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在贞观年间奉诏、在其父李德林撰《齐书》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材料,用
了10 年时间完成的。全书50 卷,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东魏、北齐的历史。
其中,纪8 卷,列传42 卷。到北宋时,李氏原文散佚严重,只存17 卷,后
人取《北史》等书补齐,因而书中有前后文不联贯和详略不等之处,乃至体
例混乱、记事互有矛盾的现象。1972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北齐书》,
共三册。
(朱玉婷)
温大雅(约573~629)唐初史学家。字彦弘,(一说其名彦弘,字大雅),
后人记述其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的名讳,而改以字行。隋朝时曾入宫为东宫
学士,后出为长安县尉。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为随军记室,对唐李渊自太
原起兵至称帝止,凡三百五十七天的史事,进行了详细地记述。后遂成《大
唐创业起居注》一书,共3 卷。成为研究隋亡唐兴的重要历史资料。唐王朝
建立后,因其功及才能,擢升为黄门侍郎,终累官迁至礼部尚书等职。据史
料考证,曾对有关王室及官属做过记述,即《今上王业记》(6 卷)、《大
丞相唐王官属记》(2 卷),今已散失。
(王瑞)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撰。3 卷。上卷记李渊起兵至发引48 日
事,中卷记从太原进克长安126 日事,下卷记摄政至即帝位183 日事。作者
曾任李渊记室参军,所记唐王朝创建的经过,多出本身见闻,有一定的史料
价值。
(孙细河)
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
生于北朝,幼时曾从刘焯问学,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隋大业(605—616 年)
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隋亡唐兴,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
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太宗命与颜师古等共编《五经正义》(180 卷),融合
南北经学家主张,成为经学注疏之“定本”,科举考试之准则,收入《十三
经注疏》。另还参与编写《隋书》。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王瑞)
《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之作,共416 卷。南宋以前,经、
疏分别单行,自南宋绍熙年间始有合刻本。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均有刊本。
清朝乾隆初年有武英殿本,后有阮元据宋本的校本,每卷末附有校勘记,成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该书中《周易正义》10 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 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
正义》70 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42 卷,《仪
礼注疏》50 卷,均用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63 卷,汉郑玄注,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 卷,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
公羊传注疏》28 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20 卷,晋范
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20 卷,魏何晏等注,宋邢彦疏;《孝经注
疏》9 卷,唐玄宗注,宋邢彦疏;《尔雅注疏》10 卷,晋郭璞注,邢彦疏;
《孟子注疏》14 卷,汉赵歧注,宋孙彦疏。
(朱玉婷)
房玄龄(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唐齐州临
淄(今山东临淄东)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大业十三年(617 年),
李渊起兵反唐,攻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助李世民“玄武门之
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夺取帝位。李世民称帝后,任其为宰相,命其制定
律令,选拔人才,监修国史,“贞观之治”时期的重要政策与措施,皆有其
参与谋划,为贞观名相。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太宗身边重要大臣
和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受诏与褚遂良、许敬宗重撰《晋书》,列今二十四
史之一。另与高士廉合著《文思博要》;另参与监修及撰写的《高祖实录》、
《今上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大唐仪礼》,自撰书《贞观格》却尽
佚。
(王瑞)
《晋书》唐房玄龄等奉敕撰。贞观十八年(644 年),唐太宗下诏修撰
