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步骤地开发区域市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信息形式:必须为信息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形式。
● 印刷传播:需要额外设计标题、文稿、插图和颜色。常用的方法有设计别具一格的版面、注意信息的长短和位置,注意颜色、外型和流动性等。
● 电台传播:还必须额外选择字眼、音质(讲话速度、节奏、音量、发音清晰)、音调(停顿、感叹、呵欠)等。
● 电视或人员传播: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还必须加上体态语言进行设计。此外,还必须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举止、服装、姿势和发型。如果信息由产品或它的外包装传播,还必须注意颜色、质地、气味、尺寸和外形。
4.信息源:
有吸引力的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往往可获得更大的注意与回忆。如广告常用名人作广告代言人。要把握信息源的可信度(包括专长、可靠性、令人喜爱三个要素)。
4)选择传播渠道
必须选择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渠道。
两大类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渠道有人员和非人员两大类,并且分别有许多子渠道。
1. 人员的信息传播渠道:
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传播,包括提倡者渠道、专家渠道、社会渠道;
2. 非人员信息传播渠道:
即传递信息无须人员接触或信息反馈的媒介,包括大众性的和有选择的媒体(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子媒体、显示媒体)、气氛(整体配套的环境)和事件(新闻发布会、庆典)。
5)编制总促销预算
即在促销方面应投入多少费用,这是最困难的营销决策之一。常用的方法有量入为出法、销售百分比法、竞争对策法目标和任务法。
6)促销组合决策
即把总的促销预算分配到广告、公关、销售促进、人员推广中的决策。决策时应研讨几个因素:所销售的产品的市场类型;采用推动战略还是拉动战略;怎样使有所准备的消费者进行购买;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进行促销组合决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1. 产品市场类型:
促销工具的有效性因消费者市场和工业市场的差异而不同。经营消费品的企业一般都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广告,随之是销售促进、人员推广和公共关系;经营工业品的企业把大部分资金用于人员推销,随之是销售促进、广告和公共关系。
2. 推拉战略:
推动战略要求积极使用销售队伍和贸易促销,通过销售渠道推出产品,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拉动战略要求在广告和消费者促销方面使用较多的费用,建立消费者的需求欲望
3. 购买者准备阶段:
广告和公共宣传在创造声誉阶段意义重大;顾客的理解力主要是受广告和人员推销的影响;顾客的信服大都受人员推销的影响;销售成交主要是受到人员推销和强大的促销的影响;重复购买也大都受人员推销和销售促进及广告的影响。很明显,广告和宣传推广在购买者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是最具成本效应的,而人员推销和销售促进应在顾客购买过后的较晚阶段采用以获得最大的效应。
4.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在引入阶段,广告和宣传推广有很高的成本效应,随后是人员推销,以取得分销覆盖面积和销售促进以推动产品试用;在成长阶段,由于消费者的相互传告,需求可以自动保持增长的势头,所有促销工具的成本效应均降低;在成熟阶段,销售促进比广告的成本效应更大,广告的成本效应比人员推销更大;在衰退阶段,销售促进的成本效应急需保持较强的势头,广告和宣传的成本效应降低,而销售代表只需给产品最低限度的关注便可。
拟订渠道策略
1) 渠道运筹十大误区
渠道是产品顺利分销的关键,也是诸多企业当家人颇为头疼的一道营销难题。渠道怎样运筹,相信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梳理,在实战中渠道运筹失误则在所难免。经过归纳,大致有以下10种:
● 自建网络要比利用中间商好
