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62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62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爷看中了李香香,妄图霸占她,遭到李香香的拒绝,崔二爷就迫害王贵。王
贵参加了游击队,不幸被崔二爷抓住并要害死他。李香香报告了游击队,救
出了王贵,两人终结良缘。但游击队转移后,香香又被崔二爷抢去,王贵和
游击队及时打回死羊湾,救出香香,再度团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王贵与李
香香这对三边青年的形象。表现了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以及农民所受的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热情歌颂了人民革命的伟大力量。长诗在艺术表现上大
量使用比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诗句含蓄,寓意深刻,富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是直接从人民群众口语中提炼加工出来的一
种清新、刚健的语言。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成为陕北农
民革命的一首壮丽史诗。

(申海田)


绿原(1922~)原名刘仁甫,曾用笔名刘半九。湖北黄陂人。现代诗人,
文学翻译家。1942 年在重庆复旦大学读书时,与邹荻帆等人合编诗刊《诗垦
地》,同年出版抒情诗集《童话》。1944 年遭国民党特务迫害,逃离重庆,
在四川、武汉等地教书。1948 年入党。1953 年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组长。1955
年因“胡风案件”被隔离审查。1962 年至1969 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编译所编
译。1969 年后下到咸宁劳动五年。1977 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
工作。1980 年平反,恢复党籍。其诗集还有《集合》、《又是一个起点》、
《从1949 年算起》、《人之诗》。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美学著作,
撰写了很多外国文学评介文章。

(周立勋冯恩大)


《春雷》诗歌。作者绿原。写于1948 年,收入诗集《集合》。诗作热
情赞颂驱除严冬的春雷,并为之发出大声的欢呼:“我们需要大胆的春天,
这个世界需要/在你起死回生的霹雳里/突变!”借此暗示现实生活中不可抗
拒的革命转机。比喻生动,联想丰富,诗体自由,不拘一格,显示出粗犷、
奔放的气势,具有撞击人心的诗的激情。

(申海田)


马烽(1922~)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县人。现代作家。1938 年春参加
革命,同年冬加入共产党。1940 年冬到延安“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
练班学习。1943 年初到晋西北抗战根据地做宣传工作,同年秋调到《晋绥大
众报》工作,并致力于通俗文艺工作。1946 年与西戎合著长篇小说《吕梁英
雄传》。1947 年下乡参加土改近两年,土改后调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1951
年到“作协”文讲所办的文学讲习所学习。1953 年调作协创作组。1956 年春
回山西任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马烽写过长篇、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
短篇代表作有《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
的年轻人》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周立勋冯恩大)


《我的第一个上级》短篇小说。作者马峰。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
年第6 期。小说通过刚从水利学校毕业的“我”的耳闻目睹,塑造了一个优
秀的农村基层干部——农建局副局长者田的形象。老田给“我”的印象是一
个驼着背、低着头、走路慢吞吞、“疲疲沓沓”、“少气无力”的人,可是
在面临洪水威胁和堤毁村亡的关键时刻,他与平时判若两人:镇定自若,坚
决果敢,指挥有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跳水堵口。通过这次紧张的抢险
战斗,“我”真正认识了老田内在的精神世界。小说构思新颖,剪裁巧妙,
表现手法上先抑后扬,日常行为与紧要关头表现的两相对照,有力地突现了
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周立勋冯恩大)


峻青(1922~)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现当代小说家。13 岁以前
读过几年书,抗战开始后参加革命,1941 年开始创作。建国后曾任中南人民
广播电台宣传科长、编委,中南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理事及上海分会代
理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四十年代峻青的重要作品有:剧本《风雪之
夜》和中篇小说《马石山上》。建国后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黎明
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人物传记《女英雄孙王敏》,散文
集《欧行书简》、《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长篇小说《海啸》,
论文集《峻青谈创作》,电影剧本《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

(周立勋冯恩大)


