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十年我的创业心路-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从市场拿的货,而是直接从苏州的丝巾厂进货,一是保证面料质量,货真价实;二是尺寸大,开幅有115cm,接近于正方形,有一张方桌那么大。丝巾上还有绣花,感觉柔软滑爽,美观大方,平添了几份妩媚,深得顾客青睐。冬天气温低,打工妹几乎人人要买围巾,有的还要寄回家去。我所在的小镇,是个有名的江南古镇,当时旅游还没开发,游客并不多,当女游客看到我店里的丝巾,如获至宝,不买几条是不甘心的。一个冬天,我卖掉600条丝巾,每条纯利5元,一共挣了3000元。
第二是白色的牛仔裤,也是我第一个进的货。原先流行的是海青色的牛仔服和牛仔裤,这年冬天,我在市场进货时,偶然看到有批发白色牛仔裤,比较新颖,就进了几条回来,没想当晚就卖掉了,深受女孩子的喜爱。第二天,我又进了20条,没几天又卖完了。接着再去进时,大家一涌而上,家家都进了货,销售就进入平缓期。随后,又出现了背带牛仔裤,又是一阵风。你有我有大家有,过一阵,销路就差了。我有几条没卖完,来年春天,有个美术学院的师生,来水乡写生,几位学生逛到我店里,看到那几条背带牛仔裤,喜形于色,当宝贝一样买走了。
第三是纯棉的休闲球裤,是单独穿的那种球裤,比套装上的球裤质地要好。我看到有报道说,上海和苏州,这种纯棉的球裤,特别是红色和蓝色的,非常的流行,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想,这股风潮,迟早会刮到我们小镇。小年夜的前一天,我转遍了常熟招商城,只找到一家有批发这种球裤,批发价是21元,零售价是28元,各城市统一价。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了22条,没想到,回来一挂出来,中学生和上班族,特别喜欢,一个晚上就卖光了。小年夜,我再次来到招商城,又进了40条。常熟招商城的批发商,大多是浙江人,他们要回去过年,到正月十五才回来,如果在年前不备好货源,春节就进不到货了。第二次进回的40条休闲裤,两天也卖完了,其中还有顺手牵羊的,因为其它店里没货,就我独家经营,一下围上来的人多,我看不过来,有的就没收到钱。
后来,我注意到,某些服饰的流行,和港台剧有关,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穿着,很可能引领一时的服饰潮流,比如背带裤、旗袍、唐装、超短裙等。春节过后,我盘算了一下,开了几个月的店,尽管生意不错,但手头并没余钱,因为挣到的钱,又投入到经营当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期待在不断的流通中,产生效益。我开店时,投入本钱3000元,现在起码增值了几倍,虽然增加的只是货物,但卖了就是钱,我还是感到很高兴。开店第一年,只要不亏本,我就能承受,能盈利,那是意外之喜了。
到94年的10月,我开店刚好一年,大约挣了一万元,这是纯利,是去掉房租、税费和日常开销后的利润,这是我挣到的前所未有的一笔“巨款”,我很欣慰,也很快乐。如果不是开店,只是上班,以当时的年薪算,三年不吃不用,也不过一万元。开店收获的不仅是钱,还丰富了人生的经验。94年11月,我的儿子1周岁时,感染了细菌性痢疾,在儿童医院住了半个月,花了两千多元的医药费。由于要在医院陪护儿子,暂时把店打烊了。这中断的一段时间,影响了后来的经营,但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亲情永远比挣钱更重要。
我是新开店,没有人引导,靠着信心和诚信,努力想把店开好,有些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经验不足,就可能处理不当,导致后遗症。开店的利润,来自于销售,其实,影响利润的,还有库存积压。如果库存多,就会影响资金周转,如果积压多,原先的利润,很可能让积压抵消了。94年夏天,就出现卖不掉后撤架的服装,当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比如一种衬衫,进了5件,很好卖,一天卖掉3件,第二次进货,我就可能加大进货量,进8件,然而,随后的销量并不乐观,过了一个星期,就是亏本处理,也没人要了。服饰的流行周期短,变化快,不见好就收,就会出现滞销。
进得多,卖得多,积压也多,我不知该怎么办?到95年初夏,库存服装有好几千元。人们的审美观已有改变,过时服装,就是打折出售,打工妹也不会贪便宜买了,这几千元货物,其实也就是钱,基本打水漂了。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卖服装要灵活机变,不能因循守旧,这次进5件卖掉,下次不要进了,应当换别的新款式,就是添货,最多进一二件,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积压。可惜我当时不懂这个呀。时装不是大米,大米今年卖不完,明年还能卖,时装要是变成旧装,送给顾客,他们也不一定要,还嫌占地方呢。所以,在出现滞销的苗头时,要当机立断,及时处理,亏本也要出手,总比压在手里好。
