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注。关于书名,“且介”二字,为半租界之意。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
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越界筑路”区域,
这种地方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
所写的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收作者1935 年所作余文48 篇,年末编集
时又作《序言》、《后记》各一篇。作者生前未及出版。1937 年7 月由上海
三闲书屋出版。《且介亭杂文末编》收作者1936 年所作杂文35 篇。鲁迅生
前已开始编集,而经许广平编定。本书于1937 年7 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邢均海)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陕西省兴安县人。现代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后任北平大学校长。
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青年》编委,倡导
白话诗。1931 年,任中法文化变换出版委员会主仕委员。1949 年新中国成立
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
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其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
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代表作有《鸽子》、《月夜》、《人力车夫》、《宰
羊》、《落叶》、《大雪》、《除夕》、《三弦》、《生机》、《赤裸裸》、
《白杨杨》、《秋》、《南柯子》等。
(王军)
《三弦》诗歌。沈尹默著。发表于1918 年8 月。诗歌写中午时分,一
个破落院内有人弹奏三弦,门外一个穷苦老头枯坐,默默无言。全诗如一幅
画:远景是太阳照着的长街,街旁杨树随风拂动;中景,破大门,门里绿茸
茸的草闪着金光;近景,一个老年人双手抱着头,听三弦听的入了迷,连火
红的太阳都已忘记。诗由远及近,由谈到浓,层次分明,给人以立体感。诗
中无一字形容三弦的优劣,但读都却感受到了曲调的优美流畅。风景与世界
相对衬;以明媚的自然风光反衬凄凉的人世,从而激起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唤起人们改变现实的愿望,这就是该诗的主题。
(王军)
周作人(1885~1968)原名周遐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仕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
小品散文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参加过“新青年”、文字研究会和语丝
社,对文学抱着聊以消遣的想法。后来思想日趋消极,30 年代和林语堂一起
鼓吹“闲适幽默”小品,主张“中庸”与“费厄泼赖”。曾是一位初期白话
诗作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朗,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瓜豆集》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等。解放后,从事翻译工作,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
庇得斯悲剧集》,著有《知堂随感录》、《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中人
物》等。
(张月霞)
《小河》诗歌。周作人写于1919 年1 月。曾在初期白话诗创作中产生
影响。从形式上看是一首寓言体的散文诗。写一条小河被农夫筑堰拦住后,
与身边的水稻、桑树对话,表达一种人生哲理,表明了反对束缚人性、要求
自由发展而又忧虑革命风暴的思想。《小河》诗的主要影响在形式方面。这
首五十八行的长诗用白话口语写成,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令人回
味,并表明了新诗终于摆脱了旧诗词的影响。
(张月霞)
《故乡的野菜》散文。周作人著。写于1924 年12 月。作品介绍了浙江
一带常见的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通过对三种野菜性状、用
途的描写,点染出故乡的风土人情。文笔流畅,朴素无华。文中描述了妇女
儿童遍地搜寻野菜的生动情景,并不时援引俚歌谚语表现人们对野菜的喜
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富有生活情趣。
(李宪兰)
李六如(1887~1973)湖南平江人。现代作家。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
辛亥革命。1921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在平江参加秋收起义。历任福建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长、财政部长,中
央工农民主政府国家银行总行副行长、代理行长、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延
安行政学院代院长、中共中央财经部副部长,热河省委常委、省政府秘书长、
东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和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
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政协全
国委员会常委。1955 年,他根据在延安时写的笔记“波浪的人生”改写成长
篇革命历史小说《六十年的变迁》
(王军)
《六十年的变迁》长篇小说。李六如著。全书分三卷。第一卷,从清末
变法维新写到辛亥革命失败;第二卷,从北洋军阀统治写到大革命失败;第
三卷,拟从十年内战写到全国解放,因十年动乱,该卷未能完成。小说以主
人公季交恕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对清朝末年到全国解放这六十年间中国政
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真实的叙述和描绘。作者根据自己深
厚的社会基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用革命现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再
现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六十年间的演变,表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
曲折性的艰苦历程,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
道理。书中展示了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为孙中山、廖仲恺、黎元洪、
毛泽东、蒋介石等众多历史人物留下了真实的素描或剪影。全书熔历史真实
与小说艺术于一炉,节奏明快,笔法简洁,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王军)
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立袁,又名南杰,湖南浏阳人。现代剧作
家、演员、中国话剧创始人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5 岁留学日本,并加
入了春柳社,开始戏剧生涯。1911 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组织“新剧同志会”、
“文社”、“上海戏剧社”,热心倡导话剧活动,并创作了大量剧本。同时,
作过许多京剧改良的尝试,创造了独特的京剧表演风格,与梅兰芳齐名,有
南欧北梅的誉称。1926 年参加南国社,开始从事电影创作。1932 年参加左翼
剧联。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44 年2 月,与田汉等在桂林
组织了八省区三十几个演剧团参加的西南戏剧展览,推动了国统区抗日进步
演剧活动。他的京剧、话剧《桃花扇》以及历史剧《忠王李秀成》、在当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主持中央戏剧学院的工作,并担任中
