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402部分

盛唐夜唱-第402部分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随着这手雷的声音响起的;是呐喊声:“掷弹兵来援了;掷弹兵来援了
    “掷弹兵掷弹兵”
    叶畅部齐声欢呼起来;随着这欢呼;他们的士气高涨;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安禄山部士气大沮
    在长安城内;掷弹兵可是杀出了威名;虽然安禄山部将们现在也知道掷弹兵有种种缺点;但就如田承嗣所想;这一片混乱之中;谁会想到这些缺点?



第484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田承嗣只觉得胸口发闷;气血翻腾;又不知被哪儿伸来的一根马槊捅了下;虽然因为有甲胄护着;并未穿透;却也禁不住一口血吐了出来。
    他很清楚;对方定然是虚张声势
    关于掷弹兵的研究;安禄山部已经做得非常透彻;在刘骆谷的努力之下;他们对掷弹兵的数量、装备;都有所了解。
    叶畅手中;总共只有二百余名不足三百名掷弹兵;他们的手雷数量有限;因此必须集群使用。若真是掷弹兵来了;方才的爆炸声;应当是连绵成一片;而不只是单纯的两声
    “而且掷弹兵在这种混战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处;他不敢乱扔手雷;否则敌我难分;他们就是出现了;也正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机会”
    这些道理;田承嗣都懂;但是他懂;他手下的军士却不懂
    他的部下中;不少都参与过除夕夜的政变;甚至吃过手雷的苦头。那些没有在战场上亲身体验过火药武器厉害的;也从同伴那里听到了许多夸大其辞的传闻。安禄山与田承嗣等虽通兵法;却没有将敌我优劣分析做到每个小兵头上去的想法——倒是叶畅在旅顺书院的将略班中有这个要求;让最普通的士兵也知道敌我的特点。
    这种情形之下;听得两声手雷的爆炸和敌军的欢呼;田承嗣部下无一例外;都生出畏惧之心。而叶畅军则士气大振;此消彼长之下;战局顿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田承嗣心中暗恨;他就是晚喊了一句
    眼见己方再无战意;纷纷掉头逃跑;而敌军则是士气如虹;呐喊着掩杀过来;田承嗣又是一口鲜血吐出。他家人在安禄山手中;这样大败回去也是一条死路;因此他挺刀不退反进;厉声喝道:“卓君辅;田承嗣在此;可敢与我一战?”
    一片呼喊声里;他的声音虽然响亮;却传不到卓君辅耳中。田承嗣的亲兵都已经丧胆;除了十余个忠心不二的尚随他向前厮杀;其余都败退下去。转眼之间;田承嗣便被一群唐军所包围;他又大叫了一句;但换来的仍然不是卓君辅的回应;而是更多的唐军。
    几乎就是两个呼吸之间;田承嗣便被一群唐军所淹没了。
    他不知中了多少刀枪;身体从马上跌落;还没有落地就被人摁住割下了脑袋。
    “我莫建取了田承嗣首绩”一个唐军举着田承嗣的脑袋大叫道。
    “田承嗣已死;田承嗣已死”
    唐军的呼声顿时变了;不再是说掷弹兵来援;而是田承嗣已死。听得这呼声;叛军最后一些敢战之辈也丧了胆。
    无人约束的败退;就是一场屠戮。
    而且战到此时;天边已经隐隐出现了一道白光;道路人影影约可见。卓君辅不是一个见好就收的人;他见已方大胜之势已成;转头便派了人去向叶畅报喜;自己驱兵继续追赶。
    这场追杀;从黎明追杀到了中午;足足追出二十余里;不仅仅是田承嗣部溃败;田承嗣之后安禄山派出的两支接应人马;也为败军所裹;一起败了下去
    等卓君辅兴尽收兵之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唐军一边埋锅造饭;一边相互吹嘘着自己的战果;而卓君辅也连叫痛快;召来亲卫以汤代酒相互庆贺。正热烈之际;听得有人道:“鼎臣;今日你辛苦了啊”
    卓君辅本来坐在块石头上;听得这声音顿时起身行礼:“郎君;你怎么来了”
    “听得你大胜之后穷追不舍;便来接应你;不曾想你打出这么一个漂亮胜仗”叶畅也是按捺不住喜色:“听说斩杀了田承嗣?”
    “正是;对了;那个莫建;把你的宝贝拿出来给郎君看”
    名为莫建的一个小兵得意洋洋地举起一个首绩;砍了田承嗣的脑袋之后;他就一直带在身边;就连长官让他献出来都不于;只说要献与叶畅。
    “这就是田承嗣?”叶畅看了看那血迹斑斑死不瞑目的首绩;又看了看那小兵:“我瞅着你有些眼生……你原是筑路工人?”
