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其脚踵,捆在一起抛于荒山野外。在仆人和科任托斯牧人的帮助下,俄狄
浦斯成了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成人后,也从神谕里得知,他必将杀父娶母,
为了逃避这逆伦的命运,他离开“父母”,向忒拜走去。在一个三岔路口,
误将一个同他争执的老人杀死,此人便是微服私访的忒拜王,即他的生父。
后他又因铲除狮身人面女妖有功,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即他的生母为妻。他成了杀父娶母的罪人,自己却毫无所知。当贤明正直的
俄狄浦斯知道了事情真相后,他绝望地刺瞎了双眼。他不自觉地犯了罪,但
却自觉地惩罚了自己。这个剧本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刘申敬)
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出身贵族,
早年热心于哲学,并深受其影响,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晚年由于反
对雅典当局的暴政,被流放在马其顿王宫中,并死在那里。他的作品大部分
是在内战期间写成的,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中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意
识。据说他共写过92 部剧本,得过5 次奖,但流传至今的只有《美狄亚》、
《特洛伊妇女》等18 部悲剧作品。他创造了一种带浪漫情调和闹剧气氛的悲
剧形式,风格华美,语言流畅。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欧洲戏剧发展的影响,
远超过他的前辈,特别是对罗马文学和新古典文学的影响更显著。
(刘申敬)
《美狄亚》欧里庇得斯悲剧的代表作,也是以描写妇女命运为题材的最
杰出的一部剧作。取材于寻觅金羊毛的神话。女主角美狄亚,帮助希腊英雄
伊阿宋得到了金羊毛,并和他结了婚。他们带着两个孩子,经历了千辛万苦
到了科林斯。但是伊阿宋见利忘义,抛弃了美狄亚。为获取科林斯王位的继
承权,他决定和科林斯国王的女儿结婚。美狄亚感到受了莫大侮辱,决定向
伊阿宋报复,用计毒死了新娘和国王,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然后乘坐
龙车逃向雅典。剧本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反映了
当时社会贫富分比的加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对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无
限的同情。剧本深刻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刘申敬)
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
芬是雅典附近的小土地所有者,他的喜剧代表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他的
文学活动是在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及雅典王国危机四伏时代进行的。据说他
共写过44 部剧本,得过7 次奖,流传至今的只有《阿卡奈人》、《骑士》、
《鸟》等11 部喜剧。他的喜剧艺术是现实主义的,采用的手法则是极其夸张
的。他不仅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家,而且是欧洲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为“喜剧之父”。
(刘申敬)
《阿卡奈人》喜剧阿里斯托芬著。是阿里斯托芬的反战喜剧中最著名的
一部。公演于公元前425 年。通过农民狄凯奥波单独与敌人媾和,从而过着
幸福生活这一荒诞的故事,表达了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写
于雅典与斯巴达战争开始后的第六年,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在剧中明确地表达了战争只能使上层人物得到好处,对人民却百弊而无
一利,反对希腊民族内讧,主张和平,团结的进步思想。全剧由一系列闹剧
场面组成,在喜剧的笑闹中表现了严肃的政治主题。语言犀利,富于抒情色
彩。
(刘申敬)
《骑士》阿里斯托芬政治喜剧中最有力的一部,它直接嘲讽和抨击了当
时的当权人物克勒翁。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雅典人民肩上的一个重大负担,而
克勒翁却是这个战争的热烈拥护者。剧中的人物均有寓意,年老体衰、性情
反复无常的聋子德谟斯代表雅典人民,他被那些煽动家的花言巧语骗糊涂
了。克勒翁在剧中是一个卑劣的“臭皮匠”,他专门欺骗主人德谟斯。德谟
斯的另外两个奴隶,即当时雅典著名的将领尼喀阿斯和得斯忒涅斯利用另外
一个坏蛋“腊肠贩”在德谟斯面前用种种诡计战胜了第一个煽动家(克勒翁)。
喜剧辛辣地嘲讽了煽动家愚弄人民,企图把人民引入歧途的行为。
(刘申敬)
《鸟》阿里斯托芬剧作中流传至今的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
