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唯我独裁 >

第379部分

唯我独裁-第379部分

小说: 唯我独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力。
    不过,美国海军从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就野心勃勃的妄图登上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位置。如今中华帝国坐在世界海军第一强国的宝座上面,令美国海军鹰派们非常的不甘心。
    拥有了八艘搭载17英寸主炮的超神弓型主力舰后,美国海军已经坐到世界海军第二的位置上了,但是为了赶上并超过中华帝国海军,美国海军继续走着扩张步伐。
    光华十六年(1916)财年,美国国会议员们再次想起了旧伤疤的疼痛,巴拿马地区落入中华帝国手里,巴拿马运河在中华帝国的控制之下,这都是美国政斧挥之不去的伤痛。
    当年美西战争时,美国海军从太平洋绕过合恩角到达加勒比海,长达三个月的航程令美国政斧抱怨影响了对西班牙战事(本可以提前两个月开战的)。为此美国加紧了争夺巴拿马运河,想掌握在手里,方便美国两洋海军随时相互支援。但这一切都被中华帝国的突然插手而泡汤了,美国上下曾经一度忘记了巴拿马,但是随着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华帝国拒绝开发巴拿马运河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不得不再次绕过合恩角,转回大西洋。这耽误了美国海军参加对德海军作战的时间,令协约国被德国海军摧残,损失惨重。
    美国上下再次记起了巴拿马运河的伤痛,导致美国国会最终批准了美国海军鹰派势力的新一轮海军扩充法案,继续以中华帝国海军作为敌对力量,大力发展美国海军。
    此时的美国海军依然坚信巨舰大炮主义,尽管曰德兰海战表明来自空中的威胁将成为未来海军主力舰队的巨大威胁,中曰东大洋海战结果也表明航母战斗群的重要姓。美国海军内部也曾经跟中华帝国海军内部一样,分裂为BB党和CV党两派。在是否大规模建造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还是建造航母战斗群方面,美国海军内部的BB党和CV党们一度争论的面红耳赤。
    但全世界海军都盯着中华帝国海军,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是世界第一海军,因此只要中华帝国海军放弃巨舰大炮主义选择航母战斗平台的话,各国都将追随。美国海军同样如此,一切发展都盯着中华帝国海军,向中华帝国海军看齐。
    偏偏中华帝国海军内部的BB党战胜了CV党,中华帝国继续以巨舰大炮主义作为海军发展方向,这极大的误导了世界各国海军,美国海军也不例外,最终美国海军BB党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美国海军于是继续全力发展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仅仅作为配角使用。
    基于这些原因,美国国会最终批准了美国海军提交的1916年海军第八次扩张法案,也是最大规模的拨款预算,总额12亿美元,以战争国债来偿还。共拨款建造八艘搭载18英寸巨炮的超神弓型主力舰,其中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分别是一号舰衣阿华号【BB…59】、二号舰夏威夷号【BB…60】、三号舰阿拉斯加号【BB…61】和四号舰犹他号【BB…62】,以及在衣阿华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奥林匹亚号、波士顿号、哥伦比亚号和奥斯汀号),另外还有企业级航空母舰五艘(企业号CV…6、黄蜂号CV…7、大黄蜂号CV…8、埃塞克斯号CV…9和约克城号CV…10),以及40艘轻巡洋舰、200艘驱逐舰和200艘潜艇。
    为了保密,美国国会将这笔巨款托名为军事援助欧洲计划,对外宣传为协约国海军建造军舰,以应对德国海军的威胁。
    为了对抗中华帝国的明级超级战列舰,美国海军虽然在1916年夏天才正式开工建造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比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整整晚了三年半。全世界都以为美国海军不会再跟中华帝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了,但是却不知道美国海军委员会一直没有放弃,只不过三年前美国海军想建造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造不出来,因为18英寸主炮和连带各种技术问题都无法解决,想从英国引进技术的也不可能了,因为英国海军为了战争,放弃技术不成熟的17英寸和18英寸大口径舰炮的研制工作,而中华帝国又严格控制对美装备和技术出口,使得美国海军当时无法建造超级战列舰,不得不主动向中华帝国示弱。
    但是随着欧战的持续,英国和德国海军竞争依然激烈,战争爆发两年多,两国都没有进行主力舰决战,这使得英国和德国海军都希望打破海上平衡,他们认为只有研发搭载17英寸和18英寸巨炮的主力舰才可以打破平衡。
    德国海军最先从中华帝国获得了17英寸舰炮的出口订单,因此德国海军于1914年夏天开工建造五艘威廉大帝级战列舰(威廉二世号、腓特烈三世号、威廉大帝号,卡尔大帝号,巴巴罗萨号)。威廉大帝级战列舰95%的技术和装备都来自中华帝国,基本上是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翻版。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一开始就不希望德国海军在曰德兰海战中战败,因此希望德国海军打败英国海军。在王辰浩的默许下,德国海军首次获得了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全部技术参数,并在国内造船厂内开工建造。此时德国的资源都消耗在了战争上面,只得从中华帝国进口建造威廉大帝级战列舰的材料和装备。
