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359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59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说得不清不楚,成克赏不相信。
  但仅一会,石门寨方向又分出大部宋军掩杀过来。不但这支宋军杀来,也有一些逃跑的西夏战士卷了过来,听到石门川野利部大败,再看到石门川宋军恶狠狠的扑过来,成克赏部下三军丧气。成克赏看到不妙,也下令撤退。
  撤退是好听的说法,意思就是快逃吧。
  不敢从石门峡走,也走不通,有宋军挡在前面,插向西北,从没烟前峡逃向没烟峡,狄青率领骑兵继续追击,一直逃到没烟峡里,老种与杨文广又调过头杀过来。堵杀了两三个时辰,宋朝大部步军再次赶上,成克赏只好强行杀出重围,逃向天都山。
  两军会合,成克赏大营下面没有火药,但比野利遇乞好不到哪里去,也只带回来六千余人,其余的人,天知道此时他们在哪里?
  两人于天都山,坐在哪里象呆子一样。
  七万多军马,不但是七万多人,为了此战,西夏几乎榨干最后一份潜力,这才筹备了大量粮草。取得的是这个结果。可想而知,一旦陛下占领府麟路,率军回来会是什么表情。
  还在做梦呢,占领府麟路。元昊那边好不到哪里去!
  恶梦还没有结束,大批的宋军过来,再次扫荡百姓,将百姓往宋境转移。
  这就是郑朗的民族政策。
  以前宋朝杀俘,李元昊用汉人做撞令郎,这种政策皆是错误的。
  西夏人是可恨,但百姓只是百姓,民族政策得当,他们同样也能忠于宋朝。中原人只要李元昊出得起重金,照样有张元这些残渣。这个政策必须恩威得当,该杀时不能手软,该抚时也要仁爱。
  包括上一战被抓获的战俘,不会将他们释放回去,全部安置在后方,陆续打散,变兵为民,甚至给了他们一些农具,一些牛羊,与过冬的衣服衣被,让他们来年种植养牧。
  又让他们选出一些代表,潜回西夏境内,对他们家人带口信,让他们家人或者族人亲戚转移过来。至少在宋朝生活不会象在西夏那么苦。
  因此有的部族不但不排斥,反而主动配合。
  效果以后还会放大,甚至不亚于一场大捷。
  反正马上出来许多屯田,需要百姓耕种。仅是泾原路自己屯田,就有四五千顷,还有三白渠一旦施工,又会多出三万余顷耕地。足以安顿五万户百姓!无论郑朗用什么手段,也掳不来五万户百姓。
  看着天都山就要真正变成无人区,野利遇乞坐不住,出动军队挑战,可数战皆不利。
  但恶梦远没有结束。
  ……
  石川寨留下一两千宋军,打扫战场,抓获战俘,还有马匹。
  这是此战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押着战俘,郑朗来到三营川,到了傍晚,战事还没有结束,但主要的战斗全部结束。
  下面到了全面反攻时刻。
  郑朗先写了一封奏折给朝廷,报告此战经过。
  前后击毙两万五千余人,抓获近一万八千名战俘。结果不止这些,还有逃向山林被冻死的,或者陆续抓获的,会将这一战绩陆续放大。
  然后说诸将功劳。
  再写其他人功劳,赵祯有功,没有伟大皇帝的淳厚仁爱与英明,将士不会如此浴血奋战,就不会取得这场大捷。陛下,你乃是汉高祖也。
  刘邦就是一个小混混,不能文不能武,不懂书不精乐,可是会用人,为人仁爱平和,这才是他取得天下的关健。赵祯除了一手飞白体外,好象也是一无是处,文不成,武不就,那个诗写得同样惨不忍睹。但不得不承认他只会一样东西,做皇帝,皇帝做得好。
  虽遭西夏人羞侮,也不能全部怪他,他不是败给元昊的,而是败给他的大伯、爷爷与父亲,宋朝的祖宗家法!
  与刘邦相比,赵祯仁爱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可缺少刘邦的那种挥宏。一个好皇帝,不是一个雄主。
  然后说吕夷简、章得象等人的功劳,诸位大佬,你们就是萧何,没有你们在后方的筹备,战了三年,那来这么多物资。
  再夸诸将,老种是张良,没有老种的谋划,不会取得这场大捷。狄青是韩信,没有狄青的谋划,亲自上阵杀敌,也不会取得这场大捷。
  还有其他各位大臣的功劳,后方张方平、滕宗谅等人的筹备,韩琦与范仲淹的协助,都有功。至于郑朗自己,俺们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陈平吧。
  韩琦看着他写奏折,看到这里,满额头是黑线。
  但郑朗的做法很英明。
  两战立的功劳很大,没有到功高震主地步,但会让许多人眼红。马上富弼出使契丹,立下一些功劳,还有人打小报告,幸好赵祯袒护下来,否则富弼将会很悲催。
  赵祯不是那种推磨杀驴的主,自己又是一个文臣,没有那么多忌讳,可也没必要招人眼红。
  花花轿子大家抬,何乐而不为?
