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活学活用道德经 >

第3部分

活学活用道德经-第3部分

小说: 活学活用道德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秀忍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但她想,好不容易下决心跑出来,也不能什么不干就跑回去呀!好歹先做起来再说!她设法找到在日本的台湾老乡帮忙办手续,办起了一家小小的贸易行。她没有聘请员工,里里外外全是她一人忙活。

  刘秀忍一面学日语,一面尝试谈生意。她的日语进步很快,但生意方面毫无起色,好几个月一件生意也没有做成。她知道,在此情况下,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能靠耐心。她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跑客户。她一天天带着希望走出门,又一天天带着失望走回家。

  终于有一天,刘秀忍看到了一丝曙光:一位日本商人被刘秀忍百折不挠的韧劲所感动,把自己不想做的一笔小生意让给她做。生意虽小,对刘秀忍却是一件大事,她小心翼翼,将活干得漂漂亮亮。这桩生意为她赢得了信誉。此后,一笔又一笔生意接踵而至,她的事业开始真正起步。

  后来,刘秀忍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拥有三家大公司、七座百货大楼以及多家分公司的大老板。

  不管做任何事,迈出第一步都很重要。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透点提醒可以拖延的事,不必列入你的行动计划;决定要做的事,马上动手,不要等到明天或下个礼拜。

  在坏事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经典解读西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说:“未疾之人,易为医也;未危之国,易为谋也;萌牙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祸,易忧也。何以效之?庄子曰:任车未亏,僮子行之,及其倾覆也,颠高堕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也,一指摩之,及其为飞鸿也,奋翼凌云,罾缴不能连也。胎之新乳也,一绳制之,及其为牡也,罗网不能禁也。虎也,执群兽,食牛马,剑戟不能难也。故涟滴之流,久久而成江海。小蛇不死,代为神龙。积微之善,以至吉祥;小恶不止,乃至灭亡。是故,继体之君,无怨无恶,将相和一,百姓宾服,邻国交市,无有谗贼,平易不动,上下和集。当此之时,守之不用威,持之不用力,无为无事,莫之能克。及至国家将危,万民将殆,患害将兴,萌而未兆:当此之时,安危在己,不在于彼,谋之不必圣人,忧之不必力士,正之于枕席,而患祸以亡矣!” 






 
第12节: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文释义好事要在尚未达成之前先行准备,坏事要在尚未降临之前先行防范。

  哪怕你有很好的条件,如果不付出努力,好事也不会降临;哪怕你有很强的势力,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坏事也会及早到来。

  好事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坏事如何预先防范,却是一大难点。老子认为,坏事不会突然发生,在它们降临之前,早已有所征兆。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坏事的苗头而将它化解为无形。

  活学活用事情不一定要做出来才知道结果,聪明人早在行动之前就对结果心中有数。为什么呢?因为聪明人知道成败得失的要点,并懂得因势利导,使坏事向好的方面变化。

  《说苑》说:“谋划有两种:上谋知道命运,其次知道人事。知道命运的人,能预见存亡祸福的根源,能预知盛衰兴废的苗头,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行动,避难于无形。像这样的人,处在乱世就能保全自己,处在太平时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大权。知道人事的人,遇事知道得失成败的要点,进而推测事情的最后结局,所以立业不会失败,谋事不会徒劳无功。”

  世上的事虽然纷繁复杂,但一行有一行的“道”。坏事发生之前早有征兆,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这些征兆,未雨绸缪,从而避免损失。

  如何发现坏事的征兆呢?

  第一个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坏事好比一个恶魔,它总是披着天使的外衣出现于人前,直到最后关头才露出狰狞的面目。这就要求我们不被假象所迷,透过蛛丝马迹,发现危机所在,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海伦女士在大学里当教授。她爱好桥牌,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有一次,她应邀到朋友家里打牌。她的搭档是一位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士。经介绍,原来他是她经常存钱的那家银行的总裁。此人似乎特别注意自身形象:他衣着得体,一身名牌,雪白的衬衫配着大红领带,十分醒目;他留着时髦的发型,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眉毛、胡子和指甲都经过精心修整,一看就是专业美容店的杰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位富有的、招人喜欢的成功男士。

  但海伦并不这么认为。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那家银行,将自己的钱全部取出来,存进另一家银行。有人问她为什么如此急于换银行,她说:“一个有事业心的男人,绝对没有时间如此细心修饰自己。从他的穿着打扮上,我可以想象他没有将多少时间用于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我就应该为自己的存款担心了。” 






 
第13节: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果然,过了没多久,这家银行宣告破产。由于它几乎已经亏空,储户们没有得到多少补偿,真是欲哭无泪。海伦却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躲过了一劫。

  从感觉上,那位银行总裁仪表出众,给人有实力的印象,海伦却从中洞察了他不务正业的事实。可见,只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第二个要点:反面求证