店越来越多了,有的服装店,在走中档和高档的路线。常熟招商城的服装,基本是大众化的,做工不是很精致,有的店老板,就去无锡、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进货,面料和款式新,价格卖得起。生活条件不错的人,或是穿着有品位的人,会选购这类中、高档的服饰。为了淘到最新款的服饰,有的远赴武汉的汉正街、辽宁的海城、福建的石狮等地进货。对时装的审美眼光,我比不上那些漂亮的女老板,时装的流行期短,10天前进的时装,很快会变成昨日黄花,无人欣赏,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有点吃不消。我的心里,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照相馆有了塑封业务,他们比我更便利,我的塑封生意就冷清了。租书生意在稳步发展,但挣到的钱,几乎都投到服装方面了。95年的服装生意,有点温吞水的模样,热不起来,活钱被套,变成半死不活的。我有自知之明,经营服装不是我的长项,我要适时转向。在观察和思考中,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我要努力站在这个新启点上,发挥我的才能。我的新想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我有信心尝试,成功与失败,我不能左右,但只要我试了,就会有希望的曙光!就像一只大雁,如果它不去振翅试飞,如何知道天空的广袤?如何知道自己还能翱翔?
作者:李明诚 回复日期:2007…2…13 8:01:57
3、红豆寄托情意,礼品传递祝福
商家都知道“顾客是上帝”,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表面文章,是空头支票,是在忽悠顾客。有没有上帝?不知道。上帝的待遇是什么?不知道。那个“最终解释权”,还不是掌握在商家手里?顾客和商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喜欢把顾客当朋友,在平等友好的层面上,进行买卖和沟通。我向他们推销商品,他们到我店里选购物品,初始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生意成交,合作愉快。生意不成交情在,如果你没买东西,没关系,欢迎下次再来,我不会冷眼相向,更不会冷嘲热讽。
招呼顾客,要讲究一点小技巧。顾客进店,你笑脸相迎,但不必过于热情,先让他们站稳脚跟。你要是急于上前,他们只能仓促应答:“我随便看看。”其结果,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有,你第一声招呼,尽量不要说“要不要买东西?”从理论上说,这句问话,会有一半人回答“不”,还有的默然不语,转身走人。我们要说:“请问您想买什么?”这是一个选择句,除非他不想买东西,或是你店里没他要买的东西,否则,成功的概率很高,因为,他要么直接告诉你想买什么,要么说“我先看看”,前提是他要买东西,至于想买什么?那就看他的选择了。
小百货虽小,很不起眼,但利润很高。一支圆珠笔,进价三角,售价至少一元;一本通讯录,进价五角,可以卖三元;还有笔记薄、影集、音乐盒等,利润都在100%以上。小店里兼营一些小百货,能拾遗补缺,多少有些收益。你可以根据顾客需要,添加东西,调整布局,这些小东西,成本低,占的地方小,但吸引人气,甚至,有时会出现喧宾夺主,兼营品种升级为主营项目。现在的社会上,“二奶”升格为正夫人,并不少见啊。
这是1995年时的服装店,当时大家普遍采用的,是多种经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在今天做大做精的形势下,就显得落伍了。如今的服装店,追求的是大、专、精——大就是大卖场,品种齐全;专就是专卖店,做品牌服饰;精就是精品店,经营高档服饰。由于投入的本钱和经营理念不同,我们只能量力而行。开店,有点像守株待兔,你守在店里,等待顾客上门。开服装店,不仅要守在店里,还需关心当前的流行款式,研究下一季的服饰潮流,掌握流行色彩和时尚风格,是嫩黄还是浅绿?是花哨还是简约?要心中有数,订阅《上海电视》、《时装》之类的杂志,也许会有帮助。
95年春节过后,我已感觉自己不适合开服装店,一个人做事,和性格也有关系,我是一个不喜欢赶时髦的人,要是开一个时装店,难免会和时尚脱节。我在考虑新的经营项目,以便扭转劳而无功的局面。相对稳定的租书,我增加了一些投入,每个星期,去新华书店批发部,添二三百元的新书。当时的购书渠道,主要是新华书店,书店里是原价销售的,批发部以七折供应,但要出示书店的营业执照,还有文化局发的图书经营许可证。我有营业执照,但租书只是兼营,没去办许可证,我在文化站工作,就以文化站图书室的名义,在批发部进书。另一个购书渠道,是市内的一家古旧书店,一般是五折,有时能淘到不少好书。几年后,苏州开了一家文化市场,批发图书就方便多了。