品。雅典的两个公民帕斯忒泰洛斯与欧厄尔庇得斯厌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玩
弄阴谋诡计及诉讼的风气,决定离开城市去寻找安静的乐土。他们与鸟类在
天地之间建立了“云中鹁鸪国”,但不久这个安乐国就被人和神弄得不安宁
了。诗人在剧中写出了当时社会中许多靠嘴皮子混饭吃的典型,他们企图到
“云中鹁鸪国”去占便宜,鸟类便把他们赶走。因为有了“云中鹁鸪国”,
人们给神献祭的东西不能通过云送到天上,万神山的神不得不前来讲和,答
应了鸟国提出的所有条件。该剧是欧洲文学中乌托邦思想的最早体现,这种
思想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农民幼稚的幻想。喜剧的
艺术性较高,情节丰富,色彩绚丽,抒情气氛浓厚。
(刘申敬)
大洋洲各国
澳大利亚
劳森(1867~1922)澳大利亚小说家、诗人。只读过3 年书,16 岁时因
父母分居,他随母到悉尼干杂活。他母亲拥护共和,热心妇女运动,曾创办
《晨曦》报,他因而常与记者、作家、妇权运动者、社会主义者接触,受到
影响。1887 年发表诗《共和之歌》,次年第一篇小说《他父亲的伙伴》发表,
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曾深入西部农村体验生活,与牧民、赶车工、农
场工人广泛接触。1894 年,他的《诗歌与散文短篇小说集》出版。1896 年,
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相继
问世,因而闻名。他先后出版近20 部诗集和短篇小说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
短篇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富于幽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口语特点,他的作
品在题材、风格、语言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奠定澳大利亚文
学的基础作出了贡献。
怀特(1912~)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
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
皇家空军情报部门工作5 年。1948 年回到澳大利亚定居,经营农牧场,后专
门从事写作。他先后发表了11 部小说,2 部短篇小说集,6 部剧本和1 部自
传。主要有他的成名之作《人类之树》(1955)描写一个拓荒者家庭变迁的
故事。此外,还有刻划19 世纪上半叶企图横跨澳大利亚大陆的德国探险家的
《沃斯》(1957)。1973 年发表著名小说《暴风眼》,同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金,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奖金的澳大利亚作家。怀特在澳大利亚文艺界
有相当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刘欣)
《风暴眼》长篇小说。澳大利亚作家怀特著。作于1973 年。小说的主
人公亨特夫人本是悉尼一个富翁的遗孀,是一个很要强的女性。虽已80 岁高
龄,又双目失明,不能行动,但仍不示弱,还要顽强地自我表现,称王称霜。
她有两个远在欧洲的子女,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为了继承遗产,兄妹
两急急从欧洲赶回澳大利亚,希望母亲尽快去世。而当他母亲的死讯真的传
来时,这对不孝的同胞男女正在发生乱伦关系。亨特夫人已到了风暴眼——
风暴的中心处——这里往往是最平静的冥境了,但她如果得知儿女的丑事,
对她这样的不忠不孝,一定会不感到平静而要大发雷霆的。作品通过对人物
形象的塑造和心理刻画,隐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嘲弄,在语言运用上有
独特风格,是作者的代表作。
(申海田)
新西兰
曼斯菲尔德(1888~1923)新西兰女作家。1888 年10 月14 日生于新
西兰惠灵顿。父亲是新西兰银行行长。19 岁到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她的文
学创作有短篇小说、诗和文学评论,并与人合译过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
1923 年1 月9 日在法国枫丹白露镇阿翁村去世。她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
国公寓里》(1911),批评了对奴仆的非人待遇、妇女所受的屈辱和压抑,
嘲笑了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以后出版的有《幸福》(1920)、《园会》(1922),
以及死后出版的《鸽巢》(1923)、《幼稚》(1924)等,4 部短篇小说集,
表达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阶级对立的抗议,探讨了婚姻悲剧的主题。曼斯菲
尔德困于多病和环境的限制,笔墨时或流于纤细。她有正义感,在摒弃议论
的客观叙述中常能引人同情弱小,憎恶强暴,感受到不合理社会现状所造成
的各种创伤和不幸。对新西兰文学有重大影响。
《园会》短篇小说。曼斯菲尔德著。作于1922 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