  狐狸打扮成美女的样子,哪怕你睁大双眼也看不出破绽;如果绕到后面,就能发现一条蠢笨的尾巴。打个比方,某人在你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好像很贴心的样子,你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他也许会在别人面前讲我的坏话呢!你对他的为人就看得更清楚了。某人跟你称兄道弟,好像很亲近的样子,你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他对父母兄弟尚且无情,怎么可能对我好呢?你对他的品行就看得更清楚了。

  聪明人善于反面求证,他们不会等到坏事降临再来捶胸顿足、自怨自艾。请看一个历史故事:

  名士鲁丹来到中山国,想谋取一官半职。他去见中山君,讲解王道,比如修德养性、亲近贤臣、施行仁爱之类。中山君荒淫奢侈,对这些大道理根本不感兴趣。他打个哈欠站起来说:“我很困了,请先生以后再谈吧!”鲁丹就沮丧地退出来了。

  过了几天,鲁丹又去见中山君。这回他不讲王道讲霸道,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富国强兵,如何远交近攻。谁知话未说完,中山君早已鼾声大作。鲁丹只好再次失望地退出来。

  第三次晋见,鲁丹仍未受到中山君青睐,回到客店,不免长吁短叹。他的车夫建议说:“您想在中山做官,为什么不用钱托人通融呢?”

  鲁丹想试试这种方法,就封了50两黄金,送给中山君左右的一些宠臣。过了不久,鲁丹再次进宫求见时,中山君的态度跟以前大不相同,既礼貌又恭敬,还准备授予鲁丹相国之职。

  鲁丹出来后,连旅馆也不敢回,吩咐车夫立即驾车逃出中山。车夫很奇怪地问:“您好不容易得到中山君的信任,为什么急急忙忙要走呢?”

  鲁丹说:“中山君肯听别人的话信任我,也会听别人的话害我。快走!”

  果然,鲁丹尚未出中山之境,中山相国害怕失去权力,向中山君进谗说,鲁丹是赵国派来的奸细。中山君马上派人捉拿鲁丹。幸亏鲁丹逃得及时,才躲过一场飞来之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莫执迷于眼前利益而忽略背后的危机。

  第三个要点: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第14节:认真做到一百分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看不到坏事的苗头,只是难以割舍眼前的利益,所以对可能的危机视而不见。这个道理,就好比青蛙呆在慢慢加热的水中,不知道逃跑,直到生命受到威胁时,却没有逃跑的力量了。但是,聪明人绝不做一只愚蠢的青蛙,他们当断则断,在危机到来之前就会离开,必要时甚至能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均来源于电脑存储器。后来,日本公司的存储器开始在市场中占先。他们最重要的武器是惊人的低价格。英特尔历来以技术领先于市场,打价格战并非其长,所以,它的业务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如何摆脱困境呢?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都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有一天,他俩进行了一次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交谈。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总裁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对英特尔公司来说,放弃存储器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等于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阵地,等于在对手面前不战自退。但是,既然没有获胜希望,为什么不放弃?摩尔很快与格鲁夫达成共识:放弃存储器,重新开拓芯片市场。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英特尔重新焕发活力。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当坏事已成,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最难下决断。每一个杰出人士都遭遇过挫折和失败,他们的明智之处在于,敢于打破坛坛罐罐,保存实力,避免更大的坏事发生。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事后来懊悔,已经来不及了。”《诗经》说:“呜咽哭泣,后悔莫及。”这就是说,凡事要做在事前,不要等到结果发生再来懊悔。任何坏事,无论是人际冲突、财产损失,还是生存威胁,在结果发生之前,都有改善余地。只要我们先期发现它,采取果断措施,为之于未有之地,治之于未乱之时,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

  透点提醒不要对小事掉以轻心。因为一个火苗可能酿成一场火灾;一个闸车片可能酿成一场交通事故。

  认真做到一百分

  老子说:慎始于终,则无败事。 






 
第15节: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经典解读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说:“慎其终,未尝如始从善之心,则必无祸败之事。”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说:“为而无为,功无败也;执而不执,德何失焉?奈今之从事于道者,为无为有,或作或辍,不知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偶乖,与遵远矣。又有几成而忽败,一败竟无成者矣!《书》曰:‘慎厥终,惟其始。’所以历亿万年而不替。”

  说文释义一件事从头到尾都做得很到位,怎么会有失败这回事呢?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很努力,怎么会有一生平庸这回事呢?

  老子认为,成败都有道,按成道做,你就成功;按败道做,你就失败。这跟西方成功学所谓“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是同一道理。

  那么,成功的要点是什么呢?不是因为某个机会的突然降临,不是因为某个时候的天才发挥,而是把你经手的每一件事,认真做到一百分。

  活学活用人生就像一所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老师。我们一生成就如何,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态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60分”为满足的人,注定一生平庸;心里装着某个出人头地的梦想,不甘心埋没在庸人中,却不愿为梦想付出双倍努力,为“80分”感到骄傲的人,他们也许能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却难成大器;只有那种努力做到最好,事事追求“100分”的人,他们才会成为真正的“考场英雄”。

  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事事追求“100分”的人,不需要别人对他提出严格要求,他会用精益求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往往能达到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境界。

  孔子30岁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第16节:优秀或平庸都是一种习惯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