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132部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32部分

小说: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者,国之重器,自然不能授予他人,只能是赵朴亲自上阵,当祭酒(相当于校长)。
    只有亲自养孩子,才能有感情,培养嫡系,从校长开始!
    这些武备学堂的学员。此刻也是挂上了天子门生的牌子。
    而宗泽当然名誉祭酒,借着这位老大人撑场面。而范仲尹乃是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负责日常事务;而陈东,欧阳珣负责军宣工作(相当于教导主任);而王守义、李破军等人则是负责军事训练。
    武备学堂,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日常的军事训练,二是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分析。三是日常的思想教育。
    再好的战术,再高深的战略,也需要底层士兵来执行,若是士兵的素质太差,战斗力太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只有培养出战斗素质过硬的军官。才能像火种一样传播,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的底层士兵。
    于是,在武备学堂的日常课程中,极为重视日常的基础训练,对于士兵的训练有些苛刻。甚至是变态。
    而日常的训练,又是侧重于纪律。忍耐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日常的军事训练,占据六层时间。
    而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分析,占据了一层时间。而在一层时间中,又是研究战术的时间,多于战略。在赵朴看来,大宋不缺乏高明的战略家,不缺乏深谋远虑的智者,缺少的是底层的实践者。
    而剩下的思想教育,则是不断的对学员进行洗脑,不断的灌输着对金军仇恨,报仇雪恨;还有不断的灌输着忠君思想,忠于大宋,忠于皇帝陛下。毕竟这是宋朝,虽然有一丝民主思想,可是宣传民主,宣传人人平等,除了引动思想混乱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这又占据了一层的时间。
    而武备学堂的教员,主要分为武教员和文教员,武教员主要是来自军中底层军官,曾经战斗在第一线,有着与金军搏杀的第一手资料;而文教员,主要是来自儒生,来自那些忠君思想浓厚的清流们。
    而教学的课程,是赵朴亲自主导编制的。军事课程,主要涉及站姿、各个兵种配合、金军战术研究等等,没有太多的兵书传授,而是侧重于战列的分析,战场的权变;而文化课程,侧重于讲述五胡乱华的悲惨,汉代击退匈奴的豪壮,以及唐朝时代卧薪尝胆,击败突厥。
    一切以实用为主,主要是应付眼前的危局。
    至于是否会诞生少壮派,是否会诞生宋朝版的军国主义,赵朴都懒得理会,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还是顾忌眼前吧!三五个月后,宋金之战就会再度爆发,那时厮杀会更加激烈,不要再梦想一场大雪让金军退去,那是不可能的,有一但没有二。
    不久之后,就是大劫,一个不慎就死翘翘了。
    还是服务于眼前,解决眼前的苦难为主。
    ………………
    武备学堂筹建的消息传播开,立时间整个朝野上下轰动了。
    筹建武备学堂,朝堂众臣本来是知晓的,也没有太放在心上。筹备武备学堂,权当是临阵磨枪三分快,不快也光。学员不过数百人,教员不过一百多人,距离国子监、太学等差的很多。
    只是随着武备学堂声势浩大的召开,朝堂内的文臣坐不住了。
    随着汴梁被破,国子监、太学也是残破,残余的学生,不是死难于汴梁,便是逃亡。国子监、太学,此时已经不存在了。朝廷众臣多次商议重开国子监,重开太学,只是朝廷内争吵不休,重臣又忙于他事,才不了之。
    而如今,武备学堂已经开了,是不是太学,国子监也该重开。
    一时之间,群臣纷纷觐见,要求重开国子监,重开太学。
    Ps:第三更到了,太疲劳了。



第228章幕后黑手
    看似平静的襄阳城,随着一个石子的落下,快速的溅起了水花。
    当赵朴上朝,坐在那张龙椅上,屁股刚刚坐稳,就受到了大臣们的炮轰。
    一个御史走出班列,率先开口道:“圣上,自靖康之难以来,汴梁被毁,太学、国子监也随之被毁,文教衰微,才乃是社稷之不幸。如今暂且安全,不如兴建国子监,重建太学,大胜文治!”
