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61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61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茅盾文学奖。小说通过郭祥所在的部队在缚龙里阻击战、清除定时炸弹、白
云岭坑道保卫战这几次战斗中英勇杀敌的故事,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热情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
地表明已经站起来的东方人民不可侮。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概念化和
模式化,没有回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弱点、缺点和军内的矛盾。全书规模宏大,
以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生活为主线,以国内的生产为副线,交错描写,背景广
阔,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周立勋冯恩大)


冀汸(1920~)原名陈性忠。祖籍湖北天门县,生于印尼爪哇岛,1924
年回国。现代诗人。上中学时与同学编印油印刊物《诗与画》。1935 年开始
诗歌创作,与邹获帆、姚奔等人编辑诗刊《诗垦地》。1945 年在重庆参加文
协。1947 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当过小学、中学教师和会计。建国后,
曾做过编辑和创作部门的行政工作。1955 年因所谓“胡风案件”,多年蒙冤。
1977 年后曾在浙江海宁翁家埠乔农中学任教务主任。平反昭雪后,到浙江文
联工作。他尝试过各种文体的写作,主要作品有:诗集《跃动的夜》、《有
翅膀的》、《喜日》、《桥和墙》、《我赞美》和长篇小说《走夜路的人们》、
《这里没有冬天》等。

(周立勋冯恩大)


《棕榈》诗歌,冀汸作。写于1980 年。诗歌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棕榈树
不怕狂风暴雨的袭击,“宁可折断,也不一刻缩回手掌”的倔强姿态。在严
寒的冬天,其他植物都经不住寒风的袭击竟相凋零,而棕榈“却仍旧唱着绿
色的歌”。诗人托物寄情,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语言简洁明朗,
形象鲜明生动。

(申海田)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1939 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学习。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大学毕业后,先后做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
员。1949 年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1950 年调北京文联任《北京文艺》编辑。
1955 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
1962 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为中国作协、戏剧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京剧剧本《范进中
举》、《沙家滨》。《范进中举》获1956 年北京市戏曲会演剧本奖,短篇小
说《受戒》获1980 年北京文学奖,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获1981 年北京文
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曾祺还发表了很多散文和文学评论。

(周立勋冯恩大)


《大淖记事》短篇小说。作者汪曾祺。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 年第4
期。小说展示了解放前苏北里下河的风俗民情,描写了青年锡匠十一子与挑
夫女儿巧云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群众的抗暴斗争,表现了存在于劳动人民
感情、性灵中的真善美。小说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和写意手法,灵活自如,
风格宁静淡远。因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获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1
年北京文学奖。

(周立勋冯恩大)


柯蓝(1920~)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现代作家。肄业于湖南第一
师范学校。1937 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
学习。毕业后任延安《群众报》记者、主编。解放后,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
处长,上海《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1953 年任上海文联党组副书记、华东
作协秘书长,后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1961 年回湖南,曾任文
化局副局长、出版局编辑部副主任。文革后任《红旗》杂志文艺部负责人。
第二、三届作协理事。1944 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解放区引
起很大反响,获延安文教大会乙等奖。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日本和
前苏联均有译本。还有长篇小说《祖国海岸》、《蔺铁头红旗不倒》、《暴
动》(后两部与文秋合作),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散文集《上海散
记》、《新的生活等着你》、《起飞的孔雀》、《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
集《早霞短笛》,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儿童文学《雾海枪声》、《马
戏团的秘密》、《王孝和的故事》等。

(周立勋冯恩大)


《早霞短笛》散文诗集。作者柯蓝,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 年出版。收
集了作者1956~1957 年的散文诗204 篇,分为7 辑。1981 年修订重版时,
作者又增加了27 篇新作。写于五十年代的200 余篇散文诗内容广泛,有给朋
友亲切的和劝慰的封封短信,有在天南海北旅途中的所1 所闻,有对人民军
队敬献的真诚礼赞,有对祖国未来一代寄予的期待与热望。。。字里行间无
不洋溢着对欣欣向荣的祖国、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满腔喜悦
与不可遏抑的深情。该集中的作品具有精炼、凝聚的特点,篇幅短小,三、
五百字,却小中见大。结构精巧,语气欢快、格调高昂,曾被称为青年读者
的知心朋友。