很多企业不甘心企业的销售利润被别人“瓜分”,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销售网络,执行分销职能,如广泛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专卖店,绕过中间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和消费者。他们认为这样有许多好处,如:好控制、好指挥、安全、灵活、省钱等。
① 好控制吗?非也,“天高皇帝远”,由于信息的阻隔,下面玩点“猫腻”,总公司不一定完全知晓。
② 好指挥吗?非也,以区域市场为基础建立的销售分支机构,只对总公司负责,彼此缺少协同,划地为牢,互成壁垒,极易形成一个个割据分裂的小诸侯。
③ 安全吗?非也,“亏总部,肥个人”,应收帐款回不来的,携带货款出逃的,比比皆是。
④ 灵活吗?非也。摊子铺得太大,惰性积淀深重,一有风吹草动,就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拳头”快速出击。
⑤ 省钱吗?非也。人员开支、广告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浪费巨大。
虽然以上问题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如果公司管理跟不上,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出现。
● 中间商数量越多越好
“推销产品的人多了,销量自然就上去了”,这是很多厂家的逻辑。如果果真按照这种逻辑营造网络,将会发现面临以下问题:
① 市场狭小,僧多粥少,导致同室操戈;
② 渠道政策难以统一;
③ 服务标准难以规范。
一般来说,日用消费品的分销才需要较多的经销商。
● 渠道越长越好
渠道长有长的好处,如日用消费品,其消费对象居住区域高度分散,产品购买频率又比较高,销售环节较多,长渠道比较合适。但这并不意味着渠道越长越好,原因是:
① 拉长战线,增大了管理难度;
② 延长了交付时间;
③ 环节过多,加大了产品的损耗;
④ 厂家难以有效掌握终端市场的供求信息;
⑤ 厂家利润被分流。
事实上,渠道越做越短是渠道管理的发展趋势,正如有人所说的,“超越一批,超越二批,直接向终端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销售。”
● 网络覆盖面越广越好
常听某某人说,“我的销售网络覆盖面很广,连偏僻的乡村小店都有我的货。”言语之间颇感自豪。面广是喜是忧姑且不论,有几个问题倒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
① 厂家有没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能力去关注每一个结点的运做?要知道,建设和维持网络运做的费用是相当高的;
② 是厂家自建网络,还是借助中间商的网络?其结果大不一样,后者的可靠性要远远逊于前者;
③ 渠道管理水平是否跟得上?
④ 单纯追求覆盖面,必有疏漏或薄弱环节,竞争者若集中优势兵力,大举入侵,是否有缝合之术?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覆盖面广是好事,但需要精耕细作,不断整合。
● 中间商实力越大越好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很多厂家的想法。但事实上,中间商实力越大,经销条件越苛刻,跟厂家的讨价还价能力也越强,厂家就越不容易掌握渠道决策权。
① 实力强大的中间商可能会同时经销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
② 实力强大的中间商不会投入很大精力去销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
③ 厂家可能会失去对产品销售的控制权。
厂家固然可以可以借助中间商的知名度,迅速进入市场,打开销路,但由于实力的不对等,受制在所难免。渠道控制力是渠道成员争夺的焦点,弱小企业若选择了大中间商,势必会失去渠道控制权。
● 选好中间商,就高枕无忧了
很多厂家认为,只要经销商选择对了,产品就一定会热销,厂家不用再操心销售问题了,坐等收钱就行了。这是一种很要命的错误!
① 中间商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② 产品热销不是中间商个人所能支配的;
③ “有奶便是娘”是绝大多数中间商的行事准则,厂家要承担监控渠道运作、及时清理变节分子、保证渠道清洁的重要责任;
④ 对于“偷懒”的经销商,厂家要经常督促,提高其销货的积极性;
⑤ 技术指导、售后服务是绝对必要的。
更要命的是,过多地依赖外力,久而久之,会使厂家自身的销售能力下降,丧失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沦落为“低能儿”,成为“被监护者”!
