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38部分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8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成了。
    周延儒再相板上钉钉。
    王潇从北京发来急报,专门让一个仆人从北京连夜赶往江南,不过却也不是专门给杨潮送消息,而是给他王家送。
    仆人到了扬州,过江后直奔江南,但是在镇江又派快船转到南京,来通知杨潮一下。
    杨潮早就嘱咐过王潇,一旦事成,要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王潇做的算不错了。
    相信此时消息未必传到杭州,距离更近的杨潮这里先知道了。
    已得到这个消息,杨潮什么都顾不得了,第一时间先赶到了江宁县衙,求见县令。
    ……
    上次的集会过后,江宁知县杨文骢时常烦躁,频繁的去青楼散心。
    烦躁的是,上次本来是那么好的一个机会,让自己可以跟张溥加深关系。
    可是自己最后碍于钱谦益的面子,只出了五十两献金。
    那五十两好像人家也看不上,最后也没人来跟自己要。
    当时身上明明装着一张大会票,却完全没办法拿出来。
    可惜错过机会的同时,杨文骢还暗中担忧,很担心因为这事,他会把张溥给得罪了。
    更让他郁闷的是,集会之后,复社和东林竟然公开分裂了,在江南争得你死我活,互相检举揭发,互相弹劾,士子们,也互相看不惯,作诗作词,互相谩骂。
    好在复社的核心是以苏州为中心,而东林则是南直隶、南京松江等府为核心,双方士子大多时候只能隔空对骂,不然谁都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打起来。
    但这事让杨文骢就像吃了一只死老鼠那么难受。
    自己当时碍于钱谦益的面子才不敢捐助太多钱,可是转眼间钱谦益就跟复社翻脸,而自己却是一个复社的成员。
    这简直就两头不是人,钱谦益不会记得自己的好,张溥可能还会记恨上自己。
    杨文骢是复社成员,而且是最早那批加入的早起成员,与张溥有交情,但交情并不深,因为自己毕竟是外地人,而且祖籍贵阳,距离江南太远了,对南京人来说几乎是化外之地。
    加上自己后来科举总是不顺,一直只是一个举人,所以不怎么被人重视。
    但真要说起来,杨文骢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名气也不算小,过去也是一个江南才子,风头被那些年轻士子盖过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
    可就算跟那些年轻才子相比,杨文骢也只是少了激情,论起文章老辣、诗词厚重、书画动人,杨文骢更胜一筹。
    在真正的内行眼中,杨文骢更有名气,书画一出,购者甚众,可惜的是名气没有给他带来官运,仅仅带来了些许财运。
    这些年杨文骢很是攒下了些银子,几乎全都是他卖画的收入,乃至为了当上这个县令,运作花去的几千两银子都是他卖画所得。
    跟江南许许多多文士才子一样,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随便挑一样专心钻研下去恐怕都能成为一代大师,可跟其他人一样,他也痴迷于官场,说到底就是热衷当官,把其他的事情不过看作是雅趣,玩玩即可,多了就丧志了。
    所以杨文骢最在乎的不是名气,不是诗书画的才能,而是仕途,他更希望能青云直上。
    奈何一直没有机会,复社最辉煌的时候,他没有赶上,复社这几年低谷,他却摊上了,这几年复社的举子少有考中科举的,士子间颇有传言,说是朝堂上的大人们都不愿意看到复社的人,所以复社举子根本不愿意录取。
    杨文骢未必没有受到牵连,始终考不中进士,才选择了挂名国子监成为监生,最后得到了一个优评,又走了走关系,才谋到了这个县令。
    跟杨文骢一样的复社举子大有人在,像杨文骢这样谋到一个县令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这些年脱离复社的士子人数众多,就连杨文骢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还是碍于脸皮太薄,没有下定决心。
    以前没机会也就算了,可是这次张溥运作周延儒再相,是一个多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他却再一次错过了,因此集会之后,他就一直懊悔不已。
    “老爷,杨潮公子求见!”
    仆人来报,手里拿着一张帖子。
    杨文骢只看了一眼,当即站起来:“快快有请!”
    ……
    杨文骢急切请自己的态度,杨潮一点也不意外。
    相信周延儒再相的消息传开后,南京城任何一个衙门,都会把自己奉若上宾。
    “恭喜老父母了。玉绳公再相了!”
    杨潮大笑着走了进来,这次拜见杨文骢,就没有大礼了,只是随便拱拱手。
    杨文骢也不在意,早就不敢小瞧杨潮了,虽然杨潮没有什么大背景,但是在青楼中,这些天他可是听够了杨潮的名字,在文人中,杨潮的名字,可是跟周延儒、钱谦益等人一起出现的。
    因此杨文骢可一点都不敢小瞧杨潮的。
    因此不但不怪杨潮不行大礼,反而慌乱着让仆人看坐,看茶。
    但是一听杨潮的话,杨文骢也不由惊了一跳:“杨公子此话当真!”
    杨文骢参加集会的心态,只是想巴结张溥,而不是真的对周延儒有什么信心。
    可是杨潮竟然说周延儒再相了,他们真的做成了这件事。
    杨文骢看向杨潮的眼神都变了,因为他知道,上次的集会,正是杨潮一手操办的。
    虽然作为县令,杨文骢也不知道周延儒再相的消息,但听过之后,心情实在复杂。
    周延儒真正的当上了首辅,自己这个复社中人本来有机会更进一步的,可是当日自己竟然没有送上一千两的捐助,这就不止是错失结交张溥的机会,而是错过了一个直接上进的机会。
    杨潮坐下后慢条斯理道:“这还能有假?恐怕不出一天,整个南京城就知道了。怎么,老父母还不知道?”
    杨文骢摇头苦笑:“那当真是可喜可贺了。”
    杨文骢的口气中却有一股惋惜。
    杨潮明知故问道:“怎么,老父母似乎有难言之隐啊。”
    杨潮知道上次杨文骢只捐助了五十两,至于张溥要没要,他就不知道了。
    但是五十两显然不够给杨文骢换一个青云直上的前程。