(周立勋冯恩大)


张爱玲(1921~)笔名梁京,原籍河北丰润县,生于上海一个官僚世家。
现代女作家。童年在北京度过,1929 年又迁回上海居住。1937 年中学毕业,
1939 年考入香港大学。1943~1945 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十几篇小说,其
中《倾城之恋》是其成名作。1944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是其代表作。
这些小说结集为《传奇》。1945 年她出版散文集《流言》。抗战后,改行编
写电影剧本,主要有《不了情》、《南北和》等。

(周立勋冯恩大)


《金锁记》中篇小说。张爱玲著。发表于1944 年。小说描写一个婚姻
遭遇不幸的女子心理变态的故事。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大
哥贪图钱财将其卖给富户姜家瘫痪的二儿子为妻。姜家瞧不起她的出身,和
瘫丈夫相守也毫无幸福可言,却恋上了三少爷姜季泽。碍于人眼,三少爷不
敢和她胡来。情欲得不到满足,七巧逐渐变态,她的唯一希望就是期待着婆
婆和丈夫死后分家得到一批财产。十年后婆婆、丈夫先后死去,她的目的实
现了。为了保住财产,她对周围的人怀着戒心。小叔子上门求爱被她赶走;
不让亲侄子上门;亲手破坏了女儿的幸福;蓄意折磨死儿媳。后来,她自己
也死去了。小说通过曹七巧的悲剧和丑史,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金钱势力把人
变成“疯子”这一主题,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封建官宦家庭人与
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以及金钱的本质。

(周立勋冯恩大)


杜鹏程(1921~)原名杜洪溪,曾用笔名司马君,陕西韩城人。当代小
说家。家庭贫穷,幼时曾进过孤儿院,当过学徒,半工半读。1938 年到延安
参加革命,曾在鲁迅师范学校和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1947 年国民党反动派
进攻延安,他去西北野战军做随军记者并开始创作。1951 年离开部队,先后
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4 年到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从事专业
创作并任作协副主席。杜鹏程的创作主要有:剧本《宿营》,长篇小说《保
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集《年青的朋友》、《光
辉的里程》,通俗读物《大沙漠》、《平常的女人》,散文集《速写集》,
文论集《我与文学》等。

(周立勋冯恩大)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杜鹏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年出版。小
说集中地反映了1947 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时,我军周大勇所在连队和
兄弟部队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采取运动战的战术,经过青化砭、蟠龙
镇、沙家店几个战役重创敌军,最后终于收复延安的历史,还从侧面反映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陈赓兵团过黄河的史实,展示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
进程。小说生动地歌颂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成功地塑造了周大勇
等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对彭德怀的刻画,是我国当代文学塑造老一
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次成功尝试。作品场面宏伟,视野开阔,对战争场面
的选择和布局,显示出大处着墨的概括能力。注重在严峻的生死关头以及急
剧变化的事件中刻画人物性格,语言富于激情和生活气息,风格粗矿豪放。
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

(周立勋冯恩大)


《在和平的日子里》中篇小说,杜鹏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出
版。小说以宝成铁路工地为背京,集中描写了铁路接轨前几天发生的事:工
程队副队长梁建革命意志衰退,严重的个人主义致使铁路桥墩报废,洪水中
浮桥沉落,上万名工人生命受到威胁。工程队长闫兴依靠工人群众和知识分
子,克服重重阻力,为铁路如期接轨而努力奋战。工人刘子青为抢救被洪水
威胁的上万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攀索过江,不幸牺牲。作者站在时代的高
度提出了每个革命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人生课题:如何保持革命战争年
代的献身精伸方进行一次新长征。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注重环境与人物内心
世界的描绘。

(周立勋冯恩大)