    “是;郎君;我三年前应募成了筑路工人。”
    “字可认得了?”叶畅见他得意洋洋的模样;又问道。
    “在夜校里学了;我如今能认得一千二百余字算学能做到两位数乘法
    叶畅对于筑路工人的重视举世皆知;甚至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嘲笑他;说他不是在培养筑路工;而是在培养秀才。筑路工人大多都是些家境贫苦无所依靠的破产农民子弟;叶畅令人教他们读书识字;还以极为严格的纪律要求他们;对于他们身上沾染的一些恶习;都是从根子上进行去除。
    在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嘲笑叶畅之人说的是;叶畅对这些筑路工人的期望;原本就不逊于后世对秀才的期望。他们是叶畅培养的种子;有朝一日他们将会撒出去;在华夏疆域的各个地方结出硕果。
    “好;好;田承嗣的首绩是不小的功勋;再多读些书;然后去考旅顺书院将略科。”叶畅拍了拍那莫建的肩膀:“到时我去旅顺书院将略科授课;在那儿等着你”
    莫建闻言大喜;挺起胸道:“郎君放心;我一定考上”
    旁边的同伴都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有人心里还暗暗嘀咕;这厮就是运气好;手脚快;当初那么多人一起杀死的田承嗣;他眼尖先抢了首绩;竟然捞得这般好命
    “现在可以将你的宝贝交出来了吧?”莫建身边的军官笑着道。
    得了叶畅的认可;莫建总算愿意交出首绩了;见他喜滋滋地拎着脑袋去交;叶畅不禁笑了起来。
    “田承嗣已死;安禄山这一仗就打不下去了。”回过头;叶畅对卓君辅道:“若安禄山聪明;此时就该退军。”
    消息很快就传来;得知田承嗣败亡;战线已经被叶畅撕开;安禄山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他只留一部守卫武功县殿后;主力调头;向着长安返回。他的部队还没有回到长安;叶畅大军便将他留下的殿后部队也消灭掉了。
    “不愧是叶公”
    “看来陛下用不着去蜀地;只要在雍县暂时驻跸;再等个几天;便可以回长安了”
    这消息传来之后;雍县一片欢腾。李隆基的御驾如今就在此地。
    原本李隆基是准备去蜀地的;但在裴冕之乱后;李隆基便不再信任那些前来迎驾的边将;包括哥舒翰来请罪;也被他将人留下却将兵打发给了叶畅。如何避入蜀中;他还在与众人商议;却不曾想商议尚未出结果;叶畅就已经打退了安禄山。
    听得众人都这样夸耀叶畅;李隆基虽然笑;神情却有些落寞。
    他的伤心是难免的;长安城中传来的消息;安禄山对宗室大加屠戮;可以说十不存一;他本有数十子女;除了乘乱逃出城的少数之外;几乎都为安禄山所斩杀。剩余数人;也是与李亨关系极佳;反倒与他这个父亲比较冷淡。虽然说天家无情;他对子女更是没有太多的情谊;但这种下场;还是让他心寒。
    让他更烦恼的是继承人的问题。
    他身体还算好;接二连三的打击都没有让他垮下来;但他自己却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毛病;就算还能再撑几年;可终究不能很好地履行天子之职了。谁为太子;继承大唐江山;便是一个大问题。若是叶畅是他的儿子;那自然一切好说;继承帝位顺理成章;可叶畅并非王子;他身边又没有一个能够服众的儿子;这样下去;主弱臣强;就算叶畅无心谋逆;也不是君臣长久之计。
    现在他对叶畅的忠诚并无多少怀疑;却不能不考虑将来的情形。
    “陛下;若是叶公收复长安;当受何赏?”他正思忖着;却听得有人在说话。
    说话的是韦见素;他这个临时的宰相;当得还算有滋味;自然想要长久当下去。但如今这情形;叶畅肯定是入相的;至于是独相;还是与他二相;则尚待商榷。如今看李隆基欢喜;他便提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如何封赏叶畅;还不如说是探李隆基口风;到时如何安排自己。
    “我欲封叶畅为亲王。”李隆基缓缓道:“位在诸王之上。”
    众人的谈笑顿时中止;一片愕然之色。
    大唐不是没有异姓封王者;但大多都是郡王;异姓封为亲王者;少之又少;众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大唐初建时曾封杜伏威为吴王;只不过其晚景凄凉;“误服”药石而死;还在死后被栽上了谋反的罪名。
    并非诸将胡思乱想;而是李隆基突然要封叶畅为亲王;让众人不得不如此想。要知道;此前李隆基对叶畅还是诸多猜忌。
    见众人都冷了下来;李隆基又徐徐道:“朕在想;是封他为代王或者辽王;并以辽东一地为封地;再将云南为寿安之嫁妆?”
