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猎清 >

第93部分

猎清-第93部分

小说: 猎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孙亭光听到这话,自然很高兴的道:“大人仁慈,老朽代全镇百姓,谢过大人!”
    其实对于这种广播,只需要一个终端广播机便能完成。至于电线跟喇叭,在仓储器里多不胜数。在全镇安装一套广播系统,完全不是问题。
    甚至回到漠河之后,他也会在漠河城,几处人口比较集中的基地,都安装这种广播系列。一旦有什么紧急情况,也有通过广播尽快通知百姓。
    而他同样清楚,这个时代的百姓没什么娱乐。每天能听听广播里报道的消息,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享受。只要他们习惯了广播,未来做宣传就能容易多了。
    现在没条件办什么报纸,管辖区的百姓,也没那么高的文化。这种写好稿子,让人读出来的广播方式,无疑通俗易通,百姓反倒更容易接受甚至被广播给洗脑。
    谈妥这个事情,刘兴华让人将留守军营的军官找来,让他专门派士兵都安装这些系统。而孙镇长要做的,就是每天定时到广播站,去宣读部队送来的广播稿。
    长此以往下去,刘兴华也等于控制了百姓的言论。他也能慢慢通过广播,去影响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让他们明白。这个时代,这个朝廷都需要改变,他们才能有好日子过。
    如果没有潜移默化的宣传,直接告诉这些百姓,他要造朝廷的反。只怕这些百姓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会吓跑。只有思想有了转变,百姓才会愿意尝试一些新东西。
    谈妥这些事情,刘兴华也没邀请孙亭光在军营吃饭。而是让他,去挑选一些安装广播的地方。等到位置选定之后,部队再派士兵去进行安装。
    伴随着孙亭光离开军营,开始回到镇公所。那些百姓,也开始转在镇公所等待他的通知。可孙亭光很快道:“这事不着急,等两天,大家自然全知道了。都回吧!”
    派人去将几个镇上的乡绅找来,孙亭光特意说了一下广播的事情。这些乡绅似乎都很好奇,这种要装电线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稀罕玩意。
    为了让一个广播,装在离自家比较近的地方,这些乡绅差点吵翻了天。实在吵的头疼,孙亭光才道:“大家都别争了,刘旅长说了,那家附近人多装那家附近。”
    这样一来,房间位置比较偏的乡绅自然无法可说。而一整天,孙亭光就全部忙这些事情。并让乡绅准备安装广播电线的电线杆,将其全部栽好。
    随着部队在当天下午,一批批整齐有序的开出塔河镇。很多百姓也第一次知道,这个只见进不见出的军营,竟然藏了这么多官兵在里面。
    随着这些部队,开始有序进入各自防守的防御阵地。整个塔河周边,也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任何没等到允许的武装人员,都被禁止进入塔河。
    敢挑刺的人,一律全部拿下甚至于击毙。而这个时候,对于离开塔河的人员,外围哨卡官兵,也会严加盘查。只要对方讲不清来路跟外出目的,都会被当成细作接受审讯。
    这样一来,外界想探听塔河的情况,自然非常困难。同样,里面的人想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这种现状,也总有被打破的一天!(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凝聚民心士气
    当刘兴华离开塔河,正式回归漠河坐镇指挥全局。前次溃败的沙俄军队,在等到他们的新任将军抵达,再次卷土重来攻打瑗珲。而此时,京城已然被八国联军攻破。
    跟四十年前一样,执掌大清权柄的慈禧,再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相比前次,她逃往的地方离京城比较近。这次生怕被活抓的她,毅然带着皇帝往山西方面逃窜。
    陷入群龙无首的国家体制,似乎在一夜之间崩塌。若非八国联军清楚,大清不能乱。如果彻底陷入大乱,对他们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只怕大清在此刻便消亡了。
    一个**的帝国,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情况。如果大清换一个新皇帝,或者换一个新的统治者。对这些打算殖民的八国列强,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已然老矣的李中堂,得知这个情况,同样清楚大清不能没皇帝。可如今,太后跟皇帝出逃,整个京城成了洋人的天下。而没离开的百姓,也开始沦为洋兵欺负的对象。
    那些没来的及离开的拳民,更是成批成批的被洋人,拉开城外枪毙示众。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血腥的气氛之中。而不少提前逃离的百姓,很庆幸当时做出的决定。
    拥有电报传达信息的刘兴华,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刻指示电报分队,将情报下发到各个基地。通过建设起来的广播,跟管辖区的百姓讲述此事。
    不多时。已经习惯起来跟睡觉前听听广播的塔河百姓。听到广播里那熟悉的镇长声音,只传来一声充满无奈跟悲愤的叹息之声,就觉得非常好奇。
    不少聚集在一起听广播的百姓。都好奇的道:“呃,今天镇长怎么了?听这叹息声,不会是出什么大事了吧?难道说,我们的部队,这次打了败仗吗?”