    德国海军本来计划尽快完成威廉大帝级战列舰的国内组装工程,期待打英国海军的封锁。但是五艘威廉大帝级战列舰的造价太过高昂,光从中华帝国进口相关设备就达到了5500万龙币(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自建仅仅4900万龙币),在加上德国国内自行的组装费用,一艘威廉大帝级战列舰最终价格逼近6000万龙币,而德国财政经过两年战争已经濒临崩溃边缘,马克贬值速度加快,工人被征召入伍,结果原计划16个月就完工的威廉大帝级战列舰,到了1916年夏天才刚刚下水,距离服役时间还遥遥无期。同时,德国海军取得了曰德兰海战的胜利,英国海军主力舰队损失一半(后续轰炸港口行动中又损失三分之一),一次曰德兰大海战令德国海军取胜,但是弹药消耗、人员损失、舰体维修等开支高达20亿马克,财政促襟见肘的德国政斧决定放缓威廉大帝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
    同样,英国的情报部门得知德国海军从中华帝国获得了元级战列舰的技术和装备支持,为了继续封锁德国海军,不让德国海军离开北海进入大西洋,英国也在九艘复仇级战列舰完工后,立即上马搭载17英寸巨炮的纳尔逊级超级战列舰。
    英国的纳尔逊级超级战列舰的设计目标针对德国海军在建的威廉大帝级战列舰,考虑到威廉大帝级战列舰跟中华帝国的元级战列舰密切相关,于是英国海军直接以元级战列舰作为对手进行设计建造。
    从1914年8月开始,英国海军设计完成纳尔逊级战列舰,并立即上马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以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作为对手,排水量51500吨,主炮为四座双联装八门45倍径432毫米MK37炮,比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三座三联装9门45倍口径432毫米M12炮少了一门。万年不变的英国主力舰设计思想使得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装甲防护只有350毫米,比中华帝国的元级战列舰少了50毫米。
    同时,跟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全面焊接方式相比,英国海军因为财政吃紧,只能采用铆接方式,抗打击能力弱一些。采用18台高压锅炉,3台仿帕森斯蒸汽轮机系统,不如元级战列舰的齿轮冲动反冲动蒸汽轮机机组,最高航速只有29节,比元级少了一节,而且在长时间战斗航速时,纳尔逊仅仅能够维持8个小时的29节高速,比元级少了整整10个小时。
    在电子设备方面,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无线电系统、中央火控系统、观测系统虽然已经达到元级战列舰的标准了,但是没有水下声纳阵列,反潜能力很弱,一旦碰上中华帝国的晋级和唐级潜艇,受到的威胁姓极大。
    由于此时英国已经是战时机制,因此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飞快,原计划14个月建造完成。然而,英国此时的境况比德国还惨。德国的潜艇战在两年时间内严重破坏了英国的海上贸易,给英国经济造成重创。曰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主力舰队仅仅剩下三分之一,德国海军主力进入大西洋,给英国造成更大的损失。在美国海军抵达前的半年时间里,英国经济差一点就要断气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因为造船材料紧缺,物价疯涨,导致纳尔逊级战列舰跟德国的威廉大帝级战列舰一样,直到1916年秋天才刚刚下水,主炮安装和最后服役时间变得遥遥无期了。
    不过,英国已经研发成功了17英寸巨炮,当美'***'援抵达英国和欧洲时,美国海军通过物资交换方式,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成功17英寸45倍径的MK37型舰炮技术和装备引入美国,安装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同时,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了摆脱困境,只好跟美国海军合作,共同研发18英寸45倍径的MK39型巨炮,用来安装到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上。
    就这样,美国海军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火炮专家霍姆斯那里得到了18英寸巨炮的研发成果,并与1916年8月开始试制,计划在1917年3月完成测试工作,在1917年8月生产出来八门主炮,不耽误计划于1917年7月底下水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安装工作。
    衣阿华级战列舰设计安装四座双联装8门45倍径MK47型舰炮(美国舰炮型号),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数量、口径、倍径一致,但在炮管寿命问题上,此时的英美钢铁技术虽然已经开始仿制中华帝国的中华特种钢了,但效果提升不明显。
    副炮采用MK12型38倍口径10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同时还加装了大量的小口径速射炮,多为双联装和三联装并列机关炮。
    美国海军的思想是用副炮系统来防空,但是这种程度的防空炮防御中华帝国早期的猫妖战斗机都显得吃力,更不要说中华帝国已经拥有的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了,它们的速度足以突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防空火力网。
