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8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四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上)

  郑朗的妈妈多,舅舅更多,仅是大娘家就是三个舅舅。
  大舅听完了大妹话后,沉思了一下,说道:“嗯,能改过来就好。”
  他可不相信是郑朗查出来的账,认为有可能是郑州城中那一个高人帮了忙,毕竟妹夫以前还有一些人脉存在。不过郑朗此次表现得很得体,特别是处理时,围三阙一,很理智的做法。
  只是未必是郑朗想出来的。
  大娘将半个桃符放下来,道:“大哥,是朗儿写的,说你一定会喜欢。”
  “哦,让我看看,”眼睛盯在上面看,怀疑的问:“这个字是朗儿写的?”
  “是啊,大哥。”
  “朗儿能写出这个字?”
  米体勉强能写出两份的味道,离大家行列十分遥远,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写出这个字,十分不易。可惜他学问还浅了些,若是晏殊在此,就能发觉这种书体的新意,才是最可贵的。
  只是感觉很好,又道:“你亲眼看到是他写的?”
  “是啊,这几个月,他就在看书练字。”
  “看来他真改正了。”很不错的,只比自己差那一点,然后又看联句,这小子啥意思,想反过来考我了?写得马马虎虎,不算是好对句,只有一个回字用得可以,用归字太俗,用了回字,正好将燕子似来未来的时间写了出来,颇有韵味。
  就凭这对句,想难倒我?
  喝道:“拿桃符过来。”
  仆役拿来差不多大小的桃符,大舅很有自信的泼墨写了一行大字:清池惜翠叶,数团花红将似来。
  看看,还是我的好啊,最后一个来字,而不是开字,不但掐中了时间,还将花从苞放到盛开那种动态也写了出来。可再一看,不对啊,就是不对。什么绝联的,到了明朝后,才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唐宋,考究的人不是很多。然而那个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放在哪里,多扎人眼了。
  终于看了出来,喝道:“将我写的桃符拿下去?”
  唬一下大妹还可以的,但往外一挂,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大哥,怎么啦?”
  “这小子贼坏。”想了一会儿,搜肠刮肚,没想出答案,五行偏旁的字很多,可不能强镶上去,要能组合成一句话,还要符合春词的气息,并且要对上上句。上哪儿找去?
  “以前他是不好,可现在变得很乖。”
  “你别说话,让我再想一想。”
  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出来,心里面说道,这小子大约是以前我训了他几句,从哪里弄来的怪句,为难我呢。道:“大妹,我们一道去你家。”
  难得看到古怪的对句,想不出下句,心里面痒痒。
  两人到了郑家。
  郑朗正在写字,写经义上的字,不但是练字,也在学知识,学习嘛,无非就是多看、多写、多想。大舅手一招,道:“小子,过来。”
  舅舅不少,最有权威的还是这个大舅。郑朗走了过去,亲切地喊了一句:“舅父好。”
  “好什么好啊,我问你,这句春词从哪儿弄来的?”
  “是我想的。”
  “你都有这能耐了?”
  “有什么不对吗?”肚子里还真记得许多绝联,但这句对联,还真是他想出来的,如假包换。
  淡定。
  自然。就象做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大舅很晕,噎住了。过了好一会儿说:“那下句呢?”
  “我没有想出来,大舅才气好,对出下句一定手到擒来。”
  “……”
  “要么,大舅,侄儿再来一个难度高的,烟锁池塘柳。”
  还来啊?
  “不过,这对大舅来说,恐怕难度还是低了些,要么侄儿将它变上一变,烟沿檐烟燕眼,燕厌烟,烟锁池塘柳,这一句对,才能考出大舅的真实水平。”郑朗贼兮兮的笑道。
  大舅可不会上他的当,作色说道:“你小子是有意为难我,是不?”
  “大舅,请听我说,马上就到新年了,大舅会不会拜一个亲,访一个友,与三两雅骚之士,谈得诗,作几首诗余,以赋雅兴。到时候,将这三个联句拿出来,啧啧,大舅啊,你将会万众瞩目啊。要么,大舅,侄儿再送你一个难句,山石成岩,岩上古木枯,枯木此木柴,柴因火生烟。”
  “这个似乎好对。”
  “那是当然,对于舅舅来说,那一句对句能将舅舅难倒的?”
  但真那么好对?
  思考了大半天,什么头绪也想不出来。再次作色道:“你小子,是诚心想为难我吗。”
  “既然舅舅都对不出了,还能有什么人能对得出的?这四句对句,会不会让舅舅扬名立腕?”
  “你这小子,”作势要打。不是真打,能在这上面用功,怎比原来声色犬马好,心中暗暗替大妹喜欢。
  “舅舅啊,侄儿这么报答你,你是不是要帮我家一个小忙?”
  这才是郑朗的用意。
  大娘提出来,她娘家张家肯定会帮助的,但一个有心帮助,与一个无心帮助,结果会是两样。想要张家帮助,自己必须拿出一些东西出来,让张家看一看,郑家并不会垮下,这样张家才会出力相助。
  店里面的事,燃眉之急了,就象汉唐的一些皇帝,借用了外戚的力量,那也是没有办法,外有权臣,内有强宦,做一个傀儡皇帝,最后都能莫明其妙死去。于其这样,不如借助外戚之力,博上一把,尽管会引起更不好的后果。自家人丁单薄,族中有一些大人物,能不能借用?几个主事的都敢贪墨,将郑家的那几个大人物引来,会不会成为驱虎逐狼?只好从几个母亲的娘家着手。六娘娘家在相州,七娘娘家在舒州。其他几个娘娘的家都在郑州附近,然而二娘三娘四娘五娘的娘家都是中贫农家庭,帮不上忙,能帮上忙的只有大娘的娘家。
  做了一把秀,也是给张家人一些信心。
  大舅哭笑不得的离开,但满脸堆起了笑容。
  ……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其实日子过得很安静,看书写字,对郑朗来说,本身就不是很排斥。若没有科考逼迫下。
  拿起了一个定白瓷茶壶,忽然怀念起以前手中经常捧着的那个紫砂壶。紫砂壶大约有的,只是宋朝时,还没有名匠,更没有名壶。
  家中与江南一些客商有来往,托他们带一些紫泥、红泥来,不是很大的难题,若是遇到罕见的绿泥,那更妙了。只是……
  绘画啊,绘画是刻丝的必备,想做好的紫砂壶,也要有绘画的功底。
  难道真要练习绘画。
  这个想法缠绕了他一天都没有心思看下去书,最后还是决定了。学一学吧。
  此决定,让他在雅骚上,又更进了一步。
  PS:十一更求收藏与推荐。


