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马俊仁-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俊仁说:真要培养不出来她们,就把她们一辈子坑了,把她们父母几代人坑了。
作者也便再次想到,中央电视台最近采访当年马俊仁的功勋运动员王军霞、曲云霞、刘东等人,她们在1994年风波过去十年后说及马导,全是一片理解和感激。那些曾在伤口上撒盐的夸张文字会随着历史岁月渐渐过去。相互理解的人性之光将越来越弥漫地升起在地平线上。
作者与马俊仁的这一段交往就要结束了。我起身告辞。不顾我的再三劝阻,马俊仁在几个运动员的搀扶下困难地送到院门口。风仍很寒冷,阳光却有些耀眼。马俊仁这一阵眼睛不太好,据说是前些日子被媒体采访的灯光灼伤的。他在阳光下眯着眼向我挥手。满院子的藏獒又吠声大做。车已经发动。
作者摁下车窗,向站在阳光里的马俊仁告别:老马保重!
第五部分后 记(1)
马俊仁在中国是近乎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马俊仁。
作者在众多热心朋友撮合下,试图走进马俊仁内心世界时,也颇经历了一点曲折。而当马俊仁真正将他坦露开来时,你会发现有关马俊仁的一切传说都要重新解释。马俊仁说人活于世讲三种话,第一种是大面上的话,有真也有假,这种话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公开讲,如果你出了名还会上电视上报纸。第二种私下话, 那也有真也有假其中还有很多气话,随便说过就过。第三种是心里话,有可能憋在肚子里一辈子不讲。
马俊仁终于将他的许多心里话讲了出来。
讲这些话对他实属不易,因为这涉及他一生全部辛酸苦辣。
马俊仁最初讲他八九岁就开始研究营养学时,作者以为他在神话自己。他接着调侃地讲出那时是在研究反营养学,作者还莫名其妙。
及至他讲出了事实真相,作者却感到有些震动。
马俊仁从小生长在山里,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艰辛的生活中养成了爱琢磨的劲头儿。每天跑十几里地去上学不仅要琢磨怎么跑得快,而且当带的玉米饼子吃不饱肚子时,还要琢磨一个饼子如何顶两个吃。冷吃比热吃耐饿,他就冷吃。快吃比慢吃耐饿,他就快吃。吃饼子如何喝水才能当下撑饱又饿得慢,他就又如何就饼子喝水。
正是从这样真实的童年少年开始,本书披露了马俊仁罕为人知的真实身世,揭示了一个世界一流田径教练的真实经历。包括他在体坛上如何驰骋。包括他那些引起世人议论纷纷的大起大落。也包括他这些年养藏獒如何也养了个名满天下的真实经历。
第五部分后 记(2)
在深入马俊仁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作者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马俊仁运动训练学的奥秘。过去关于马俊仁拿世界冠军创世界纪录不过靠的是大运动量训练和几个营养秘方的传说,立刻都显得是无稽之谈。
天下本来就没有那样便宜的事情。
马俊仁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田径史上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奇迹,就在于他通过多年探索,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马俊仁式的运动训练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没有自己的运动训练学,大多是照搬前苏联的。十年“文革”期间,我们在运动训练学方面更不会有什么大发展。改革开放了,中国体育界扩大了视野,吸收世界各国运动训练学内容,但是如何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运动训练学依然是一个新课题。马俊仁三十多年的运动训练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俊仁有生以来第一次相当充分地对作者阐述了他的运动训练学。
用他的话说,他的理论写出来,也是中国人先学会。
体育界人士和体育爱好者都可以发现,马俊仁公布的确实是他的真才实学。
马俊仁以解决问题为训练学的出发点,国外国内的所有理论与经验都拿过来为己所用。就像疑难病症会诊一样,马俊仁用他所能学到的所有手法来解决一个又一个迫在眼前的训练问题。他关于练到位、调到位、比到位的一整套理论,无疑带有极大的实用性。他关于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完整地实现练到位、调到位、比到位的整套措施,更是直指训练实践。用马俊仁的话讲,说了一大篇理论,到了运动训练实践中,完全有可能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把你挡住挡死。
譬如讲到赛前紧张这个心理问题,很多运动训练学著作论述的不过是些一般性方法。仅有这些一般性方法,到了实际中常常还是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赛前紧张问题。有的人仅仅因为赛前紧张睡不好觉,就可能出不来最佳成绩。而马俊仁在这方面表现得有点出神入化。他每次赛前临到睡觉前,都要通过一定的心理调整把运动员调到哈欠连天,困劲儿十足。对于一个初上赛场的运动员,他绝不说你别紧张放松点,那样基本不解决什么问题。他会告诉这个运动员某某著名运动员现在比他还紧张,在那里抱着双肩像个笼中猛兽一样来回走。新运动员一听人家比他还紧张,他反倒自然而然就放松了。
