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鬼才-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瑾撇撇嘴:“小侄今年三岁有余,喜读《论语》《春秋》《战国策》,可惜家中只我一人,喜好与志同道合之人为友,今听闻令侄李典年少好学,特前来一见。”
李乾对于诸葛瑾神童之名自然听过,心中却是疑惑不解,却不愿过多纠缠,半盏茶功夫,仆人带李典进来拜见:“侄儿拜见叔父。”许是仆人告诉李典有客人在,只见那李典行礼恭谨,声音响而不燥。
李乾看着,心中欣喜不已:“来典儿,见过诸葛公子,诸葛公子乃有琅琊神童之称,你要向其多多学习!”
“李典见过公子。”李典听到其伯父的话,眼睛一亮。原来李典聪慧,同龄人中少有能与之为友。
诸葛瑾这才看完李典全貌,心中也是一喜,只见其眉目清秀、唇红齿白,煞是可爱,故作孩童语气道:“你就是李典吗?不知你平日里所读何物?”
第五章:主仆论,初现端倪
却说李典听及诸葛瑾问其所学,到也不含糊:“我喜爱文学,不喜兵法,现在读《春秋左氏传》,不知公子所读为何?”
“《论语》《春秋》《战国策》我以读完,准备在后年年初随程昱程公学习谋略,现主习武。”诸葛瑾扬着头,作出一副我懂很多的样子。
“这程公可是东阿程昱?”李乾本来正与德叔交谈,听到两人谈及程昱,连忙开口急问道。
诸葛瑾知道古人重礼,先是行了一礼才道:“正是程昱,前年程公至琅琊,后与之约定,我及五岁时拜其为师,学习谋略之道。”
李乾眼睛一亮,旋即脸上带着羞捻道:“诸葛公子,小人有个不情之请,公子前去拜师之时可否携带上我这侄儿李典一同前往?”
诸葛瑾低下头,按捺下心中的窃喜道:“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到时收与不收,却不是我能做主的,还要看程公的决定。”
“公子高义。”李乾听了大喜,乐得眉开眼笑,随即又对李典道:“典儿,赶快谢过公子,程公大才,届时你定当随其好好学习。”
“谢公子!”李典点点头,转身冲诸葛瑾拜道。
伸手将李典扶起,诸葛瑾缓缓地说道:“我是174年正月十五出生,估计咱们年纪相仿,你就别喊我公子了,直呼姓名如何?”
“我虽年长,但学不及你,便称你为兄如何?瑾兄!”小李典抬手施礼,举手投足见尽显大家风范,显然家教极好。
“这?好,我也不矫情了,典弟!”说着,诸葛瑾还了一礼。
“呵呵呵”
“哈哈哈”
诸葛德与李乾见两人如此,俱是开心地笑了。
“天色已晚,今日且在庄里稍歇如何?”李乾与诸葛德说道。
“固所愿尔!”
是日,诸葛瑾与李典同榻而眠,相谈甚欢,约定后年,同学于东阿程昱处。
接下来的几天,诸葛瑾一行便在李家庄住下,每日里谈论些学习心得,打熬力气。此时,李典已经开始随其伯父李乾开始习武,本来是要喊上诸葛瑾一起的,只是其不愿学习枪法,最后才作罢。
要说这三国时期,用枪的高手还是很多的:赵云、张任、马超、张郃、张绣、夏侯惇、孙策等等,可能是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吧,诸葛瑾却是对于戟情有独钟,只是没有名师教导,自己练习不了,固只是打熬力气。不过,李乾武艺还是不错,见诸葛瑾独自打熬力气,便专门指导了一些打熬力气需要注意的事情给他,对此,诸葛瑾大受启发,每日锻炼的更见成效。
几日间,诸葛瑾与李典的关系日渐亲密,便开始将民众乃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做人要善待民众的思想稍稍灌输给其,并且带着他到灾民聚集的地方,亲身感受朝政黑暗,民众疾苦。年少的李典渐渐开始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诸葛瑾相信,哪怕以后李典不会追随于其,也绝对会成为一个一生为民的将军,这对于汉末的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这天,望着天空,诸葛瑾长长叹了口气:“是时候该离开了!”
找到正在练枪的李典和李乾,诸葛瑾上前拜见:“瑾打扰多时,是该告辞的时候了,此番还要多谢伯父的招待,下次到泰山郡,记得来要我家中,定当好好招待。”
“大哥,怎地如此匆忙?”李典这声大哥叫得真切,让诸葛瑾心中增添伤感,只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如今离年关有些近了,也是该出发去寻访于禁了,不然耽误了回家过年,再想出门就不容易了。
“咱们离的不远,有空到大哥家里去做客,大哥带你去见识一下诸葛家的铁卫和凤卫,再有几年时间就训练有成了。”诸葛瑾伸手拍了拍李典。
“恩,大哥放心,我一定好好学武,将来定要为民出力!”李典用力的点着头。
“哈哈……走了,以后还会再见的,保重了!”诸葛瑾转身上了马车,没有再回头。
“后悔有期!”李乾冲诸葛德抱拳道。
“有时间多到泰山郡去转转,你家这小子不错,将来必将能出将入相。”诸葛德说完,带着铁一铁二转身上马,驾车离开。
“典儿,你这大哥将来必定不凡,你要好好努力了!”李乾对李典说道。
“恩,伯父放心,典儿定当加倍努力!”由于诸葛瑾这只蝴蝶,煽动了历史上原本不喜欢学武,成年以后武艺只能勉强挤入一流的李典,开始立志学武,将来的成就谁又能说的清呢!