《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参加编写的有房玄龄、
令狐德棻,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二十余人。他们在原有十八家晋史的
基础上,以臧荣绪《晋史》为蓝本,参考诸家晋史、杂记,加以剪裁,到贞
观二十年(646 年)全书告成。因唐太宗曾自撰《宣帝纪》、《武帝纪》、
《陆机传》、《王羲之传》的论赞,故旧本题为“御撰”。全书有帝纪10
卷,志20 卷,列传70 卷,载记30 卷,合计130 卷。上起两晋武帝泰始元年
(265 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 年),记载了两晋一百五十六年的
历史。本书为纪传体的断代史,但改“世家”为“载记”,用以记载十六国
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
南燕、北凉、夏等十四国政权的兴亡状况。西凉李嵩,因被唐朝皇帝认为始
祖,前凉张轨,原为晋臣,故皆置于列传而不入载记。书中保存了许多北方
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晋书》是第一部由史馆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以后到隋的一些纪传体史书都由私家撰述。隋统一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
三年(593 年)宣布禁止私人撰述国史和评论人物,把修史之权进一步掌握
在封建国家手中。从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我国史官之设,由来已久,自
后汉至唐初,已有设馆修史的事实,但正式设置史馆以修国史,则始于唐代。
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修史一事统由宰相领导。
自此之后直到民国史馆之设,迄未中断。《晋书》缺点甚多,唐朝初年,晋
代史料虽极为丰富,但由于编者没有认真选择、慎重考核与充分采用,造成
该书取舍失当,内容不够充分。同时作者有时还把《语林》、《世说新语》、
《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无稽之谈收入书中,更属不当。此外,
由于参加编修的史官多为文学之士,重词藻而轻内容,其行文留有六朝骈偶
绮丽的余风,也不甚合于史笔。由于唐自安史之乱后,诸家晋史完全失传,
只有唐编《晋书》得以独存,因而成为研究晋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王军)
魏征(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唐魏州曲成(今河北馆陶)人。
少时孤贫落泊,遂出家为道。隋末投奔李密瓦岗起义军,瓦岗军败,转归唐。
后为窦建德军俘获,念其才,收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又入唐,官至太子
洗马,为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建成死,太宗以其耿直,擢升谏议大夫。
后又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前后陈谏二百余次,反复告诫太宗隋亡唐兴之理,
劝太宗居安思危,急人民之所急,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无为而理”的道理,以敢于犯颜
直谏为历代史家称道,后封郑国公。著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
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行世。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而其著《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时务策》及《谏事》等书,均佚。
(王瑞)
《隋书》唐魏征等撰。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 年)命修隋史,由房玄
龄监修。参加纪传部分监修的由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
年)完成帝纪5 卷、列传50 卷。贞观十五年,太宗又命于志宁、李淳风等修
十志。高宗显庆元年(656 年)完成,计30 卷。十志原为梁、陈、齐、周、
隋五代史而作,称《五代史志》,后各史单行,遂并入《隋书》。本书帝纪
和列传上起隋文帝开皇元年(351 年),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记
载了隋朝三十八年的历史。叙事简明、体例严谨,质量较高。列传中所记人
物很多、资料丰富。但由于此书成于众手,加以篇幅庞大,其中亦有自相矛
盾之处。十志价值很高,历来为学者所推重。其中《食货志》记述了南北朝
后期的经济情况,对东晋以后的南朝及北齐、北周、隋朝劳动力占有的品级
制度和货币制度叙述详细。《刑法志》记载了五代律书的编定及立法和毁法
情况。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某些特点。尤其是《经籍志》发展了我国古代
目录学,实为古代一部目录学巨著。此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各
部下再进行分类。其分类法对唐以后目录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被一直沿
用到近代。《隋书》虽然对隋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但仍有一些地方
为之回护,如对文帝之篡夺,炀帝弑逆,都讳而不书。至于书中记年失检,
记事差错,记述人物编次失当,其现象也有所存在。
