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282部分

三国第一强兵-第282部分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狰狞而暴怒。
    驾车的从车上跳了下来,用手里的马鞭没头没脑的抽向那些跪在地上乞降的士兵,打得后者哀嚎连连,口中还在大骂:“混账东西,黑了心的东西,叫你们抢粮抢人,叫你们黑了心肝,打死你们,打死你们!”
    推车的倒是没在第一时间打人,而是冲向了被逃兵们扔了满地的刀枪。太史慈见状微微有些警惕,他以为这些人是要攻击自己或者那些打人的,谁想这些人拾起武器后,大多都追向了那些四散而逃的溃卒,神情狰狞,咬牙切齿,像是正在追杀不共戴天的仇人。
    少数几个,则转向了后面被绳子捆成了一串的同伴,一边走,还一边高呼着某个名字或称谓。
    “娘子啊,你在哪儿呢?”
    “妹妹,你没事吧,没事就答我一声啊,我是水生啊,是你哥哥!”
    声音凄厉而悲切,却无法引起相应的共鸣。倒不是他们呼喊的人不在,而是后队已经彻底乱了套了。
    尽管被捆着,可在仇恨的驱使下,人群还是涌向了跪在地上乞降的败卒。一只穿着草鞋的脚奋力踢出,重重的踹在某个溃卒的背心上,将后者踹了个嘴啃泥,随即,无数只脚踏了上去,没头没脑的踩着,踹着,将那溃卒的惨叫和求饶声一并踩入泥土之中。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也有人拼命挣扎着,叫喊着,试图挣脱身上的绳索,离开大队,回到镇上去。挣扎的最厉害的是一名中年人,他头上脸上都是血,连表情都看不太清楚,可从他拼命挣扎的动作中,却能很清楚的看出他的想法。
    因为一直在挣扎,他的手腕上已经渗出了血,可粗糙的麻绳却丝毫都没有松动的意思,牢牢的束缚着他,让他只能随着汹涌的人潮来回涌动,任由泪水和血水混在一处。
    一个年轻人拿着利刃,大声叫喊着冲向了他,于是,那中年人眼中闪出了亮色。这两人是认识的,一边互相叫着,一边相互靠近。
    年轻人用利刃割断了绳索,中年人看也不看自己身上,手上的伤势,劈手夺过刀子,旋风般的转身,冲向了队列尾端。
    相似的场景重复着,这次被解救的是一个妇人。
    两人互相搀扶着,蹒跚着,却努力挣扎的跑向小镇,像是那里有什么牵肠挂肚的牵挂一般。那个年轻人跟在后面,想要伸手去扶,却又不知怎地,讪讪的缩回了手,嘴里念念叨叨的像是在说些什么,声音却湮灭在了震天般的怒骂和哭喊声中。
    太史慈呆呆的看着,凛冽的杀气,已经消失无踪。
    在他身后,气势汹汹的骑兵们纷纷拉停了战马,脸上的表情,和他们的主将一般无二。
    太史慈喃喃问道:“老裴,十一,这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只有三百骑兵,但王羽还是指派给了太史慈两名副将。
    裴元绍这个副将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他既不懂骑战,在军中也没有威望,更多的倒是像个向导。种种原因,青州的大将不算少,但副将级别的将领却不多,秦风要统带剩余的骑兵,不能随行,王羽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李十一这个嫡系了。
    三将的权责也很清晰,裴元绍负责带路,李十一负责侦查,太史慈负责作战,有意外情况发生,就三人一起商量。
    “好像是……拉壮丁吧?”裴元绍向小镇方向看了一眼,木然答道……
    太史慈阅历虽广,但他所处的环境到底还是相对安稳得多,青州的乱局,是被天灾诱发的,在人祸方面,他却没多少认识。
    而裴元绍则是相反,冀、兖、豫三州的黄巾,基本上都是被**和权贵逼得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的,所以,虽然眼前的景象相当震撼,可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准确的道出了真相。
    本意是劫杀粮队,谁想到却变成了解救壮丁,太史慈冲锋陷阵那是很擅长的,可应付这种场面,他就没啥心得了,只能将责任推诿给两名副将:“十一,你去问问到底怎么回事,老裴,你应该比较擅长应付这个场面吧?你也去安抚一下?”
    “喏!”太史慈对裴元绍的评价未免有些直白,但裴元绍却也不在意,他大半的心思已经放在了百姓们身上,出身黄巾的他,的确是最擅长应付这种场面的人,因为他感同身受。
    李十一却是迟疑了片刻,这才翻身下马。
    太史慈有些奇怪,对方虽然是主公的嫡系,但为人谦和,对自身定位很准,从未有恃宠而骄的心思,是一等一的副手人选,这又不是什么很难的任务,他为何迟疑?
