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411部分

三国第一强兵-第411部分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要求?”黄月英想了想,答道:“娶亲那个可不成哦,而且我要先选。”这个回答倒是滴水不漏。
    “嗯……没问题。”王羽回答的不算痛快,因为他确实有那个打算。
    黄月英那个象谜语似的条件虽然不难猜,也不是无法可想,但那些办法多少有些麻烦,甚至危险。他想着,是不是能干脆点,将这一关忽略过去,谁想女孩对此却很着紧,既然如此,他总不好破坏女孩的梦想,只能想想办法了。
    “那么,我选……”黄月英虽然头发金黄,但皮肤生得却很白皙,不是白种人的那种白,而是很健康细腻的肤色。
    她伸出手指,却迟迟不决,众工匠看得有趣,知道王羽随和,倒也没什么顾忌,纷纷凑趣似的出谋划策起来。
    “选中间那艘尖头的,这艘是仿照君侯画出来的船型中,最像的一艘,肯定没错。”
    “别听他的,那艘的甲板太高了,龙骨也太高,装得货物也多,君侯说,那样的船重心不稳当……”
    “不装货就没事了?不装货的还有压舱石呢,不比货物轻多少。”
    “反正听俺的肯定不会错!”
    “别理他,听他的一准儿要输。”
    模型有好几种,包括了这时代用得最多的楼船,以及王羽根据后世的印象,画出来的尖头、流线型船只。华夏传统的船只,甲板都是方方正正的,人们似乎相信,甲板越大,就越平稳,越不容易倾覆。
    在江河湖泊上面,这个规律倒是没错,不过在航海方面,就全然行不通了。诸多模型中,第一个倾覆的,就是那艘最大的楼船。
    船匠们原本还对王羽的理论不是很确定,但现在却是确信无疑了,事实摆在眼前么。
    于是,给黄月英出谋划策的人,都忽略了残存的几艘传统方头船,凭着各自不同的认知,提供着意见。
    王羽毕竟不是专门的船匠,虽然知道一些理论,也大致能勾画出大航海时代的木船的棱廓,但却无法提供太多细节,只能供船匠们自行摸索。那十来艘新式船表面看差不多,实际在船型、船帆、水线、船舱配置等各方面都是各有异同。
    别说黄月英第一次看到,就算是亲手把这些模型做出来的船匠,亦或首倡此议的王羽,心中也是没有定数的。
    正纷扰间,贾诩带着诸葛亮二人也到了,向王羽打个招呼,笑问几句,诸葛亮和庞统也有了兴趣,小心的站到了池塘边,兴致勃勃的观察起来。
    “怎么样?”待贾诩走近,王羽压低声音,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声。
    “一切顺利。”贾诩毫不意外的答道:“士元表面木讷,却有内秀于心,虽然由于相貌等因素导致性格有异,但书院内的氛围却刚好对症,即便诩什么也不做,他的问题也会逐渐好转……恭喜主公又得一英才。”
    “孔明呢?”王羽本也不怎么担心庞统,庞统在历史上就是无人重视的角色,给这样的人雪中送炭,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怕对方不倾心报答么?他担心的是孔明。
    和郭嘉一样,孔明也是主意很正的人,幸亏是少年版的,还能忽悠忽悠,若是成年版的,没准儿又得和郭嘉一样了。
    “孔明么……”贾诩微微沉吟,半晌后,再开口时,语气依然有几分不确定。
    “孔明心性是很成熟的,认定的理念很难改变,而且他考虑事情很周全,很少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现在他是初来高唐,见了太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事,受得震撼太大,因此有些动摇,日后……”
    “这样啊。”王羽有些失望,不过想了想却也释然:“至少他短时间不会有离开的念头了吧?”
    贾诩探出三根手指,斩钉截铁道:“三年之内,定保无虞。”
    “很好。”王羽点点头,正要说什么时,却见黄月英太守一指,用脆生生的声音叫道:“我选这艘!”
    王羽抬眼急看时,发现黄月英选定的,却是众人都不看好的一艘。那个模型中不但填充了货物,而且还放了压舱时,水线压得低低的,别说在风浪中,就算是风平浪静的时候,看起来都是一副随时要沉没的样子。
    工匠们叹息起来,女孩模样生得可爱,又不怕生,更是显示出了在工艺方面的天赋,众人多少都生出了些亲近之意,此刻也都为她惋惜。
    王羽笑了,笑容意味深长,心中满是欢喜,他挥挥手道:“开始罢。”
    本以为不会来的孔明来了;
    以为有些棘手的庞统,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以接触;
    而黄月英的天赋,比他想象的还要高……
    运气,又来了!(未完待续。)


