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烈明 >

第156部分

烈明-第156部分

小说: 烈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您老人家放心。朱平安等人已经盟誓扶保太子殿下,如果他能始终如一,儿子势必保他富贵一世,性命无忧。就算太子殿下刀兵相向,儿子也能救下他一条性命。但如果他生起谋逆篡位之心,便请恕儿子不得不大义灭亲,将来到了地下再与义父请罪!”
  王品口中喃喃自语。
  ……
  周奎和巩永固为朱平安接风洗尘,也许是舟车劳顿,不过半个时辰之后,朱平安便酩酊大醉,周奎和巩永固无奈,只得草草的结束了酒宴,曹无伤准备了马车,将朱平安台上马车,匆匆向府邸赶去。
  到了半途,马车停靠在一个街角,阿大从小巷中跑出来,向曹无伤一抱拳,径直跳上了马车,掀开车帘,露出朱平安精神奕奕的脸庞。
  “大帅,王府已经派人过来联络,现在可以入府了!”
  朱平安点点头,和阿大一起下车,两人顺着京师的街道潜踪匿形,不多时便来到王承恩的府邸之外,阿大在一个角门上轻敲两下,马上便有人开门将两人迎了进去。
  阿大在外堂等候,朱平安则跟着王承恩的老管家径直来到王承恩的书房。
  老管家将房门反手关上离开,屋中只剩下王承恩和朱平安两人。不等王承恩开口,朱平安已经是跪倒在地,却是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但“王公”的称呼却显然已经是不合适了,所以,朱平安只能口称“世伯”。
  一听到这个不伦不类的称呼,王承恩便是会心一笑。没等朱平安再度开口,王承恩却是抢先一步说道:“听你的话语,想来是已经从郭追和沈名先哪里听到了一些事情。不过,我和沈家的关系你莫要再问,就算是‘沈家’这两个字,以后也莫要再提起。其中的种种缘由,我总会在合适的时机给你一个交待。你岳父便是为了躲你,这才去了广东讲学,这其中的奥妙你还不清楚吗?这些个往事现在说之无益,只会给你带来灾祸!”
  王承恩的一番话便堵死了朱平安本已准备好的一系列提问,当下只能无奈的点头答应。
  “王品刚刚离开,我与他说了你的事情。我本打算让怀德和王品今后都跟随于你。但今晚这一番话,我却揣度王品未必会放下太子那一边。不过,你也可以放心,你的身份等事情王品虽然已经知晓,但他绝不会吐露只字片语,他是我一手养大成人的,秉性个性我都知道。”
  “他是个认死理的人,将来某一天,我希望你可以帮他一把,能离开太子那个是非漩涡最好不过。”
  朱平安欣然答应下来。
  “你从天津发来奏折圣上已经都收到了,这几日便会做出决断。只是其中有一件事情,是关于茂阳伯柳忠恕和内官监贺有龄的,圣上还有些犹豫,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闻听此言,朱平安从怀中取出一叠文册,交到王承恩的手中,“这是小侄整理的相关证据,其中有贺有龄和柳忠恕与范氏勾结的铁证。”
  王承恩摆摆手,“不要交给我,之后你直接呈递给圣上。记住,不要经过内阁和司礼监,以防泄露。圣上御览之后,我会建议将差使交给锦衣卫去办。骆养性虽然谨小慎微,但圣上交代下来的事情他还是不敢马虎的。案情涉及到多处州府,只有锦衣卫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同时动手,一击即中。”
  “世伯考虑的周详!”朱平安总算松了一口气,王承恩考虑的很全面,这次处理范家只有一个机会,万一出现纰漏,山右各家退进蒙古和满清的地盘后,那就很难再抓住他们了。
  正说到此处,外边却忽然响起了老管家的声音,“老爷,御驾亲临,已经到了街口!”(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章 犹未可知

