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道德经-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人不明此理,在细节方面马马虎虎。他们天真地认为,做人做事只要大方向不错,小节上不用太认真。他们还用一句老话形容自己的马虎:行大事不拘小节。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世间每年因轻视细节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加起来还要多。1996年的大兴安岭大火,是一个工人随手扔下一个烟头造成的;1998年的九江大堤决口,是建筑单位马马虎虎应付工程设计造成的。每年发生的数十万起车祸、木装的脚、无臂的衣袖、无父无母的孩子,种种一切,无不透着马虎的影子。
在生活中,人的命运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改变。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境遇不顺利的原因,并不是“大节”出了差错,而是对细节关注不够。不拘小节的毛病正在不知不觉地使我们失去友谊、失去爱情、失去机会。人际中的许多矛盾,往往不是因为谁的人品存在问题,而是一句话、一件小事造成的;工作中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谁的能力不足,而是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细节虽然不起眼,它却经常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杰出人士深明此理,永远不会因为事情小而随便迁就。他们总是对细节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将细节做到完美无缺。这正是他们成就不凡的原因。
那么,杰出人士是如何利用细节达成人生成功的呢?
不轻视每一个小人物
小人物能对大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哪一场风起云涌的事件中,没有小人物的参予呢?如何把小人物集结到自己身边,常常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第22节:不轻视每一件小事
如何得到小人物的拥护呢?方法很简单:尊重他们而不轻视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损害他们。贾谊曾说:“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从古到今,凡是轻视小人物的,没有一个能逃脱失败的下场。所以,在小人物面前,一定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你就能得到他们衷心的拥戴。
有一天,惠普公司纽约分公司的各部门接到通知:下班后在贵宾厅召开职工大会。当全厂工人走进大厅时,简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只见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水果、饮料等各类食品。一名上了年纪的老门卫,看到眼前的一切,认为这不是自己有资格享有的,扭头就走。恰好碰上了分公司总经理,总经理把他请了回来。
总经理走进大厅,走上讲台,恭恭敬敬地向在场的工人们行了一个礼,说:“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同大家开一个聊天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问题、讲困难、提意见或建议都可以。”
然后,他拿出一个笔记本,把工人谈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并当场做出怎样解决问题的决定。谈话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往工人手里塞苹果、饮料,和大伙开玩笑,以解除他们的戒备之心。
散会之后,老门卫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开这样的会,我这个看门的,本来就是在厂门口了,再提一脚就出门了,老板这么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看好这个家。”
从此,全厂工人上下一条心,干起活来也更卖劲了。
这位总经理就是聪明的,他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将团队精神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融入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使他的每一位下属都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不轻视每一件小事
小事能对人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你越是在小事上用心,人际关系越顺畅。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在工作中,她非常善于运用一些小小的善意之举理顺人际关系。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第23节:不轻视每一笔小钱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日常琐事之中也能体现你的友善。
不轻视每一笔小钱
杰出人士都知道,小钱往往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累积起来足以惊人。他们从改善制度入手,堵塞每一分钱的不合理损失。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说:“多争取一块钱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约一块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而节约一块钱,就等于净赚一块钱。”
王永庆是做小本生意起家的,俭朴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经常做那种跟大富豪身份不相称的事,比如,一条毛巾用十年,肥皂用到只剩一小块还舍不得扔掉,坐飞机经济舱不坐头等舱……他在企业管理中,也特别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的理念是:“追根究底,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目的是消灭任何一点不合理成本。
例如,王永庆极少在外面宴客,一般在公司自办的餐厅招待客人。餐厅厨师与服务员的素质绝不低于大饭店。他规定的标准是:精致可口。宴客通常采用自助餐形式,吃多吃少随意,却不允许浪费。
台塑集团的员工食堂也采用自助餐形式,同样要求吃得好又不浪费。为此,王永庆专门请几位营养家,花了两年时间,为台塑集团编制了一份详尽的“全年度统一菜单”。这份菜单对于营养搭配、成本控制与采购方式等都予以周全设计,然后分发到各单位食堂,使其从采购、验收到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都有章可循,既节省了成本,而且没有任何两天的菜谱是相同的,以保证让员工吃得高兴。
在降低建厂成本方面,台塑的核算更是深入到每个细节,编制的建筑规范手册就有几大本。一般来说,在建厂成本上,假如美国人来做需要140元,日本人要100元,而王永庆的台塑公司只用67元就够了。
由于王永庆“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所以,台塑是世界上成本控制最好的公司之一。
把改进细节作为突破点
杰出人士都知道,在技术与服务能够被迅速复制的今天,竞争取胜的要点,就是在细节方面高人一筹。
