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298部分

一品富贵-第298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烧馐悄诘兀欢偷惴榛鹛ǎ缓蟠缶龆V莅傩漳馨残母髀稹S稚米圆渴鹧览簦丝酃俾粞嗡们袼晔渥馑冢约八坎睢S稚米约用刻砀沉裁袂止俚匚约业氖咂怨啊S秩门泄僭鹫凭扑埃∑涠钔馇灏偻颍畎倨ァ
    赵匡义派滕中正查证得实,当所弃市,因有功,派吏护送到登州禁锢。
    估计潘惟正会很苦逼。
    就是曹翰名为禁锢了,也是一个大爷,潘惟正敢得罪他吗。
    赵匡义看着宋九,那意思是说非是朕不信任武将,看看这一出。
    宋九举起牙笏道:“武将可掌兵,可练兵,可领兵作战,非长于文治也,治理地方须得文官,行兵作战须得武将,此乃文武之术也。”
    不要说文武各负其责了,曹翰本来就是一个屠夫,放在前线还可以,放在大后方用他来治理颍州,颍州百姓能不苦逼吗?
    李昉忽然举起牙笏。
    宋九提议于西北修路开堡,如果用后来宋朝的发展趋势,宋九做法不是激进,而是太保守了。只要不让西夏再崛起,那怕用一年国家财政投入西北也是值得的。
    但现在肯定有很多人认为宋九小题大作。所以宋九十分无奈。例如今年春天李继迁见势不妙,夏州城前一战惨败,也使他清醒过来,于是派使去麟州上书朝廷,俺们投降,永做不侵之臣。
    有的大臣便认为可以同意,但赵匡义十分气愤,直接拒绝。
    宋九提议,准他投降,但人必须进京城来。
    李继迁可能进京吗?
    接受诏书后,不答应,然后在南河套戈壁滩上东躲西窜。实际这时若是挟借折王两家的力量,与陕西的驻军,能立即将李继迁歼灭。可正因为大家这种心态,宋九缄默了。让李继迁再蹦达几年,直到危害时,宋九才打算说话。
    这次拉拢王家,也是为了以后那一步着想的,可是有苦难言,宋九说不出口。
    西北继续在修路筑堡。
    朝廷是通过免税免役,或者直接给钱粮等各种手段,半补贴性质征召民夫的。
    然而路路克扣,是给陕西百姓带来了一些压力。
    这一年河南府又言伊洛瀍谷水皆涨,坏官寺民舍甚众,淹死的百姓达到万计,陕州又言大水坏军民舍千余区。
    所以李昉上书,请罢西北诸建设,以宽赋于民。
    很难说出他的用意,还是替赵普攻击宋九,还是确实替老百姓着想。然而宋九十分不悦,说道:“明远,若是辽国与学我朝,于西北鼓起一渤海国,这后果你可承担得起?”
    “宋公,我未看到西北有何渤海国的可能,相反,因为西北多事,反而让百姓不满,各族也有所怨言。”
    “那一族有怨言,你是指横山南山的野利部,还是指地斤泽各部?”
    “宋公既担心西北发动大规模的叛乱,为何要扶持丰州?”
    这件事宋九不知喷了多少口水,不想再辨,看着赵匡义说道:“这样,陛下可否给臣放开一些权利,让臣到三司看看,与如晦商议一下,也许有开源之举,替国家增加一笔收入。”
    “宋公,百姓不能再敛了。”
    “开封织造敛民了吗?”
    李昉语塞。
    说来说去不就是钱吗,但人家有办法挣钱,那还能说什么?(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四章 雁归来
    “王公,我想看一看这几钱铸币账目。”
    “稍等,”王明道。他立即吩咐小吏将这些年所铸钱币的所有账目一起拿过来。
    宋九翻看着。
    “宋公,幸好亏了你啊。”
    “王公,这里非是在朝堂,莫称呼我宋公,还是称喟小九吧。”对这个王明宋九很看重的,能文能武,还有相当好的经济头脑,可能因为时运不是很济吧,否则此人之能,可以横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个重要的部门官职皆可以担任。
    王明苦笑。
    昔日是称喟小九,但今天还有人喊小九吗?可能只有宋九那个剽悍的大姐才敢喊吧。
    “要么,称呼易安吧。”
    总之,在宋九心中王明是一个长辈,宋公称喟让他感到很难受。
    王明明白了他的心,心中微微一暖,但没有在上面纠缠,说道:“这样下去,不用十年,国家大约不会钱荒了吧。”
    “王公,错也,你知道仅是我家里就藏了多少钱币,若是大多数衙内皆与我一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宋朝大肆铸币是宋九发起的,但没有宋九,宋朝得到江南诸铜坑后,也会大肆铸币,甚至最多一年曾铸币五百多万缗钱。
    宋九没能力将铸币量提高到一千万缗,受掣肘的因素太多,诸多铜坑还没找到,人口还不算多,即便他改进了技术,仍不能称为成熟。因此第一年仅铸币三百来万缗,但不能否认宋九的功劳,冶铜技术改进,铸币技术与流程也改得更先进,因此增涨起来很快,去年曾达到五百七十多万缗。这与史上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赵匡义朝在史上一年均铸币仅是**十万缗。也就是宋九的出现,生生将宋朝的铸币产量增加了近七倍。
    王明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宋朝铸币量,但能感到宋九带来的变化。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唐朝的铸币量。
    这个量还在陆续地增加,那么以后十年时间,铸币总量能达到六千多万缗。若是加上原先的铸币数量,以及以前的铜币。铜币数量能超过一亿缗。
    可能会满足货币流通需求了。
    然而宋九说的却是另外一个结果。
    以前宋九钱前面进来。后面就花掉了。
    后来河洲契股交给朝廷。也就没有再变相支援朝廷了。
    道理与弥德超诬蔑曹彬一样。
    西门庆大官人可以做好事,朝廷甚至会奖励,但宋九与曹彬做好事就得注意了。你们是当朝宰辅,收买民心干什么?