95年6月,我从文化站辞职了。辞职的原因有两个:一、帮我看店的弟弟,想再去做木工,当时木工的工钱,一天是45元,而我店里一天的纯利还没这么多,他想离开,那我必须自己看店了,我想,花在开店方面的精力多一些,努力把小店开好;二、当时的电子游戏房生意很火,我有位同学想做,他找到我,要我帮忙办理经营执照,我碍于情面,帮他把许可证办了下来,这事没经过文化站的领导,我“越权”了,领导对我有意见,我自知有过错,就引咎辞职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帮同学办证,没有从中牟取一分钱私利。同学在随后十多年里,一直从事游戏机生意,后来还涉足赌博机,远到山东、安徽、上海等地开展业务,赚到不少钱,只是,他把攒到的钱都乱花掉了。
早在95年2月,我就在尝试新的项目,和塑封照片一样,也是由于朋友的启发。一首歌中唱道:“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事实的确如此。有位笔友寄给我一个包裹,里面有200颗红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红豆,那鲜红、晶莹的相思红豆,历来是传递情意的信物,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诗,传诵千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台湾的琼瑶阿姨,写过《一颗红豆》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男女。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是听说过红豆,却很少有人见过它,拥有它的人就更少了。我隐隐感觉,这小小的红豆,蕴含着无穷的商机!
红豆很坚硬,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红豆的内芯,有一圈淡淡的黑线,中间是一个心形,象征着一颗炽热的心。我以为红豆和苏州的赤豆一样,是可以种植的,如果我在家乡种植一片红豆林,让红豆落豆成雨,让更多的人欣赏它,拥有它,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我把几十颗红豆埋入泥土,浇上水,等待它们发芽生根。然而,十天,半个月,一个月,纹丝不动。红豆没有动静,会不会在泥里烂了?我挖出来一看,它们依然那么亮丽,就是没有发芽的迹象。看来,红豆来到江南,水土不服,并不能在这里安家落户。
后来,我才了解到,红豆树是珍稀树种,数量极其有限,广西、台湾等地有几十棵,其它地方十分罕见。江苏红豆集团院内有一棵,他们曾把红豆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江主席、董建华、杨澜等人。南通狼山有一棵红豆树,很多游客慕名前往。苏州十中的校园也有一棵,红豆成熟时,学子常在树下捡拾红豆珍藏。常熟还有个红豆山庄,是钱谦益辞官还乡后,和名妓柳如是居住的地方。还有一叫相思豆,也称子母豆,如米粒大小,一头红一头黑,盛产于峨眉山、海南岛等,世人误为相思红豆,当地村民论斤卖,一斤30元左右,其品质和内涵,不能和真正的红豆相提并论。
一颗红豆,情义无价。红豆的丰富内涵和真情寓意,应当让更多人亲密接触,我乐意做这个推广普及的事情。红豆是神圣和浪漫的,它不再是单纯的豆,而是爱情的信物,是情投意合的恋人间,心领神会的宣言。若能得到心上人赠予的一颗红豆,万千情意,尽在不言中。我变更了营业执照,把服装店改成“红豆礼品店”。随后,我在《当代青年》杂志,花3000元,刊登了邮购红豆和红豆礼品的广告。广告刊登后,购者踊跃。为了增加红豆的附加值,我把红豆和贺卡配成红豆贺卡,和音乐盒配套成红豆礼品,并根据客户需要,把红豆制作成项链和手链。笔友送给我的200颗红豆,杯水车薪,供不应求。后来,笔友为了支持我,又把家里收集的几千颗红豆,寄给了我。我受之有愧,寄去200元和几条围巾,略表心意。
红豆的生意,呈现喜人的发展势头,但红豆的来源,困扰着我。我迫切需要大量红豆,支撑我推广红豆的美好设想,如果没有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构想岂非要落空?而且,广告登出去了,我更不能失信于人。我向朋友咨询,哪里有红豆树?得到了确切的地址后,我于95年8月,只身去了广西,想亲手采撷红豆。南宁市人民公园内有几棵红豆树,高高大大,郁郁葱葱,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蚕豆科