  朱平安吃了一惊,万没有想到崇祯会在这个时候来到王府,第一个念头便是回避,但站起身来,却被王承恩拦住,“无妨,圣上提前打了招呼,晚上要过府来看望。你且退入里间,听听圣上的话语,也有助于你今后筹谋行事。”
  当下,王承恩从竹榻上坐起身,带着朱平安来到屏风后边,也不知在墙上按了什么机关,白墙上忽然打开一扇门,王承恩便示意朱平安躲了进去。关上之后,这个密室顿时一片黑暗,但气孔还是透下了外间的一点光亮,外边的声音也顺着气孔清晰的传了进来。
  大约半柱香的时间,院内便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接着便是王承恩感激涕零的声音,“圣上日理万机,竟然还趁闲暇时分探望老奴,老奴感激不尽!”
  崇祯低沉略带着些沙哑的嗓音响起,“这不是在宫里,就无须多礼了。你这些日子不在,出了不少事情,听怀德说起你的身子也打好了,朕便登门,一为看望,二则是有些事情要安排。”
  两人的脚步声一前一后进入房内,其余的人则相继退到了院门的位置。
  朱平安屏住呼吸,心头虽然紧张,但却在刹那间明白了王承恩的用意。崇祯皇帝不是昏聩之君,但其多疑善变的性格却是众所周知的,封疆大吏,六部阁臣很少有人能完全揣摩其心思用意的,也因为如此,众臣都是战战兢兢。做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也是造成这个时期行政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承恩作为崇祯的近臣,崇祯能将南迁事宜交给他来打理,便可见对其的信任。但即便是如此,从王承恩的言谈之间也可以知晓,他也没有把握完全掌握崇祯的所思所行,也因此,他希望朱平安能琴儿听一听崇祯在人后的言谈,以此来作为日后行事的基础。
  “天津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吧?”崇祯品着茶问道。
  “是!”
  “开始朕心里还纳闷。为何好好的天津卫发生如此规模的兵变。以至于赵良栋这个总兵都丢了性命。接到朱平安的奏报之后,朕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其中有奸人作祟,竟然以兵变为名。将主意打到了漕粮的身上。”
  “圣上明鉴。早在朱平安第一次进京的时候。他便向奴婢说起过这件事情……!”
  “哦。为何不奏报?”崇祯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满。
  “一是因为查无实据;二则是因为牵连甚广。山右商人在口外一带经营已经数十载,而晋商自大明立国伊始便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仁宣朝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三晋子弟入朝为官,其中甚至有当时的六部堂官和阁臣。到了如今,晋商的子弟遍布朝野,实在是无法彻底甄别他们到底是不是和山右商人有着何种的关系。因此,当朱平安告知老奴这些事情之后,老奴选择将此事压下来,以图后效。”
  崇祯叹口气,“你说的在理,这的确是一桩难办的事情。可如今,已经不得不面对了,朕选拔的天津总兵他们都敢动,竟然还发动了一场兵变,这些奸贼的势力不可小觑,再坐视不理的话,江山社稷的根基都会不稳。”
  “不过,山右商人的老巢在张家口,那里地处边镇,又和蒙古紧邻,恐怕不易除之啊!”崇祯又补充了一句。
  王承恩深以为然。随即向崇祯提出建议,可以将这项差使交给锦衣卫去办。虽然如今锦衣卫早已远不如当年,但各地却都有锦衣卫的卫所,一旦计议已定,便可以同时剿灭山右商人在各地的分号据点。至于张家口的老巢,则需要有干员同一时间亲自带兵前往剿灭。
  之后,崇祯便陷入到深深的思索中,好一会功夫都没有再度开口。但他一开口却是直接跳到了另一个话题上。“锦州大战在即,可中原和湖广战场也是越来越吃紧,丁启睿无法调动各路督抚,张献忠兵势愈发强盛。三边总督傅宗龙和孙传庭应付李自成也有些捉襟见肘,各路都是向京师告急,请求增派援兵,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王承恩却是只是回答了一句,“军国大事,老奴一介阉人,不敢妄言!”
  “可现在朝堂上已经有人谏言,调派山东兵马支援三边,朱平安这两年在登莱招募义勇,组建什么新军,听闻成效不错。就连周延儒也有些意动,傅宗龙更是连上几道奏疏,请求调派山东兵马支援。你直言便是,朕想听听的看法!”
  王承恩告一声罪,这才开口说话。他的意思是,山东兵马可以调动,但却万万不能抽调主力。登莱是皇室南迁的重要据点,万不可有失,如今山东虽然有数万兵马,但眼下却是京畿附近唯一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部队,一旦全部投入到剿贼战场,万一京师有变可就来不及驰援了。精心准备的南迁计划也就泡了汤。赵良栋身死,还可以找人来代替,但兵马一旦抽调出去,再想调回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更何况,就拿最坏的局势来说,一旦京师沦陷,皇室退往江南,手中无兵,那又怎么号令各路督抚。
  王承恩站在崇祯的角度上考虑的极为细致,这让崇祯皇帝不禁甚是欣慰。“朝臣们都是利字当先,唯有你还能设身处地为朕着想,实在是难得啊!”