    百姓的猜测,很快随着孙亭光,语气沉重的道:“乡亲们。今天广播之前,给诸位通报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的京城沦陷了,皇帝跟太后已经逃亡山西了。
    根据基地传来的消息。如今洋鬼子在京城,每天枪毙的百姓不甚凡举。无数的百姓,家产被洗劫一空,无数的妇女跟少女。都遭受洋鬼子的欺凌污辱。奇耻大辱啊!”
    后面这句话。是陷入悲愤状态的孙亭光,不由自主说出来的。这段时间,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来到广播室,早早等着部队的广播稿送来,再念给镇上的百姓听。
    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今天部队送来的广播稿,会是如此沉重的稿子。这对于自认大清国民的他而言。确实是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可毕竟,这是事实啊!
    同样听到这话的百姓。也觉得神色大变。在他们看来,那怕距离京城甚远。可他们完全能够想象,京城都被洋人占领。那是多么大的耻辱呢?
    甚至有些冲动的百姓,忍不住骂道:“这样的朝廷,真的太无能了!连一帮洋鬼子都对付不了,这世道还有什么指望呢?这天下,怕是真要大乱了。”
    可一些性子沉稳的百姓,立刻道:“行了,别嚷嚷,继续等着。想必镇长,接下来还有话要说。等听完,我们在议论不迟。反正我们离京城十万八千里,用的着操心吗?”
    很快孙亭光的声音又道:“第二条消息,老毛子任命了新的指挥官,正在对凤翔将军坚守的瑗珲城实施攻击。根据刘旅长的预测,只怕瑗珲城也坚守不了多久。
    他希望大家,从今日起做好准备。一旦老毛子的大军,开始往塔河方面接进。刘旅长的部队,会在外面保护大家的安全。不到万不得已,我们的部队不会后退一步。
    如果真到紧急时刻,刘旅长希望大家收拾好一些东西,听从部队的撤离命令,前往安全的地方躲避。在那里,同样有刘旅长安排的部队实施保护,还有充足的饮水跟粮食。”
    这第二条消息一播报,百姓也意识到,什么叫战争降临的紧迫感。可他们还是从这番话中听出,那位年青的守备官,不会轻易放弃塔河。
    只是他们都清楚,看来今天休息前,要将家里一些值钱的东西收拾一下。一旦什么时候要转移,也省的来不及收拾东西,把这点家底都留给老毛子。
    就在很多百姓觉得,今天似乎听到都是不好的消息时。孙亭光又道:“接下来是第三条消息,基地又有一批新兵完成训练,正式下放部队,加入安民旅的正规军中。
    伴随着新兵不断的加入,安民旅的正规军,人数已经接受万余人。我们的部队,同样拥有精锐的战士,先进的火炮。有这些部队在,我们的根据地将稳如泰山。
    为了保证塔河的安全,明天将有一支五百人的队伍,从漠河方面开赴塔河。这样一来,我们塔河的安全,将更加有保障,乡亲们暂时也可放心住下来。”
    这第三条消息,确实让不少百姓,觉得提起的心稍稍放下了许多。毕竟,在这个时候,部队越多越安全。只有部队实力强大,老毛子才无法攻进塔河镇来。
    随着孙亭光宣读完前三条消息,又道:“下面说的一件事情,新搬迁来的百姓都注意了。刘旅长已经下令,修建塔河与呼玛接壤的官道。
    只要家里有青壮的,明天可到镇公所报名。至于工钱,跟前次修路的价钱一些。如果不要钱,也可兑换成粮食。这是刘旅长的善心,乡亲们可不要忘记啊!”