    还是花了一些钱,无外乎在那几个岛上砸了一些钱,还有又多造了一些船舶,可这个资金回笼很快。因此宋家财富越积越多,当然不完全是铜币,有金银,有珠宝,有珊瑚,有香料。
    仅是宋九一家蓄钱币问题不大,可若是自宋九发起的河洲开发,这些参与的衙内与商人们,这些钱陆续投资,又赚了多少钱,这些人有的继续在投资,于海外,于岭南,或者于其他地方,还有的人大手大脚,奢侈无度的过日子花掉,总体影响不大。可若是个个学习宋九,花掉一部分,存下大部分,那可能就会出大问题了。
    甚至整个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没有这些人财富加在一起多。他们将钱币全部放在家中,然后造成一个结果,整个国家市面上没有铜币流通。除非宋九有惊人的手腕,让宋朝铸币量一年达到两千万缗。
    以后是会再增加钱币数量,但人口在增加,财富在增涨,以这个钱币数量远远不足的。
    当然它只是一种假设,有几人财富达到宋九这一步,有几人家中有宋家这么多现钱?再说即便没有足够流通的货币,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但真是如此……
    宋九继续看着一本本账册。
    好一会,宋九才放下一本本账册,吩咐小吏沏上一杯茶休息,王明走了过来,道:“易安,我给你一样东西。”
    宋九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大喜道:“谢过王公。”
    ……
    “何苦?”潘怜儿道。
    宋九想找一条不苛民的敛财办法,但出乎大家意料,不是去书院搞研发,而是成天赖在三司了。
    然而这时候石熙载年数渐高,身体不大好,时间请病假,西府里还有两个宰相,王显人还不错,可才能太差了,柴禹锡与宋九没什么矛盾,可是才能差而且人品不好。
    这让宋九悲催了,于是弄得每天很晚才下值。
    “怜儿,就这两天。”
    “妾身就怕赵普有想法啊。”
    三司有三个主事的官员,王明明处是两不帮,但他暗中给了宋九那个好东西,也是一个表态。
    赵普毕竟老了……
    而且他与曹彬不同,曹彬上位多半要感谢赵普,没有赵普力保,就没有曹彬今天。赵普也推荐过潘美,可是潘美有今天,那是一大堆战功树立起来的。
    王明不同,自后周时就有了政绩,在平岭南治岭南,以及平江南时又立下赫赫战功。以他的资历与政绩,权三司足矣。
    只是他个性低调,不会高唱着帮助宋九。给了宋九那个东西,已经算是破例。
    第二个大臣陈从信更不用说,以前因得罪过赵普,在赵普攻击赵廷美时顺带着拿下。如今再度起用,实际他比侯陟更恨赵普。
    第三个官员郝正,不大引人注意。可在处理张望北案子时也能看出他的动向。
    何谓对错?袁崇焕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争抢其肉食之。不管袁崇焕是对是错,也不至于让百姓恨到这种地步。
    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是对的,站在平民角度来说,王安石对错不大好说,站在豪门地主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大错特错。若是站在朝廷角度来看,张望北有对有错。
    若是站在那几十户苦主角度来看,张望北就是处死了,也不解他们的恨。但站在盂县其他百姓眼中,张望北做得很好。
    但最终郝正站在了盂县其他百姓的角度上报。
    看似他公正的反映了张望北的做为,可事实是看好了宋九的“未来”。
    赵普终是老了。
    宋九是赵匡义的旧人。有功绩。有能力,而且三十几岁,有着无限的未来。
    可在赵普眼中,三司终是他的奶酪。
    所以赵普十分地不悦。便上书一件事。对李继迁招安。允以同华耀坊四州中任意一州观察使之职,非是虚职,而是真正的实职官。
    只要你肯投降。这四州任意你挑其中一州,立授其观察使。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进京请罪,不得与诸部再来往联系。
    有的武将不屑,难道造反还有理了,当真宋朝无能到窃国者候的地步?