第六十六节 机会
    
    杨文骢果然叹道:“不瞒杨公子知道,老夫上次可是真心资助张天如公成其大事的,只是当时形势所迫,无法将银子拿出来。”
    杨潮点头道:“原来如此。不过张天如公气度非凡,当然不会在意了。”
    杨文骢苦笑道:“天如公也许不会在意,可是玉绳公却怕是不知道老夫了。”
    杨潮这时候也不装糊涂了,借机说道:“其实想让玉绳公知道大人也不难。”
    杨文骢一顿,他就知道杨潮无事不登三宝殿,肯定是有办法的,但不会白白帮自己。
    借故问道:“杨公子请说。”
    杨潮道:“那就不知道杨大人敢不敢做大事了。敢不敢震惊天下了。”
    杨文骢突然感觉有些坐不住了,做大事,震惊天下,这谁不想啊,但是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官晋升之道,无非两个捷径,一个是钱,一个是名。
    杨文骢虽略有薄财,但还远远不够让自己的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程度。
    名呢,杨文骢也是小有名气,可那都是文名,于做官无益。
    当官需要的名,是官名,是官声。
    “请杨公子指教!”
    杨文骢神色凝重,压低声音说道。
    杨潮笑道:“指教不敢当,说起来其实是在下求大人主持公道。”
    杨文骢哦了一声:“杨公子还能遇到什么不公之事。”
    杨文骢神色没有那么严肃了,从杨潮口气中听出来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杨潮想让自己帮忙做事,但如果真像他说的,能够给自己扬名,一举两得,自己也不介意。
    杨潮叹道:“现在有一桩恶事,锦衣卫欺辱良善,不知道大人敢不敢管一管。”
    “锦衣卫!”
    杨文骢不由皱眉。
    锦衣卫可不好惹,几百年了都自行其是,不过当今崇祯皇帝,起初重用文臣,裁撤了东西两厂,对锦衣卫、厂卫这些名声不好的番子并不倚重。
    但是锦衣卫根深蒂固,东西厂可以取消,锦衣卫就没人动的了。
    说起来,这里面牵扯到太多的权贵了。
    大明朝用锦衣卫的官职赏赐了太过功臣,牵一发而动全身。
    谁都不敢说,锦衣卫里面没有那个藩王,那个公侯的亲戚。
    杨潮看到杨文骢犹豫,故作哀叹道:“看来杨大人是不敢主持这个公道了。那小人还是去找其他人吧。锦衣卫中无恶不作的不在少数,可惜锦衣卫枝繁叶茂一般人惹不起,弄不好要惊动圣上的。”
    杨潮很清楚,杨文骢这种举人出身,没有考中进士后,做官的文人,是不会有太大的前途的,一般人也不会选择中举后,谋求一个官职。
    因为举人一般只能当县令一级的小官,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绩,是不可能说服其他文官和皇帝让他们进一步升迁的。
    杨文骢能给自己谋到江宁县这样的城内县,而且是南京城内的京畿县,可以说是有背景有人脉的,但是即便如此,没有说的过去的政绩,也休想更进一步。
    所以他需要政绩,尤其是那种能够直接进入到皇帝耳目中的政绩。
    果然一听到惊动圣上,杨文骢突然站了起来,大有一副拼了的架势。
    如果惩治一个不法的锦衣卫,让皇帝知道了,杨文骢的官声、政绩什么就都有了。
    虽然要冒的风险会很大,一个弄不好就是两败俱伤,可是杨文骢一个举人身份,如果不拼一把,这辈子也就老死县令位置了。
    他杨文骢绝不甘心!
    尤其是上次杨文骢已经错过了机会,这次万万不可以再错过了。
    杨潮看到杨文骢的样子,悄悄的将一张票子推了过去。
    杨潮笑道:“杨大人,区区薄礼,不成敬意。杨大人放心,只要密议得当,万无一失!”
    杨文骢看到杨潮推过来的票子,一张会票,正面在上,三百两正。
    同时听到杨潮说话,心中已经计议已定,也点了点头:“杨公子看来成竹在胸了!”
    杨潮笑道:“实不相瞒,小人谋划已定,只是一直没有想好,把这个功劳送给哪位大人。直到遇到大人,这才觉得找到了合适的人。”
    杨文骢却突然皱眉,杨潮跟自己认识,是杨潮来找自己的。邀请自己参加那个集会,而且对自己非常恭敬,安排自己跟张溥、钱谦益同坐。
    如果说,那时候杨潮就已经在算计了,那也太可怕了。
    杨文骢不由的看了杨潮一眼,看到杨潮的眼睛很沉静,虽然坐实了他的猜测,但是他顿时信心大增起来,杨潮越深谋远虑,他就越高枕无忧。
    “还请杨公子多多费心!”
    杨文骢说道。
    杨潮笑道:“大人客气了。”
    说完,又掏出了两张票子,还是推到了杨文骢面前。
    杨文骢一看,是两张凭据。
    拿起来一看:
    “立借约人匠户杨勇,今在许仲孝处借出银二十两正,双方约定无争,除夕前本息清还,共计五十两。崇祯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立。立借约人杨勇(手印);代字暨中人董朝奉(印章)。”
    这是借据。
    “今收杨勇还借银三十两正,双方议定无争,本息两清。崇祯十四年杏月(二月)三日。许仲孝(签字花押)。”
    这是回执。
    看完后,杨文骢疑惑起来:“杨公子这是何意?钱账两清了啊。”
    杨文骢还以为杨潮要找他打债务官司呢,可是钱账两清,写明议定无争了,还怎么打?
    杨潮笑道:“没错。钱已经还了。不过大人不觉得这借据有不妥吗?”
    杨文骢疑惑:“不妥,何处不妥?”
    在杨文骢看来,借据上有借款人,有放款人,有代笔人,有中人(保人),除了没有明确写出钱息外,都很正规啊,借据都这么写。
    杨潮笑道:“敢问大人,大明律中,可有违禁取利一条?”
    杨文骢顿时心中一跳,大明律中,确实有违禁取利一条,大明王朝名义上是严厉打击高利贷的。首先月息不能超过三分,而且如果是长贷,无论多么长的时间,本息合计都不能翻番,也就是哪怕放贷十年八载,利息都不能超过本金。可是这年月,谁还管大明律中这种规定啊,高利贷横行无忌,多少朝中大员、王公贵戚干的都是放贷食利的买卖。
    杨文骢道:“确实是有!可寻常没人会管。”
    杨潮却神色严肃:“别人确实不会管。但是大人不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嘛!”
    接着咬牙补充道:“天大的机会
    
