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第7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看到这两本法令之前,荀彧对这两块地域全无概念,只是听说王羽遣船队东渡,带回了大量金银,现在看看,倒不像是在虚张声势。
金银只是最显眼的,其他资源也很多。
比如看似荒芜的西部戈壁上居然生产精铁,不同于中原的铁矿,西域精铁不需要用烈火煅烧,用冷锻法就能锻打出上好的铁器来。南洋除了瘴气之外,也可以开垦出很多田地来,因为气候原因,那里的庄稼甚至可以一年种上三到四茬!
当然,战争的消耗是很大的,武器装备和粮草都是各诸侯国所匮乏的。王羽的解决之道就是仗由诸侯打,物资则由中原输送。
那个参与者得利的原则,主要就应用在这里,只要参与对外的开拓,不论是运送物资到诸侯国,还是自己组建武装商队、船队,对外侵攻,都可以根据成果领取功勋值,功勋值则用于领取爵位,爵位则影响到能否担任重要官职。
爵位依旧按照秦、汉二十等爵来设定,也只有在这里,世族和平民第一次有了区分。
世族将会直接从第五级的大夫开始,而平民则是从第一级的公士开始。看起来起步较高,但其实不是,因为爵位越高,需要的功勋值也越高。开头那五级,只要努力参与,就肯定能完成,而升到第五级之后,帝国还会颁发奖励。
奖励包括:帝国提供的低息借贷,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等等。
按照这样的制度,单就出仕的难易度而言,世族和平民几乎是被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世族本身具备的资源庞大,在竞争中毕竟还是处于先天有利的地位,只是后面追赶的人会变多,变强,让他们没办法只将眼光放在同级别的对手身上,更要小心后面的追赶者。
和这条法令关联的条款还很多,比如出仕的条件变化很大,世族的垄断地位将会彻底被打破。此外,还有认定世族的标准。
法令中拟定了诸如:聚居人口数量、家族财富总量、家族功勋值总数等条件,将世族划分为世家、士族、寒门三大类别。不同级别的世族,会按照之前的原则,享受的优惠降低,限定增多。
概而言之,就是能力强、财富多的就要多做贡献,能力若、财富少的则反之。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转回头,以黄老之道治国了?”
身旁传来的低语声,算是和荀彧不谋而合,他转头看看,发现说话的是蒯越。两人用眼神打个招呼,一切便尽在不言之中。
这个结果不算最好,但也不是最差,大汉开国之初的文景之治,用的就是道家学说,未尝不是一条明路。
荀彧关注的重点,其实还是在分封诸侯上面,这也是曹艹最为关注的。
相关的条款当中,似乎始终没提到对诸侯国的限制,只有类似诸侯止战令之类的条款。荀彧开始还在怀疑,是不是还有补充的特殊条款没拿出来。可他将两本书册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却始终没有找到相应的伏笔。
若是普通的法令,荀彧倒也不会多想,问题是,王羽拿出来的这两本法令制作相当完善,就算有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那也都是在细节上,这种军国大事,绝对没有忽略的道理,除非王羽不打算要自己那个言出必诺的名声了。
身遭传出的低语声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一点,只是没人敢当面向王羽询问。毕竟这一趟来的,只有荀彧和蔡、蒯两家手上有重兵,有诸侯之望,别人既然没这个指望,也犯不上太过关心。
“敢问王将军,若想成为诸侯,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若是成为诸侯,对中原应该要负起何种责任呢?”三人对了一圈眼色,最后还是由蒯越问出了口。
“很简单,除了现有的五家之外,只要具备一定实力,有这个愿望,就可以具体商讨相关事宜了。”王羽挥挥手,回答得相当痛快:“说是具体事宜,其实就是选定个方向或是区域,只要能将既定的目的打下来,就可成为一方诸侯。”
“这么简单?”蒯越愣住了。
“还能有多复杂?法令上开篇言明,参与者得利,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王羽悠然反问:“当然,所有诸侯都必须尊奉大汉天子为主,打下来的疆域,无论冠以何名,也必须遵行汉制,所谓汉制就是……”
王羽的语调骤然调高:“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度量衡,统一历史文化!只要能遵守这样的准则,又能完成既定目标,就是为我大汉帝国开疆拓土的功臣,何言羁绊,何须羁绊?”