写谢太太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遗属正伤心落泪,悲
恸欲绝,而她却在园中奏乐娱乐,大宴宾客。小说从侧面反映了阶级对立和
贫富悬殊的情况。在艺术上,她深受契诃夫的影响,不设奇局,不求情节的
离奇曲折,注重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处去发掘人物情感的变化,在客观叙述
中流露出对不合理社会的抗议。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富有诗意。
(刘欣)
美洲各国
加拿大
哈利伯顿(1796~1865)加拿大英语作家。生于加拿大东部新斯科舍省
的温泽。1815 年毕业于当地皇家学院,曾任律师、议员、法官。他的见闻录
《新斯科舍编年纪事》被认为是新斯科舍省的第一部史书,提供了有关加拿
大早期历史的可贵资料。他的代表作《钟表商》收入21 篇讽刺小品。作者通
过美国商人山姆·斯利克之口,嘲讽了新斯科舍省人的懒散、怠惰、怨天尤
人和不求进取,同时又描写了斯利克的投机取巧和浮夸善辩。作品反映了当
时托利党人的心理状态:他们留恋英帝国的统治,鄙视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
革命,又为当时美国人勤奋的创业精神所动,对本国同胞的精神状态感到失
望。作品独具一格,寓幽默讽刺于故事情节和妙趣横生的对话之中。机敏而
耐人寻味的谐语、双关语和北美方言的运用,都为斯利克这个人物增添了情
趣和活力。哈利伯顿也因此书的成功而成为加拿大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作
家,并有加拿大文学奠基人之称。
(广原)
弗雷歇特(1839~1908)加拿大法语作家、政治活动家。生于魁北克省
莱维市,肄业于拉瓦尔大学法律系,后为律师。早年诗作有《悠闲集》。1866
年移居美国芝加哥,《流亡者之声》讽刺了加拿大保守党人和文学上反对改
革的传统派,诗中表现出他的论辩和讽刺才能,使他成为魁北克的知名人物。
他的创作模仿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有“小雨果”之称,成为加拿大法语
地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诗集有《杂诗》、《北国之花》、《雪鸟》、
《人民传说》、《飞叶》、《诗的残骸》,其中《北国之花》和《雪鸟》获
法国法兰西学院蒙蒂翁文学奖,在加拿大文学中他是第一个获法国文学奖的
作家。他还著有剧本和散文作品。是加拿大皇家协会创始人之一。
鲁瓦(1909~)加拿大法语女作家。青年时曾去英、法等国旅行。1939
年定居于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手的幸福》通过一个饭
店女招待员的经历,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利尔一个工人区的生
活,主要描写劳动人民因经济萧条所遭受的失业和贫困的痛苦,获1947 年法
国费米娜文学奖,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另有长篇小说《亚历山大·谢纳韦
尔》、《秘密山岗》、《世界尽头的花园》等表现了开发者不断探索的精神
和人们追求新生活的愿望。还有以她家乡中部平原偏僻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
说《小水鸭》;具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德尚博街》和长篇小说《阿尔塔
蒙之路》以及回忆录《我生命中的孩子们》等。她的作品描写了从东部到两
部几乎整个的加拿大以及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下层的人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
与要求以及他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语言洗练,文笔朴素,被认为是当代加
拿大法语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
(广原)
美国
弗瑞诺(1752~1832)美国诗人。生于纽约一酒商家庭。1768 年进入普
林斯顿大学,次年发起建立北美第一个革命学生组织——“美洲独立者协
会”。1771 年与休·亨利·布雷肯里奇合写长诗《美洲光辉的升起》,揭露
英国在北美的暴行。大学毕业后曾任教员、律师、编辑、记者以及船长。在
独立战争前期,写了《为美洲自由而战》一诗,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为
争取独立、自由而战。在《美国独立》等诗中,提出“不自由,毋宁死”,
不怕牺牲,战斗到底等口号,以鼓励士气。1791 年他应托马斯·杰弗逊的要
求,主编民主派的喉舌《国民报》,与联邦派进行斗争。1789 年法国革命爆
发后,写了一系列诗歌赞扬法国革命,认为它是世界革命的前奏,提出驱逐
所有暴君,让世界人民获得自由。1801 年,杰弗逊当总统,他不满政府对联
邦派的妥协态度,拒绝任职,1812~1811 年英美战争中,写大量的诗再次号
召美国人民独捍卫独立和自由而战斗。他的诗被杰弗逊称赞为“拯救了我们
的国家”。他被誉为“美国独立革命的诗人”。
(刘欣)
《为美洲自由而战》诗歌。弗瑞诺著。作于1775 年。在诗中,作者号
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暴虐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