    众人面面相觑;若真是将叶畅视为杜伏威;应当将之拘入京中;不使之回到旧地。但从李隆基的口吻来看;他不仅不欲将叶畅留在京中;还有心放手让叶畅去施为。
    “此事当由陛下圣断;叶公功大;凌烟阁上当有其像”
    韦见素这次反应得很快;他开口道。
    “那是自然拨乱反正之功……”李隆基喃喃说了声:“诸位可以开始筹划归京事宜了。”
    说完之后;他挥袖示意众人退下;待众人都离开之后;他看了看在自己左右的高力士与陈玄礼;苦笑道:“若是上古之时;朕理当禅让了。”
    “陛下何出此言;陛下此语传出去;乃是欲逼叶畅谋反”高力士大惊失色;跪倒在地道:“叶畅对陛下之忠;天日可见;陛下简拔之于草莽之间;亦是天恩浩荡;陛下何出此言”
    听得高力士都有些语无伦次;陈玄礼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却是不发一言
    自从马嵬之变后;李隆基虽然还算信任他;但陈玄礼自己觉得不自在。他确实是借助马嵬之变;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死鬼杨国忠身上;可是那些算计;终究是对李隆基造成了惊吓。哪怕当时李隆基没有意识到;哗变的禁军背后乃是他主使;现在只怕也早就明白过来。
    故此;陈玄礼此刻唯一所求;就是李隆基不要追究他的旧过。
    “高翁起来;起来;朕此语乃是真心话……朕失德;故此诸子不肖;不是李亨这样不孝不忠之辈;就是永王这样志大才疏之人。叶畅有功于社稷;如禹治水而有天下;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陈玄礼心里冷笑了一声;李隆基口中说理所当然;心里却一定不是这样想的;否则他就应当公开下诏;而不是只对着他们两个亲信唠叨。
    “陛下尚有子嗣;只需择其贤者立之;叶公必倾心辅佐;君不忌臣;臣不背君。”高力士恳切地道:“陛下;国逢此难;正是陛下精进有为之时”
    “这些年朕太过依赖李林甫、杨国忠;已经不再能精进有为了。”李隆基叹了口气道:“自古名臣;唯诸葛亮可与叶畅并论;朕若有所不测;必亦留遗嘱;若子孙可辅;则叶畅辅之;若子孙不肖;则叶畅取而代之”
    话说到这个份上;陈玄礼也只能出言劝了几句。他与高力士初时都觉得;这是李隆基又在虚伪了;但劝了好一会;发觉李隆基虽略带悲戚之色;却神情认真;看起来方才那番话;竟然是出自真心
    见他如此;高力士只能岔开话题:“安贼败北;想来天下诸镇不会再继续观望;不过;经此一役;京畿残破;百姓困顿;圣人还须思量;如何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此事自有宰相处置;朕但垂拱而治。”李隆基苦笑起来:“以前朕可以治国时;却信任李隆基与杨国忠;如今朕已衰朽;神不守舍无心治国;却有这么一堆事情……”
    见他又变得伤感;高力士心中闪过一丝不祥之感;他看了一眼陈玄礼;发现这厮又开始装哑巴;心里微微有些恼怒;当下道:“圣人;何不请玉真长公主与寿安公主来陪圣人说话?”
    李隆基点了点头;便要召这二女来;就在这时;外头却传来喜滋滋的禀报之声:“驸马独孤明、杨说求见陛下”
    听得这二人;李隆基顿时欢喜:“快快;让他们进来”



第485章 言者有心闻有意
    对一个家庭突生变故的老人来说;失散的家人来见;实在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这甚至可以⊥他忘记此前的一些不快;忘记自己曾经的偏心。
    信成公主驸马独孤明、建平公主驸马杨说;当年在香雪海得罪了杨氏;后来屡遭杨家姐妹谗言;甚至险些被将女儿远嫁转眼就叛乱了的契丹与奚和亲。可以说;李隆基一直是不待见这二位驸马的;但是现在则不然;两位驸马来见;让李隆基异常欢喜。
    随两位驸马同来的;还有不少亲贵;只不过都是以往受到冷落的那群;手中并无实权;又不得李隆基欢喜;故此大伙就抱成团儿。当初叶畅经营安东商会;投资最为积极的就是他们;而现在各地开办的各种工场作坊矿山大种植园;他们也十分热衷于此。
    这十年来;他们闷声发大财;而且与别的权贵置宅京中不同;他们虽然在京中也置产业;但主要产业还是在外地。所以此次长安之乱;京中权贵损失惨重;他们相对来说反倒是受损少的。
    人没事;钱没少;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就是天大好事。
    “你们是说……”
    “正是;我们愿献一百万贯与朝廷。”独孤明身为这些宗亲贵戚的领袖;在见过李隆基;叙了一会儿别后之意;便奉上一个折子;高力士转呈李隆基;李隆基看过之后吃了一惊。
    思念朝廷艰难;身为臣、婿;献纳百万贯钱以充行在之用……
    夹在折子里的;还有一张百万贯的飞钱;这加盖了大小十余个印章的飞钱票据;只要提前一个月通知;便可以在一个月后取出其中一半也就是五十贯;再一个月后又能再取出另一半。若无足够铜钱通宝;则以金银折抵。
    即使长安沦陷的情形下;以李隆基所得到的情报;安东银行的飞钱除了在最初三天发生挤兑;接下来就稳定;甚至比起平时更加稳定。毕竟战乱之中;带一张纸走和带一堆铜或帛走;哪个更为方便更易隐藏是谁都能想得到的事情
    这一百万贯的飞钱;对仓皇出逃的李隆基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
    “这如何使得;你们也受损不小……”
    “我等能够赚取这些钱;最大的倚靠便是朝廷的支持;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