(王军)
颜师古(581~64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属山
东)。十一世祖颜含随晋元帝渡江,祖颜之推辗转自南朝入隋,遂定居京兆。
李渊入关,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皇帝诏敕。太宗即位,迁中书
侍郎,奉命考订“五经”文字,撰《五经定本》,颁行全国。又参与修撰《隋
书》,尤精于《汉书》,博采班昭以下二十三家音义,删繁补略,加以己意,
撰成《汉书注》,至今仍为最流行之注本。另有《匡谬正俗》8 卷等。
(张明良)
《汉书注》唐初颜师古撰。由于《汉书》喜用古字、古词,刊出后皆以
为难读,行世不及百年,已有许多史家为其作注。到唐朝初年,注本已达数
十家。但各家所注都有穿凿附会、离析本文的现象,差错很多。颜师古集二
十三家《汉书》注之大成,纠谬补阙,重新编排次序,寻文究例,再次对《汉
书》作注。颜注将其所引各家旧注一一载明,并能使“其指趣略举,结约未
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包存了各家旧注的大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
充审定,为今天研究颜注前的各家注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对于《汉书》
中的古字、词,颜师古也进行了较细致的注释翻译。由于颜师古的《汉书注》
考证详细,错误较少,历来被认为是各家注中较好的一种,是读《汉书》不
可或缺的辅助材料。
(王军)
李延寿唐初史学家。字逻龄,唐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祖籍陇西
(今甘肃临洮)。唐太宗时期,历任太子典膳丞、崇文馆学士、符玺郎并兼
修国史。曾参与修撰《晋书》、《隋书》及唐朝国史,并著《太宗政典》一
书,继承其父未成之编年体南北朝通史,以一人之力,整理南北八朝史事,
删节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并摭拾多种杂史,经16
年,编成纪传体《南史》、《北史》共180 卷,唐高宗阅后极为褒扬,欣然
作序,并下诏颁布全国,成为当今二十四史之一。
(王瑞)
《南史》唐李延寿撰。80 卷。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纪传体,
无表志。作者根据其父大师所撰《南史》旧稿,删并南朝宋、齐、梁、陈四
书而成。本书与《北史》汇合南北各朝的历史,反映了唐初统一全国的历史
要求。作者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常将列传中不同朝代的一姓一族人物集为
一编,有如世姓大族的谱牒。本书删繁就简,虽有失当之处,但文字简洁易
读,并增入四书以外的材料,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刘双合)
《北史》唐李延寿撰。100 卷。记载从北魏到隋的历史。纪传体,无表
志。作者根据其父大师所撰《北史》旧稿,删并北朝魏、齐、周、隋四书而
成。本书于魏孝武帝下,即继以西魏,以此为正统。
(刘双合)
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字辅机。唐洛阳(今属河南)人。太
宗长孙皇后胞兄。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太子,拥世民即位。因功及皇亲,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魏
国公(贞观十一年,即637 年)。曾奉命与房玄龄共同修订唐律。贞观二十
三年(649 年)受命与褚遂良共同辅佐李治(即高宗)即位。后任太尉同中
书门下三品,执掌政事。又奉命与律学之士对《唐律》逐条解释,遂成《唐
律疏义》(30 卷)一书,是留传至今最为古老最完整的中国法典,成为中国
法章的代表作。显庆元年(656 年),曾与令狐德棻共修武德、贞观两朝国
史80 卷。又主持修撰《太宗实录》。永徽6 年(655 年),因反对高宗立武
则天为后,显庆四年(659 年)以“谋反”罪名,流放黔州,并被迫自缢死。
(王瑞)
《唐律疏义》唐朝长孙无忌等撰,30 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的封建法典。唐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自高祖而太宗,历时二朝方修订
完成,共12 篇,502 条。高宗永徽年间,诏令长孙无忌领衔对律文加以解释,
释文即为“疏”,“疏”亦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疏”、“律”合而
为一,称《永徽律疏》,后人通称《唐律疏议》。
(朱玉婷)
令狐德棻(583~666)唐初史学家。唐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
高祖李渊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累迁至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
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由于战乱所致,经籍散失,于是建
议购募遗书,又使专人补录,数年群书渐备。又奏请重新修撰梁、陈、北齐、
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并参与修撰《艺文类聚》及《五代史志》(即今
《隋书》诸志),曾主编《周书》、《太宗实录》及《高宗实录》。贞观18
年(644 年),受命重修《晋书》,亲制体例,撰写序例及诸纪传。据载他
还编过《凌烟阁功臣故事》、《令狐家传》等书,后亡佚。
(王瑞)
吕才(600~665)唐初哲学家。唐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