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行业简报2009-03-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力电池:未来汽车的核心
上榜理由:新能源汽车被提上日程,动力电池前途无量
推介创投:软银赛富、IDG、华睿、天堂硅谷等
一向低调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豪情壮志”地表示“比亚迪要在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汽车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世界第一!”王传福如此高调不是没有理由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且得到巴菲特18亿元港币的投资,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将大有可为。
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摸索出了“以煤为主—以油为主-以电为主”的能源消费新路子,“以电代油”正在成为缓解全球能源紧缺的一个发展趋势。从国内看,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其中汽车油类消耗就占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发展清洁新能源汽车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
“租电池,送汽车”,有人对于未来汽车业进行了这样的“大胆设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组件,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未来汽车业的竞争焦点就在动力电池上。
从政策上看,自“八五”到“十一五”,再到2007年11月1日《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颁布,国家相关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密集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决心。而从市场角度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背景下,动力电池必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黄金产业”。
教育培训:发展红火不带泡沫
上榜理由:社会需求大,且有一定进入门槛
推介创投:IDG、清科、红杉资本、赛伯乐等
对于教育培训产业来说,金融危机反倒起到了助跑的作用。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好工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去进修。而从资本市场来看,2008年是教育培训业的丰收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在线教育仅占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的5%,到2008年其份额已增长到10%,专家预期,未来远程教育市场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甚至可以达到40%。
教育培训业的红火发展,也引来了众多VC、PE的青睐。从China Venture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发生在教育培训的投资案例有30起,涉及金额4。58亿美元,相对2007年,有着62%的增幅。教育培训已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之一,为全球的战略投资家所推崇。
教育培训之所以在中国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是由中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岗位需求不能很好接轨所引起。近些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此种局面给了民营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职业技能培训、出口留学培训等细分教育培训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中国民办教育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联想投资总经理刘二海曾这样表示。
任何现象只要一过热,就有产生泡沫的可能,但是风险投资和教育培训企业的人士却大多认为,教育行业没有泡沫。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由于受发展特性制约,比如教师上岗要经过培训等,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才会有回报。
保健产业:刚刚起步的明日之星
上榜理由:市场潜在需求巨大,政策引导扶持
推介创投:今日资本、天堂硅谷、赛伯乐等
脑白金广告让人烦,但脑白金却卖的相当火。脑白金的持续畅销,一方面说明巨人集团的营销策略高明,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市场对保健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在增长。
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市场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但仍然徘徊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像食品等强势行业一样的品牌集群,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效益不足。2008年,五粮液(15。96,0。04,0。25%)携手巨人启动保健酒市场,为这种局面打开了缺口。2008年10月28日,酒业顶级企业五粮液集团与巨人公司合作推出保健酒——“黄金酒”。双方签订长达30年的合作协议,五粮液集团斥资3亿元推广“黄金酒”,以期获得8亿元的销售收入。
从政策上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保健产业的发展。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全民健康成为中国卫生事业的新战略。2008年,卫生部又提出卫生工作重心前移,加大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同时,新医改方案快速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新医改为预防保健产业大开绿灯。政府引导的医疗理念的进步,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政策导向。
不管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政策角度来看,中国的保健产业必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保健产业内形成一批品牌企业,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危机不会改变增长前景
上榜理由:度过金融危机需要金融服务业支持,之后的资本流动亦需要
推介创投:红杉资本、NEA、赛伯乐等
“小企业种子基金”、“销售链融资”、“数据融资”、“存货质押”这一些新鲜名词,在金融危机后,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虽对金融服务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但业内专家纷纷表示,金融危机不会改变金融服务业的增长前景。这些新名词的频繁出现,其背后也说明金融危机的度过还要依靠新的金融服务业来支撑。