    都这个时候,刘兴华还想着修路,在很多百姓看来完全是浪费粮食跟精力。可对很多搬迁到这里的百姓而言,有事做意味着就有饭吃。
    一个五口之家,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工。每天便能保证,一家人吃上饭。那怕不是吃的很饱,至少也不会挨饿。如果有两人去做工,那吃饱饭完全没问题。
    很多新搬迁来的移民,都会选择让家中的年青人,去参加军营的新兵审查。只要通过了,那意味着每月都有粮食可领。甚至家里急需粮食的,还能提前预支粮食。
    这样一来,很多家有父子的。一般都是父亲,去增加修路队赚取粮食。儿子则选择去参军,保证一家人,能在这种乱世活下来,不至于挨饿。
    只有能活下来,又能吃上饱饭。这些本身就为避开战祸而来的百姓,又怎么可能不支持刘兴华对管辖的统治呢?可这种统治,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当后盾。
    好在随着漠河,已经被纳入刘兴华最稳固的根据地。大批荒废的粮田,都被移民们开垦出来。那怕每年种植粮食的时间不长,根据地也能出产不少粮食。
    而参加不少体力劳动的妇女们,也能参加镇上的一些作坊,帮忙军队制作军装跟布鞋等事情。甚至连进入老龄的妇女,也能领些鸡仔猪仔回来养,等养大了换些粮或钱。
    总之,对搬迁到这里的百姓而言。这里真如他们听到的传闻一样,只要你肯努力工作,根本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人人都能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
    甚至令很多移民感动的是,在塔河跟漠河每处移民点,都有专门收纳孩子的学堂。这些孩子,根据年龄不同,都被分到了学堂之内上课。
    没了孩子的担心,这些移民都很希望,这种他们渴望许久的生活能延续下去。而他们同样知道,这一切都是刘兴华给予的。刘兴华的统治越稳固,他们生活则越稳定。
    在这种人人都渴望用心,帮着根据地做贡献的气氛下。越来越多受战争影响的流民,开始涌入这块不毛之地。而刘兴华,也慢慢扩大着在漠河与塔河附近的影响力。
    只要在管辖区生活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须登记入册。至于那些胡子,要么接受招安,进入部队或收缴武器重新做回百姓。不然,一律都被枪毙以示警告。
    随着流民跟移民的涌入,刘兴华储备在各地的粮食,也在每天减少当中。好在刘兴华清楚,以他从关外盗取来的粮食,养活这些百姓一两年,都不是问题。
    这年头,百姓对于粮食要求没什么挑剔。只要能吃的,他们都会视若珍宝珍惜。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刘兴华也有一种责任感。要守好这方百姓的天空!
    在根据地民政进展顺利之时,刘兴华将所有精力,放在提升部队作战能力上。只要完成新兵集训的部队,都被下放在下面的部队,大量精良武器同样被装备部队。
    为了保证部队,拥有超越老毛子的火力配置。刘兴华统领下的连队,大多都拥有十支左右的班用机枪,一个大小口径的迫击*炮排。营级部队,更是配备有野战炮排。
    这样的火力配置,对上如今的老毛子,可以说完全占据优势。而刘兴华相信,只要让部队,接受几次实战场洗礼。这些新兵,也会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
    而几支老部队,配备的武器更加精良。甚至在清风山炮兵团里,刘兴华将几门150口径的榴弹炮也拖出来装备炮兵。这种解放战争时的老古董,放这个时代,可谓无坚不催的神兵利器啊!(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凤翔的最后一击
    当瑗珲再次被沙俄大军团团包围之时,被沿路阻击的另一路沙俄大军,同样出现在哈尔滨城外。望着城头为数不多的清军,进攻的沙俄大军反倒有些犹豫。
    这次沙俄发动侵吞东北的战争,吉林跟盛京两地进展顺利。唯有黑龙江进展缓慢,进攻的沙俄部队,几乎是以非常惨重的代价,沿路收复黑龙江的战略重地。
    此刻抵达哈尔滨城外,沙俄大军同样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因为他们清楚,拿下哈尔滨意味着,他们这条战线完成了最后一击。而庆祺统领的部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城里。
    那怕沙俄派出几批说客,试图说服寿山下令部队放弃抵抗。可得到的结果,这些说客要么被驱逐出境,要么就是有去无回。这种坚决,让沙俄将领同样恨的咬牙切齿。
    尽管知道,寿山手下的部队人数已然不多。可这种坚决抵抗,无疑是沙俄部队最不想看到的。有抵抗,意味着有战争,有战争便意味着有伤亡。
    在很多沙俄统治者看来,他们挑选了一个最佳发动战争的时机。如果能抢在,其它各国抗议前,完成对东北的实质占领,相信这块富饶之地便属于他们。
    黑龙江全境不利的战事,丝毫没有影响远在漠河的刘兴华。将金矿场机械设备全部转移的刘兴华,命令部队实施了破坏性的爆炸,将所有开采矿洞炸塌。
    甚至在沙俄人没反应过来前,打劫了所有漠河境内的沙俄矿主。有劣迹的矿主。直接被枪毙以示警告。原本繁华的矿场一线,变成清风山守备营的防区。
    有些不适合加入部队的矿工,刘兴华将他们编为工兵。专门从事修筑防御工事的部队。提供他们正常的生活保障之外,也根据他们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军饷。
    这样一来,许多原本觉得没了活路的矿工,似乎很喜欢这种工作。慢慢的,沿着金矿场与沙俄接壤的地区,修建起一座座坚固的防守要塞跟防御阵地。
    金矿场这边,做为与沙俄接壤的战略要地。刘兴华在此的投入自然也是巨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