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时光如水,转瞬即逝,特别是在忙碌之中,时间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灵一样,前一刻还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见了踪影。
    对降临以来,就一直忙于征战的王羽来说,波澜不惊的初平三年过得特别快,夏去秋来,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这一年竟然就快要过完了。
    实际上,虽然没有发动战争,但半年多以来,将军府一直处于高速而紧张的运作之下。
    政务方面显得有些混乱。
    今天发布一项政令,隔不几天就发现了问题,然后修改、打补丁,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朝令夕改一般的举动,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让政府机构失去公信力,让百姓无所适从。
    不过,在将违反常理当做家常便饭的青州,这种事也没什么可大不了的。
    政令无论是修改还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进行的。政令发布前的酝酿期间,就会在将军府和书院进行广泛的讨论,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有有想法,让人眼前一亮的意见,都会被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汇总。
    一旦被采纳,提出意见者的名字,就会被列入政令的档案之中,公示于众。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扬名机会,因为青州的公示于众,是实实在在的公示。
    王羽的领地如今都在大河两岸,通过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会在第一时间,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随后,由郡及县,由县城到乡镇,最后传达至各个乡村中的亭长、教习手中。
    接到信报后,官署会将其公示出来。郡县的官署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在衙门外张贴榜文,并由守榜的吏员从旁说明。没有这样条件的村镇,会由亭长在下一个休沐日组织民众加以说明讲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长或教习询问。
    一开始,百姓对此还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事应该肉食者谋之,与自己没关系。但随着公示的进行和那一个个新政令的颁布,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对此视若无睹,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垦荒令。
    这条法令肯定是善政,这一条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两家人争抢同一块地造成的纠纷,开垦出来的山田种不了什么东西,开垦者却顺势把山头给占住了,催生了不少恶霸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这条法令最大的弊端,还是法令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压得人透不过气的感觉。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开垦,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劳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来的模式中,那些家大业大的无疑更占优势,他们人手多,工具也足备,开垦效率自然比别人高。
    在修正案出现之前,虽然有人意识到了,但却没什么人说过这条法令的坏话,一切都掩盖在开拓进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修正后的法令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税率方面加以区分。
    原来无论开垦多少土地,上缴的税率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区分。
    例如一户五口的人家,如果只开垦了十亩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规定缴纳逐年递减的田赋,等到规定期限结束后,这十亩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的自留地。开垦了五十亩,那么另外四十亩就始终要缴税。
    随着开垦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税率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忍受六成的满税赋,想以一家之力,拥有良田万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远不如从前的豪强。
    只是简单的一个调整,原来的弊端便迎刃而解,将军府的隐忧也消除了。
    因为新政令还对田地的性质作出了区分,例如:水田的税率更高,山田出产不多,但需要缴纳固定的高税率,以至于先前出现,或露出苗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青州百姓对开拓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削减。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名字被写在了仅次于王羽和国渊之后的位置——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就此享誉大河两岸。
    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当然不止这一点,决定留在青州后,除了继续修习学问,与先贤前辈们做研讨,诸葛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向王羽挑战了。
    挑战的模式依然是诸葛亮找茬,王羽反制。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王羽仗着领先两千年的见识屡屡占得上风,但诸葛亮的学习能力也是惊人的。通过和王羽的辩论,他比糜竺还早的吃透了财税的本质,并且灵活的应用在治政之中,一举解决了困扰国渊许久的难题。
    和专攻谋略兵法的庞统不一样,诸葛亮的涉猎极多,文院的所有学科,他都有学习参悟,让人惊讶的人,他如此分心多用,居然在各个领域竟然都有不凡的造诣。
    经过了这半年的接触,王羽算是发现了诸葛亮的特长所在,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王羽、田丰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
    为此,田丰都一度被惊动,与诸葛亮深谈之后,动了爱才之念,决定传授衣钵予对方。
    在王羽看来,这些三国名人的关系算是乱成一团麻了。
    赵云、太史慈和徐庶结拜了;庞统拜了贾诩为师,和魏延成了师兄弟;诸葛亮要继承田丰的衣钵;而国渊也不甘寂寞,他最近收了个叫薛综的学生……王羽觉得这名字有点眼熟,想了很久,终于想起来了,这人似乎是东吴的名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泰山书院。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青州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青州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在磕磕绊绊中运作了半年,渐渐有了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虽然扬言不称帝,但王羽却没打算把大权让出去。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青州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王羽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王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青州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王羽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王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王羽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王羽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王羽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青州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将军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田丰的组织能力是很强悍的,而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当田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方面之后,青州工业的有序发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王羽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
    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是王羽一直在酝酿的一项技术。他觉得,这项技术比火枪火炮什么的重要多了。
    眼下,青州的政令公示之所以能够顺利施行,靠的是主要是地利,等以后地盘扩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所以,即便没有蔡琰的催促,王羽对此也很热衷。在不远的将来,能取代政令公示,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的,只有因印刷术而来的种种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报纸。(未完待续。)


五四七章 王羽很忙
    这段时间,王羽也很忙。
    特别是诸葛亮刚来的那几个月,几乎每隔一两天,两人就要进行一番论战,难解难分的,不争持上两三个时辰就不能算完。
    开始论战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但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