 第十五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中)

  正月初十,也是宋朝的大节日,立春节。老百姓卖泥做的春牛,有时饰有百戏、人物,大者如猫,相互馈赠。还有食春盘、春卷,大内出春盘,以赐近臣。民间也互相馈赠春盘,相互交好往来。
  但初九,同样很热闹。
  鞭春牛。
  开封府牵一牛进入皇宫,皇上,或者掌权的太后,象征性的抽三次鞭子,春天来了,要干活了。这个,能看到的人,不多。各府才是真正热闹。选一头牛,官僚鞭打春牛。乡下里,是长老鞭牛。然后端上来可供食用的“土牛”,真牛在宋朝同样不能随意宰杀。大多数用猪肉,或者其他肉类,和以面粉代替,捍成牛状,放在笼里蒸熟。
  举行一些仪式后,这个土牛分食于百姓,因为民间传闻,得牛肉者,其家宜蚕。蚕桑对宋代人意味着什么,那是第二饭碗。于是庶民杂沓如堵,倾刻间分裂都尽。有的时候,因为争抢的人多,都能因为践踏而受伤。
  每到这时候,是各府官员既高兴又担心的时刻。
  高兴的是难得百姓乐一乐,百姓一乐,政绩就有了。担心就怕践踏出事情,那不是喜事了,有可能连累着自己的乌纱帽。朝中那群言官们,什么事不做,就专门替自己这些人挑刺儿。害得许多官员宁肯不作为,都不愿生出事端。
  崔有节看到“牛肉”抢光了,也没有出现问题,这才抹了一把汗。
  回到家中。
  不是买来的房屋,是租借的。宋朝的官员经常性调动,有的官员索性就住进客栈。但崔家家世尚好,再加上俸禄,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除非想做冯拯。
  这个人很意思,工部尚书,五鬼之一林特有些公事想找他聊一聊,不见。林特转念一想,这是公事,那有私办的,自己不是找抽吗?于是去政事堂找冯拯,还是不见,带了一句话,公事何不达朝廷。你小子那些小心眼,当真我不知道?别动歪主意。
  多好的一个大臣!可一件事让大家终于不耻了,生病,**里的老太太派人探望,看到家中又穷又陋,连盖的被子都是百姓用的葛被。老太太身在富贵乡,糊涂了,拨了五千金,锦锈做的卧具、屏风等物,送到他府上。
  郑朗小算盘算了三天三夜,刘掌柜四人精心设计了四年,也不过六七千缗钱,装了一下子,就得了近六万缗的横财。但一个堂堂的宋朝宰相,当真穷到这份上了?
  装得太过头了。
  崔有节不屑为之!
  府邸虽是租来的,面积却不小,有三排三进的房屋,前面是天井,后面是一个小花园。环境十分雅约。就连在这个还有些寒冷的时季,花园里依然有三株腊梅,绽放着清傲的风彩。
  妻子走了过来,问道:“官人,你有没有听说郑家的事?”
  “嗯,听说了。”
  他是孟州的父母官,与郑州仅是一河之隔,郑家与自家有亲事,郑家有什么风吹草动,孟州传得比郑州的速度都要快。
  对此,半信半疑。
  在宋朝不担心妖异,那怕一岁的孩童会作诗,那是上天赐福,不是妖怪来临。若是真宗在世时,说不定马上就赏赐什么一官半职。
  可是郑朗以前的斑斑恶迹,让人无法相信。
  对此,说法各异,有人说刘掌柜几人吃了豹子胆,粗心大意,才让郑家找到把柄的。有人说,郑家暗中请了高人相助。至于谈了什么,贪墨了多少数额,没有人说出来,于是都不相信,是郑朗三天时间,将所有账册查出来的。
  崔有节也认同是后面的观点。几个家伙将好好的铺子折腾得亏本了,郑家能不急吗?听说了,没有说。
  “怎么回事?”郑氏有些急,本来就不情愿这门亲事,若是连铺子都折腾垮了,这门亲事要之何用?
  “不要多说,某与此子定了约定,就要遵守,否则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然……”
  “然什么?若是他十七岁考中解试,二十岁考中省试,配我家的小女不行吗?”
  “但那时,娴儿她……”
  “娴儿她就是二十岁,也不会愁嫁不出去!此言以后勿得再说,传出去都能影响我的风评。”
