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

第6部分

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第6部分

小说: 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萧条时期,每单位工资的购买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对劳动的有效需求的货币表现,因繁荣产生的自动通货紧缩的结果而有所下降。只要仅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对劳动的有效真实需求将保持不受干扰。于是,劳动的真实收入将继续变得更高,不仅高于原先接近均衡状态的收入,而且高于繁荣时期的收入。因为,原先的企业家利润,会流向理论上并且根据我们的概念会全部流向,但实际上只是逐渐地并且是不完全地流向劳动和土地服务,只要它没有被产品价格的下降所吞并。但是下面这些情况在短期内阻碍了这种事情的发生,并且引起实际由统计所显示的真实收入的暂时下降,而最终期望收入的上升,这与我们的理论相一致,通常在现实中被下一个繁荣的出现所掩盖。?
  (a)首先,曾被我们称为萧条时期数据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无规则,还有更多的非正常过程的恐慌和错误,这些事实使许多厂商受到困惑,并且使其他厂商在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这必然导致失业等等情况的发生,但它本质上是暂时的,这一特征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即它是一个重大事件,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消除有关的遭遇,以及对它的恐惧仅仅因为它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实质上它有助于反映萧条时的情景。这种失业是萧条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劳动急剧过剩供应的来源,这样就导致原先由工会活动所获得的利益的大量损失。有时,虽然不是必然的,但也会导致对工资的严重压力,而它的影响可能比从失业数据中所想象的结果还要大。?
  (b)由此,我们必须分清楚这两种情况:新企业要么完全消灭老企业,要么迫使老企业限制他们的经营活动。为了抵制由此而引起的失业,新企业的持续经营肯定会引起对劳动的新需求。究竟这种新需求的数量能超出所产生的失业数多少,可以通过铁路和公共马车的例子来说明。但并非必然如此,而且即使是这样,也可能会有困难和摩擦,同时由于劳动市场运行的不完全,可能在两者平衡中,困难与失业不相称的还偏重一些。?
  (c)由于企业家对劳动的需求这曾经创造了新的投资最终停止了,上面提到的因繁荣的到来而产生的对劳动的新需求也会失去其重要性。?
  (d)通常,繁荣最终意味着进一步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因而必然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而且经常,虽然不是必然,它也包含着所讨论的工业对劳动需求量的减少,尽管会出现生产的扩张。这样,技术性失业就表现为周期性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不应该与周期性失业相对立,好像与周期性失业无关一样。?
  实际上,每一次萧条的这种要素都是巨大的、让人痛苦的,但它主要还是暂时的困难。因为一般来说,对劳动的总的真实需求不会总是下降。这是因为,忽略掉所有补充的以及所有次要因素,企业家利润中那部分未被价格下跌而消除的支出必然超过阻止任何永久性收缩所需要的量。即使它仅仅花费在消费上,它也必定要分解为工资以及租金,因为我反复强调,这里所说的每一个问题,在理论上都适用于它们。一旦它们被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发生对劳动的真实需求的增加。?

  第22节:商业周期(20)