《黎明的河边》短篇小说。作者峻青,发表于《解文军文艺》1955 年
第之期。小说描写了1947 年秋我军主力从昌潍撤退后,通讯员小陈接受了党
交给的任务——护送两个武工队长过潍河,在过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小陈
为了掩护武工队的同志,英勇阻击敌人,目睹母亲和弟弟倒毙在敌人的弹雨
之下,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直至完成任务,然后抱着一个还乡团头子跳进
波涛滚滚的潍河,与仇敌同归于尽。小陈一家为护送革命干部不惜流血牺牲
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对革命战争的全力支持和高尚情操。小说把人物放
到严峻考验之中描写,形象鲜明。简洁生动的景物描写与紧张的战斗气氛渲
染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周立勋冯恩大)


何为(1922~)原名何振业,浙江定海人。现代散文家,七岁随全家迁
居上海,入沪东提篮桥小学读书。1936 年冬发表散文《路》。1940 年上海大
同大学和圣约翰大学肄业,同年出版散文特写集《青弋江》。抗战结束后,
任上海《文汇报》记者、清华影片公司和昆仑影片公司编剧等。解放后,在
上海电影研究所、江南电影制片厂任职。1959 年,调福建电影制片厂任故事
片编辑组负责人,福建电影制片厂下马后,转为省文联专业作家。1977 年被
选为福建人大代表,任福建作协副主席。40 年代与冯亦代合写电影剧本《金
砖记》,50 年代出版两本儿童读物《看电影》、《前进吧,上海》,60 年代
出版少年英雄报告文学单行本《张高谦》。代表作有《第二次考试》、《临
江楼记》等。

(周立勋冯恩大)


《第二次考试》散文。作者何为。发表于1956 年12 月26 日《人民日
报》副刊。写从部队转业到工厂的女青年陈伊玲参加音乐班入学考试的故事。
在复试前,因安置火灾灾民,劳累过度,影响了嗓子,但她未作任何解释,
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亲自走访,了解情况后录取了她,散文热情地歌颂了陈伊
玲的高贵品质和苏林教授的“伯乐”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当时许多作品都
把知识分子当作改造对象和反而人物来描写时,作者能从生活出发,正面歌
颂知识分子,实属难能可贵,表现了作家的勇敢和胆识,发表后引起很大争
论。作品因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风貌,真切感人,富
有诗意。采用悬念,又运用电影镜头调度,引人入胜。

(周立勋冯恩大)


曾卓(1922~)原名曾庆冠,笔名柳江、马莱、阿文等,湖北武汉人。
现代诗入,剧作家。1936 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38 年武汉失陷,流亡重庆求学。1939 年加入共产党。1940 年与邹荻帆等
组织诗垦地社,编辑诗刊《诗垦地》,同年加入文协。1943 年入重庆中央大
学历史系学习。1944—1945 年参加《诗文学》杂志和《诗文学丛书》的编辑
工作。1947 年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员,后去武汉主编《大刚报》副刊《大
江》。1950 年起,曾在湖北省教育学院、武汉大学讲授文艺学。1952 年后任
《长江日报》副社长、武汉市文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作协武汉分
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门》、长诗《母亲》、独幕剧集《处女的
中心》、儿童剧《谁打破了花瓶?》、话剧《江姐》、儿童读物《小鲁滨逊
的一天》、散文集《痛苦与欢乐》、日记体报告文学《和最可爱的人相处的
日子》、小说集《悬崖边的树》等。

(周立勋冯恩大)


《悬崖边的树》抒情诗。作者曾卓。1970 年发表于《诗刊》。这首诗
写在那特定的年代里知识分子身处不利境地犹如悬崖边一棵孤单的树,在岩
石的夹缝中生存,经受着风雨雷电的侵袭,随时有山崩石裂、葬身深渊的危
险。但知识分子没有自暴自弃,他们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社会责任感,远
远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聆听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即使“孤独”、”寂寞”,
也要傲然而“倔强”地“站在那里”。本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如“奇异的
风”象征灾难性的政治运动,“悬崖”象征险恶的生活环境等,使读者从冷
静、平淡的描绘之中,感受到隐藏在形象背后的强大的社会批判力量。这首
诗的诗节简短匀称,诗句流畅。