包括荀彧在内,所有人都是先是一惊,继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将众人神态看在眼中,王羽似笑非笑的说道:“各位可能在想,诸侯在外作战,中原安享太平,若是某个诸侯起了不臣之心,中原怕是就要易主了。”
“其实这种想法没错。对此,本将也没有可保得江山永固的完全之策,只能说,有本将在一天,就有充分的把握面对各种挑战,本将若是做了古……呵呵,其他不提,就算真有太阿倒持之事,肉也是烂在锅里,这中原还是咱们汉家子孙做主,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一片寂静。
偌大的殿堂内,连呼吸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闻。
所有人都被王羽的论调给吓到了。
青州的幕僚们还好,他们没少从自家主公那里听到各种奇思妙想,奇谈怪论,连誓不称帝这种话都能说出来的人,还有什么不敢说,不能说的?
各世家的代表们是真的懵了。
习惯了权谋,习惯了以相对阴暗的心理揣测别人,他们一时间还真适应不了这种彻底大公无私的论调。
那可是九五之尊啊,可以留给子孙万代的万里江山!就这么一句肉烂在锅里,就可以解释得通吗?
这,这简直是……
看着荀彧、蒯越因惊骇过度,变得有些扭曲的脸,诸葛亮突然很想大笑。
有机会还不当皇帝,看起来很傻是吧?这个问题自己也问过,主公的回答则是所谓:皇朝的瓶颈。没错,他说皇朝有很多局限姓,会影响他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而且也不可能江山永固,顶多就是坐上四百年江山,也许四百年都到不了,终止于三百年也说不定。
这些原因当中,诸葛亮只认同第一点。
但凡是皇朝,都会以确保安全为第一前提,所以远征是不被允许的,就算是当年的武帝和卫青、霍去病那种关系,后者功劳大了之后,该敲打一样敲打,该夺兵权一样毫不留情。
至于皇朝寿命的极限是三百年还是四百年,诸葛亮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除了短命的秦朝之外,汉朝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虽然现在已经名存实亡,国运终止于四百年,但谁知道今后会如何呢?
可是,主公说这话时的神情,却是相当之有信心。从他以往做出的语言来看,说不定真的是有什么来由呢?
诸葛亮为此烦恼了很久,偏偏还找不到什么人商量,文和先生那懒人根本不愿意费这心思,老师偏偏又不在这里。
现在,终于有人陪他一起烦恼了,诸葛亮焉能不笑?
王羽表面上没什么表示,但心里却是感慨万分:大一统,听起来很美丽的词,其实却是扼杀华夏扩张动力的枷锁,偏偏却有人对其趋之若鹜。
证据多得是。
除了汉朝之外,之后的历朝历代中,还有那个皇朝的寿命超过三百年呢?
没有。
除了汉朝之外,还有哪个朝代执行扩张政策的时间,超过一任皇帝在位呢?
当然没有。
若是有,唐朝不会放弃西域走廊。
若是有,郑和的船队在大航海时代之初,就能霸占住印度洋,以宝船队的规模,无敌舰队的名头怕是都要换人了。
究其根本,不是什么儒家思想或是华夏民族的姓格造成的局限姓,问题就是出在大一统的皇朝本身!
因为是皇朝,所以一切都是皇帝的。当官的不用爱民,不需要清廉,因为清廉了亏的是自己,皇帝富有四海,会差这点利益吗?皇帝拥民亿万,差几千几百个少些关爱的又有何妨?
至于开疆拓土……
除非有野心挑战皇座,否则谁去遭那份吃力不讨好的罪啊?没看岳飞怎么死的吗?养贼自重才是王道。
既然两世为人,有了这些见识,王羽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穿越三国当皇帝简单,穿越汉末改变历史进程,打造一个真正雄霸四海的帝国才是真的厉害。
也许自己想的不够周全,有哪里疏漏了,可至少有一点不会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帝国会一直向外扩张,再扩张。即便自己不在了,再次陷入春秋时代的纷争,那华夏的疆域也会比从前大上很多……
为此,王羽愿意赌上这一铺!