王汶石(1921~)原名王礼曾,又名王仲斌,山西荣河(今万荣)县人。
现代小说家。14 岁以前,他在本村读小学。1936 年春节后入县城第一高小读
书。西安事变后,担任县儿童救国会主席。“七七”事变后,参加县人民武
装自卫队,加入共产党。由于闫锡山反动军队的袭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8 年7 月到西安进东北竞存中学并重新入党。1942 年夏初去延安参加西北
文工团。建国后,先后担任《群众文艺》主编,《西北文艺》副主编,中共
咸阳县委、市委副书记,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等职。王汶石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中篇小说《黑凤》,
少儿读物《少年突击手》,歌剧《战友》,综合集《亦云集》等。

(周立勋冯恩大)


《新结识的伙伴》短篇小说。作者王汶石。发表于《延河》1958 年11
期。小说写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两个从未觅过面的竞赛对手张腊月和吴淑
兰,在一次棉花管理现场会上相识后结成亲密伙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张
腊月和吴淑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满怀激情地描写了她们所创造的
业绩,反映出中国农村妇女的新的社会地位、新的命运和新的生活。小说布
局严谨,结构紧凑,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从“新”字上落笔进行刻画,特
别是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周立勋冯恩大)


菡子(1921~)又名方晓,江苏溧阳人。现代女作家。1929 年读小学,
1934 年秋考入苏州女子师范,积极参加校内进步活动,并开始创作,1936
年夏被开除。是年秋入无锡竟志女校。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1946~1949
年在苏北和山东参加解放战争。解放后在基层工作多年。第一次文代会即为
中国作协会员,1956~1957 年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62 年任上海
作协理事,先后任《收获》、《上海文艺》编委。出版小说集《纠纷》(其
中《纠纷》获解放区创作奖),散文集《幼雏集》、《初晴集》、《素花集》,
电影文学剧本《江南一叶》(与李纳合作)、《两姐妹》等。

(周立勋冯恩大)


《幼雏集》散文集。菡子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年出版。在这本散
文集中,作者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美好闪光的心灵,让读者领略到富有诗情的
劳动生活的甜蜜,写出了人的心灵美、人情美和劳动美,思想深沉,感情浓
郁,表达含蓄,真切感人。在艺术手法上不拘一格,或运用焦点透视法,或
运用散点透视法;或从固定的角度观察形象,或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事物,墨
色多变,多姿多彩。语言清新、淡雅、朴实、简洁,朴实中有文采,简洁中
含细腻。不少篇幅带有哲理的意蕴,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周立勋冯恩大)


李季(1922~1980)原名李振鹏。笔名李季、里计、李寄等。河南唐县
人。现代作家。1938 年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 年后在三边地区工作。他
热爱民歌,在工作中经常学习和收集民歌。他根据三边流传的民间故事,以
信天游的形式,于1945 年写成了《王贵与李香香》,1946 年在延安的《解
放日报》上发表。作者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站在劳动人
民的立场上,写出了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使诗
歌成为解放区农民战斗的号角,成为农民翻身求解放的赞歌,成为诗人的诗,
人民的歌。诗歌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广泛赞扬。陆定一赞扬它“用丰富的民
间语汇来作诗,内容和形式都是好的”,并指出其为文艺的发展起了“开路
先锋”的作用。郭沫若称它是“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解放后长期深入
石油基地,出版了《玉门诗抄》等诗集和长篇叙事诗《杨高传》等。

(申海田)


《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作者李委,作于1945 年,1946 年发表
于延安的《解放日报》。作品以信天游形式,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对青年男女在阶级压迫下的悲欢离合故事,共3 部12 章。王贵是贫苦农民
的孩子,父亲因欠交地主崔二爷的租子被迫害而死。李香香的父亲就收养了
王贵。王贵与李香香在长期接触和共同的苦难中建立了爱情。后来地主崔二
爷看中了李香香,妄图霸占她,遭到李香香的拒绝,崔二爷就迫害王贵。王
贵参加了游击队,不幸被崔二爷抓住并要害死他。李香香报告了游击队,救
出了王贵,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