    “陛下,我朝以文治为本,无文则国武以昌,兴教化之道,才乃万古不变真理。如今国事安定,臣恳请重开国子监、太学,招募散落士子,以昌盛国本!”一个言官也是说道。
    “圣上,开设武备学堂,提升武备,此举大善。然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能偏废,无文则武无以张,无武则则文无以盛。武已经开武备学堂,文也需要开设太学,国子监!”此时,汪伯彦上前道。
    其他的官员也纷纷开口,内容无非是要开始重开太学,重开国子监。
    这个时代,太学和国子监是最出名的两所公立大学,相当于后世的北大清华。
    在太学,多是平民阶层就学;而国子监,多是官二代阶层就学。
    在大宋的科举考试中,国子监和太学高中者比例极高。
    在朝堂的衮衮大臣,不是太学出身,就是国子监出身,或者是有牵连。总之,太学,国子监是朝中大臣的母校。而清流,也多是来自这两个地区。
    只是一切随着,金军的入侵,汴梁的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在汴梁浩劫中,国子监不存,太学也不存,其中收藏的诸多典籍焚毁。在流散逃亡中,死亡者众多。此时再建造国子监,在建太学势在必行。
    赵朴心中道:重建不反对,可是要钱呀!
    重建,重建,当然需要花钱,而数量还不少。
    况且重建也没有意义。说不准,来年金军打来,襄阳就城破了,刚刚建造的太学、国子监又毁灭了。重建没有意义,至少在局势没有稳定之前,最好不要重建国子监、太学。只是这些话注定是不能说出。
    一旦说出。就是站在天下士人的对立面,赵朴可没有独战天下的勇气。
    赵朴道:“重建国子监,重建太学势在必行,准了!”
    “多谢陛下!”朝廷大臣立时齐声喝道。
    赵朴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这种时刻太少了。在很多时刻,满朝大臣,都是站在君王的对立面。专门跟君王打擂台,
    只是在轻飘飘过后,赵朴就清醒了过来,满是警惕,正所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当众多大臣都一直说,皇上圣明时。就是大臣们合力算计君王的时刻。
    在很多时刻,君王很好糊弄。
    宋徽宗政治才能一般般,属于废物渣,结果被朝臣说“黄河清,圣人出”,一口一个圣人,说得迷糊了。还真的以为自己是圣人。可在众臣心中,不过是傻蛋一个,坏名声你背着,好处我拿着。最后。悲剧的宋徽宗成了亡国君;
    崇祯当皇帝时,砍了魏忠贤,东林党们齐声高呼圣君出世,而崇祯也真以为自己是圣君,实际上只是一个不懂事的纨绔而已,当当闲散王爷还可以,去当皇帝却是歇菜的料,最后这位圣君,在煤山上吊了。
    做君王,第一条准则,便是不被臣子忽悠了。
    果然,在朝臣一直的恭维之后,汪伯彦率先道:“重建国子监,太学靡费极多,国库似乎不足!”
    赵朴心中一紧,正戏来了。
    “不知花费多少?”赵朴问道。
    “至少要三十万贯钱!”
    “三十万贯钱!”赵朴腾地一下,站立起来,此时此刻再也坐不坐了。稳坐钓鱼台,坐山观虎斗,是因为与自身无关。一旦与自身利益相关,谁能坐得住,“三十万贯钱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朕自即位以来,国库也不过岁入不过三千万贯。又是大赦天下,免去灾区一年赋税,赈灾,练兵,修城墙,修堡垒,军户制度所需等,钱花出去的好似流水一般,也没剩下几个钱。朕也没有内库,要钱没有……”
    在历代的皇帝中,宋朝皇帝最为平民化,在自称时多是我,吾等,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用“朕”。
    此刻,赵朴将朕咬得极为清晰,意在强调,要钱没有!
    “文教之事,乃是国家大事,不容一丝轻忽!”汪伯彦说着,“即便是国库不足,财政匮缺,也势在必行!”
    赵朴点点头,这的确是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的确是大事。只是也应该分清轻重缓急,金军将要杀到,至少也要等渡过眼前这一关再说,这时国子监太学办得再好,也抵抗不住金军。
    只是这些话,赵朴也只是在肚子里诽谤一下,绝对不能讲出来,一旦讲出,绝对是遭到全体大臣的炮轰。
    不要以为在场的文臣都讲道理,文臣不讲道理时比流氓还可怕。
    赵朴深吸了一口气,道:“国库没钱,我内库也没钱!”
    其实,国库还是有些钱的,至少如今还有一百万贯的钱闲置,只是这些钱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哪能轻易动用。家中有余粮,心中不发慌!