伴随老牌发达国家的日渐西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持续的快速增长当中。这将导致巨额国际资本流动,而当前的一些金融服务能够在这一过程发挥促进作用。从资本的流动来看,金融服务业是一个真正面对全球市场的产业。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西盖尔称,本轮金融危机改变的只是玩家的名字,并不会改变金融服务业的未来增长前景。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在金融服务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在解决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问题。其中,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吸引民资进入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之一。这意味着,“见不得阳光”的地下“钱庄”正逐渐被“改编”,并开始光明正大地介入到金融服务业当中。另外,如果“放贷人条例”颁布实施,这将是30年来中国金融业最大的一项改革。既然个人放贷可以合法化,就应该承认,民间金融已经是中国金融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接下去跟金融打交道的只会增长,不会下降。这就意味着,金融服务业接下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广阔。金融服务业将会越来越细化,以更好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
二、 IT技术/芯片专业
1。 2008年全球芯片行业价格分析
近日,美国最大的内存芯片生产商美光科技和台湾第二大芯片生产商南亚科技签署了组建合资企业和技术研发合作的协议,此前,索尼和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制造商奇梦达于去年10月组建合资企业,设计消费电子产品和图形用内存芯片。这一系列举措,被解读为“芯片制造商肩上所承受的压力正迫使它们寻求合作伙伴”,而所谓“压力”在近期表现为“在过去一年中,DRAM芯片的价格下跌了近80%”。
确实,存储芯片产业素来以其价格波动剧烈而闻名,芯片价格在数周之内涨跌20%…30%是常有的事,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与存储芯片需求的稳定增长是不相称的,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是芯片生产的投资到形成产能进而增加供给的时间延迟造成的,这就叫“蛛网模型效应”,即生产者想增产时,价格还是高,当生产者增产完毕时,产品又过剩了,价格跌得厉害,于是导致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重新减产。于是价格便反复震荡,在曲线图上形成蛛网形状。
当然,市场参与者很想克服“蛛网”波动。最简单的办法是抢先宣布增产决定,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只有少数有特权、垄断地位和信誉的生产商。当然,市场参与者也可以组建卡特尔。第三种方法是与需求方订立远期供货合约,来规避信息滞后所带来的风险,该方法常常和卡特尔搭配使用。比如,奶制品企业与饲养奶牛的农户签订整年的固定价供奶合约,酒厂和葡萄种植者签订收购合约等。该方法实际上通过让需方筛选,事先排除了部分供应商在未来增加供给的可能性,从而保护了那些获得合约的生产者。期货市场是第四种方法,只不过,期货市场没有减少风险,而是把它从那些试图规避风险的市场参与者那里转移到了愿意利用风险来牟利的期货炒家那里。
但是,芯片产业都不能采纳上述方式,在我们看来,原因有这样几个。首先,存储芯片虽然基于工业标准因而具有较大可替代性,但需求者对品牌的关注使其远不如大宗物资那样有很好的无差别性,而产品无差别性是标准期货合约和期货市场的基础。
其次,存储芯片本身和以其为配件的电子产品的技术升级换代都非常快,而且换代周期难以预料,对于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的下游厂商来说,远期供货合约过于束缚手脚,即使要签也只能以较短的周期,比如按月或按季度签订,而这一周期与一条芯片流水线的建设周期相比太短了,难以纠正价格信号延迟所带来的供给扭曲。
由于技术换代太快,无法组建卡特尔,因为根据组织学规律,任何组织从建立到成熟,至少需要三次程序性验证,在此期间各方展示实力,相互摸底试探,争夺妥协,最后规则、秩序和地位分配得以确立,组织才算成熟,而芯片行业的每次技术换代都伴随着行业地位重新洗牌,各方都希望在新的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这种局面下卡特尔是不可能建立的。
同样因为技术换代太快,每条新流水线的建设都会比前一条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这会让后来者有理由认为自己比抢先增产者更有优势,也使得抢先增产的宣布和威胁都难以阻止后来者。况且,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战场上,谁也不愿意掉队,忍气吞声通常意味着灭亡,即使是弱小者也会拼死一搏。
2。 联通3G品牌和全业务品牌策略分析
在对3G品牌战的前期争夺中,中国电信“天翼”与中国移动“G3”先声夺人,花样迭出,强大的市场宣传攻势在一些敏感的时尚人群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程度的认知优势,“天翼”和“G3”初步的品牌影响已经体现。
反观中国联通,至今为止尚未正式公布自己的3G品牌,从春节到一季度下旬爆出的几个“3G品牌版本”都被联通否认,至今,联通3G品牌仍然云里雾里。联通究竟在等什么?
电信专家陈金桥表示,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同样是国有控股企业,具有同样的业务体系,面对同样的客户群体,惟一的不同只能体现在品牌认知上。对未来3G用户而言,品牌营销将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区别。联通在等的,就是抓住历史性时机,打造一个差异化明显的3G品牌。
时间策略:优势与劣势分析
陈金桥 联通3G一定要厚积薄发。
联通延迟推出3G品牌,劣势不可不察。首先是关于3G业务的一些关键要素被竞争对手抢占,移动推出的“G3”品牌直接圈定了3G的概念市场,大面积的广泛宣传给移动用户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3G就是G3。中国电信则剑走偏锋,主打“天翼”的“手机互联网”定位,暗渡陈仓,抢占实地。那么联通在推出3G品牌时,还有那些因素可用?
陈金桥表示,中国移动的G3品牌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在3G牌照发布后随即推出,中国电信的天翼品牌并非纯粹的3G品牌,而是定义更广的以“互联网手机”为卖点的移动品牌,刻意淡化了3G因素。中国联通在3G品牌方面的低调有其自己的原因,一方面是内部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想后发制人,在5。17这个时间点上一鸣惊人。
联通在3G建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成熟的WCDMA国际产业链支持下,联通3G网络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它两家运营商。但同时,联通更要面对和重视内部建设,前不久刚刚宣布的联通领导班子名单表明了这一点,最终确定管理层使联通在应变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
联通的低调表明,有更多的任务需要在3G品牌发布前完成,其中可能将包括一系列“重磅炸弹”。不久前,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的网站的出现了对苹果iPhone终端的详细介绍,这也使人们预测的联通3G将引入iPhone的猜测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此外,联通还会有那些杀手锏呢?
陈金桥表示,除了苹果这样的终端厂商外,联通很有可能正在与更多的国际运营商谈判合作,引入许多已经在国际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3G创新产品及业务,其中将包括NTTdoo、at&t、沃达丰等知名运营商。联通将给国内用户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3G创新体验,这将是联通更大的一个宣传炸弹。
此外,在营销层面上,联通的低调可能还蕴涵着一个后发制人的市场策略,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纷纷推出3G产品并开始试水时,联通获得了一个观察者的空间和时间,在对竞争对手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后,联通有可能针对其发现的市场弱点或空白进行重点出击,从而造成差异化营销的最大效果。
因此,3G品牌圈地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演变策略:品牌体系整合求变
孙洁 打造3G品牌是挑战 也是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孙洁表示,联通的品牌历来十分庞杂,此次3G牌照发放对于联通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新联通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通过对品牌的梳理演变,打造一个清晰、合理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