  “也罢!”崇祯皇帝瞬间拿定了主意,“就让朱平安率领一万兵马驰援傅宗龙,也好应付一下朝臣们。到时便由他主持突袭张家口的事情,也算一举两得。”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有些恼怒和沮丧,“朕已经让骆养性盯住了柳忠恕和贺有龄,这两个奸贼吃着我大明的俸禄,竟然做起了卖国的勾当,不杀不足以平息朕的怒火。就在朱平安攻入张家口的同时,朕要看到他们两个的人头。”
  “是,老奴领命!”
  王承恩其实也明白崇祯的心思,他的心里也明白,大明北方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扭转了。从崇祯的内心来讲,他很希望以太子监国南京,或者干脆南迁,以江南半壁为根基,从头来过。但他面对的却是一个经营了两百多年的文官集团,迂腐、好名、党争等等,便是这个集团的鲜明的烙印,以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这个根深蒂固的群体。一旦提出南迁的建议,势必将遭到朝臣们的群起而攻之,有了事情,他们可以躲,可以降,但为了他们的名声,大明皇室却必须死守京师,连离开两个字都不能提。
  “大伴!”崇祯的眼眶有些微红,“朕不是昏聩之君,但朕却着实害怕要做亡国之君啊。中都沦陷、陵寝被焚、福王、襄王等宗室被乱贼所杀,这桩桩件件都让朕没有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
  “思来想去,只要将来能留下血脉监国南京,朕就留在这京师,哪儿也不去了!成祖有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兴大明朕已经做不到了,但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
  王承恩顿时也伤感起来,刚想劝慰两句,崇祯皇帝却是一摆手,“大伴,太子还年幼,这是朕唯一放心不下的一点。万一他能到南京去,你也随着他一起吧,从旁多加指点,总算他的身边还有个体己人。”
  王承恩擦擦眼角的泪水,径直跪在崇祯的面前,“圣上不必再说了,太子身边自有辅臣。从潜邸开始,老奴追随圣上十六载,此身已交托给圣上,圣上又何故将老奴远远的打发去了呢!不管前边风刀霜剑,老奴必定追随圣上左右!”
  崇祯也难得的感动莫名,亲手将王承恩搀扶起来,“好了,好了,这样的话,朕以后不再说便是。王品在外历练,怀德也是沉稳谦和,这两个都是你一手调校出来的,朕便将他们两个都托付给太子,以后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崇祯长出一口气,总算将心头的难题找到了应对之策。但忽然间又想到了一些事情。
  “将来到了那一天,你记得提醒朕。朱平安毕竟是宗室,长期手握兵权对于太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到时候,太子离京的时候,你帮着朕拟一道诏书,交予太子。等到了南京大局已定的时候,便昭告天下朱平安的宗室身份,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立朱平安为世子。他有功劳,但却不能再掌兵,今后便做一个富贵逍遥王爷便是,荣华富贵统统给他。”
  “如果他心有异念,这一道诏书便可以让天下群臣和武官群起而攻之,也算给太子一个保障,免得祸起萧墙,再重现当年的靖难之变!”
  “是,老奴遵旨!”王承恩平静的回答道。
  而身在密室中的朱平安却是冷汗涔涔。崇祯的心思还真是难以捉摸,一面极力拉拢,一面却是暗藏杀招,这难道便是帝王的心术吗?
  这一步一步,都是为了保障朱慈烺能够顺利的到达南京,登上帝位。转过头来,却是毫不留情的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看来,王承恩今日要自己躲在这密室中偷听的重点,便在于此啊!
  朱平安悄无声息的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的呼吸心跳平复下来,眼中慢慢释放出无穷的杀意来。
  崇祯千算万算,可还是没有算到今后的局面会乱成什么样子来。各路藩王相继崛起,为了一个皇位置北伐大业于不顾。文臣武将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伐,生生将大好的局面挥霍殆尽。
  朱慈烺是否能平平安安的继承这大明江山,还犹未可知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触即发

  一个时辰之后,崇祯皇帝这才离开,待到从密室中走出,朱平安身上的衣衫都已经被汗水所浸透。
  老管家或许是早已料到,亦或者是王承恩早有吩咐,总之是第一时间便呈上了干爽的衣服供朱平安替换。
  又饮了一杯凉茶,身上和心中的那股燥热才渐渐散去。
  王承恩察觉到从密室出来之后的朱平安的眼神总是不住的在自己身上逡巡,这才放下茶盏,缓缓说道:“刚刚的话语你都听到了,不要用那种眼神看我。我所效忠的另有其人,但今上亦是对我恩深情重,就冲这一点,我用这条命陪他走完剩下的路便是无悔无怨。不过,这大明的江山却是千万人用性命的代价撑下来的,我不能够眼见着它走向万劫不复。以后,这担子便要依靠于你了!”
  朱平安的心中一阵悲凉。王承恩最后的命运如何,他是清清楚楚的,眼前的这位老人,要朱平安亲眼看着他陪着毫无希望的崇祯皇帝走向末路,朱平安却是极为痛心和不甘的。
  “你不必劝我!”王承恩似乎是早已预料到朱平安会说些什么,手轻轻一抬,便阻止了朱平安的话语。“北方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闯贼日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