本书披露的众多案例注释了马俊仁运动训练的炉火纯青。
研究过运动训练学的人都会知道,马俊仁在本书中所讲的训练学方方面面,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学具有挑战意义。
第五部分后 记(3)
马俊仁这个几乎人所皆知的公众人物,为什么过去我们对他的了解和理解这么少?
在整个采访调查与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当下的文化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常常从新闻炒作的角度去观看一个又一个公众人物,缺乏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精神。
就是在我们日常的社会交往中,这种平等精神也显得缺乏。
没有这种平等精神,或者说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民主精神,我们很难走进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是在对他人很不了解很不理解的情况下评判他人,乃至评判断整个世界。这种日常现象如果延伸到思想文化界,那么我们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思想文化中缺乏对人心理学意义上、人生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我们更习惯于从政治文化批判的角度来考察人物与社会现象。
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在过去,我们曾经习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批判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要批判的主义。现在批判的方向变了,但是这种性质的批判却依然是我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物的主流倾向。本书希望尝试补全我们观察人物时缺乏的那一块。
本书在描述马俊仁一生的故事时,特别注重了心理学的角度和人生终极的角度。
本书揭示了马俊仁人格形成及成长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众多出身艰辛家庭的人,没能成为马俊仁式的人物?为什么兄弟姐妹多人中,惟有马俊仁成为马俊仁?这都是有其特定的心理原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从小出生的家庭环境,每个人的家庭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阶层地位,每个人与父母都有特定的关系,每个人在兄弟姐妹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每个人在其最初走出家门到达学校这个小社会时,都会遇到特定的师生关系,所以,每个人都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
本书将马俊仁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做了某种联系,那不过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类比和联想。本书对马俊仁人格形成史的揭示大概与孙悟空的故事一样,或许会令读者感到兴趣。
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平等待人,如果我们能够将心比心地去了解他人,我们便会知道,每个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生命力的限度问题。各行各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当他们有所成就时,我们都不该忘记他们付出的力量。本书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在透视马俊仁一生起落跌宕时,又提出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才能真正认识世上的众多人物。
第五部分后 记(4)
1994年12月,所谓的“马家军兵变”是十年来有关马俊仁的最重大话题之一。在那次兵变中,王军霞等跟随马俊仁多年的优秀运动员离马俊仁而去,成了轰动中国体坛的一个事件。有关那个事件,曾有过各种评判与说法。
本书对这个事件也做了梳理和分析。
马家军兵变有众多原因,作者尽可能不遗漏地做了概括。在公众都熟谙的思路之外,作者根据对马俊仁及王军霞等运动员心理的分析,还特别提出了新的视角。
马家军兵变其实像是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