● 渠道合作只是权宜之计
“合作要比不合作好”,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太大的分歧。分歧主要在于:渠道合作是权宜之计,还是百年大计?很多企业的老总认为,合作只是一种利用关系而已,用则合,不用则分。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也是不划算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① 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谁要是将堂吉柯德式的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搬到现实中来,那结果可就惨了;
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长期进行投资才会有丰厚的回报;
③ 与值得信赖的朋友为伍,可以节约防范、监督成本,安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 渠道冲突百害而无一利,应该根除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渠道冲突有恶性与良性之分,不可一概而论;冲突永远根除不了,只能转化或化解。
良性冲突,如窜货、低价倾销、挟货款以要挟、假冒伪劣等,对渠道的破坏自不待言;但良性冲突却可以成为改善渠道运作效率的催化剂。
如:两家经销商共同经销同一厂家的产品,由于经销能力的差异,出现了一冷一热的情况,所形成的冲突就属于良性冲突,它可以促使落后一方采取积极措施迎头赶上。
旧的矛盾解决了,还回有新的矛盾产生,永无止境。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化或化解冲突,例如发现某区域市场渠道宽度过大,经销商数目过多,形成恶性竞争,厂家可考虑适当减少经销商的人数。
● 渠道政策越优惠越好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如果不给经销商一些好处,他们就不会卖力推销自己的产品,政策越优惠,积极性就越高。这纯属一相情愿!厂家若果真以此为准则指定渠道政策,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一种十分尴尬的结果:肉包子打狗,不但包子没了,狗还会偷着乐。
“利”是渠道黏合剂,无利的事情谁也不会去干,但是不是利多了,经销商就会很卖力地去销货呢?个中原因在于:
① 产品不好,利给得再多也是白费事儿;好产品,即使利润很薄,照样趋之若骛,为什么?经销名牌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② 利给得多,到了某些心术不正的人手中,反而会成为要挟厂家的资本,逼得你只能不断地往里面填钱,连个响声都没有;
③ 经销商经销某一产品,除了考虑收益以外,也要评估风险,看是不是值得做。其实,经销商更看中厂家实力。
● 渠道建成之后,至少能管几年
事实上,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谁还敢说这样的话?!再怎么完善的网络,也绝对不可能管几年!这是因为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着实太多了,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结构、行业发展、经销商的经销能力、消费者的口味等等。忽视了哪一个因素,都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企业当家人一定要有这种意识。丢掉幻想,多想想危机,及早打算,多准备几条精囊妙计。
2) 渠道设计与开发的九项原则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动”,企业若想凭借渠道资源获利,在设计与开发阶段,遵循以下九项原则是绝对必要的。
● 接近终端
抓住终端,实际上就是抓住消费者的心,知道顾客的信任度与忠诚度。所以,与自做些假大空的表面文章哪个,不如深入下去,研究研究怎么做终端。如麦当劳确定店址的原则是:“顾客在哪里工作、生活、购物、娱乐,我们就到哪里去开餐馆。”
● 市场覆盖
商品只有放在想看就能看到、想买就能买到的地方,才能被想拥有它的顾客所购买。“大面积撒网、广泛布点”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的。所以,如果中间商所拥有的分销渠道密如蛛网,那么他在谈判的时候,绝对是有发言权的,因为那正是厂家求之若渴的。如红桃K生血剂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很有耐心将销售点分布到了最偏远的自然村。
● 精耕细作
市场覆盖只有与精耕细作相结合,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否则就像一张破网,看着挺大,真要去打鱼,一条鱼也上不来。所以,要抛弃“粗放经营”的观念,对分销渠道的各个环节进行精耕细作。准确地划分目标市场区域,对渠道中所有销售网点定人、定域、定点、定线、定时、定任务,实行细致化、个性化服务,全面监控市场,力争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 先下手为强
这一原则之所以成立,有三个基本前提:
① 一是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对“第一视线产品”感兴趣;
② 二是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懂得“第一时间”的重要性,除非笨得不可救药;
③ 三是垄断市场的市场准入条件很苛刻。
根据厂家自己的市场开发能力去规避以上几条,即使能够顺利到达战场,恐怕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了,一支千里奔袭的疲惫之师,怎能克敌?!“借鸡生蛋”是条捷径,如果具有“迅雷不及掩耳”声势的话。
● 利益均沾
厂家瞄准中间商,是看中了中间商所拥有自身所无法企及的优势,而中间商何尝不是如此?贪婪固然是人的本性,但贪婪到一毛不拔、敲骨吸髓的地步,谁还与你合作?好事共享、风险共担,才是处理渠道关系明智的做法。日本松下公司总部会议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经销商是松下的衣食父母”,这对那些“前恭后倨”之徒是一个警醒。
● 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厂家埋怨经销商销货不卖力、随意打折、虚报业绩、跨地区窜货;经销商反过来埋怨厂家产品没有卖点、没有广告支持、不促销、利润低、坐等收钱,等等,可以说,相互埋怨、指责在营销活动中是家常便饭。关键是:厂家与商家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有冲突坐下来谈,这是解决矛盾的基本做法。
● 钱不能打水漂
这一原则要求厂家应充分估计投资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