  “是。”
  这件事不急,最关心的是长子。长子考中了解试后,两次省试皆名落孙山。家中三子,二子不学无术,以后只好置一些田产,让他做一个小地主了。三子尚幼,也准备解试科考。
  来到长子的书房,正在写诗。
  看了一眼,大怒道:“写的什么诗!”
  春光新岁野,王社步丰邑。
  遵道得耿路,清庙秉文德。
  登高临深谿,结霄慰营魄。
  我害梁不为,远道思归切。
  听到爹爹的喝骂,郑朗未来的小媳妇托着腮,说道:“爹爹,我看不懂唉。”
  这小子大约想写春天来了,很高兴,遥想当年正是春天时周王迁都洛邑的。所以与几个好友呢,秉程着前人的光泽,遵循着前人的圣德,出去游玩一下。但有几个好友不在,于是登高临渊的,想着他们。什么时候,远方的好友才能回来啊。
  除了第一句外,皆是枯涩的典故。王社步丰邑出自《尚书·召诰》,周王在二月出发,到了丰邑,然后占卜,吉,在此建城。次月,周公也来到这里,十分满意,举行了祭天的郊祭。随后,又举行了社祭,这才真正大兴土木,正式建城。这个典故比较容易理解的,毕竟出自《尚书》里著名的一篇文章。
  可下一句起,越来越冷门了。
  遵道得耿路,居然出自《楚辞》,彼尧舜之联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尧舜是多少耿直光明啊,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就算这句能记住,再下一句,又跳起走了,到了《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庄严清静的宗庙啊,助祭的公卿气相显耀。济济一堂的官吏,秉承着文王的圣德。
  这个能记住,下面的能立即想出来,算你好本事了。居然跳到了《荀子》,是劝学里一句,故不登山高,不知天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厚也。不登上高山的山顶,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所以这一句,又能模棱两可的解释为,我出去了,登上了高山,亲临了深渊,想起了几个远方朋友美好的品德。
  还是能解释通的。
  但小子下一句又跳到谢灵运写的《石门新营所在,四面高山,迴溪石濑,茂林修竹》这首古诗上面。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这个营魂,是作者的反思,也是对好友的遥念。
  若说有人记忆力就象电脑一样,说不定这些典故能一一弄清楚,但后面一句呢!
  这是出自古乐府《巫山高》,很冷门的一首乐府,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歇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沽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我想回去,可有很多困难,回不去。只好在他乡思念着故乡,怎么办呢?
  让这子小用比喻不能与朋友见面的。
  这样的诗写出来,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就是将度娘请来,若直接进行搜索,肯定同样弄不明白。


 第十六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

  郑朗未来的准舅哥还感到很委屈:“爹爹,我哪里错了?”
  看到没有,我引用了这么多典故,但却将我意思表达出来了。对仗工整,音律优美,用意高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