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195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作品有《欧阳予倩剧作选》、《欧阳予倩选集》、回忆录《自我演戏以
来》、《电影半路出家记》、戏剧评论集《一得余抄》、《话剧、新秧歌剧
与中国戏剧传统》及《全唐诗中乐舞资料》等。
(张月霞)
《泼妇》独幕剧。欧阳予倩作。1925 年出版。在“五四”时期产生过较
大影响。该剧着眼于“五四”风潮则刚过后的中国现实生活,通过主人公之
间的纳妾风波,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地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在“五四”高潮
中,一对受过学校新思想教育的青年男女,经过相识、相爱、结婚并生了儿
子。但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丈夫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与习惯势力的压
迫,开始买妓纳妾,因此引起家庭风波。最后妻子以自己的胆识迫使丈夫做
出离婚的决定,带走了那个新买的女人,抱走了儿子。作者从独幕剧容量小
的特点出发,注意选材的“小”和“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剧本的表现形
式,是它那既精粹玲珑而又深厚丰富的艺术特色。剧本在事件的选择与处理,
戏剧冲突的设置、结构安排及形象刻画诸方面充分把握了独幕剧创作的艺术
规律。
(张月霞)
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现代诗人、语言学家。曾任
北京大学教授。早年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一度参加《新青年》
编辑工作。曾著文猛烈攻击封建势力和愚昧事物。又创作白话诗,取材现实
人生,表达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时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作过
多种尝试与探索,其中,以《相隔一层纸》最为著名。后思想趋于保守,去
法国留学,专攻语音学。有诗集《扬鞭集》、采编的民歌《瓦釜集》,另有
其他语言学专著多种。
(张月霞)
《相隔一层纸》诗歌。刘半农著。写于1917 年。诗歌描写一个严寒的
冬天。财主“屋里烧着炉火”嫌太热,“吩咐开窗买水果”,而“屋子外躺
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以显明的对比手法,揭
示出“相隔只有一层薄纸”的两个世界。揭露和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具有较强烈的艺术
效果,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宪兰)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希疆等。安徽绩
溪人,现代作家、资产阶级学者。出身于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0 年留学
美国,曾获哲学博士学位,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门徒。回国后曾先
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驻美大使等职。“五四”前后,在新文
化运动中,作为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也曾反对文言
文提倡白话文,攻击旧文化,并一度参加过《新青年》编辑工作,在当时颇
有影响。后来,思想日趋反动。成为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抗日战争
爆发后,堕落为民族败类。主要著述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早年有白话诗集《尝
试集》、独幕剧《终身大事》等。
(张月霞)
《尝试集》诗集。胡适著。1920 年3 月出版。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
部白话诗集。该集在两年之内多次再版,对创立初期白话诗有较大的影响。
该集共分三编,并附录《去国集》,从思想内容上,反映在诗篇中的主要是
“五四”初期普遍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同情劳农的思想,所以其基本倾向是
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与“五四”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如《老鸦》、《乐
观》、《威权》、《上山》、《平民学校校歌》、《四烈士家上的没字碑歌》、
《双十节的鬼歌》等。但《尝试集》中也有的诗思想内容空虚,有的诗境界
偏低。在新诗形式的开创上是有作用的,它开风气之先,探索了白话诗的道
路,试验了新诗的各仲形式。《一念》一诗,是《尝试集》中较好的一篇。
(张月霞)
《终身大事》独幕剧。胡适借鉴西洋新剧,取材于“五四”时代社会现
实而尝试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发表于1919 年3 月。剧作
通过在一个半新半旧的中西合壁的家庭里,父母与女儿之间在女儿的终身大
事——婚姻问题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以至最后女儿田亚梅冲出家庭,实
现了自己的爱情追求,成为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迷信
的欺骗性和宗法制度的族谱祠规的落后性。塑造了五四时代争取个性解放并
取得胜利的新女性形象。《终身大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著名的
现代话剧剧本,在艺术技巧方面基本上是成功的。剧本的艺术构思巧妙,剧
情紧凑、简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成功的塑造人物的同时,自然地揭
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在现代话剧发展史上开了社会问题剧的新风气。
(张月霞)
李劼人(1891~1962)原名家祥。四川省华阳(今属成都市)人。现代
作家。1911 年,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运动。1912 年,发表小说《游园会》。
1914 年,先后任四川沪县、雅安县政府教育科长。1915 年,任成都《群报》
主笔兼总编。1916 年,创办《星期日周刊》,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
同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 年9 月回国,任《川
报》主编。1926 年,应聘“公立成都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后任文科主任
兼预科主任。抗日战争中,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任理事
长。同时担任会刊《笔阵》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
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席。1952 年
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作协四川省分会副主席等职。早年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后吸取
中外现实主义大师的创作经验,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创作了《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大波》等三部各自成篇而又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
(王军)
《死水微澜》长篇小说。李劼人写于1936 年。小说以甲午战争到辛丑
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距成都不远的乡村小集市天回镇为主要场
景,描写了当时四川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的消长,展现了内地一潭死水似的
黑暗现实。作者着重刻划了罗歪嘴、蔡大嫂、顾天成三个人物。罗歪嘴是天
加镇的袍哥首领,他没有职业、不事生产,倚仗地方袍哥势力,走官府、设
赌场,无恶不做。顾天成是一小粮户,他贪财好色,因受罗歪嘴愚弄,一心
想要抱复。后来他参加了基督教,倚仗教会势力,胁迫清朝官府,击败了罗
歪嘴,娶了罗歪嘴的情妇蔡大嫂。蔡大嫂是个性格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