    

第六十七节 惩恶
    
    
    “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
    杨潮走后,杨文骢专门翻出大明律例,仔仔细细的翻对。
    又不断的看杨家的借据和回执,大明律例中对违禁取利,最多可以处罚杖责一百。
    一百杖,那是能把人打死的。
    可是杨家的借据和回执,远远不到杖责一百的程度,但是杨家借银二十两,还款三十两,中间还不到十天,就收了十两银子的利息,远超大明律规定的三分钱息,非常明显的违禁,按律可以笞四十。
    但是笞四十要不了一个人的命,却绝对会把那个人得罪死。
    得罪一个锦衣卫百户,杨文骢是不愿意的,虽然他作为一个文官县令,也不至于怕一个锦衣卫百户,不过双方井水不犯河水,这些勋贵后代跟文官集团之间,平时根本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双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犯不着为了这种小事得罪人。
    可是,以杨潮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机会。
    因为没人去做,自己做了,才更加显眼。
    一个小小县令,不畏强权,严惩不法锦衣卫,这绝对能收获一个勇于任事的官声。
    杨潮也答应帮忙扬名,甚至直达天听,直通到崇祯皇帝的耳中去。
    但如果失败,杨文骢估计这官也就做到头了,虽然一个锦衣卫百户官职不高,可是许仲孝可不是一般的锦衣卫,是专门司职侦察、逮捕、审问,掌管刑狱的镇抚司实职锦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