  自己说自己功劳小,别人会当真?二十四岁的枢密副使,难道想做二十五岁的宰相?做完后又做什么?赵祯,你屁股下的椅子让给我吧!
  事实说的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功劳,自己仅是夸张了那么一点点儿。
  还有马。
  剿获的战马,以及强行迁来各部族里的战马,这一战过后,将会使泾原路增加四万匹以上的战马,一大半没有受伤,可以拉上战场。泾原路有能力组织这么多骑兵么?就是有能力,上哪里找那么多牧场饲养。
  仅是这一战的,上一次战役马匹就足够泾原路消化。但其他三路皆缺少战马,因此赵祯去年下诏,陕西各地必须将所有马匹交出来,以备国家需用。不仅耽搁民用,也耽搁了耕地。
  于是郑朗请求,将这些战马根据情况调向其他三路。民间的战马发回,包括此战中受伤的马匹,老弱的马匹,一些母马,全部充入内陆,当作耕马使用。
  郑朗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汉朝时缺少牲畜,唐朝时还是缺少牲畜,到了宋朝更缺少牲畜。从江南到关中,一路走来,依然看到许多人在拉犁,而不是马与牛拉犁耕地。
  最后又说了一件事,虽然后面还有安排,但战事快结束了,一旦大军到达韦州与鸣沙城下,元昊必然从府麟路撤军回来。
  太子如何处理,请诸位大佬发发好心,给我一个回话。
  郑朗真的不能急。
  非要等元昊征集西夏国内所有军队,象梁氏那样,疯狂的讨伐宋朝一路,这些大佬才肯给回话!
  奏折写好,用快马送向京城,郑朗又调动军队,派了一部分人去天都山堵野利遇乞去,大部徐徐向萧关驶去。这将是宋军真正意义上出兵西夏境内,狄青上次不算,那就象土匪一样,悄悄潜入天都山,放了一把火,杀了一些人,再匆匆忙忙跑回来。这次才是正规军队。
  天真的冷下来,风声似妇人的号哭,呜咽凄厉,然而宋军一路北上,旌旗招展,笑语喧哗。
  这一上,元昊最大的危机也随之到来,或者郑朗与泾原路最大的危机到来。


 三百八十三章 帅才

  赵祯与群臣等到傍晚,正准备散朝,郑朗急奏送到京城。
  大捷啊,群臣欢喜似狂,这一战打得有多辛苦,不仅在前线,实际牺牲的将士并不多,刘平不到一万人,任福一万几千人,其他的零碎有一万几千人牺牲。
  对于一个人口近亿,一百多万军队的国度来说,这点牺牲是在可以忍受范围之内。
  苦是的后方,郑朗说萧何之功,那是让功,夸大,但为了筹备西北物资粮饷,几乎所有大臣绞尽脑汁。
  然而没有一点儿亮色,让人如何不灰心丧气?
  奏折里还说了山遇的事,但字里行间也看出郑朗用意,前事已往,当为后鉴。郑朗奏折里的八个字。前事过去就算啦,但后面要引以为警戒。商榷是利器,也不能再一昧苟且偷安求和。若不是上下都抱着这种心态,郭劝又怎么做下这种呆得不再呆的操蛋事?
  郑朗还是感到很可惜的,说山遇的冤枉,对我朝赤胆忠心,韩周枷押千里,一路呼号,愁云惨结,其冤令天地阴晦。
  赵祯读到此,不能言。
  郑朗说得很公平,郭劝李渭是罪盔祸首,自己与诸相心态也不好,否则不会发生这种事。于是下诏追封山遇惟亮为褒国公,宋朝制度封死不封活。死人可以封王,但活人想封却是很难。
  一家都死了,封什么国公也没有作用。
  不过郑朗提及此事,使赵祯又想到一个人,韩周。怎么两次事件中,皆有这个人物出现?什么来历,这小子。不管了,下诏将韩周贬放到琼州,不但下了岭南,还下了海南。
  郑朗主要说的是商榷与苟和,这可以慢慢来,打到现在,花了那么大人力物力,却被一个小小的西夏玩得滴溜溜的转,终于听到大捷的消息,赵祯又下诏:“传诏天下。”
  让老百姓也听听,咱们宋朝打了胜仗。最后问:“诸卿,西夏太子如何安排?”
  还是没有人答话。
  赵祯无奈,看着晏殊。你是西府的大佬,西府主管军务,你得发一下话。
  晏殊很苦逼,让他对着月亮,坐在水榭凉台上,看着小花,喝着小酒,吟几首悠雅散淡隽永的小令,天下无几人能及。但军事方面,晏殊懂什么?问他,还不如问葛怀敏。正因为不懂,所以一个个以为葛怀敏是宋朝的战神,第二个曹玮。
  扫了一下诸人,迟疑地说:“要么等郑朗这一战结束,看战果如何再议?”