1994年马俊仁五十岁,王军霞等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们二十岁上下,这正是中国典型的父女两辈人的年龄差距。马家军曾经是一个团结奋斗的大家庭,马俊仁与王军霞等女运动员之间多年相濡以沫形成的深厚情感,也非常像我们通常家庭中父女之间的情感。这里的心理情结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有了这样的角度,再来看马俊仁与王军霞等运动员之间的冲突,就非常清楚了。王军霞等十几个女儿们从这个大家庭出走了,她们和马俊仁这个家长之间爱恨交织的强烈情感,是每个中国人都很便于理解的。
他们原本并不想伤害对方。但是在那场冲突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彼此相互伤害了。
1994年12月12日,王军霞等人离开马俊仁。12月27日,马俊仁的父亲因听闻马家军兵变消息受刺激发病死亡。马俊仁奔完丧,12月29日从鞍山回大连,发疯开车,结果发生车祸,马俊仁当即重伤昏迷。
马俊仁说,他当时发疯地开车,连死的心都有。
作者分析,这是车祸发生的心理原因。他死给谁看?大概在相当程度上是死给那些离马家军出走的女儿们看。
作者就此专门问过马俊仁与王军霞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在全国人心目中是个问号。
马俊仁先谈了有关王军霞的大面上的话,本书做了记录。马俊仁又坦言他讲过有关王军霞的不少私下话气话,本书也一笔带过。问及他对王军霞看法的心里话时,马俊仁在长久沉默抽烟之后终于一句又一句讲了出来。
马俊仁这些话如果没有这样深入探寻,有可能永远埋在心里。
这些话真正诠释了他和王军霞等女儿们爱恨交织的情结。
第五部分后 记(5)
马俊仁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考察马俊仁的一生,使得我们得以发现中国人最突出的特点。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美国人或许是求实豁达不拘一格,法国人或许是自由平等富有浪漫情怀,德国人或许是艰忍严谨,等等。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马俊仁个案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容置疑的答案。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它顽强的生命力。
考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能够在这块并不算富裕但却十分复杂的地域上创造了最灿烂的文化,养育了最广大的人口,他们的生命力像野草一样见缝插针地生长蔓延。没有一个民族像这个民族能够这样顽强地繁衍自己的人口,传播自己的足迹。在世界上,有麻雀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中国人的生命力包含着多重意义:它是奋斗的,力求生存的,极力适应的,是忍辱负重的,是卧薪尝胆的,是奋起抗争的,是百折不挠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也许中国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软弱,但其生命力顽强这一点大概是举世无双的。
马俊仁的一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特别是他的人生三次重创,展示了他的顽强性格。1966年母亲去世,曾使马俊仁遭受第一次重创。1994年马家军兵变,使马俊仁遭受第二次重创。1998年一场文字风波重翻往事,使马俊仁遭受第三次重创。三次重创的惨烈情况,本书都做了详实记录。任何读者身临其境都知道每一次重创都足以毁灭一个人。但是,马俊仁都一而再再而三站了起来。
中国人的生命力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2004年的马俊仁已经饱经沧桑。但作者写完全书后得到的最新信息是,马俊仁正在不声不响抓紧准备最后一搏2008年北京奥运。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干扰,那他很可能会让世界再意外一次——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马俊仁是不断创造奇迹的。
马俊仁总是靠穷则思变战胜山穷水尽的。
对马俊仁的剖析,能看到中国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穷则思变。中国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穷则思变,就有了发展的希望。
马俊仁的性格就是穷则思变。无论是物质上的穷困,还是其他社会资源的穷困,譬如没有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还是人生事业到了看来没有出路没有办法的穷困时候,勇于思变是解救穷困的惟一依靠。本书剖析了马俊仁穷则思变性格形成的历史,也描述了其穷则思变的种种传奇,表明一个强者一个弱者的区别在于对穷困的截然不同态度。
马俊仁是个成长的人物,因此,他是成长着的中国的缩影。
全世界各民族都在成长,马俊仁的故事又该是人类的故事。
柯云路
2004年4月于北京
作者E…mail:keyunlu@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