(周立勋冯恩大)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现代诗
人。少年时曾在煤厂当学徒。1938 年初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40
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习,并写作反映陕甘宁边
区军民斗争生活的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记者参加
解放西北的战斗,并随军到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杜采访部主任。1952 年
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建国后,闻捷以主要精力写诗并引起广泛注意。诗
作大部分反映新疆兄弟民族新的生活,后结集为《天山牧歌》,随后曾出版
诗集《东风催动黄河浪》、《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和氏
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

(晓雪)


《无山牧歌》诗集。闻捷著,1955 年出版。诗集共收入30 余首行情短
诗和一首小叙事诗。作者以优美的笔调、简单的情节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
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占等兄弟民族解
放后的幸福生活,美好爱情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其中爱情诗占大部分。诗人
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有色彩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表现出兄弟民族寿年男女热烈、健康的爱情生活并将时纯真爱情的讴歌和对
新一代青年热爱劳动、忠于祖国建设事业的高尚情操的赞美有机结合起来,
展现出他们美好的心灵和新时代的动人风貌。诗作构思巧妙、自然,格调轻
柔、明快,洋溢着诗人对新生活的激情。

(晓雪)


《复仇的火焰》长篇叙事诗。作者闻捷,长诗原计划分三部:第一部《动
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乱的草原》分别出版于1959 年和1962 年。第三部
《觉醒了的人民》部分章节发表于1962 年、1963 年,因十年动乱的冲击未
能全部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上一场叛乱为题材,
在广阔的背景下展开惊心动魄的复杂斗争,表现出哈萨克牧民“从怀凝、反
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有力地揭露示了“帝国主义和民族反动派的
幻梦和末路”,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迸的历史趋向。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丰
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规模宏伟、章节谨严,笔法丰富多变,情节引人入胜,
曾被称为“诗体小说”。长诗对巴里坤草原动人的风光和哈萨克民族生活习
俗的描写都很出色。

(晓雪)


曲波(1923~)当代小说家,山东黄县人。8 岁入小学,16 岁参加八路
军,17 岁入党。1943 年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 年夏任胶东区《前线报》记
者,是冬调入作战部队,任大队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参加了
北满林海雪原的剿匪斗争。1950 年因重伤转至工业部门,历任机车车辆制造
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
局副局长。1979 年被选为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曲波是业余作家,先后出版
过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戎萼碑》、《狂飙曲》、《桥
隆飙》,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等。《林海雪原》出版之后,深受
读者欢迎,被改编成话剧、京剧、电影等,并泽成越南、蒙古等国文字。

(周立勋冯恩大)


《林海雪原》长篇小说。曲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9 月出版。
小说描述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牡丹江一带林海雪原中剿匪斗争
的故事。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着一支36 人的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克服
了高山峻岭、冰天雪地的严重困难,在几乎与上级完全失掉联系的情况下,
边侦察边战斗,经过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激战四方台等战斗,全歼许
大马棒、座山雕、侯殿坤、谢文东、马希山等顽匪。作者歌颂了小分队对党
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大智大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
刘勋苍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又细密严谨,故事富有传奇性,
自然环境的描写具有奇异色彩。艺术风格上具有民族化、群众化的特征。

(周立勋、冯恩大)


林斤澜(1923~)当代作家,浙江温州人。上中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
亡工作,在抗日宣传中与戏剧发生联系,后专门进学院学过电影戏剧。建国
后进北京文联创作组当专业作家。先是从事剧本创作,出版过剧本集《布谷》;
后来改写小说,出版过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石火》;并且
出版了散文集《飞筐》,少儿读物《惹祸》,以及文艺论集《小说说小》。
近年来出版了《林斤澜小说选集》。

(周立勋冯恩大)


《头像》短篇小说。作者林斤澜。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 年7 月号。
小说描写艺术家忘我献身的故事。主人公梅大厦是一个雕塑家,性格怪异,
不为常人所理解,他单身一人住在北京的大杂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