    看出了太史慈的疑惑,李十一指着被打得满地打滚的那些败兵解释道:“子义将军,这些兵都是河内口音,不是冀州人!”
    一涉及军事,太史慈的反应就很快了:“是张杨的人马?”
    李十一点点头,正要回答,冷不防有个败兵听到了他的说话,直往这个方向扑了过来:“十一兄弟,是你吗?真的是你吗!我是李响啊,你三叔公的侄孙,咱们是兄弟啊!十一兄弟,救命,救命啊!”
    开始是惊喜,然后是谄媚,最后转为凄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李响也算是个人才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居然顶着追杀,变化了三种语气,表达出了这么多讯息,若非生死之际的爆发力,也只能说是与生俱来的口才了。
    骑兵们本待阻拦,可听到这人自报家门,又停了手,看向李校尉,而李十一微微一怔后,也认出了对方:“是三叔公家的八哥?”
    “对,是我,就是我,我是你八哥啊!快,别叫他们再打我了,再打就出人命了。”李响大喜,一边拼命跑,一边叫道:“你们别都打了,听到没有,这位李将军是我从弟,还打?再打,我兄弟就不客气了!”
    后面那句话是对追打他的百姓说的,狐假虎威的,倒是颇有震慑力。
    其他溃兵也都在反抗,可失去了压人的身份和队伍,在愤怒的百姓面前,他们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别说这些武艺平平的溃卒,在百姓的暴怒面前,就算是太史慈这样的悍将,也起不到足够的压制或震慑的作用。
    自古以来,最能震慑民心的,不是个人的武勇带来的暴力,而是披着官衣,打着正义旗号的朝廷或其代表。
    只要有了这层身份,百姓的反抗就会被轻易压制,如果没有,想真正压服一个镇子上的几百户人家,就算是太史慈这样的猛人,也得一口气来上十几个,才能产生相似的震慑力。
    青州铁骑出现后,先前的施暴者已经失去了这层光环,所以,别说他们刚刚被打得丢盔卸甲,就算不是,他们在百姓的愤怒面前,也只有屁滚尿流的份儿。
    同样的,当李响跟李十一攀上亲戚之后,震慑力再次发挥了作用,追打李响的几个百姓望了眼李十一身上鲜明的甲胄,被愤怒填满的眼神中,居然有了丝怯意。随即,他们干脆利落的放弃了李响这个目标,转向了其他溃兵。
    说来话长,可这一切发生的速度,不比太史慈冲阵挑杀来的慢,李十一还没来得及答话,就成了既成事实了。
    “就你话多!”他狠狠的瞪了从兄一眼,有些赧然的转向了太史慈:“将军,您看……”
    青州军,可说是当代诸侯中最亲民的一个政权,在青州很少会看到什么人摆官威,连田丰、国渊这种文臣中顶尖的人物,都经常会亲自下田拾掇农活儿,更别提他这个小小的军侯了。
    倒是那个李响很没自觉,被瞪了一眼也不觉得害怕,讨好的笑了笑,便凑到李十一身边了,俨然以亲兄弟自居,搞得李十一愈发火大。
    太史慈倒是不以为意,他冲着裴元绍摆摆手,示意后者该干嘛干嘛,然后转向李十一,随口道:“算了,正好问问他,这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喏。”李十一应诺一声,转过身,劈头质问道:“八哥,当日君侯离开河内时,你不是就回家了,说是你不是不当兵了吗?怎么又跑来这里?”
    “那,那不是咱说的不算吗?张使君说要征兵,难道咱家还能推说不去?再说……再说……”李响说话没那么流利了。
    当初王羽离开河内,转战南阳,手下的河内军就曾经脱离过一部分,后来弃洛阳而返青州,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离开,李响,就是其中的第一批。
    原因很多,不想离开家乡,不想出生入死,最重要的,还是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看好王羽的前程。就算是现在,他依然不觉得王羽能笑到最后,可他自己却落在了他不看好的青州军手上,不得不说,这也是造化弄人了。
    当日分兵前,李十一就劝说过这位从兄,现在看到他的表情,心里更是雪亮一般,一阵厌恶涌上心头,他打断了对方:“好了,不说这些,你只说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李响松了口气,从头讲述起来:“其实……”
    (未完待续)


三六四章 暴政始与末
    李响不过是个什长罢了,这样的军职,也不可能参与什么军事机密。不过,他的讲述和青州军探明的情报结合起来,倒是可以印证一些东西,一些青州军高层一直在怀疑,却无法确认的东西——袁绍的后勤也出现问题了。
    乏粮,这是乱世中永恒的主题,战乱对生产造成巨大的破坏的同时,还加剧了消耗,入不敷出是应有之义。
    而粮草供应,对战争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单就历史上,三国时代的诸多战役中,粮食对战争的影响,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最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战中,曹操突袭了袁绍的粮仓——乌巢,从而奠定了战争的胜利。持续性最强的则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是被张颌破了介亭,战略上有了不得不退的理由之外,其余的几次,几乎每次退兵都是因为乏粮。
    此外,还有吕布和曹操的东郡之争,公孙瓒和袁绍的河北之争,最后失败的,都是后勤供应存在问题,但武力更强势的一方。
    王羽在连战连捷的情况下,采取了回避敌军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同样也是出于田丰的提醒,以及对后勤供应的担忧,同样的原因。
    青州后勤压力大,但冀州就会轻松吗?