    不过一群文人喜欢。
    宋朝的民族总的是以和为贵,清静,买安,就象去年发生的一件事。银州蕃落拓跋遇投诉本州赋役苛虐,那时在宋九坚持下,定难四州的杂税与两税渐渐减免,可是当年秋税还是上交了,修路筑寨确实动用了当地百姓许多劳役,尽管朝廷发放补贴,不过这些补贴没有十成十到老百姓手中。拓跋遇虽姓拓跋,但非是拓跋李家这一脉近亲,因此摊派得有些多。
    再加上遭到其他一些大部族排挤,于是乞移居内地,咱带着族人搬到内地来能行么?
    赵匡义担心西北各族发生误会,诏令各守族帐。
    我是经营定难四州的,非是削弱你们党项各部的。
    赵普这个决策是符合宋朝民族政策的。
    也很有诱惑力,起步价就是一州观察使,而且这几州虽不是西北边塞,但皆在陕西,离夏州不是很远。即便是李继捧都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不过若是李继迁同意了,没有他带头在西北闹事,再加上种种政策,定难四州很快就能安抚下来,这个代价也值得。
    当时宋九缄默不语。
    若是史上的李继迁,不用说他是不会同意,然而现在李继迁不大好说,宋朝开的代价足够高,经过自己的链式防御,他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变得更困难,可能还会不同意,可能就会同意了。
    若是李继迁真的投诚,宋九也不排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难道李继迁当真天生的反骨?用得好,此人才干还胜过了杨业。
    而且何必非等西北闹得不可开交,自己力挽狂澜来证明,那样无疑是在玩火。一旦出了意外,让李继迁成功了,宋朝将无法再与辽国抗衡时占据上风,玉苹可能再也回不来。
    但是若让赵普得逞,自己西北那些举措成了什么?那将是一场天大的笑话。
    赵普只是轻轻的一个推手,就让宋九陷入进退两难境界。
    “他什么时候才能下去啊?”
    “相信不远吧……”宋九说道,可是语气有些不自信。赵匡义的那个大儿子赵元佐也闹够了,可是赵普安如泰山,所以宋九怀疑自己产生了误判。
    这就让宋九难受了。
    因为两人风格不同,赵匡义不会容忍自己玩弄阴谋诡计,可一味被动的防御,早晚自己准得出事情不可。但就是玩阴谋诡计,自己是赵普对手?
    赵普让宋九夫妻两人在家整天愁肠百结。
    所以才来了今天晚上的一幕。
    窅娘终于从遥远的海外归来。
    其实海外也没大家想像中的危险。
    如船出事故,海上风险肯定比大江大河里风险高,然而两者不同的,现在航海多等季风,一年就来回一次,甚至时间更长。若是去南海,真正在海上的时间,若是顺水顺风,来回时间不足一个月,余下皆在岸上。江河里船来船往,因时间长,两相比较,加上海船技术渐渐提高,彼此出事故率皆差不多。
    其次就是土水不服与虐疾。水土不服,也想出了许多土办法,例如带家乡的茶叶,带家乡的泥土放在饮用水中,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宋九提示,又吃苹果桔橙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实际很早海客也注意到了,在船舱里种蔬菜,养鱼养猪。有,但只要措施跟上,不是很严重。虐疾这更让人头痛,但与大军不同,军队动辄成千上万人呆在一起,容易感染虐疾,并且容易传播。去海外一艘船上顶多两百来人,少者只有几十人,人数少,到了岸上马上散开。因此虐疾虽有,危害不严重。
    但因为传言,未来最富饶的江南成了卑湿之所,宋九做了那么多努力与纠正,岭南依然是瘴疠横行之地,况且是海外。
    现在宋朝人口又比较少,宋九不敢做得过份,因此才让窅娘去海外避一避,甚至未来还让他几个儿子去海外磨砺一番,也是用家人做示范,纠正大家这一观念。
    老百姓去了海外,几百年后会不会认中国,宋九不会去想,他想的是未来宋朝人口多了,有一个疏通的场所。那么宋朝就是存在五百年,都不会存在因人口增涨而产生土地压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他在世时,有数万户百姓在海外建设好一个个定居点。
    这不仅是为国家做的,也是为他子孙做的。
    窅娘去了海外,而那几个岛屿确实也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