    汪伯彦身为重臣,朝内的财政收支,都是一一过手,自然知晓财政状况,国库内的那点压仓钱,不能轻易动用。只是这并不代表没有法子,财政好像毛巾,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没钱只是不济而已。
    “微臣,请加征税赋!”
    赵朴心中一紧,问道:“不知赋税名目为何?”
    “此税名为学府税!”
    “学府税!”赵朴一听,问道,“不知在何地征收?”
    “只需要在湖北路一地征收便可!”
    赵朴再次愤怒了,只是强压住心中的愤怒道:“不知何人负责征税?”
    “自然是各个州县负责征税!”
    赵朴再也忍不住了,打擂台就打擂台,再忍下去,朗朗道:“如今我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只有编练行军,抵抗住金军,对内减轻赋税,使百姓修生养息,我朝才能中兴。湖北之地,乃是抗金的根基所在。然则赋税沉重至极,百姓疲惫,此刻剿匪不断。若是再加税……难难难!”
    宋朝的苛捐杂税太多了,比后世的清朝、明朝可厉害多了。
    除了正税之外,立国一百多年来,又先后附加了许多杂税,例如丁口税、牛皮税、盐税、曲税、进际税、农具税、义仓税等等,还有和买、和籴、支移、折变、头子钱等等也变相成为了杂税,这些杂税征收混乱,各地不一,达到上百种之多。
    但总体而言,现在这些杂税全部加起来往往达到正税的两三倍;
    而税种越繁杂,地方官员及税吏剥削的途径与手段就越多,也因为繁杂混乱,地方官吏更容易隐瞒、截留,这也是为什么百姓负担着越来越沉重的赋税,而朝廷收上来的税银却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不算不知道,细算起来,一算起来就是恐怖的数字。
    不用去切实查证,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杨逸说的税种越繁杂混乱,官吏就越容易隐瞒截留税款,这根本就是一个常识问题,勿庸置疑。
    赵朴即位以来,消减了一些税种,算是缓和阶级矛盾,算是收买人心。只是效果如何,赵朴心中也没底。而此时随着战乱,大量的流民诞生,无数的土匪、盗贼横行,密密麻麻,好似苍蝇一般,打死一个,又有许多诞生,防不胜防。
    一边剿匪,一边分化瓦解,一边收拢入军户,一边分地,各种政策并举,总算是解决了一些问题。
    此时,哪能再加税!
    赵朴道:“加税不行!还是动用压仓钱吧!”
    Ps:第一更到了,努力码字。
    订阅不给力,请各位书友多多支持



第229章幕后黑手(2)
    站在朝堂之上,赵朴再次感到了孤独之感。
    为何皇帝,总是喜欢自称为寡人?
    “寡人”者,孤寡之人,注定是孤军奋战!
    “三十万钱,承办太学和国子监!”赵朴道,“只是一份钱,分在两件事上,注定是什么都做不好!为何不国子监与太学合并,成立新的学府!”
    “成立新的学府?”
    汪伯彦沉思了片刻道,“《礼记?王制》曰: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员,汉太学始此。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为郎中。后科目及人数渐增,东汉桓帝时达三万人。汉末丧乱,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六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
    “及到我朝,除在东京汴梁设立国子监,还在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陆续置国子监。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此举违背祖制,不可行!”
    赵朴听着有些头大,却只能是硬着头皮道:“太学之事繁杂,国子监之事,也是杂乱不堪。如今金军兵临城下,边防危局。战事飘渺不定。唯有简,才为上策。我欲开先河,创立新学府,唯才是举,为国培育人才!”
    在边防面前,一切退步,汪伯彦只能是同意。众臣也只能默然。
    汪伯彦道:“不知新学府。名为什么?”
    赵朴略微思考,道:“《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大学”即大人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如以大学为名。”
    “自从炎黄以来,三代兴盛,后平王东迁,春秋五霸,秦国崛起,乃至天下一统;到后来。汉高祖斩白蛇,灭秦亡楚,乃建立汉室;及到王莽改制,天下大乱,光武帝刘秀崛起于草莽,中兴汉室;后董卓乱政,三国并立,晋国一统。五胡乱华,隋朝一统,唐朝大兴,至我朝,已经三千年有余。三千年,王朝更替不断,然而我华夏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