    在战火几乎席卷了冀州全境的背景下,虽然冀州仓储丰厚,但从界桥之战开始,先后动员了近二十万军力的袁绍,又岂能一点压力都没有?
    青州方面不确定的,只是袁绍的后勤压力到底有多大而已。
    现在,通过李响的讲述,真相一点点浮出了水面。
    袁军的后勤压力由来已久,而且不是因为冀州的仓储量不足,而是因为袁军的作战重心一直在反复变更。
    河北大战正式开打前,袁绍居于守势。他一方面要做好正面决战的准备,另一方面还要在后方囤积重兵,防备公孙瓒轻骑迂回,横施突袭。所以,当时冀州钱粮除了例行的送往邺城之外,也在向各郡的郡城输送,特别是位于前线的几个郡。
    所以,除了清河、阳平、安平、邺城之外,剩余的几个郡都只留下了最低限度的钱粮储备和兵员。这也是黑山军出兵后,纵横安平、赵国,无人可挡的主要原因。
    兵寡,战力就弱;粮少,动员能力就差,两者结合,自然就只有被人披靡的份儿了。
    界桥获胜后,为了保持攻势,冀州的储备开始重点向清河、安平输送,以保障麹义的五万大军顺利进兵。
    结果,龙凑之战,五万大军灰飞烟灭,作为后备的张颌也先赢后输,招致了联军的权力反扑,丧失了战斗力,只能困守孤城,青幽联军横扫安平、清河两郡。先前的投入全打了水漂,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袁绍的损失惨重至极。
    其后的战局,也是一直保持着跌宕起伏的节奏。
    从最初的苦守,到其后的四面合围,再变成在清渊决战,后来又改成了以清渊为基地,持久作战,最后则演变成了追击战,袁绍的反攻策略一变再变,战略重心和屯粮之所,自然也随之变化。
    而屯粮这种事,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几项策略当中的战略重心都不一样,屯粮之地自然也不尽相同。袁绍之所以在清渊没有找到战机后,就将策略改成了相持作战,除了颜良败亡的打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粮草供应上出现了困难。
    在冷兵器时代,很少有人有意愿和能力发动远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草在运输途中的损耗。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就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若单靠民夫背,一人背六斗,也就是差不多六十到八十斤的粮食,民夫每天吃两斗,顶多也只能走上三十六天。假设运粮队一天能走上三十里地,粮尽之时,差不多正好一千里。千里馈粮,到了终点,也就剩个袋底儿了。
    用车马装载效率当然会高很多,不过损耗同样少不了,牛马牲畜吃的可比人多。再考虑到疾病和意外因素造成的减员等影响,以及天气变化对行程的延误,以及民夫运粮抵达后,还要返回,粮食运输对诸侯们来说,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袁绍虽然很富,却也架不住他这么折腾,除了邺城之外,他的战略重心一变再变,屯粮之所换来换去,但是路上民夫的消耗,就相当惊人了。
    此外,从张燕出兵开始,冀州境内的治安一下就变得糟糕了很多,运粮还得加派兵马护送,这再次加重了袁绍的负担。
    最后,袁绍不但兵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客军。
    除了刘岱没过河与袁军会师,是只带干粮之外,其余的几路盟军,都是只带嘴来的。光吃还不算,通常来说,客军在异地作战,为了保持士气,避免士卒因思乡等原因士气低落,时不时的就得打赏,甚至要发双倍的军饷,这笔钱,袁绍自然也责无旁贷。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王羽先后击退刘岱和曹操,大振声威之余,也给冀州削减了一部分后勤压力,足足少了五万张嘴,简直是个无底洞啊!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策略,到底有没有什么埋伏,李响说不清楚,但他却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袁绍肯定撑不住了,他吩咐张使君分兵进军时,明明白白的说了,让咱们自己设法筹集钱粮,还说了个文雅词,是什么来着……”
    “因粮于敌?”李十一接茬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