  赵祯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准议。
  只过了两天,郑朗第一封奏折终于慢悠悠地来到京城。
  这份奏折说了军事安排,来龙去脉。
  原来自从听到斥候禀报说有可能元昊会侵犯府麟路,泾原路诸臣就开始在商议此战。
  几位宰相看了奏折的日期很无语,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用慢奏入京?难道是故意的?但郑朗能用急奏么,一是会影响府麟路战役,二让这些宰相商议,还不知道等到那一天自己才能得到回话,说不定吵吵闹闹,自己未等到结果,情报却送到元昊的案头。
  再说,不是有一个内侍李征元在自己身侧。
  这是郑朗主动给自己找挡箭牌。至于太监,现在四路的几个大佬,无论庞籍,或者是范仲淹、韩琦与郑朗,谁个将太监放在眼中。就是有王侁那样的人物来到缘边四路,也会活活让这四个人虐死。
  但也知道前面奏折上为什么郑朗说捉住太子是意外,计划做了更动由来。
  看到这里,几位大佬皆是啼笑皆非。
  往下看去,脸色都变了。
  说了市易的事,不但说市易的种种弊益,还说了桑弘羊的均输法,不要将它当成老虎,那是汉武帝见到国家财政困乏,暂时使用的救急敛财之法。是救急之策,实际这次改革为什么史上不说它是变法与革新,正是因为性质是救急之故。与现在宋朝为了支持财政,加重商税,强征大户性质一样,救急的。一旦危机渡过,这些法令将会全部罢废。何来猛如虎之言?
  缘边的市易一样,一旦和平,商路重新通达,市易必须废除。
  屯田也是一理,屯田不能抱着敛财思想,它的宗旨应当是为陕西出产粮食,陕西有了足够的粮食,比敛一些地租还值得。所以屯上几年,当地蕃户熟悉耕种后,全部交给蕃户,再教他们读汉家的书,写汉家的字,十几年下来,会全部同化,成为宋朝的真正子民。此乃一箭双雕之策。
  写得很详细,几个大佬看后皆无话可说。
  这是要辨的,不然在杨偕蛊惑下,朝堂里一直有人对市易与经费的去向有异议,直到大捷传来,所有声音才压了下去。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不翻出来秋后算账。
  又是契股与三白渠,契股有人也在动心思,可不知道卖了值不值得。郑朗在这里再次清楚写了必须要卖,对国营的郑朗很怀疑,也不相信。必须让私人保持一半契股,平安监才能有活力。要卖,但要卖一个好价钱,不能黄金当作大白菜卖掉。三白渠也必须上,这一战会持续很长时间,便是和,以后陕西也要留下大量军队,粮食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国家财政吃不消。
  到这里很正常,谈的是国事,郑朗也有资格谈论这些国家大事。
  下面便不对了,对杨偕发起猛烈的进攻。
  没有郑朗提议,朝堂上也开始有人对杨偕产生怀疑,府麟路打到这份上,为什么太原一直不发兵。高继宣回到太原后,朝廷立即用高继宣替换了杨偕。
  第二年高继宣病死,朝廷无人可用,再次让杨偕为河东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依然无人识破。杨偕又提出六件事,一、不准中人干预军事;二、迁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精减多余的军兵;五、招募武士;六、专捕援。并且说能用臣言则受命,否则就不领命。还要放弃府麟路,朝廷不同意,杨偕不停上书,于是罢知邢州。但他又说当面禀报军事,用这个借口留在京城。元昊看到西夏国力吃不消,乞和但不愿称臣,杨偕又说朝廷连年征战,国力日衰,应暂时答应元昊的请求。
  西夏可以独立,元昊可以背叛宋朝自称陛下。
  这次使君子党们也识破他的真面目,包括王素、欧阳修、蔡襄等人纷纷上书弹劾,杨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不忍加戳,请将他调出,不宜留在京城。赵祯将他调出,杨偕继续哼哼唧唧,不愿意离开。赵祯无奈,只好将欧阳修等人的奏折拿出来给他看,你自己解释。
  然而赵祯有一种严重的自虐心态,大臣越是胡说八道,他认为这人果敢能言,杨偕也属于这一类型,对杨偕始终不恶。
  郑朗对此不是很排斥,上有所爱,下有所投,这也能证明一个君王的贤明,朝堂上喜欢胡说八道的人绝不是杨偕一个。但不能将整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奏折上不说国家,而是皇帝。于是有了一句,君子,君王乃子也。不是孔夫子所说的那种君子,而是皇帝的老爸!
  后面是一叠刘真记录的战况,只到第一次麟州围解之时,但能看府麟路的危机,元昊亲征,十几万大万,能不危险么?
  几个大佬不敢怠慢,吕夷简脸上一本正经,实际心中笑开了花。骂得好啊,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