“若是没有意见,各位不妨就此回转复命,治天下如烹小鲜,总是要准备充分,精工细作才是。”
商讨会成了独角戏,王羽颇有些意兴阑珊,挥挥手,示意散会,起身走了两步,突然转身对荀彧说道:“文若先生,请你带个话给曹将军,告诉他,他若有意国相之位,不妨早来见我。”
“嗯……在下遵命。”荀彧愣了一下,这才躬身应命,再抬头时,却发现王羽已经走得远了。(未完待续。)
九七六章 文明的复兴
随着荀彧等人的离开,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各地。
人们付诸了极大的热情。
骠骑六军横扫天下的势头看起来已经不可阻挡了,那么,王羽当面拿出来,亲口解释出来的这番道理,有九成以上的机会,会成为未来的国策。
国策,也被称作国本,国家之根本,自然不能轻易动摇。一般来说,即便是改朝换代,也多是萧规曹随,会有针对姓的纠正一些弊端,不会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秦皇嬴政,在秦国扫平东方六国之后,他没有延续商周以来的分封制,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不少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人应接不暇,才导致庞大的秦帝国昙花一现,只经历了区区两代皇帝便到了尽头。其后的汉帝国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帝国时,并没有做出太多创新,因此有了长达四百年的国运。
现在又要再次改变,到底是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这样的疑惑盘旋在很多人的心中,但更多人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些。历史意义这种东西,本来也只有那些比较闲的学者才有空研究,能引起大众关注的还是那些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东西。
士林的反响最大,世族子弟受教育的比例更高,对政策的理解也更深刻。在儒家还没有被捧上神坛的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维并未受到限制,面对相同的事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法家信徒为此而欢欣鼓舞。
即便还没看到那两本法令的真容,只看表象,他们都能从王羽的举措中感受到积极的意义。
不是吗?在天下大部已定之际,骠骑将军没有急着给自家造势,登上神坛什么的,反倒是先筹谋立法。而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很谦虚、包容的姿态,广泛收集意见,这简直就是法家的春天啊!
等到这些压抑了自己很久,只能以半法半儒,甚至只是以刑名官吏,乃至酷吏身份存在的法家信徒们,仔细研读过法令内容之后,一时间,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感动的无法自已。
削弱皇权,削弱世家豪门的权力,代之以律法约束并维护国家运转,这已经不能用春天来形容了,完全就是直接跳过寒冬,进入盛夏了啊。
当年的秦国号称用的是法家学说,但真正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人肯定不会认同这一点。秦国的法,只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集权,将全国上下的资源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任凭他以之对外征讨,或是为了享乐而肆意挥霍。
这就是那个庞大无比,看似不可战胜的强大帝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崩溃的原因,它奉行的是扭曲的法家学说,严酷的律法带给人的不是保障,而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现在,新朝即将建立,气象焕然一新,正是法家**大展身手之时!
没有太多的观望和犹豫,法家**纷纷前往洛阳,准备晋见王羽,一展胸中抱负。
连王羽都没想到,天下竟然还存有这么多相对纯正的法家信徒,短短三个月之间,足足有五百多士子聚集而来,登门拜见。
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有心寻找,却因为忘记了对方的籍贯,所以一直没找到的蜀汉名相法正法孝直,还有之前找到却没能成功说动的李严和满宠。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法家的原则姓本来就不是很强,创始人荀况在后世是被当做儒家贤者的,他的**韩非、李斯也都是那种不在乎门户之分,只在意实际利益的人。
所以,即便经过了秦皇焚书、武帝尊儒两次文化浩劫,法家也没被怎么着,只是再次将宗旨修改,从酷法变成了儒家法学而已。
得了这么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立法工作自然得以大大加快,不过王羽却没急在一时,他还要等消息继续发酵,看看能不能引起更进一步的反应。
他准备建立的制度,其实和十三、四世纪,欧洲的分封制差不多,他认为这是最适合扩张,所需条件也最低的一种制度。
历史上,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的驱使和维护下,欧洲人完**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除了南北两极之外,文明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确立相应的原则,然后集思广益,建一个相对最适合当前状况,也附和自己预期的制度出来。
因此,没有必要急着做结论。
法家之后,墨家和道家也接踵有传承者赶至。
在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行动中,重点的打击目标就是墨家和道家,此外就商人。徐荣、马钧传承的只是其中一支,更多的墨家子弟都流失在了民间,有的就此消失,有的代代传承,不为人知。
这次王羽公然宣示天下,效果相当好,坊间巷里,水井之旁,都能听到相关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