  (e)繁荣,不论是直接地还是以其影响,只可能以一种方式使对劳动的真实需求永久地降低:如果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中,繁荣会转变劳动和土地的相对边际重要性,这个边际重要性原先产生于对劳动极不利的老生产组合。于是,不仅社会产品中劳动所占的份额,而且劳动实际收入的绝对数量都可能永久地下降。在实际中,比这种情况更重要的但也不一定属于永久性质是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已经存在的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需求。?
  于是,根据这个限制条件,我们回到我们的结论:萧条时期的经济本质在于,通过努力争取均衡的机制,把繁荣带来的成果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同时,那些对于整个系统不是完全必要的暂时的反应,遮掩了这个基本特征,并且制造了一种表达为〃萧条〃的气氛,还产生了一种反响:甚至那些指数所表现的形式不属于(或者不完全属于)货币、信贷,以及价格范畴,而且不仅仅反映萧条时期自动的通货紧缩的特征。?
  危机的爆发就发动了事件的非正常过程,或者就形成了那些在事件进程中不正常的事物。正如已经提到的,它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我们的分析表明,恐慌、破产倒闭、信贷制度的崩溃等等,这些非必然的但是可能的现象,很容易在繁荣转向衰退的转折点出现。这种危险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只要萧条过程更加彻底地发挥作用,它们就会变得更小。如果出现恐慌,那么一些首先产生于这种情况的失误或者只是因恐慌而急待解除的失误,以及公众舆论等等,就会成为独立的原因,而它们在事情的正常发展过程中本不会发生的。这样,它们就成为萧条的原因,这种萧条表现为不同特征并且导致各种最终结果偏离正常过程。这里最终确立的均衡,不同于在相反情况下建立的均衡。
  一般情况下,重大的错误和破坏不能被改正和重新修复,它们所造成的局面反过来又产生进一步影响,这样它们必然自己寻找解决的出路;它们意味着新的干扰,而且意味着要强制实施这个适应过程,否则,这个适应性过程就是多余的。事态的正常与非正常过程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对于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且对于理解与这种事物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很重要。?
  我们已经看到上面的观点与以下这个学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个学说在商业周期中看到的主要是货币现象,或者是一种植根于银行信贷的现象,而且这种学说在今天特别多地与凯恩斯、费希尔、霍特里的名字以及联邦储备局的政策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繁荣时期产生的利润还是萧条时期遭受的损失,都不是没有意义和不起作用的。相反,在与其对手相竞争的私营企业家仍然起着作用的地方,它们是经济发展机制的关键要素,而且它们不会被消除,否则经济发展机制就会瘫痪。如果不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与没有希望适应的那种事物有关联的现存实体进行最后彻底破坏的斗争,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不能发挥作用。但是伴随着事情非正常过程的损失和毁坏确实是没有意义和不起作用的。对预防和整治危机的各种建议的论证,主要就依靠它们。其他合理的关于整治危机政策的出发点是这个事实:甚至是正常的过程这仍然比非正常情况更多萧条也牵涉到那些与周期的原因和意义没有关系的个人,首先是工人。?

  第23节:商业周期(21)

  最重要的长期治疗,也是唯一的不会招致反对意见的做法,是对商业周期预测方法的改进。工商业者对商业周期的了解不断增加,同时托拉斯形式逐渐形成,于是,这就成为为什么真实的危机现象像世界大战这样的事件,以及像战后那段时期,都不属于这一类变得越来越微弱的主要原因。由国营企业或者大型联合企业进行的新的建设推迟到萧条时期,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这似乎缓和了新组合成群出现的结果,也似乎减弱了繁荣时期的通货膨胀和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因而似乎这是减轻周期运动和危机威胁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加区别的以及普遍增加的信用工具简直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就像政府纸币的支配作用一样。它可能完全阻碍正常的过程,也可能完全阻碍非正常过程。它不仅遇到反通货膨胀的一般争论,而且还遇到了破坏那种仍可以归因于萧条的选择性措施的论点,它使经济系统负担着那些不能适应以及不适于生存的厂商。
  与此相比较,信贷限制通常由银行无系统性地并且没有预见性地实施却出现在至少可以公开讨论的政策面前,而这种医治灾难的政策却任其严重的结果自行地发展下去。这个程序可以用其他措施来补充,而这些其他措施可能使个别生产者很难抵制价格的必然下降。但是也可以构想出一种信贷政策在那些银行本身方面,而更多的是对私营银行产生影响的中央银行方面这种信贷政策能将具有经济作用的萧条其正常过程中的现象,与只有破坏作用而无经济作用的非正常过程中的现象区别开来。这种政策肯定会导致一种特殊的经济计划,这种计划将使政治因素对个人和团体命运的影响无限地增加,但这也包含着一种政治判断,在这里我们并不关心这个政治判断。这种政策在技术上的前提条件,以及对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事实和可能性的全面洞察,尽管这些在理论上可以及时地得到,但无疑,在目前是得不到的。但在理论上,确立下面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即这种政策不是不可能的,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于幻想,或者归于那些本质上就不适于用作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者最终归于其得到的反作用必然大于其直接影响的那些措施。
  事件的正常与非正常过程中的现象不能单纯从概念上来区分。在现实中它们是不同的事物,随着充分深入地研究,甚至是今天发生的具体情况也可能立即被普遍地认为是属于其中的这一种或另一种。在大量深受任何特定萧条时期灾害威胁的企业中,这种政策应该区别出那些由于繁荣而在技术上或商业上过时的企业,和那些因为次要情况、反作用以及偶然事件而面临危险的企业;这种政策将不去管前一种情况的企业,而对于后者将给予信贷支持。这种政策可能会成功,出于同样的道理,正如一种有意制定的种族卫生政策可能会成功,而只要听任事情自动地去完成,这种成功就是不能实现的。然而,无论情况会是怎样,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产物的危机,将先于资本主义制度消亡。?

