个西瓜并不容易。
草意外地协助了抗旱,因为草遮住了很大的阳光,为下面的土地保湿保水。看来事分两面,得综合利弊。
这块地的西瓜,无一例外地大个,品质好,真是见鬼了,气死那些辛辛苦苦除草的人。
不过这块地采用的是猪粪拌淤泥拌石灰,瓜长得好,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00
到底有多干旱,请看一下附近砖厂的鱼塘。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11
卖瓜时候的会餐用的大鲤鱼!
痛快去种,痛快去卖,痛快去赚钱,痛快去吃喝。何尝不是一种快意人生。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13
膜下滴灌,一次性上水成功。当这张图片发上天涯的时候,作物已经在里面茁壮生长。
滴灌真有优势,西瓜苗移栽以后,根本毫无萎蔫过程,直接就进入生长状态。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16
重新改装了饮用水工程,改用专门的PVC清洁管道。
为了方便在农夫们在地头直接饮用“农夫山泉”,专门开设了一个直饮龙头,第一时间品位甘冽冰凉的井水。
一切以人为本。不仅是口号,也是行动。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22
终于安装上了卫星天线,激动啊,可以收到传说中的n多卫视节目了。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安装的,土是土了点,回头再专门做一个水泥台来固定这玩意儿。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24
太干旱了,蔬菜都困难,搞点豆芽自己吃。
有根的土法豆芽,比城里买的那种激素药水搞出来的豆芽,味道好多了。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8 16:29
最后来一张唯美的图片,是上次豆角地拍摄的。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9…09 08:28
炎热下的城市
虽然广西最近很是干旱炎热,但是在农场里,太阳下山以后,空气就很快转凉。如果洗冷水澡拖到晚上10点,就会有一点点的寒意。晚上四处走走,看天空月明星稀,青草地露水清新,空气里夜凉如水,颇有点初秋的感觉。睡觉的时候,还经常要在肚子上盖点被子,以免着凉
安排好最近的工作以后,我回到了桂林,一方面要采购点农用物资,另一方面也是和家人团聚几天。
在桂林住的房子,没有安装空调。倒不是装备不起,而是家人都习惯了季节变换,天热的时候,顶多用风扇对付对付。不用空调,虽然难受一点,但是身体抵抗力强,就少生很多病。
在城市家里,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城乡差距。一直到半夜12点,空气里仍然是干热的。我做这份事业,已经相当能够吃苦耐劳,经常在37、38度高温下在地里跑来跑去。但是在城市,还是感觉到了更多的不舒服。白天的温度要高于农场,马路高楼外加汽车尾气、空调热气,制造了所谓的“热岛效应”。而太阳下山以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开始释放出白天吸收的余热,这个释放的过程很久,热度基本保持不变。每家每户的空调,大多都开足马力过夜,继续制造着新的热量。
桂林是旅游城市,也是三线小城市,很多老城区绿化得还算不错,漓江穿城而过,两岸还有很多城中村和菜地。石灰岩的喀斯特地形,昼夜温差一般都比较大。在高温干旱季节气温都如此难受,那么其他城市呢?那些一线的大城市,它们怎么样?
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建设的进度最快,城市化的拓展,吞噬了一切周围的土地,千年的农田,种上了密密麻麻的水泥庄稼。遇山开山,遇水平水,机械化武装起来的人类,面对一切困难,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宽大马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比肩林立、霓虹闪烁灯红酒绿,多么美好的城市梦想,这些都一一实现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我来说一说我的第三故乡(当兵的地方叫做第二故乡,我开始读军校在长沙)的故事。
1996年的时候,我毕业在昆明下面的大山沟里工作。经常有空光顾“春城”去赶集。那时候,昆明的开发进度还很落后,世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很多配套工程只是启动不久。那时候的昆明,在炎热的七月,曾经给我冻得感冒。
离开昆明到北京工作以后。我整整有十年时间,没有再回去过昆明。故地重游,已经是2007年,十年时间,整个城市完全脱胎换骨,所有对于这个城市的回忆,恍如隔世。城市更大了,一条条大马路延伸到哪里,哪里就衍生出一片片的高楼,高原的阳光,映着高楼的玻璃,分外刺眼。我在一线城市生活多年,对于高楼大厦早已“审美疲劳”,昆明的城市建设,虽然很不错,但是并不会让我怎么吃惊。我吃惊的是,春城不再四季如春。中午的太阳,照耀着马路,看得出热浪滚滚,地面气温和很多内地城市,毫无二致。我记忆中的美好春城,那个曾经在七月把我冻感冒的春城,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出租车上和一个老司机聊起这个话题。他是老昆明,原来在城郊居住。征地以后,就开起了出租车。他说当年昆明周围,都是农村稻田,如今这些田地,早就不种庄稼,都是水泥马路高楼,天气能不热吗?
在很多其他城市的生活观察,认证了这个观点。这些年,我们城市化的步子非常大,小到各地县城,大到一线的首都直辖市,到处都是征地盖房。
当一片片绿色消失的时候,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必然的结果。空调和汽车的普及,加剧了热岛效应,让一部分市民凉快起来的时候,让更多的市民更加炎热。
城市化的过程,即使制造了一堆建筑垃圾或者空房子,也能够飞快地提升GDP。在一个唯GDP是论的时代,什么气温,什么炎热,什么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已经不在乎了。当农田在城市边沿,迅速消失的时候,人就远离了自然界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