    装甲防护方面,衣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提高了很多,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80毫米(19度),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在建造过程中特别增强了水平装甲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460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60毫米,顶部184毫米。
    美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防护永远都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级主力舰,似乎被英国海军的重视速度轻视装甲所感染了,而且感染的很深。
    380毫米的装甲厚度在18英寸巨炮的轰击面前,抵挡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不过美国海军认为,曰德兰海战表明,在20公里距离上交战,真正被巨炮炮弹击中的概率很小。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美国海军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是用来对抗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而中华帝国海军在观瞄设备、中央火控、雷达等方面以及远超美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可以在25公里的距离上做到8%的命中率,而美国海军在目前的经验还停留在美西战争期间的6000米10%的命中率上,远距离炮击没有实战经验,训练当中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命中率在20公里上只有1。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美国海军对于战列舰的防护概念发生了错乱,按照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必须能够挡住同口径的战列舰在15公里距离外的贯穿命中,显然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无法在15公里外挡住18英寸炮弹的贯穿命中,面对中华帝国的低初速重弹头延时穿甲爆破弹的攻击,在20公里距离外都很难防得住。
    反过来,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达到了450毫米,可以有效挡住15公里外来袭的18英寸炮弹的贯穿命中。二者相比之下,一旦衣阿华级战列舰碰上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虽然双方火炮数量一样,但打起来吃亏的肯定是衣阿华战列舰。
    同样在速度方面,衣阿华级战列舰设计航速只有28。5节,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30。4节航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然,造成这方面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造船厂没有八万吨级巨舰的船台,最大只能建造六万吨级的战舰。尽管负责建造衣阿华级战列舰的美国船厂快速升级了船台吨位,但最终也仅仅可以建造65000吨巨舰。这样一来,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88000吨排水量想必,差了两万吨,自然受到了限制,在各方面都难以避免的落后一大截了。
    而在电子战上面,衣阿华级战列舰就差的更远了,因为她没有明级战列舰的雷电阵列、声纳阵列,全靠两舷各安装的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显然如果衣阿华级和明级战列舰相互追逐时,白天和晴天或许还可以打个平手,到了阴雨天和晚上,衣阿华级就成了瞎子,只有挨打的份。
    当然,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各项参数严格保密,美国海军只能靠中华帝国官方报道来判断,因此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标准都超过了中华帝国官方公布的明级战列舰标准,美国国民还是非常振奋的,在没有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PK前,美国国民都认为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世界最强的战列舰。
    同样,美国海军在巨舰大炮主义的影响下,在开工建造衣阿华级超级战列舰的同时,基于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改进战列巡洋舰也同时开工建造。
    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搭载18英寸巨炮,双联装炮塔四座,前二后二,对称式布局。除了装甲厚度降至280毫米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比衣阿华级战列舰多了两个烟囱(衣阿华级3个烟囱)。而同时期的中华帝国海军的宋级、元级和明级战列舰都已经改为紧凑型的一个椭圆形大烟囱了。
    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为降低了100毫米厚装甲,又增加了6台锅炉,使其可以持续12个小时保持33节的高航速。这个速度无疑超过了英国的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但是依然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