  第24节:商业周期(22)

  但是没有一种整治方法能永久地阻挠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个人地位、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和理想等等,将沉没于社会的大规模之中,并且最终消失。在一个存在私人财产和竞争的社会里,这个过程是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必要补充,也是对所有社会阶层逐渐上涨的实际收入的必要补充。如果没有周期性的波动,这个过程会更缓和,但这也不完全归因于周期性波动,并且这个过程的完成是独立于周期性波动的。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经济上和文化上,这些变化要比经济的稳定性更重要,而长期以来所有分析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稳定性上。而且家庭和厂商的兴衰,在它们特殊的变动方式中,比在以固定比率进行自我再生产过程的这种静态社会中所观察到的任何事物,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征,包括它的文化和影响效果方面的特征。


  第二部分

  第25节: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

  第二章 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社会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它巨大的洪流中,研究者用其分类之手人为地提取出经济的事实。把一个事实称作经济的事实,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抽象过程,这种抽象是在思想上模拟现实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被迫不得不作出的许多抽象中的第一个。一个事实绝不会完全是或者纯粹是经济的,总会存在其他的而且通常是更重要的方面。然而,我们有同样的理由这样做:在科学中谈论经济的事实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同样的理由来写一部文学史,尽管一个民族的文学同她生存的所有其他因素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事实是(至少直接是)人们行为的结果,而经济事实是经济行为的结果。同时,经济行为可以被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物品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谈行为的经济动机,谈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影响力,等等。然而,由于我们所研究的仅仅是那些目的在于通过交换或生产来获得物品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将经济行为的概念限制在这些获取行为的类型上,而把那更为广阔的领域留给经济动机和经济影响力这些概念。因为,在我们将要谈到的经济行为这个比较狭窄的领域之外,我们还需要经济动机和经济影响力这两个概念。?
  因此,经济事实这个领域首先就是被经济行为的概念所限定。每一个人都必定(至少部分的)有经济的行为,每一个人都必定要么是一个〃经济主体〃(〃economic subject〃德语译为:Wirtschaftssubjekt),要么是依附于一个经济主体。然而,一旦社会各团体的成员在职业上有了各自的分工以后,我们就能够区分两大类人:一类人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经济活动或者商业活动,而另一类人他们在经济方面的行为被其他方面的行为所掩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社会所有其他成员也都必定有经济方面的行为,但经济生活却由一个特殊团体的人所代表。于是可以说,这个团体的活动构成了经济生活,这样说也就不再意味着抽象,不管从这种意义上说的经济生活与人们其他重要的表现之间的一切关系如何。
  正像谈一般的经济事实一样,我们也谈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进行解释说明是本书的目的。在提出我们的论点之前,我们在本章将给自己提出一些必要的原则,使我们自己熟悉某些概念上的设计,这些在以后我们是会用到的,比方说诸如〃嵌齿〃之类的东西,以便掌握公认理论的〃轮子〃。我完全摒弃了方法论上的评论这个武器。关于这一点,我只想大家能够注意到,本章所说的确实是经济理论主体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质上并不要求读者具有今天为论证而必需的特殊的知识。其次,由于只有少数理论上的结论是我们论证所必需的,我很高兴利用这次提供的机会,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简单地来表达我所要说的东西,这也不免要牺牲绝对的准确性。但是,凡是当更加准确表述的好处仅存在于那些对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