“少爷,这李典也只是比同龄人聪明一些,为什么要专程来拜访呢?”其实诸葛德对于诸葛瑾的行为还是又很多疑惑的,只是不好开口询问,这次是实在忍不住了。
“德叔,人才,我们需要人才,时间不多了啊!”诸葛瑾感叹道。
“少爷,我觉得咱们诸葛家已经很好了,上次你让家主建立起的情报机构效果已经出来了,老奴也能理解,可是这时间不多了又从何说起呢?”诸葛德一脸的疑问。
诸葛瑾掀起车窗帘的一角,看着外面萧索的田地,叹了口气。古代的人口本来就不多,整个大汉才有人口约1000万户,人数约有6500万,但是汉末呢?千里白骨,哀鸿遍野,乱战过后仅余310万户,人口不到1600万,近5000万的人口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亡,最苦还是百姓。
“德叔,我算是诸葛家的长子,但是我还是太年轻了,天下久必遭难,到时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诸葛家又该如何?我让诸葛家建立情报机构就是为了随时了解天下的动态,着手建立铁卫,就是为了诸葛家以后的安全着想,铁卫,以后就是诸葛家安全的保障。”
“公子是说天将大乱?那李典必将不凡?”
“李典、于禁,皆是良将之才。”
诸葛德更是疑惑了:“不知公子如何得知两人?”
“德叔,公子我知道的可不止这两人,不过你放心,我是不会将诸葛家带进灾难的。”
“公子聪慧,老奴听从公子吩咐。”诸葛德听出诸葛瑾不愿多说,便岔过话头脸色郑重道。
诸葛瑾沉吟片刻,这才说道:“嗯,有些事我不方便出面,需要你出面去办。”
诸葛德接口说道:“老奴明白,但请公子吩咐。”
“家族的‘天堂’太过混乱,从待这次回去之后,从‘天堂’中分出一个杀组,招收些好手专门负责刺杀工作,剩下的一分为二,成立‘明’‘暗’两个组,明组开始在各地筹建杂货铺、客栈、酒楼、青楼,从诸葛家分离出来,独立组建一套情报系统,暗组主内,主要负责诸葛家内部的情报工作。要特别注意,这三组的人宁缺毋滥,一定要忠诚,现在注意到诸葛家的士族豪强还没有,正是诸葛家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持住忠诚,别再以后出了乱子。”
“老奴明白,回去后定亲自过问,主子放心。”如果说先前对于诸葛瑾单只是由于其为诸葛家长子,将来会是诸葛家的继承人而恭谨有加,现在的诸葛德是彻底心服了。
第六章:至钜平,得见于禁
一行人终于赶在正午到了钜平县,诸葛德吩咐铁一前去寻找客栈,诸葛瑾则与诸葛德下车步行,钜平县很小,城头残破不堪,一行人走至城门口,只见多有百姓聚集,似乎在围观什么,显得杂乱不堪。
“德叔,咱们过去看看?”诸葛瑾歪着头,脸上露出些好奇之色。
“铁二,照顾好小主子。”诸葛德应下,随即吩咐道。
铁二点头称是,跻身向前,排开平民。
诸葛瑾走至前头,便见到地上跪着一个小女孩,约有十来岁,身边扯着一个更小的男孩,应该是其弟弟。两人身前平躺着一个中年人,身上盖一破旧草席,早已没有了声息,旁边立一牌子,上写着“卖身葬父”。
围观百姓指指点点,要么没有余钱来帮忙,要么就是嫌女孩的弟弟拖累,没有人愿意出手。诸葛瑾也不是第一次见到此事了,心中有些悲痛,转身对诸葛德道:“德叔,我们帮下忙吧。”
“是,少爷。”说着从身上拿出五两银子,递给女孩道:“拿着这些,将你父亲好生安葬了吧。”
“谢谢恩公……谢谢恩公……”女孩接过,便拉着其弟弟给诸葛德叩头。
诸葛瑾见女孩接了银子,带了铁一便要离去。
“恩公,请稍等……”女孩开口叫住诸葛瑾。
诸葛瑾有些疑惑,只听女孩开口说道:“请恩公告于我姓名、住址,稍后我定去找寻。”
诸葛瑾转身,认真的看了看女孩,见其一脸认真,便开口说道:“在下诸葛瑾,来钜平访友,会在这边住上几日。”
女孩记下,很认真的说道:“三日之后,定来寻访”说完再次朝诸葛瑾跪拜,这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抬着其父向城外去去,看来他们之前便是住在城外。
诸葛瑾与诸葛德对视一眼,暗自赞叹:“好个坚强的女孩。”稍过片刻,诸葛瑾却是有些不放心,对铁二吩咐道:“铁二,你去暗中照看他们一下,不需露面即可。”