三洋电机公司的创始人是井植三兄弟。他们的成功策略是:不遗余力地改进产品缺陷,使之更加完美。比如,塑料外壳的收音机刚上市时,其外表很粗糙,给人品质低劣的感觉。三洋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后,开发出一种改进产品。这种收音机的外观设计光滑、新颖、线条流畅,而且外壳采用一次性注塑成型,大大简化了工艺,成本降低了。这种产品显得既高贵、品质又好,很快就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第24节: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质
过了不久,三洋公司又发明了“三洋冰箱门”。传统的冰箱门内侧都是平板式的,没有被利用起来,而且,冰箱门关上以后,采用的是用插销扣紧的方式。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合缝不严的弊端,既影响保鲜效果,耗电量也很大。
“三洋冰箱门”的四边贴上了磁吸橡胶条,使得门的密封性能好,且开启方便;门内侧装有分格物架,可放鸡蛋、小瓶饮料等物,十分便利,从而使冰箱内部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小小的改进,却产生惊人的效果,三洋冰箱一上市就引起轰动,自此,插销式电冰箱就无人问津了。
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谁将在起步阶段领先的,是宏大的战略构想和超凡的创意;但是,决定最后胜出的,是谁把细节做到最好。
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质
杰出人士都知道,“优良品”与“次品”之间,相差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缺陷,无论在大的方面如何成功,一旦存在细节上的漏洞,可能使所有的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必须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春兰集团多年来大力推行“零缺陷”运动。他们认为,虽然“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产品”,但作为优秀企业,必然把追求完美无缺作为永远的目标。
为了向这个目标努力,春兰公司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管理条例:职工行为规范条例、劳动管理条例、奖罚条例、技术管理条例,等等。
据说,春兰公司与职工之间签订了一项合同书——《质量承诺书》。每一个职工都要认真填写后才能上岗。上岗后,必须严格按合同操作,一丝不苟,否则要自认罚款500至10000元。例如,有位装配工给空调管道整形时,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结果自认罚款5000元;有位职工把空调上的标牌贴反了,虽不影响产品性能,但影响企业形象,结果也自认罚款5000元。
在有些人看来,春兰公司的管理未免过于严苛。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将造成百倍损失。在生产线上,一个人停下来,整条生产线的相关工序都要停下来;一台空调,哪怕99%的工序做得完美,只要一个地方出了问题,这台空调就是不合格品。所以,只有每个人都在细节上追求完美,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简单细微的事情。把所有简单细微的事情做好了,大功也就告成了。
细节就像人体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而且无处不在,只有认识它、注意它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着眼于大处,却在细微之处用心、在细微之处着力,日积月累,终于渐入佳境,出神入化。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第25节:越无私心越成功
透点提醒大道理谁都懂,成功的关键是在细节上寻求突破。
越无私心越成功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经典解读西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先人而后己者也,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北宋王安石《老子注》说:〃圣人,无我也。有我,则与物构,而物我相引矣。万物,敌我也,吾不与之敌,故后之。〃
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不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
明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说:“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乐推而不厌。”
近代学者陈柱《老子集训》说:“圣人治国亦如此……喻如有宝器然,私于一家,则出于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于一国之外为失矣;若私于天下,则将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无私以成其私也。”
说文释义圣人甘居人后反而高居人前;不贪权势反而地位稳固。
老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在《道德经》第七章,老子用天道推演人道,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存在。圣人也一样,以公为先,所以生前身居高位,死后名垂千古,反而成就了大私。
活学活用老子认为,无私反而能成就大私,这看似矛盾,其中却有某种玄妙的逻辑。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耶稣带着弟子在山上讲道,听讲的信徒有好几千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有的人有食物,有的人没有。耶稣让弟子将仅有的7个饼分给大家吃。那些有食物的人受到感化,也将食物献出来,与大家分食,最后大家都吃饱了。后来,人们都传说:耶稣用7个饼,让几千人吃饱了。
“用7个饼,让几千人吃饱”,这是何等超凡的能力!这是何等大的功劳!可是立下大功、享有大名的人并没有在物质上付出多少,也没有在体力上付出多少,他只是无私而已,结果反而成就了大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这话,确有道理呀!
第26节: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
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得老子后而先、外而存的神髓,他本人的经历也是由大公达至大私的范例。他推己及人、先人后己,深得部下拥戴,坐镇北部边陲十数年,令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一心公事,不念私利,以至朝中上下无不钦服,最后官居宰相。他这么无私,最后功名利禄样样不缺,不是成了大私吗?
那么,什么是私?什么是公?通俗的说法,私,即对自己有利;公,即对大家有利。
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
有人会说:谁没有私心?难道大人物一心为公、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吗?
应该注意到,老子提倡的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不是一个傻瓜吗?无论是耶稣、范仲淹,他们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