“是,主子。”铁二拱手应下,跟着离去。
诸葛瑾伸了个懒腰,有些懒散的说道:“德叔,咱们也走吧,估计铁一已经找到落脚之处,待会咱们先去休息一下。”
诸葛德抚须而笑,“公子说的是,老奴这把老骨头都快散架咯”
一行人赶路有些着急,即便乘坐马车也将诸葛瑾颠簸不堪,只是,诸葛德正值壮年,正是精气十足,这半天路途哪见有半点疲劳,诸葛瑾呵呵笑了,却不再说话。
片刻功夫,铁一便找到两人,一并去往客栈休息。
傍晚时,铁二赶了回来,告诉我女孩父亲已经安葬,就在目前搭了小帐,与其弟守在墓前。
“你去那边暗中照顾一二吧,若无危险,便不须出面了,等三日后无论他们来不来寻,独自回来即可。”诸葛瑾挥挥手,将赶回来报告的铁二再次打发了出去。
过不多久,诸葛德便带着在钜平活动的情报收集人带了过来,那人走上前,递给诸葛瑾一张记录于禁的消息的纸张。
这人名叫诸葛一,也是诸葛家的老人,当初建立“天堂”时,诸葛玄便从诸葛家老人中挑选了九十九位忠诚、心思灵活之人进行培养,现在基本上都被下放到各地负责情报收集,成为“天堂”的中层骨干,诸葛家的情报记录于传递都是用纸张进行,虽说纸张贵了些,却便于携带和存放。
诸葛瑾看了着纸张,其实上面也没有记录多少信息,只有一句话,“于禁,父早亡,管家于文,母陈氏,少而老成。”
这种方式是当初在培养人才时,诸葛瑾特地做出的要求,情报,只要能讲出大致意思,当然是越简单越好。
看完消息,诸葛瑾从包裹里拿出一张拜帖递给铁一道:“铁一,拿我拜帖前去,就说诸葛家诸葛瑾前来拜访,我与德叔随后就到。”
“是,公子”
诸葛瑾赶到于禁宅院门前时,于家管家于文已在门口等候,寒暄过后迎入大堂,于禁与陈氏同在,诸葛瑾见到后上前拜道:“见过夫人。”
由于诸葛珪在朝任职,身份比起于家要高上许多,因此即便面对一幼童,陈氏也急忙起身还礼:“诸葛公子。”
“瑾常听闻令公子于禁聪慧,性格沉稳,今日冒昧,前来拜访。”诸葛瑾将姿态放低,冲陈氏夸奖于禁道。
听得赞誉,陈氏脸露笑容,于禁脸上神色不动:“公子过誉了,常听闻琅琊诸葛瑾素有神童之称,禁不敢得公子之赞。”
此时于禁已有九岁,已是少年人,其实在古代,男子十五束发,女子十五及笄,即已许嫁。这于禁父早亡,早早便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与同龄人相比更为成熟。
于禁的回答却是让诸葛瑾眼前一亮,听说过我,那就好办了:“愚年幼,咱们称为兄弟如何?”
于禁大方的对诸葛瑾抱拳道:“恭敬不如从命。”
两人互为施礼后,我问道:“于大哥整日在家,不知都学些什么?”
“吾不好学文,喜学兵法、韬略,为人当如卫、霍,北驱匈奴,卫我大汉江山。”于禁说到这,似乎颇为激动,终于有了情绪变化。
“不然,方今政治黑暗,百姓疾苦,窃以为当以百姓为根本,为百姓造福为宗旨,须知国家动荡,最苦的还是百姓。”虽然知道于禁的想法是这个时代人固有的,诸葛瑾却还是忍不住起身反驳道。
于禁脸色大变:“弟怎可如此说?为人当先忠于君,而后为民。”
诸葛瑾再作一揖:“兄长此言差矣,岂不闻圣人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怎可不以百姓为主?百姓乃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试问,百姓亡,国安在?”
“这……”于禁话结,遂拜道:“还望弟指导一下愚兄!”
诸葛瑾听了,连忙扶住于禁:“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虽说是盗用唐王的话,诸葛瑾却说的理直气壮,既然来到汉朝,就是汉朝的人,没必要为了盗不盗版前人的话而纠结,他既然拿来用,这些东西就是他的,嘿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禁喃喃重复几次,随即兴奋地抬头,眼光明亮,对着诸葛瑾拜道:“弟大才,吾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